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朱一贵
添加话题外观
Pbdragonwang在话题“建议改名:“朱一貴”→“朱一貴事件””中的最新留言:2年前
![]() |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初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本条目内容侵权
[编辑]本条目内容疑似侵权 [1],应大幅改写。—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30日 (五) 12:41 (UTC)
- 已回退至前一版本。—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30日 (五) 13:18 (UTC)
关于网友要求对杜君英集团的成员组成提供注解
[编辑]网友在“杜君英集团成员的组成则包括了闽籍漳、泉垦民和粤籍使用潮州话的潮州潮阳、揭阳、海阳一地垦民。”的叙述后增添“客籍佣工”,并表达如果要修改此段文字时,须提供来源。尊重网友的修改,个人并没有想要去修改网友的意见。不过在这边提供当初不采用“客籍佣工”叙述的考虑和参考来源。
- 朱一贵事件的原始史料均未见杜君英部队有“客籍佣工”的叙述。只有蓝鼎元在〈平台纪略〉有称在四月二十一日时,杨来称“...君英在下淡水槟榔林招集粤东种地佣工客民...”。
- 在清朝的文献中,客家垦民有称“客仔/子”或“粤民”、“客民”等。其中“客仔/子”的指称客籍垦民较无疑义,而“客民”一词在清朝的文献中,指“移垦之民”者还多于指“客家垦民”。如:
-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第三次问答节略》,“台湾系潮州、漳、泉客民迁往,最为强悍!”
- 《清初海彊图税/附录台湾府属渡口考》,“海禁弛;乃招徕客民,漳、泉、惠、潮习水者趋地利,泛海寄居也...”。
- 《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惟台湾一岛... 其客民多漳、泉、潮、嘉刚猛耐苦之人,足备水师之选。”
- 《新竹县志初稿》,“佃丁系漳、泉、潮、惠客民,因贪地宽可以私垦,故冒险渡台...”
- 〈垩庐杂记〉,《斯未信斋杂录》 ,“闽中泉州府客民曾程贵,以轮船及矛枪式呈献。因令制枪十杆...”
- 《清仁宗实录选辑》,“现虽洋面肃清,漳、泉客民斗案亦俱完结,但地处重镇,时资弹压。”
- 《清德宗实录选辑》,“台多漳、泉、潮州客民勇敢可用,著即就台募练。”
- 〈台湾地势番情纪略 〉,《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台湾,...土著者寥寥,潮、嘉、漳、泉客民居之甚夥。”
- 在台湾文献丛刊中,有出现“客民”二字约有一百七十几处,依上下文意理解为指“移垦之民”处尚多于指“客籍垦民”。如果谨慎地使用史料,“粤东种地佣工客民”究指为何,尚有疑问。参照觉罗满保的叙述,“贼犯杜君英等... 多系潮之三阳及漳、泉人同伙作乱”,要将“粤东种地佣工客民”的客民解释为客籍垦民可能需要更多的佐证资料。
- 在〈朱一贵谋反残件〉中,杨来称杜君英招集“粤东种地佣工客民”时,他的集团成员为数仅约1,000人,其中包括了粤籍、闽籍、台湾府籍 (可参考杜君英的口供)。而杜君英后来即使在经历集团分裂、败走猫儿干,成员还有万馀到三、四万之间(可参考原始史料)。不论“客民”所指为何,最初参加起事的这个“粤东种地佣工客民”在集团中所占的比例应可约略计算。
- 六堆地区客籍垦民约自康熙二十五年来到台湾,初始在台南城门外种菜谋生,后来才移入下淡水溪。到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事件发生,也仅三十五年的生聚。扣除六堆所聚集的一万二千馀壮丁,下淡水溪一带客籍垦民在三十五年内还能另外繁衍出多少壮丁去加入杜君英?个人是持保留的态度。
- 林正慧在〈闽客?福客?清代台湾和人族群新探-以屏东平原为起点〉、〈清代客家人之拓垦屏东平原与六堆客庄之演变〉二文中,即从清代屏东平原垦民的原乡和朱一贵事件的原始史料去分析,对杜君英集团的成员组成有些说明。也可参考李文良的《清代南台湾“客家”的移垦与社会,1680~1790》。以上补充说明当初修改的理由,提供参考。有错误也请指正。Reference(留言) 2012年5月6日 (日) 21:27 (UTC)
建议改名:“朱一貴”→“朱一貴事件”
[编辑]“朱一貴” → “朱一貴事件”:条目讲的是民变而非个人--🎋🍣 2022年8月31日 (三) 07:18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