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盐水意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盐水意面,也被称为福州意面,发源自台南市盐水区的台湾传统蛋面,为意面的主流,是台湾最早的意面起源。

概论

[编辑]

盐水意面起源不详,最早可能起源自明郑时期,三种已知的说法依起源先后顺序分列如下:

  1. 明郑时期,郑成功军队中的福州师傅,把制作方式带来台南盐水,在此传播[1]
  2. 清朝同治年间,由陈万美创立的万美商行贩售。陈万美在到盐水前学会制做鱼面,也就是俗称的“鱼蓉面”,到盐水后因鱼肉资源不够,改用鸭蛋做,就改称为“意面”[2]
  3. 1923年,当时台湾为日治时期,福州师传黄忠亮由福建福州移民至台湾,落脚于新营郡盐水街。他应用在福州学到的制面技术,在盐水卖面为生,为盐水意面的开端[3]

因为相传盐水意面是由福州师传在台湾发明,因此又称福州意面,但在中国福州并没有这种面条。盐水意面主要采用鸭蛋或鸡蛋,和入面粉之后发酵揉制而成,过程中不加入水。在经过压平,切成长条后,再经日晒制成。盐水区农会的文献记载,意面原称为力面,因为最早使用鸭蛋,面团较硬,制作时需出力杆面,会发出“噫”、“噫”的声音,因此被称为意面。

随著盐水意面在台南传播,盐水意面成为地方美食的名称,台南人习惯将各种面条都冠上意面的名称。因此制作方法不一定完全与盐水意面相同,但皆以盐水意面为正宗作法。[3]

注释

[编辑]
  1. ^ 王浩一. 慢食府城:台南小吃的古早味全紀錄. 台湾: 心灵工坊. 2007-06-26. ISBN 9789866782039. 
  2. ^ 于仁寿; 萧靖宇. 飲食探究--鹽水意麵考察. 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会讯. 
  3. ^ 3.0 3.1 许献平. 南瀛小吃誌. 台南县文化局. 民国89年2月. ISBN 957-02-5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