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关闭讨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共识是维基百科编辑者决策的基础模式。方针与指引文件纪录了维基百科社群的既有共识,而非新建立的共识。共识通常是在Wiki编辑过程中达成,属于自然且固有的成果;一般而言,部份编辑者会对页面内容进行修改,每个阅读该页面的人都有机会决定保留这笔修改或对其再次进行更动。如果出现Wiki编辑过程无法轻易解决的分歧,这些编辑者就会开始进行讨论。许多社群讨论与决策会在专门为前述目的所指定的计画页面进行。如果某个讨论涉及许多人,就会出现冗长讨论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要适时决定“关闭讨论”,以让社群能够继续前进。

本页提供何时决定将讨论关闭的指南。目前没有任何方针或指引指示如何关闭讨论。下面的说明记录了自维基百科建立以来所发展的惯例;这些惯例基于维基百科的核心理念:礼仪,如假定善意建立共识保持文明

哪些讨论需要关闭[编辑]

许多非正式讨论不需要关闭。通常,在讨论中就能达成的共识,结果可以一目了然。条目中的分歧经常会通过后续编辑来解决。例如,两个或更多人可能对条目中的某段文字表达方式有不同意见,并在讨论页展开讨论。某位第三方编辑者可能会提出一个创意的解决方案,解决了讨论中的问题。如果这个方案很好,大家便不再讨论,问题自然就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可以留下意见,说明问题已经解决,并附上相关编辑的连结。在一些页面上,如管理员布告板,会使用{{resolved}}模板来标示问题已解决。这个模板会被放在章节开头,并附上采取行动的说明,这有助于减少阅读页面所需的时间。同样地,{{unresolved}}模板可用于表示关于重要问题的争议尚未解决,邀请更多人提出意见和建议。

当讨论涉及许多人且结果还不明确时,可能需要正式结束讨论。在页面存废讨论档案存废讨论等各种删除讨论中,这种情况非常常见。然而请注意,在通常不使用正式方法解决的讨论中介入并结束讨论,可能会引发争议而非澄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使用{{unresolved}}模板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或者也可以告知所有参与者可以请求调解。

在某些情况下,关闭征求意见可能会有帮助;可以参阅该页面来了解相关的考量标准。

关闭与存档的差异[编辑]

关闭讨论可以防止人们继续发表评论,但会保留讨论内容在页面上,方便编辑者查阅。这通常会透过在讨论前后添加{{Archive top}}{{Archive bottom}}{{Closed rfc top}}{{Closed rfc bottom}}模板来实现。除了正式明确讨论共识的关闭外,当某人(通常是管理员)认为讨论无关紧要或具有破坏性时,也可以关闭讨论。这种做法经常用于引发激烈争论的页面,尽管没有规范其使用的明确规则,但有时关闭讨论可能会引发比之前更多的冲突。

总结的目的是记录讨论结果(例如,“结果是保留该页面”)。除了各种删除程序,大多数讨论既不会被正式关闭,也不会被总结。

存档是指将讨论移动到存档区域。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新增评论时就会进行存档,通常由机器人自动完成。大多数讨论会进入讨论页面的存档,无需总结。然而,有时某些活跃的议题在等待与讨论各方无关的编辑者撰写总结时会被存档,这时应将讨论从存档页面复制回原页面,并从讨论存档中删除。然后可以按正常方式总结讨论。这确保了讨论结果的总结可以被监视该页面的编辑者看到。

关闭讨论的时机[编辑]

  • 不能太早关闭删除页面等部份程序有特定的最短讨论时限,一般而言为7日。其他如请求评论等程序也会有讨论时限,但没有强制订定最低时限。如果讨论时间超过7日,任何未参与该次讨论的编辑者就可以要求关闭讨论;如果这类人士在此期间要求关闭讨论,实属异常[1]
  • 讨论出现停滞:越有争议的主题,讨论所花的时间就越长。有两种迹象可以显示讨论出现停滞:同一名编辑者重复发表同样的言论,以及加入留言的速度和编辑者人数逐渐降低。
  • 当更多讨论没有实质帮助时:如果数周或数个月后,增加了可能有帮助的留言时,请勿关闭讨论;大多数这类讨论不需要关闭。另一方面,如果更多的回应只会重复普遍持有的观点而浪费每个人的时间,那就应该尽早关闭讨论。要拿捏关闭的时机,请等待并观察讨论的进行,确认是否能提供足够的资讯与分析,可使讨论结果(包含不同意见的论点)清晰明了。
  • 关闭不算晚:如果讨论已停止,而且编辑者已经达成共识并完成了他们的工作,除非有其他原因需要正式关闭讨论(如删除页面),否则不需要予以正式关闭讨论。

注解与参考文献[编辑]

  1. ^ 有部份常见原因可以快速关闭讨论:
    • 该次讨论被发起者撤回。
    • 停止在多个地方进行相同的讨论,或是在错误的地方进行的讨论。
    • 停止破坏或是有误导性质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