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金刚 (1933年电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刚
原始电影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
监制
  • 梅里安·C·库珀
  • 厄内斯特·B·舍德萨克
编剧詹姆斯·艾许摩·克里曼[*]
露丝·萝丝[*]
埃德加·华莱士
剧本
故事
  • 埃德加·华勒斯
  • 梅里安·C·库珀[1]
主演
配乐马克斯·史坦纳
摄影
剪辑Ted Cheesman
制片商雷电华电影公司
片长100分钟
产地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1933年3月2日 (1933-03-02)纽约市
  • 1933年4月7日 (1933-04-07)(美国)
发行商雷电华电影
预算672,254.75美元[2][3]
票房1,000万美元[4]
前作与续作
续作金刚之子[*]

金刚》(英语:King Kong)是一部1933年上映的美国前法典荷里活冒险恐怖怪兽电影[5]梅里安·C·库珀英语Merian C. Cooper厄内斯特·B·舍德萨克英语Ernest B. Schoedsack共同执导与制作,特效由威利斯·H·奥布莱恩英语Willis H. O'Brien负责,配乐则由马克斯·史坦纳谱写。该片由雷电华电影制作与发行,是金刚系列的首部作品,结合了真人拍摄与使用后投影的定格动画技术。本片的构想来自库珀萌生的念头,即拍摄一部关于巨型大猩猩对抗现代文明的电影。主演包括费·芮英语Fay Wray罗伯特·阿姆斯特朗英语Robert Armstrong (actor)布鲁斯·卡博特英语Bruce Cabot。剧情讲述一支探险队在一座失落的史前岛屿上发现了名为金刚的巨大猩猩,它对一位被当作祭品的女子产生情感。以及他如何被捕获并被强行带到文明世界的故事。

《金刚》最初于1933年4月7日在美国上映,获得众多好评,特别赞扬其定格动画与配乐。在最初上映期间,该片获得了65万美元的利润,到1952年重新上映时已增加至2,847,000美元。电影曾因审查制度而删减若干场景,这些画面于1970年被恢复。199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该片具有“文化、历史与美学上的重要性”,并将其选入国家电影登记表保存。[6][7] 2010年,该片被烂番茄评选为史上最伟大的恐怖电影[8],并列为影史上第56部最佳电影[9] 各种新版电影也陆续推出。同年还制作了续集《金刚之子英语Son of Kong》,此外金刚系列还发展出多部电影作品,包括1976年2005年的两部重拍版。其角色与故事现已进公有领域;该片在美国的版权预计于2029年公有领域英语2029 in public domain届满。[10] 关于该片的分析主题包括种族刻板印象、安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与文明之间的冲突等 。

故事大纲

[编辑]

纽约港,以拍摄偏远地区和异国生物电影闻名的制片人卡尔·丹汉为了拍摄新作品而包下恩格尔·霍恩船长的“冒险号”,他在纽约街头发掘出女主角安·达洛,向她保证未来会有精彩的冒险。安答应之后,遇到了她之后的伴侣杰克·德里斯科。船航行六周后,抵达了骷髅岛,当地的山有著像头骨的外型,因而得名。岛上还有巨型木门和巨大的城墙,以及传说中一种叫金刚的可怕生物。在上岸后,丹汉的团队发现一个原住民部落,部落正在举行仪式,准备将一名年轻女子献祭,让她做“金刚的新娘”,当酋长见到安后便停止仪式,要求用六个部落女子交换安这位金发美女,但恩格尔拒绝了他。

当晚,杰克和安坠入情网。原住民偷偷上船绑架了安,带她穿过大门、将她放上祭坛献祭给巨大猩猩“金刚”。丹汉发现此事后随即率人进入丛林拯救安,他们沿途遇到剑龙雷龙等恐龙,设法击败了它们,但杰克之外的船员也都阵亡。在安要遭到霸王龙、薄片龙和翼龙攻击时,金刚现身保护了安并杀死它们,杰克趁著金刚攻击安时救走了安,将她带回原住民部落。金刚追著他们跑到部落,尽管有巨大木门阻挡,金刚仍撞开大门,摧毁部落,最终丹汉用催泪弹将金刚打昏,并打消电影拍摄计画,将金刚带回纽约,改为展览。

金刚被重重铁链捆绑,被以“世界第八大奇迹──金刚”的名堂在百老汇展出。订了婚的杰克和安被带上舞台,与金刚合照。摄影机的连串闪光灯激怒了金刚,让金刚误以为他们在攻击安。金刚挣脱铁链,观众仓皇逃离,安逃进旅馆房间,金刚再次找到安并抓著她穿过城市、打坏火车、最终登上帝国大厦。杰克建议警方使用飞机,在不打伤安的情况下杀死金刚,四架战机起飞后攻击金刚,中途有一架战机被毁,而其馀战机趁著金刚放下安时,将其打下,金刚在坠落之前,再次看向安,之后它再次被击中,从帝国大厦顶端坠落而亡。

杰克和安团聚,回到地面。人群围著金刚的尸体,当一名警察表示是飞机杀死了金刚时,丹汉说:“哦,不,杀死野兽的不是飞机,而是美女。”

演员

[编辑]

费·芮英语Fay Wray因参演《四枚羽毛英语The_Four_Feathers_(1929_film)》便与导演库珀和舍德萨克建立了交情,之后也在《最危险的猎物英语The_Most_Dangerous_Game_(1932_film)》中担任女主角[11]。当《金刚》的制作获得批准后,库珀希望女主角的金发造型能与金刚的黑色毛发形成鲜明对比。他曾考虑由多萝西·乔丹英语Dorothy_Jordan_(American_actress)珍·哈露琴吉·罗杰斯等人担纲,但最终选定了芮,并要求她配戴金色假发演出。芮表示,自己之所以接演,与其说是因剧本吸引,不如说是被库珀的热情打动。根据自传《On the Other Hand》记载,库珀曾告诉她将与“好莱坞最高大、肤色最黑的男主角”合作,她起初以为指的是克拉克·盖博,但库珀随即拿出一张金刚攀登帝国大厦的照片给她看[11]

劳勃·阿姆斯壮英语Robert Armstrong同样参演过《最危险的猎物》,并在拍摄过程中成为库珀与舍德萨克的亲信,最终获选在《金刚》中饰演卡尔·丹汉一角[11]。鉴于1933年前后以动物为题材的探险电影票房普遍不理想,《金刚》在制作时特别强调爱情元素,而非单纯聚焦丛林与野兽。宣传海报上可见安躺在丹汉怀中的画面,并搭配标语:“他们的心灵为之震撼……因为金刚出现了!一段横跨时代的现代爱情故事!”。尽管电影中实际描写的是安与德里斯科之间的恋情,片商在宣传时仍主打已有知名度的阿姆斯壮,而非当时仍属无名之辈的嘉勃[12]

另一方面,布鲁士·嘉勃英语Bruce Cabot是在大卫·O·塞尔兹尼克的发掘下进入影坛,并于《猟奇岛》的试镜中与库珀结识。他后来也参加了《金刚》的试镜,但起初误以为是征选“乔尔·麦克雷英语Joel_McCrea的替身演员”(制作方原本曾考虑由麦克雷饰演德里斯科尔),一度萌生退意。经库珀解释后,他才明白误会,最终成功获选演出德里斯科尔一角[13]。当时的嘉勃尚属新人,演技仍不成熟,他回忆自己拍摄《金刚》的经历时表示:“我只是站在该站的位置,听从指示行动,然后领了片酬”[14]

在饰演探险船“冒险号”船员的演员中,多为特技演员或临时演员,如詹姆斯·戴姆James Dime英语詹姆斯·戴姆James Dime等人[15],其他演员如詹姆斯·弗拉文英语James Flavin饰演二副布里格斯,艾塔·麦克丹尼尔英语Etta McDaniel饰演一位土著母亲,她从金刚的暴行中救出一个孩子,薇洛妮卡·巴尔夫英语Veronica_Cooper饰演一名纽约女士,目睹了金刚在纽约的混乱场面[16]詹姆斯·迪梅英语Etta McDaniel扮演一名船员,导演梅里安·C·库珀英语Merian C. Cooper在电影的最后场景中扮演攻击金刚的飞行员和机枪手肖德萨克,然而两人并未在片尾演职员表中列名[17]

制作

[编辑]
查尔斯·R·奈特英语Charles R. Knight笔下的暴龙,位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为电影中巨型兽脚类恐龙英语Theropoda的设计原型[18]

《金刚》的联合导演厄内斯特·B·舍德萨克英语Ernest B. Schoedsack早在执导1927年电影《象王奇遇记英语Chang: A Drama of the Wilderness》与1931年电影《兰戈》时,便与梅里安·C·库珀英语Merian C. Cooper合作,实地在丛林环境中拍摄以猴子为主角的场景。这种真实自然的野外拍摄手法,成为后来《金刚》制作灵感的重要基础。

1930年,随著类似主题电影的热潮兴起,Congo Pictures推出了一部伪纪录片《英加吉英语Ingagi》,号称呈现“非洲巨猩献祭活人女子”的真实影像,却被普遍视为带有强烈种族偏见的剥削电影,该片暗示非洲女性与大猩猩发生性行为并生下类似猿类的婴儿。[19]尽管如此,《英加吉》上映后取得巨大商业成功,据估计票房收入超过400万美元,成为1930年代最卖座的电影之一。库珀虽然从未公开承认《英加吉》为《金刚》的灵感来源,但外界普遍认为雷电华批准制作《金刚》,正是受到《英加吉》“大猩猩+性感女性+危险环境=高票房”这一成功公式的启发。[20]

梅里安·C·库珀与厄内斯特·B·舍德萨克共同发展《金刚》的过程。

自1929年起,库珀便萌生拍摄大猩猩题材电影的构想。[21] 他受到好友W·道格拉斯·柏登英语William Douglas Burden探险经历的启发,曾计画前往科莫多岛的丛林取景。[22] 在阅读柏登著作《The Dragon Lizards of Komodo》后,库珀构思出大猩猩与巨型蜥蜴搏斗的经典场景,这也被视为影响电影最终成形的关键灵感之一。[23] 1931年,库珀加盟雷电华后,决定在剧情中融入“美女与野兽”的主题。[24] 电影开头所引用的所谓“阿拉伯谚语”,实为库珀自创:“看哪!野兽望见美女之面,遂止其杀意,自此,它便如死一般。”[25] 库珀原本计画亲赴非洲及科莫多岛实地拍摄,但因制作费过高,雷电华高层最终决定放弃此方案。[26] 彼时,雷电华正面临大萧条带来的破产危机,资金状况相当紧张。[27]

定格动画师威利斯·奥布莱恩在得知库珀有意拍摄以大猩猩为主题的电影后,特别绘制了一幅描绘大猩猩抱著女子的构想图,并呈交给库珀。随后,库珀要求制作相关试片,并获得制片人塞尔兹尼克批准展开实验拍摄。[28] 奥布莱恩在试片中尝试多种不同场景,最终有两段试片内容被纳入正式电影,包括金刚与暴龙激烈搏斗,以及金刚将人从原木上抖落的戏码。[29] 该试片的制作与《最危险的猎物英语The Most Dangerous Game》同时进行。[30] 同时期,库珀著手聘请演员并搭建实景场景,《金刚》中丛林的实景拍摄即利用了《最危险的猎物》所搭建的场景。[30] 库珀负责真人拍摄部分,待舍德萨克完成《最危险的猎物》的后期制作后,才转由舍德萨克接手拍摄其他场景。[31] 之后由舍德萨克指导真人镜头,库珀则专注于与动画画面结合的制作。[32] 马塞尔·德加多负责设计金刚、恐龙及人类模型,初期这些模型尚未装配骨架结构(骨架结构英语Armature (sculpture))。[33] 经过约三个月的试片制作,最终完成初步成片。[34] 试片获得公司高层认可后,库珀随即著手扩展剧情内容。[35] 奥布莱恩的创意亦深刻影响剧情发展,他建议将电影中的金刚塑造成被角色视为神祇般的存在。[36]

宣传图描绘金刚与“暴龙”激烈对决,但库珀在接受电影历史学者鲁迪·贝尔默访问时强调,实际对手应为异特龙

尽管剧本尚未完成,电影拍摄工作已提前展开。[37] 库珀聘请埃德加·华勒斯英语Edgar Wallace负责剧本创作,[38] 华勒斯于1931年12月开始动笔,并根据库珀对剧情的期望进行构思。[39] 其初稿包含数起性侵未遂情节,最终由露丝·罗斯英语Ruth Rose予以删除。[40] 草稿中亦描绘了角色间的种族紧张关系。[41] 华勒斯曾表示:“我仍希望创作出一部不依靠尸体便能成功的优秀恐怖片,我坚信《金刚》会大获成功。”[42] 1932年1月华勒斯完成初稿,[43] 但一个月后便去世。[44] 其部分构想得以保留并反映在正片中,例如金刚撕扯安服装的经典场景。[45] 同时,他也粗略勾勒了纽约场景与丛林追逐戏,与成片情节相呼应。[46] 随后詹姆斯·A·克里曼英语James Ashmore Creelman接手剧本改写。[47]

克里曼的改稿改变了部分角色设定,将丹汉塑造成安的残暴叔叔,但这一设定遭库珀反对,称其“反派过于沉重”。[41] 他保留了华勒斯设计的丛林追逐场景,但调整成电影的最终版本。[48] 然而,克里曼难以满足库珀对剧情的要求,认为故事元素过于幻想,缺乏真实感。[49] 他曾抱怨:“故事有其合理极限,超出后便不合逻辑。”[50] 即使依照库珀构想撰写,对白依旧冗长。[51] 库珀对克里曼的成果不满,导致其于1932年6月退出项目。[52]

库珀随后难寻合适编剧,直到1932年7月才聘请从未写过剧本的露丝·罗斯加入团队。[31][53] 罗斯重写了克里曼大部分对白,[54] 并在编写城市场景时为纽约序幕增添润饰。[55] 她成功融入安与杰克之间的爱情主线,这是前任编剧未能妥善处理的部分。[56] 同时,她为整体剧情注入更浓厚的童话色彩。[41] 电影上映时,剧本功劳多归于华勒斯,因库珀承诺予以编剧名份,且制片公司欲借此借助华勒斯名气提升电影宣传效果。[57]

版权问题

[编辑]

《金刚》的创作灵感部分来自于同期经典电影,如《僵尸志异》与《科学怪人》,这些作品对《金刚》的影响深远。由于相似题材与元素,雷电华高层担忧该片可能涉及版权侵权问题,遂谘询公司法律顾问以评估风险。[58] [59]此外,电影与《英加吉》、《莫尔格街凶杀案》、《地心历险记》及《失落的世界》等作品在题材上存在相似之处,尤其以《失落的世界》引发最高层的警觉,因两者均涉及原始生物被带入现代社会的主题。[60]

尽管库珀本人反对电影与《失落的世界》过度雷同的指控,[60] 制片方仍购买了该小说的版权以避免法律纠纷。[61] 不过,库珀后来担忧若以道尔的名字作为宣传标的,可能会使观众误以为电影缺乏原创性,最终道尔的遗产管理方同意允许制片方在电影中不必提及其名字。[62]

特效技术

[编辑]
彩色宣传照,结合了实景演员与定格动画

《金刚》在特效运用上具有开创性,融合了定格动画接景后投影技术英语rear projection微缩模型英语miniatures等多项当时先进的技术手法。[63] 栖息于骷髅岛(金刚)英语Skull Island的史前生物形象,皆由威利斯·H·奥布莱恩英语Willis H. O'Brien及其助手动画师E. B. "巴兹"·吉布森、卡罗尔·谢帕德、马塞尔·德尔加多、奥维尔·戈尔德纳与弗雷德·里夫等人共同运用定格动画技术制作而成。[64][65] 这些定格动画镜头制作过程繁复且费时,团队为维持拍摄期间光线一致,甚至在日间严格禁足摄影棚内。[66] 丛林场景则采用多层玻璃画技法制成,由马里奥·拉里纳加与拜伦·L·克拉贝负责绘制。[67] 这些玻璃画与后投影技术结合,用于呈现丹汉与船员初抵骷髅岛的画面,并搭配鸟群特效丰富视觉层次。[68]

对特效团队而言,最大挑战在于实景拍摄演员与后制定格动画的无缝互动。最基础的合成方法是先曝光画面一部分,再利用同一底片重曝另一部分,完成多重画面合成,此技术即为遮罩[69] 较复杂的合成镜头则采用双重曝光英语Dunning process威廉斯过程英语Williams process,借由制造移动遮罩(traveling matte)来达成更动态的影像合成效果。[70][71]

雷龙的定格动画骨架模型

另一项结合真人与定格动画的突破技术是后投影技术英语rear-screen projection[72] 演员背后设置半透明萤幕,由投影机将先拍摄完成的定格动画影像投射至萤幕,并与演员同时拍摄,创造出真实互动感。[68] 这是雷电华首次将此技术用于电影中。[73] 例如金刚与暴龙激战、安坐树上观战的场景即是此法拍摄完成。定格动画先行完成拍摄,女主角费·芮依随后花费22小时坐在假树上,根据投影画面模拟出真实的惊恐与反应,该过程使她肌肉酸痛数日。类似技术也用于“冒险号”水手击杀剑龙的镜头。[74]

奥布莱恩与团队另创后投影搭配微缩模型英语miniatures的拍摄技术。他们在缩小版场景中置入微型萤幕,再将实景影像投影于其上。[75] 为防止胶片过热烧毁,会搭配风扇冷却。此法被运用于金刚试图抓住藏身山洞的德里斯科场景;另在金刚将安置于树上时,雷依依据背后投影的模糊金刚画面演出,须凭借想像自由发挥。[76] [32] 整部电影的定格动画制作耗时约55周方告完成。[77]

为了追求真实感,梅里安·C·库珀英语Merian C. Cooper坚决反对让演员穿著大猩猩装英语gorilla suit来扮演金刚。[78] 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媒体报导曾声称,电影中某些场景的金刚是由穿著猩猩服的演员饰演。[79][80] 不过,电影历史学者普遍认为,《金刚》所有涉及金刚角色的场景均是透过高度精细的动画模型完成,并非真人扮演。[81][82] 这些动画模型高度约为14至18英寸(36至46厘米)。[83][84] 模型由金属骨架制成,外覆棉花、乳胶与兔毛。[85] 动画师操作时造成毛皮的移动,意外地成为金刚的一大特色。每次拍摄结束后,模型都需进行维修。[86]

金刚脸部与上半身的特写画面,是利用一个全尺寸的机械模型来拍摄,该模型由德加多设计。[87] 该模型按五十英呎高的比例打造,以四十张熊皮覆盖。[88] 操作此模型的眼睛与嘴巴以模拟活生生怪兽的动作,需六位操作员进行操控。[88][69] 拍摄金刚抓住安的特写时,也制作了对应比例的手臂与爪子。[84] 恐龙模型则是重用奥布莱恩未完成作品《创世记》中的道具。[47] 本片于1933年01月完成制作。[39] 制作成本总计672,254.75美元,其中部分开支来自《创世记》的预算。[89]

实景拍摄

[编辑]

1932年5月至6月间,剧组在《最危险的猎物》的丛林布景上首次拍摄金刚的场景,部分镜头后来被用作提交给雷震华董事会的测试影片。当时剧本尚未完成,对白大多为即兴发挥。由于丛林场景预定在《最危险的猎物》拍摄结束后即拆除,库珀便在此期间完成所有丛林场景的拍摄。7月间,舍德萨克在纽约港拍摄了几个全景镜头,同时制作团队也著手准备拍摄岛上土著村落的场景。此外,在长岛的海军机场拍摄了飞机起飞与飞行的镜头。片中纽约市的远景则是从帝国大厦上拍摄,并从大楼业主处取得了锚杆塔的建筑图,依此于好莱坞摄影棚内搭建实物大小模型进行拍摄[90]

8月间,登岛与毒气弹的场景于加利福尼亚州圣佩德罗拍摄。岛上土著村落的场景则在卡尔弗城卡尔弗影城英语Culver Studios内拍摄,村落布景重用自电影《南海的劫火英语Bird_of_Paradise_(1932_film)》。岛上高墙的布景则是将1927年电影《万王之王》的布景改装,加上巨型大门、铜锣与原始风格的雕刻。安被带往献祭神坛的场景在夜间拍摄,动员数百名临演与350盏灯具,为了跟拍被带走的安,摄影机安装在吊臂上进行拍摄。由于临演手持火把,可能引发火灾,卡尔弗消防局亦派员驻守现场。拍摄结束后,城门与墙壁布景被保留下来,并于《乱世佳人》中重用,在亚特兰大焚毁场景中被摧毁。至于片中金刚从旅馆掷出女子的场景,则于摄影棚内利用可活动的金刚手臂模型拍摄;同时拍摄的还有一名正在房内打牌的男子见到金刚脸孔后惊讶的画面,该镜头使用了金刚的上半身模型,但最终未剪进正片中[16]

9月至10月期间,舍德萨克完成原住民村落的拍摄后,回到摄影棚,搭建“冒险号”的船舱与甲板场景,并完成船上场景的拍摄。之后他再度前往圣佩德罗拍摄港口场景。布洛德威剧院的场景则是在神殿礼堂包场一天拍摄完成[91]。至10月底,安与杰克于帝国大厦顶楼重逢的场景也拍摄完成,标志主要摄影作业正式结束。此后,舍德萨克前往叙利亚准备拍摄新片《阿拉伯》(Arabia),但该计画最终遭到取消[92]

音效与配乐

[编辑]

穆雷·斯皮瓦克英语Murray Spivack担任本片的音效制作。金刚的吼声由狮子老虎的录音混合后,反向并慢速播放而成。[93] 斯皮瓦克本人则透过扩音器模仿金刚的“爱的哼声”,并以慢速播放处理。金刚的脚步声则是由他穿戴特制装置,在脚上绑有活塞并包覆泡棉的箱子──踩踏碎石制作而成。[94] 胸口敲击声则是斯皮瓦克以鼓棒敲打助手背部录制,麦克风贴于助手背部捕捉声响。[95] 他还利用空气压缩机制作恐龙的嘶嘶声,并用自身声音模仿恐龙的呱呱叫声。[96] 暴龙叫声融合了美洲狮的咆哮。[96] 此外,斯皮瓦克也负责水手的尖叫声。[96] 饰演安的费·芮伊则于录音现场完成了角色所有尖叫,后因连日尖叫,她表示“连低声耳语都说不出来好几天”。[97][98] 她的尖叫声也被用于《金刚之子英语Son of Kong》与《死亡游戏》等作品。[3]

尽管电影资金接近枯竭,库珀与舍德萨克仍坚持需要原创配乐,以免金刚失去真实感,且不愿采用通用配乐。[99] 因此聘请了马克斯·斯坦纳英语Max Steiner担任作曲。[100] 斯坦纳于1932年12月9日展开创作,并于八周后完成。[101] 交响乐团共46名成员,但录音效果丰满,有时被形容如80人编制。[102] 以同期标准来看,46人乐团规模相当庞大。[103] 斯坦纳表示,库珀自掏腰包支付了五万美元乐团费用。[104]

斯坦纳将配乐定位为“印象派且令人恐惧”的风格(引自其本人说法)。[100] 创作过程中,他汲取了克洛德·德彪西莫里斯·拉威尔的音乐灵感,尤其体现在丹汉姆与其船员航行至骷髅岛海面场景的配乐。[105] 该场景配乐使用《雾中小舟》,竖琴象征海浪,弦乐描绘雾气弥漫。[106] 他亦在动作场景融入不协和音,诸如金刚坠落致死之际。[107] 劳伦斯·麦克唐纳英语Laurence MacDonald认为,这种不协和音反映了德彪西的作曲风格。[108] 海洋场景为配乐首次出现,斯坦纳意图透过音乐连结电影的奇幻氛围。[109] 音乐史学家迈克尔·斯洛维克英语Michael Slowik指出,此联结唤起观众对未知的感受,且与其暂时怀疑现实的心态相关。[110] 金刚与暴龙战斗场景为骷髅岛唯一未配乐部分,仅使用动物叫声。[111][112] 纽约后期场景多有配乐,惟飞机包围金刚之际则无。[113] 斯坦纳经常运用米奇摹写英语Mickey Mousing,{麦克唐纳认为此为斯坦纳配乐最显著特征。[114] 斯洛维克指出,《金刚》比同期其他电影更频繁使用此手法,形容斯坦纳的“米奇摹写”近似卡通音乐而非传统好莱坞风格。[115] 例如岛民首领走向丹汉姆一行人时,音乐与步伐同步;配乐亦反映萤幕外动作,如金刚走向祭坛要献祭安的场景,此手法主要见于默片时代。[116]

斯洛维克指出,整部配乐包含三个主要主题:金刚主题、安主题与丛林主题。[117] 斯坦纳在创作金刚主题时,受到理查·瓦格纳的启发。[118] 金刚主题采用一种称为半音阶的作曲手法,包含三个下降音符。[119] 根据彼得·富兰克林英语Peter Franklin,其他主题皆衍生自金刚主题中的这三音符序列。[117]《金刚进行曲》(King Kong March)是丹汉姆表演时使用的百老汇风格曲目,改编自金刚主题,但旋律音符方向为上升而非下降。[120] 安的主题《偷来的爱》(Stolen Love)是一首维也纳华尔滋,开头音符与金刚主题相似。[121] 斯坦纳在金刚死亡前,将金刚主题与安的主题融合成一首曲子。[122]

音乐传记作家史蒂文·C·史密斯英语Steven C. Smith指出,还有一个“危险主题”,由四个音符组成,带有“疑问”的情感,首次出现于《被遗忘的岛》。[121] 后来此主题在德里斯科尔向安表白时转为大调,象征“爱情的危险”。[121]库珀晚年曾表示,《金刚》成功很大程度来自马克斯·斯坦纳创作的音乐,当时好莱坞没有人能做到如此水准。[123] 斯坦纳本人也曾说这部电影“是为了音乐而制作的”。[100]

电影上映时,配乐并未受到太多评论关注,因为观众焦点多集中于特效创新。[124] 随著电影声誉提升,配乐逐渐受到更多重视。[123] 克里斯多夫·帕默英语Christopher Palmer评论此配乐为“好莱坞音乐的真正起点”。[125]默文·库克英语Mervyn Cooke补充说,斯坦纳“几乎以一己之力标志了非剧中音乐的成长”。[125] 在《默片之后:1926至1934年早期有声电影时代的好莱坞电影音乐》一书中,斯洛维克认为《金刚》配乐并未如许多学者所言,深远影响好莱坞电影配乐。因电影本身异常,配乐无法开创全新电影配乐写作方法。[126] 他也认为斯坦纳借鉴了当时已建立的好莱坞音乐模式。[127] 斯洛维克指出,金刚并非塑造好莱坞黄金时代音乐的唯一作品,而是众多重要作品之一。[128]他解释,此配乐融合“原创与交响音乐”,在当时电影配乐中较为罕见。[129] 这些配乐亦被重用于《双重绑架》(Double Harness)、《庞贝末日》(The Last Days of Pompeii)及《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等作品。[130] 岛屿主题音乐作为管弦乐场景,亦出现在彼得·杰克森2005年重拍版中。[131] 多年来,斯坦纳的配乐由多家唱片公司录制,并有原声带CD发行。[132]

上映与审查

[编辑]

初次上映与票房

[编辑]
中国戏院,《金刚》在此举行好莱坞首映。

《金刚》的宣传活动包括报纸广告、广播广告和海报。[133] 该片于1933年3月2日在纽约市无线电城音乐厅和雷电华首映。[77][134] 纽约首映三天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宣布全国实施为期四天的银行假期(1933年紧急银行法案英语Emergency Banking Act of 1933)。[135][136] 电影在开画周末大约赚得9万美元票房收入。[1] 由于全国银行假期,电影上映第二周票房收入下降约50%。[137] 电影在纽约上映第二周与第三周观众数量皆有所下降。[138] 首次上映期间,该片获利约65万美元。[139] 截至1952年重映前,全球租金收益报告为284万7千美元,其中包括美国与加拿大的107万美元,利润约131万美元。[2]

好莱坞首映于1933年3月24日在洛杉矶中国戏院举行。[140] 首映会上还有原住民舞蹈和高空秋千表演。[141] 电影正式上映日期为1933年4月7日。[3]白雪公主》1952年重映取得成功后,《金刚》亦于同年重映。[142] 重映后,《综艺》杂志估计该片在美国与加拿大又赚进160万美元,使累计租金收益达390万美元。[143] 重映收益估计约250万美元,约为1933年收益两倍。[144]

审查与修复

[编辑]

1933年首映后,好莱坞开始实施更严格的电影制作守则,《金刚》在1938至1956年间多次重映时,部分镜头遭剪辑或删除。[145][146] 审查者删除了雷龙攻击水中船员,以及一人被追赶上树杀死的镜头。[147] 亦删除金刚脱掉安·达罗衣服、咬人及踩人的片段。[1][147] 金刚错认睡著的女子是安,将她摔死的镜头也遭删除。[147]

一段描述巨大昆虫、蜘蛛、爬行类掠食者与触手怪物吞噬被金刚甩下木头、落入峡谷的船员镜头,因过于骇人而未经原制作规范审查即被雷电华删除。库珀认为该镜头“停止了故事发展”,因此在原版上映前被剪辑。[77] 试映观众中也有人因此提前离场。[148] 该镜头现已失传,仅存少量静态影像与制作草图。[97][149] 也有说法认为该片段并未拍摄完成,仅存在于剧本及小说化版本中。[150]

该片最初在纳粹德国被禁映,审查机构称其为“对德国人民神经的攻击”以及“违反德国种族感情”。[151] 电影上映不久后,也因暴力内容在芬兰被禁,禁令于1939年解除。[152]

1938年《金刚》重映预告片(1:32)

雷电华未保存原版底片或含删减片段的发行拷贝,多年来这些删减场景被视为散失媒体。1969年,在费城发现一卷包含删减片段的16毫米拷贝,删减片段得以加入,电影长度恢复到原始上映的100分钟版本。此版本于1970年由雅努斯影业英语Janus Films送至艺术影院重映。[97] 随后二十年间,环球影业对《金刚》进行进一步的胶片化学修复,修复底片为1942年发行版,缺失部分则取自1937年底片,该底片因投影使用有严重垂直刮痕。[153] 1980年代在英国发现的原始发行拷贝中,包含品质较佳的删减场景。[145]

经过长达六年的全球素材搜寻后,2005年华纳兄弟利用4K解析度扫描完成全面数位修复,并新增4分钟序曲,使总时长达104分钟。[154] 该项目由电影基金会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资助。[146]

1989年,透纳娱乐公司曾对《金刚》录影带版本进行争议性的电影著色英语Film_colorization[155][3]

电视与家用媒体

[编辑]

1956年重映后,《金刚》电影版权卖给了电视台,并于同年3月5日首次在电视上播出。[156] 此后,《金刚》多次以VHS雷射影碟形式发行,但品质参差不齐,直到后期才由正式厂商推出DVD版本。1984年,《金刚》成为首批以雷射影碟形式发行的电影之一,隶属于标准收藏系列,且是第一部附有音频评论英语audio commentary轨道的电影。[157] 标准收藏系列的音频评论由电影史学家罗纳德·哈弗英语Ronald Haver主持。[158] 此音频评论曾在FilmStruck英语FilmStruck串流平台上提供。[159] 大约在1993年,Image娱乐英语Image Entertainment发行了另一张雷射影碟。[160] 1992年,特纳家庭娱乐发行了《金刚》60周年纪念版VHS,封面设计具有互动按钮,按下金刚胸口便会发出吼声。该版本销量超过14万份,彩色版尤为受欢迎,另附有25分钟纪录片《美丽杀死野兽英语It Was Beauty Killed the Beast》(1992年)。[161]

2005年,华纳兄弟发行了数位修复版《金刚》美国双碟特别版DVD,正值彼得·杰克森执导的同名重拍电影上映。[3] 此次修复计画部分由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资助。[162] DVD中收录了大量额外内容,包括由视觉特效师雷·哈利豪森肯·拉尔斯顿英语Ken Ralston主持的全新第三段音频评论,以及女演员费·蕾英语Fay Wray和制片兼导演梅里安·库珀英语Merian C. Cooper的历史录音。

在《美国摄影师》(American Cinematographer)杂志中,肯尼斯·斯威尼认为第一碟的附加内容吸引力有限,但第二碟则包含深入专题,如库珀生平短片及彼得·杰克森制作的《雷电华制作601:金刚制作过程》(雷电华 Production 601: The Making of King Kong)。第二碟还收录了多段访谈。该DVD亦推出限量版套装,附带《金刚之子》和《巨猩乔扬英语Mighty Joe Young》。[163] 2010年,华纳兄弟推出美国数位书装蓝光版,随碟附有32页小册子,作者为鲁迪·贝尔默英语Rudy Behlmer[164]

评价

[编辑]
King Kong英语King Kong洛杉矶首映节目单封面,收录于1933年版Hollywood Reporter

《金刚》在上映时获得整体正面评价。《电影先驱报英语Motion Picture Herald》的米汉(Meehan)预测该片将成为“年度轰动电影之一”,并称赞“没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高潮镜头了”。[165]好莱坞报导》的一则评论表示,电影“具备所有成功要素”,并预测它将“赚取大量金钱”。[166] 同期另一篇评论则称赞电影“制作与演出俱佳”,是“出自秀才脑海的惊人创意,为影人而拍”。[167] 《电影先驱报》的麦卡锡(McCarthy)称赞《金刚》“令人想像力爆炸”,并赞赏它“悬疑层层堆叠”,是“秀才影人之作”。[168]

电影日报英语The Film Daily》评论:“此片充满震撼场面,并由费·蕾的尖叫声增添恐怖气氛,配乐更强化紧张氛围,令观众如坐针毡。”评论提醒,“部分妇女及孩童可能不喜欢电影的激烈程度”。[169]纽约客》的约翰·莫舍英语John_Mosher_(writer)称片中情节“荒谬”,但也写道“片中有许多场景确实引人入胜”。[170]综艺》的乔·比奇洛(Joe Bigelow)认为观众习惯了“假掰氛围”后,电影颇具“力量”,但也指出“部分细节过于夸张,难以接受”,技术创新盖过剧情与演出。片中“许多缺点”被“整体成果所克服”。[171]Newsweek》则评论库珀与舒兹克不再是“科学家”,因为电影“夸大野生动物的伪造景象”。[172]

《好莱坞报导》在三月号随刊附送多页小册子,收录拍摄花絮与概念草图,并给予影评肯定。[173] 该小册子即为电影洛杉矶首映会的节目单。[56]

当代评价

[编辑]

根据评论汇总网站烂番茄汇总的116篇评论文章,97%的评论家给予该作正面评价,平均打分为9分(满分10分)。该网站总结的评论家共识是“《金刚》成功探索怪兽的灵魂——带领观众一同尖叫与落泪——主要来自金刚突破性的特效技术。”[174]Metacritic上,12位影评人共给予了92分的分数(满分100分),这部电影获得了“一致好评”。[175]

2020年,艾德·辛库斯英语Ed Symkus在《今日美国》中表示,《金刚》“依然是令人瞠目结舌、震撼心灵的划时代娱乐作品”。[176]华盛顿城市报英语Washington City Paper》称它为“奠定当代流行文化重要基石的电影”。[177]

电影史学家{麦可·普莱斯(Michael Price)称《金刚》是“由一群非凡且大胆的艺术家与工匠共同打造的杰作”。[89]布莱恩·艾格特(Brian Eggert)指出,《金刚》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集结了经典好莱坞制作策略的精华,他同时赞赏配乐“恰如其分地引导每一个情绪”。[178]英国广播公司的艾玛尔·哈夫利达森(Almar Haflidason)赞扬配乐营造的“奇幻氛围”及“金刚角色的多层次丰富性”,并认为动画“技术精湛且动作设计充满想像力”。[179]

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将《金刚》列入他的“伟大电影英语The Great Movies”名单,赞赏道:“虽然部分特效看起来人工,有种当代电脑特效难以呈现的奇异魅力……即便开头节奏缓慢、演技稍嫌生硬,且尖叫声不断,电影依旧具备一种永恒且原始的魅力。”[180]

詹姆斯·贝拉迪内利英语James Berardinelli指出,随著科技进步与演技提升,电影部分元素已显过时。他认为演技较弱,但对当时的特效仍抱有敬意。[181]卫报》提到金刚身形在电影中有明显变化,并评论相较于现代电影技术,《金刚》“已不再是惊悚片……反倒成为多年来最精彩的喜剧之一”。[182]时代杂志》评论金刚“有时会以两倍大小切换”。[183] 多伦多国际影展指出,电影中对人类尤其是原住民的描写过于简化。[184]

分析

[编辑]

种族刻板印象

[编辑]
另一版《金刚》的剧场版海报

多数影评人对《金刚》在种族描绘上的议题进行了探讨。NPR制作人罗伯特·马雷斯基(Robert Malesky)指出:“对许多人来说,原版电影中的情色元素与种族主义只是配角主题,是1930年代美国社会结构的一部分。”[185] 作者瑞恩·布里特(Ryan Britt)认为评论家往往将电影中的问题视为“制作年代的时代产物,虽然不讨喜,却可被忽视”。他补充说:“电影中带有元小说性的叙事手法,几乎为某些文化不敏感行为提供了辩解。”[186] 在19世纪及20世纪初,非洲裔人士常被以类猿形象描绘,这种隐喻结合种族主义刻板印象,并随著“科学种族主义”的兴起而被强化。[187] 早期电影往往反映出当时的种族紧张氛围。尽管《金刚》常被拿来与《美女与野兽》的故事相提并论,许多影视学者认为该片实际上是一则关于异族恋的警示故事,且其中“黑色特质的承载者并非人类,而是猿类。”[188][189] 《Inverse》媒体的乔丹·扎卡林(Jordan Zakarin)引用作家兼教授克里斯多夫·米奇利格(Christopher Michlig)表示,尽管现代许多观众认为该片带有种族主义色彩,但它反映的是1930年代对神秘地区与族群的认知。[190]

电影因对原住民与厨师查理(Charlie)的种族刻板描写而受到批评,后者在发现安被绑架时喊道:“疯狂的黑人又来了!”[191] 导演法蒂玛·罗尼(Fatimah Rony)认为查理的职业与动作带有女性化色彩。[192] 她也指出,岛上原住民被描绘成“野蛮人”,这一形象与其深色皮肤紧密相连。[193] 2013年《亚特兰大黑人星报英语Atlanta Black Star》形容岛上居民“如同亚人灵长类动物……缺乏独特的沟通方式”。[194] 罗尼指出,剧组使用非裔美国人亚基人英语Yaqui男子饰演印尼人[193] 她认为,当安被选为献祭对象,而非当地原住民女孩时,已蕴含种族暗示。[193] 韦恩州立大学影视教授辛西娅·厄布(Cynthia Erb)表示,“安那珍贵的白皙肤色”是电影中“最令人不安的种族元素”,而非“金刚的黑色肤色”。[195] 她解释,丛林题材电影中“对原住民的描绘常带有施恩态度、刻板印象与种族主义”,并补充说:“我认为这种情况确实发生在骷髅岛居民身上。”[196]

评论家也将金刚本身视为种族紧张的象征。《亚特兰大黑人星报》指出金刚与黑人男性之间存在种族寓言,认为金刚“因对白人女性的无尽渴望而走向毁灭”。[194] 厄布认为,金刚的形象更接近“高贵野蛮人”与斗士,而非“性侵略者”。[197]罗尼分析指出,金刚被视为“高贵野蛮人”,是因为他为了对安的情感与恐龙作战。[198] 她同时强调,金刚“并非纯粹的黑人”,因为他带有东方风格的名字,且骷髅岛的地理位置在印尼,使其与亚洲有所连结。[199]

罗尼称这是“有史以来最荒谬的‘种族电影’之一”,[200] 也是当时多部电影中,将具有非洲、亚洲或太平洋岛屿血统的人物描绘成猿猴怪物的典型作品。[201] 她表示,导演库珀特意让安成为金发,以凸显她与金刚的差异,[202] 并借由安作为白人女性,塑造她成为“怪兽般野兽的某种诱饵”。[203]

电影中双种族互动的议题也引起不少关注。罗尼指出,电影“最终展现了电影制作倾向创造反映不同时代焦虑的怪物”。[204] 她认为金刚象征著双种族之间的性关系,而这在当时被视为禁忌。[205]贝伦斯坦则认为金刚与安的关系是“跨种族的象征”,并分析电影同时“确认”与“动摇”了“白人至上主义”的观念。[206] 她指出,安既是警示,也象征著对“异族通婚”可能带来怪异性的召唤。[207]作家詹姆斯·A·斯尼德(James A. Snead)与德国学者达格玛·洛伦兹英语Dagmar_C._G._Lorenz将丹汉(Denham)比作殖民主义者,并将金刚的捕获与奴隶贸易相联系。[208][209]厄布进一步基于丹汉的殖民主义者形象,认为电影在序幕之后似乎对殖民主义提出了“挑战”。[210]扎卡林则表示,电影中一些令人不安的元素,根源在于库珀认为这些因素赋予了电影冒险精神。[190]

安的描绘

[编辑]
金刚将安(费·芮)放在树上以保护她(并防止她逃跑),之后与暴龙搏斗

此片在女性形象刻画上受到性别歧视的批评。杰·泰洛特英语Jay Telotte指出,电影透过以男性为主的船员群体,以及丹翰与杰克的“反浪漫言论”,“建立了压抑的模式”。[211] 作者约瑟夫·安德里亚诺(Joseph Andriano)认为,电影试图借由金刚与安的关系来削弱性别歧视的观念,但由于安被塑造成无助的形象,该尝试未能成功。他补充说,金刚的结局是因“女性魅力”而致,暗示“无助的女性比能干的男性更具力量”。[212]

罗娜·贝伦斯坦指出,尖叫女王是“丛林恐怖”类型的核心元素。[213] 丹翰教导安尖叫,尽管当时并无威胁。贝伦斯坦认为这种受指导的尖叫,也影响了安对金刚的反应,使尖叫成为一种表演。[214] 她进一步指出,这种尖叫的练习显示安与金刚的关系“不仅仅是受害者与怪物之间”,[214] 且安受到金刚的侵害,是因她追求独立后才发生的。[215]

贝伦斯坦将安为金刚献祭的行为与丹翰在纽约展出金刚相提并论,认为这让安和金刚成为“双生体又对立的存在”。[216] 她指出,电影中建立了“有色人种、白人女性和猿猴怪物之间的连结”。[217] 马克·鲁宾斯坦(Mark Rubinstein)则比对了金刚在纽约的肆虐和他在骷髅岛保护安的行为,认为金刚既守护著安,也展现出她属于他的态度。[218] 鲁宾斯坦指出,电影开头的谚语警告爱情,意指男人若被女人吸引,可能会遭遇“坠落”。[219] 他认为安并没有回应金刚的爱意。[219] 而费·芮本人也表示,安对金刚并无浪漫情感,只有恐惧。[220]

也有人指出,安其实受到丹翰的控制。厄布认为,金刚追求的是与安的浪漫关系,而丹翰则把安当成赚钱的工具。[195] 她解释说,丹翰在现代观众眼中看起来“控制欲强”,但对1930年代的观众来说,更像是一位“有企图心的表演者”。[221] 根据罗尼和贝伦斯坦的看法,安被丹翰掌控,[222] 成为“一件商品与奇观”,在丹翰的指导下承受著男性凝视,并练习尖叫。[223] 斯尼德则指出,电影中的女性被塑造成“视觉资本”,而非“真正的人类或潜在伴侣”。[224]

自然与文明

[编辑]

尽管库珀与舍德萨克当时接受访谈时坚称《金刚》没有隐含意义,库珀逝世后出版的一次访谈透露,他拍摄此片的灵感来自一只巨大的猿猴从最高建筑物坠落的画面,象征原始人终将被现代文明所取代。[225][226]这一理念成为后续学术分析该片的重要起点。厄布(Erb)在分析中著重探讨原始主义与文明之间的冲突。[227] 她认为,金刚唤起了原始感,象征自然;而丹翰(Denham)则代表现代社会。[228] 她主张,电影展现了“自然对文化的复仇”,同时也揭示了自然最终的失败。[229]

虽然厄布并不否认电影中存在性别歧视与种族主义的议题,她认为金刚与安的互动超越了种族与性别的框架。[230] 她指出,当金刚部分脱去安的衣物时,这“将她带入了野性的领域”。[231] 根据她的分析,金刚触摸并闻嗅安的衣物是原始行为,因为这强调了视觉以外的感官体验,而过度依赖视觉则是现代社会的特征。[231] 她解释,金刚的侵略性与温柔交替出现,“可能同时体现了1930年代电影中丛林传统的恶魔与伊甸园的冲动”。[227]

厄布认为,骷髅岛的设计刻意与纽约市形成对比。[232]泰洛特(Telotte)持类似看法,指出岛上许多场景呼应都市生活的事件。[233] 他认为,金刚是从“伊甸园世界”被带走,并在现代社会中遭受剥削。[234] 金刚在纽约市的狂暴行为,是“试图摧毁现代文化根基的行动”。[235]洛伦兹则主张,电影将“西方文明视为金刚毁灭的根源”,[209] 并指出将骷髅岛的“野性”描绘成“野蛮”,似乎在传达“野蛮性”的观念。[236]

华盛顿邮报》的汤姆·谢尔斯(Tom Shales)持不同看法,认为此片更像是“现代人面对自身本性的寓言”,而非仅仅是美女杀死野兽的故事。[196]

影响

[编辑]
《金刚》于1952年由大映发行,是日本战后首部上映的怪兽电影。[237]

自上映以来,《金刚》获得了多项重要荣誉。1975年,《金刚》被美国电影学会列为美国50部最佳电影之一。[238] 同时期,该片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239]

1981年,任天堂电子游戏《大金刚系列》推出,其角色设计与金刚有明显相似之处。1991年,该片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定为“文化、历史及美学上具重要性”,并入选美国国家电影登记表永久保存。[240][241]1998年,《金刚》于美国电影学会百年百大电影中排名第43名。[97][242]

威利斯·H·奥布莱恩英语Willis H. O'Brien操刀的定格动画特效对全球电影界影响深远,启发了多部经典类型片,如《巨猩乔扬英语Mighty Joe Young (1949 film)》、《原子怪兽》、《黑湖妖潭》、《摩斯拉》以及《侏罗纪公园》等。[243] 此外,《金刚》也是《哥吉拉系列》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制作人田中友幸表示:“我想做点大事。这是我的动机。我尝试过各种想法。我喜欢怪兽电影,并深受《金刚》的影响。”[244]

日本大映公司曾于1952年发行《金刚》重映,成为战后日本首批怪兽电影之一,该公司后来制作了《卡美拉》、《大魔神》等特摄作品。1954年,大映发行了《原子怪兽》,这些发行活动对《哥吉拉》和《卡美拉》系列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237]

此外,作者丹尼尔·洛克斯顿(Daniel Loxton)提出,《金刚》甚至激发了现代尼斯湖水怪的传说。[245][246]

美国电影学会榜单

续集与系列作品

[编辑]

金刚系列 德洛斯·W·洛夫莱斯(Delos W. Lovelace)受库珀委托撰写了《金刚》的小说版本,署名为他本人,并注明“构思:埃德加·华莱士与梅里安·C·库珀”。[62] 沃尔特·里珀格(Walter Ripperger)则为《一角神秘杂志英语Dime Mystery Magazine》撰写了两部分的连载小说,并标示为“埃德加·华莱士的最后创作”。[62] 电影与角色启发了多部模仿及续作。《金刚》上映当年即迅速制作了续集《金刚之子英语Son of Kong》。[77]

1960年代,雷电华将金刚的角色授权给日本东宝,东宝制作了两部电影:《{金刚对哥吉拉》及《金刚的逆袭》,两片皆由本多猪四郎执导。[247][248]这些作品多与原作剧情无关,风格也大不相同。[249]

1976年,制片人迪诺·德·劳伦提斯推出了重拍版本[248] 此版本遵循原剧情架构,但将背景设定在当代,并对细节进行多处改动。[249] 1986年则推出续集《金刚再生》。[247]1998年,华纳兄弟发行了一部较松散改编的动画的电影《无敌的金刚英语The Mighty Kong》。

2005年,环球影业推出另一重拍版本,由彼得·杰克森编剧与执导,背景回归1930年代,较贴近原作。[247][249]随后,传奇影业与华纳兄弟合作推出《金刚:骷髅岛}》(2017年),作为怪兽宇宙系列之一,续作包括《哥吉拉大战金刚》(2021年)与《哥吉拉与金刚:新帝国》(2024)。[249]

电影中被删减的片段曾激发一出名为《Censored Scenes from King Kong》的舞台剧,于1980年首演。《好莱坞报导}》评论该剧为“糟糕季节中的最差作品”。[250]

另见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AFI|Catalog – King Kong (1933). catalog.afi.com. [202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8). 
  2. ^ 2.0 2.1 Jewell 1994,第39页.
  3. ^ 3.0 3.1 3.2 3.3 3.4 King Kong (1933) – Notes – TCM.com. 2019-12-16 [2025-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anuary 2025). 
  4. ^ King Kong Franchise Box Office History. The Numbers. [2025-02-27]. 
  5. ^ Sprague, Mike. Horror History: King Kong (1933) Is Now 88 Years Old. 恐惧中心英语Dread Central. April 7, 2021 [September 9,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9, 2021). 
  6. ^ Daniel Eagan, (2010). America's Film Legacy: The Authoritative Guide to the Landmark Movies in the National Film Registry.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Inc, New York, NY p. 22
  7. ^ Kehr, Dave. U.S. Film Registry Adds 25 Significant Movies. Chicago Tribune. September 26, 1991 [July 20,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7, 2020) (美国英语). 
  8. ^ Best Horror Movies – King Kong (1933). 烂番茄. [July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1, 2010). 
  9. ^ Top 100 Movies of All Time – Rotten Tomatoes. 烂番茄. [October 14,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 2018). 
  10. ^ King Kong's Complicated Rights Issues Explained. August 17, 2023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01). 
  11. ^ 11.0 11.1 11.2 Morton 2005,第31–33页.
  12. ^ Erb 2009,第54–55页.
  13. ^ Morton 2005,第32页.
  14. ^ Morton 2005,第49页.
  15. ^ Freese, Gene Scott. Hollywood Stunt Performers, 1910s–1970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2nd. McFarland & Company. April 10, 2014: 75. ISBN 9780786476435. 
  16. ^ 16.0 16.1 Goldner 1975,第165页.
  17. ^ Morton 2005,第33页.
  18. ^ Orville Goldner, George E Turner (1975). Making of King Kong: The Story Behind a Film Classic. ISBN 0498015106. See also Spawn of Skull Island (2002). ISBN 1887664459
  19. ^ Gerald Peary, 'Missing Links: The Jungle Origins of King Kong' (1976)[usurped] Gerald Peary: Film Reviews, Interviews, Essays, and Sundry Miscellany, 2004.
  20. ^ Erish, Andrew. Illegitimate Dad of King Kong. Los Angeles Times. January 8, 2006 [July 6,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4, 2013). 
  21. ^ Cotta Vaz 2005,第186页.
  22. ^ Cotta Vaz 2005,第189–190, 193页.
  23. ^ Andriano 1999,第48页; Cotta Vaz 2005,第194页; Harryhausen & Dalton 2008,第69页; Von Gunden 1989,第108页
  24. ^ Cotta Vaz 2005,第202页; Rovin 1977,第33页
  25. ^ Cotta Vaz 2005,第202页; Von Gunden 1989,第111页
  26. ^ Rovin 1977,第27页.
  27. ^ Smith 2020,第99页.
  28. ^ Cotta Vaz 2005,第207页; Dyson 1997,第30页; Von Gunden 1989,第109页
  29. ^ Rovin 1977,第31页.
  30. ^ 30.0 30.1 Cotta Vaz 2005,第214页.
  31. ^ 31.0 31.1 Erb 2009,第31页.
  32. ^ 32.0 32.1 Erb 2009,第30页.
  33. ^ Harryhausen & Dalton 2008,第71页.
  34. ^ Rovin 1977,第33页; Harryhausen & Dalton 2008,第73页
  35. ^ Harryhausen & Dalton 2008,第71页; Dyson 1997,第30页; Von Gunden 1989,第109页
  36. ^ Andriano 1999,第48页.
  37. ^ Dyson 1997,第31页;Erb 2009,第24页
  38. ^ Archer 1993,第14页;Cotta Vaz 2005,第217页
  39. ^ 39.0 39.1 Erb 2009,第28页.
  40. ^ Erb 2009,第35–36, 40页.
  41. ^ 41.0 41.1 41.2 Erb 2009,第40页.
  42. ^ Erb 2009,第47页.
  43. ^ Cotta Vaz 2005,第218页.
  44. ^ Cotta Vaz 2005,第220页;Archer 1993,第14页
  45. ^ Erb 2009,第29页.
  46. ^ Erb 2009,第35–36页.
  47. ^ 47.0 47.1 Archer 1993,第14页.
  48. ^ Erb 2009,第35页.
  49. ^ Cotta Vaz 2005,第222页.
  50. ^ Erb 2009,第43页.
  51. ^ Cotta Vaz 2005,第222页;Rovin 1977,第33页
  52. ^ Erb 2009,第29, 31页.
  53. ^ Cotta Vaz 2005,第222页;Andriano 1999,第52页
  54. ^ Cotta Vaz 2005,第223页.
  55. ^ Erb 2009,第31, 36页.
  56. ^ 56.0 56.1 Erb 2009,第32页.
  57. ^ Cotta Vaz 2005,第220页;Erb 2009,第38–39页
  58. ^ Erb 2009,第34页.
  59. ^ Erb 2009,第36–37页.
  60. ^ 60.0 60.1 Vaz, Mark Cotta. Fresh Air Archive: Interviews with Terry Gross. 2005-09-14 [2025-02-28] (英语). 
  61. ^ Erb 2009,第38页.
  62. ^ 62.0 62.1 62.2 Erb 2009,第39页.
  63. ^ Wasko, Janet. (2003). How Hollywood Wor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Ltd. p. 53.
  64. ^ Bordwell, David, Thompson, Kristin, Smith, Jeff. (2017).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p. 388.
  65. ^ Archer 1993,第176, 197页.
  66. ^ Harryhausen & Dalton 2008,第74–75页.
  67. ^ Rovin 1977,第31, 41页.
  68. ^ 68.0 68.1 Harryhausen 1985,第173页.
  69. ^ 69.0 69.1 Harryhausen 1985,第172页.
  70. ^ Corrigan, Timothy, White, Patricia. (2015). The Film Experience. New York: Bedford/St. Martin's. pp. 120–121.
  71. ^ Von Gunden 1989,第115页.
  72. ^ Dyson 1997,第30页.
  73. ^ Rovin 1977,第33页.
  74. ^ King Kong | Giant Ape, Stop-Motion Animation, Adventure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4-11-22 [2024-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07) (英语). 
  75. ^ Rovin 1977,第41页.
  76. ^ Harryhausen 1985,第171页.
  77. ^ 77.0 77.1 77.2 77.3 Harryhausen & Dalton 2008,第84页.
  78. ^ :6.
  79. ^ Times,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CHARLIE GEMORA, 58, HAD KING KONG ROLE. The New York Times. 1961-08-20 [2025-07-19].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4) (美国英语). 
  80. ^ Greene, Bob. Saying so long to Mr. Kong. 《芝加哥论坛报》. 1990-11-27 [2016-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81. ^ 唐诺·葛勒特英语Donald F. Glut. Jurassic Classics: A Collection of Saurian Essays and Mesozoic Musings需要免费注册.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01: 192. ISBN 9780786462469. 多年来,不同演员声称曾在此[帝国大厦场景中]扮演过金刚,包括一位几乎无人知晓、名为卡门·尼格罗英语Carmen Nigro(又名Ken Roady)的表演者,以及著名猩猩模仿者查尔斯·杰莫拉英语Charles Gemora……尼格罗的说法似乎纯属虚构,而杰莫拉的说法则可能是因为他记得自己曾在一部从未完成的金刚恶搞片《失落岛》里扮演巨猩,因此误会了。 
  82. ^ Glut, Donald F. His Majesty, King Kong – IV. Woods, Paul A. (编). King Kong Cometh!. London: Plexus. 2005: 64. ISBN 9780859653626. 库珀否认任何演员曾在《金刚》中穿著猩猩装表演……或许在电影制作前的某段已遗忘的试拍片段中曾使用真人演员,但目前这仍是个谜。 
  83. ^ Brierton, Tom. Stop-Motion Puppet Sculpting: A Manual of foam Injection, Build-Up, and Finishing Techniques. 北卡罗来纳州杰佛逊: McFarland & Company. 2004: 22. ISBN 0-7864-1873-7. 
  84. ^ 84.0 84.1 Von Gunden 1989,第114页.
  85. ^ Rovin 1977,第31页; Von Gunden 1989,第114页; Harryhausen & Dalton 2008,第73页
  86. ^ Harryhausen & Dalton 2008,第73页.
  87. ^ Rovin 1977,第43页.
  88. ^ 88.0 88.1 Cotta Vaz 2005,第227页.
  89. ^ 89.0 89.1 Price, Michael. King Kong (PDF). Library of Congress.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5-05-07). 
  90. ^ Goldner 1975,第173页.
  91. ^ Goldner 1975,第159页.
  92. ^ Goldner 1975,第185页.
  93. ^ Dyson 1997,第36–37页; Von Gunden 1989,第117页
  94. ^ Dyson 1997,第37页.
  95. ^ Dyson 1997,第37页; Von Gunden 1989,第117页
  96. ^ 96.0 96.1 96.2 Von Gunden 1989,第117页.
  97. ^ 97.0 97.1 97.2 97.3 Morton 2005,第75–76页.
  98. ^ Von Gunden, Kenneth. Flights of Fancy: The Great Fantasy Films. McFarland. 2001: 117. ISBN 9780786412143. 
  99. ^ Smith 2020,第100页; Slowik 2014,第235页; Wierzbicki 2009,第135页
  100. ^ 100.0 100.1 100.2 Smith 2020,第100页.
  101. ^ Smith 2020,第101, 110页.
  102. ^ Smith 2020,第110页.
  103. ^ Slowik 2014,第237页.
  104. ^ Smith 2020,第100页; Wierzbicki 2009,第135页; Tatna 2020
  105. ^ Smith 2020,第Smith 100–101页.
  106. ^ Smith 2020,第101页.
  107. ^ Smith 2020,第100–101, 110页.
  108. ^ Slowik 2014,第244页.
  109. ^ Smith 2020,第101页; Slowik 2014,第231, 233页
  110. ^ Slowik 2014,第233页.
  111. ^ Smith 2020,第105页.
  112. ^ Slowik 2014,第235页.
  113. ^ Slowik 2014,第232–233页.
  114. ^ Slowik 2014,第239页.
  115. ^ Slowik 2014,第240页.
  116. ^ Slowik 2014,第239–240页.
  117. ^ 117.0 117.1 Slowik 2014,第238页.
  118. ^ Smith 2020,第100-101页.
  119. ^ Smith 2020,第102页.
  120. ^ Smith 2020,第106页.
  121. ^ 121.0 121.1 121.2 Smith 2020,第103页.
  122. ^ Smith 2020,第109页.
  123. ^ 123.0 123.1 Smith 2020,第114页.
  124. ^ Smith 2020,第113页; Wierzbicki 2009,第133页
  125. ^ 125.0 125.1 Slowik 2014,第230页.
  126. ^ Slowik 2014,第249页.
  127. ^ Slowik 2014,第2, 231页.
  128. ^ Slowik 2014,第263页.
  129. ^ Slowik 2014,第236页.
  130. ^ Slowik 2014,第113–114页.
  131. ^ Wierzbicki 2009,第223页.
  132. ^ King Kong – 75th anniversary of the film and Max Steiner's great film score.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133. ^ Cotta Vaz 2005,第233, 236页.
  134. ^ Lasky 1984,第94页.
  135. ^ Cotta Vaz 2005,第236页.
  136. ^ Lasky 1984,第94–95页.
  137. ^ 利雅卡特·艾哈迈德英语Liaquat Ahamed. Lords of Finance英语Lords of Finance. Penguin Books. 2009: 452. ISBN 9780143116806. 
  138. ^ Erb 2009,第45页.
  139. ^ Jewell 1994,第43页.
  140. ^ Cotta Vaz 2005,第236页; Harryhausen & Dalton 2008,第84页
  141. ^ Cotta Vaz 2005,第236–237页.
  142. ^ Erb 2009,第125页.
  143. ^ 'Gone,' With $26,000,000, Still Tops All-Timers, Greatest Show Heads 1952. Variety. 1953-01-21: 4. 
  144. ^ Erb 2009,第126页.
  145. ^ 145.0 145.1 Miller, Frank. Pop Culture 101: King Kong.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07-03-02 [202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22) (英语). 
  146. ^ 146.0 146.1 Tatna, Meher. Out of the Vaults: 'King Kong', 1933. Golden Globes. 2020-11-09 [202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16) (美国英语). 
  147. ^ 147.0 147.1 147.2 Morton 2005,第84页.
  148. ^ Von Gunden 1989,第119页.
  149. ^ Wednesday, WTM •. The Lost Scene from 1933's King Kong – the Spider Pit. Neatorama. 2018-12-12 [202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英语). 
  150. ^ King Kong (non-existent cut content of Pre-code monster adventure film; 1933) – The Lost Media Wiki. 2024-04-02 [2024-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2). 
  151. ^ Hitlers Kino: "Führer"-Faible für Garbo oder Dick und Doof. Der Spiegel Online (Hamburg, Germany). 2015-12-02 [2019-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4). 
  152. ^ Flavorwire Staff. Movies Banned in Foreign Countries for Weird Reasons. Flavorwire. 2012-02-03 [2025-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3) (英语). 
  153. ^ Millimeter Magazine article, 2006-01-01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05-21. Retrieved: 2012-03-15
  154. ^ "Robert A. Harris On King Kong"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8-13. Retrieved: 2012-03-15
  155. ^ Wickstrom, Andy. Colorized King Kong May Bug Fans. Chicago Tribune. 1989-02-17 [2022-07-26]. 
  156. ^ Rainho, Manny. This Month in Movie History. Classic Images英语Classic Images. 2015-03, (477): 26. 
  157. ^ If DVD killed the film star, Criterion honors the ghost. The Denver Post. 2005-08-24 [2019-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1) (美国英语). 
  158. ^ Schneider, Wolf. Criterion for laserdisc sale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85-01-21, 285 (21): 1–2. 
  159. ^ Watch a Clip of Criterion's Long-Lost 'King Kong' Audio Commentary. Nerdist英语Nerdist.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6). 
  160. ^ King Kong. WorldCat. OCLC 28363532. 
  161. ^ Toumarkine, Doris. Retailers going ape over 'Kong'.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2-09-11, 323 (40): 1, 50. ; Parisi, Paula. Vid dealers have sets to suit.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2-12-14, 325 (3): 9, 13. 
  162. ^ Restored King Kong At LACMA. Golden Globes. 2013-12-09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25). 
  163. ^ Sweeney, Kenneth. DVD Playback. American Cinematographer英语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2006-02, 87 (2): 14. 
  164. ^ Tribbey, Chris. Warner brings original 'Kong' to Blu-ray Sept. 28. Home Media Magazine英语Home Media Magazine. 2010-05-31, 32 (22). 
  165. ^ Meehan. King Kong. Motion Picture Herald. 1933-02-18, 110 (8): 27 –通过Internet Archive. 
  166. ^ 'King Kong' a Winner: Radio Production Should Be Answer to Exhibitor Prayers – Exploitation Value Limitles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33-02-15, XIII (23): 1, 6 –通过Internet Archive. 
  167. ^ 'King Kong' Excellent Pix Superbly Produced-Acted: Fay Wray Shines; Rest of Cast Good.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33-02-15, XIII (23): 3 –通过Internet Archive. 
  168. ^ McCarthy. King Kong. Motion Picture Herald. 1933-02-25, 110 (9): 37, 40 –通过Internet Archive. 
  169. ^ King Kong. The Film Daily. February 25, 1933, LXI (46): 4 –通过Internet Archive. 
  170. ^ 约翰·莫舍英语John_Mosher_(writer). The Current Cinema. The New Yorker (New York: F-R Publishing Corporation). March 11, 1933: 56. 
  171. ^ Bigelow, Joe. King Kong. Variety. 1933-03-06 [February 20,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 
  172. ^ Erb 2009,第48页.
  173. ^ King Kong. The Hollywood Reporter. March 6, 1933, XIII (39) –通过Internet Archive. 
  174. ^ 金刚.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编辑维基数据链接
  175. ^ 金刚. Metacritic. Fandom. 
  176. ^ Symkus, Ed. Here's why the original 'King Kong' is still one of the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USA Today. [2025-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7) (美国英语). 
  177. ^ Lennon, Will. King Kong (1933). Washington City Paper. [2025-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2) (美国英语). 
  178. ^ Eggert, Brian. King Kong. Deep Focus Review. 2020-04-27 [2025-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26) (美国英语). 
  179. ^ Haflidason, Almar. BBC – Films – review – King Kong. www.bbc.co.uk. [2025-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0). 
  180. ^ Ebert, Roger. King Kong movie review & film summary (1933). RogerEbert.com. 2002-02-03 [2020-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7) (英语). 
  181. ^ Berardinelli, James. King Kong. Reelviews Movie Reviews. [2025-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20) (英语). 
  182. ^ RH. King Kong: 'the film caters for all tastes' – archive, 1933. The Guardian. 2023-04-12 [2025-02-05].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183. ^ Latson, Jennifer. How 'King Kong' Gripped Audiences, Despite Ham-Handed Effects. Time. 2015-03-02 [2025-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2) (英语). 
  184. ^ King Kong – 90th Anniversary. TIFF. [2025-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25) (英语). 
  185. ^ 'King Kong':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NPR. 2008-06-29 [202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25) (英语). 
  186. ^ Think He's Crazy? Nah, Just Enthusiastic. Rewatching King Kong (1933). October 24, 2011 [202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11). 
  187. ^ Grant, Elizabeth. (1996). 'Here Comes the Bride.' In: Grant, Barry Keith (ed.). The Dread of Difference: Gender and the Horror Fil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p. 373
  188. ^ Goff, Phillip Atiba; Eberhardt, Jennifer L.; Williams, Melissa J.; Jackson, Matthew Christian. Not yet human: Implicit knowledge, historical dehuman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8, 94 (2): 293. ISSN 1939-1315. PMID 18211178. doi:10.1037/0022-3514.94.2.292. 
  189. ^ Kuhn, Annette. (2007). King Kong. In: Cook, Pam. (ed.) The Cinema Book.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p. 41. and Robinson, D. (1983). King Kong. In: Lloyd, A. (ed.) Movies of the Thirties. Orbis Publishing Ltd. p. 58.
  190. ^ 190.0 190.1 Zakarin, Jordan. King Kong's Long Journey from Racist Monster to Woke Hero. Inverse. 2017-03-09 [202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09) (英语). 
  191. ^ King Kong: Special Edition. www.starburstmagazine.com/. 29 June 2021 [4 June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4). 
  192. ^ Rony 1996,第175页.
  193. ^ 193.0 193.1 193.2 Rony 1996,第177页.
  194. ^ 194.0 194.1 11 of The Most Racist Movies Ever Made. Atlanta Black Star. 2013-11-22 [2024-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05) (美国英语). 
  195. ^ 195.0 195.1 Erb 2009,第105页.
  196. ^ 196.0 196.1 Malesky, Robert. 'King Kong':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NCPR. June 29, 2008 [202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09). 
  197. ^ Erb 2009,第89, 117页.
  198. ^ Rony 1996,第180页.
  199. ^ Erb 2009,第102页.
  200. ^ Rony 1996,第154页.
  201. ^ Rony 1996,第15页.
  202. ^ Rony 1996,第172页.
  203. ^ Rony 1996,第165, 181页.
  204. ^ Rony 1996,第189页.
  205. ^ Rony 1996,第165, 176页.
  206. ^ Berenstein 1996,第195–196页.
  207. ^ Berenstein 1996,第163-164页.
  208. ^ Rony 1996,第176页.
  209. ^ 209.0 209.1 Lorenz 2007,第159页.
  210. ^ Erb 2009,第106页.
  211. ^ Telotte 1988,第389–390页.
  212. ^ Andriano 1999,第50页.
  213. ^ Berenstein 1996,第186–187页.
  214. ^ 214.0 214.1 Berenstein 1996,第188页.
  215. ^ Berenstein 1996,第193–194页.
  216. ^ Berenstein 1996,第189页.
  217. ^ Berenstein 1996,第192页.
  218. ^ Rubinstein 1977,第5–6页.
  219. ^ 219.0 219.1 Rubinstein 1977,第8页.
  220. ^ Lloyd & Robinson 1985,第57页.
  221. ^ Erb 2009,第104页.
  222. ^ Berenstein 1996,第187页.
  223. ^ Rony 1996,第172, 176页.
  224. ^ Berenstein 1996,第191页.
  225. ^ Smith 2020,第99–100页.
  226. ^ Haver, Ron. Merian C. Cooper: The First King of Kong. American Film Magazine (New York: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December 1976: 18 [June 7,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2, 2020). 
  227. ^ 227.0 227.1 Erb 2009,第89页.
  228. ^ Erb 2009,第89, 102页.
  229. ^ Erb 2009,第102–103页.
  230. ^ Erb 2009,第88页.
  231. ^ 231.0 231.1 Erb 2009,第112页.
  232. ^ Erb 2009,第103页.
  233. ^ Telotte 1988,第396页.
  234. ^ Telotte 1988,第390页.
  235. ^ Erb 2009,第117页.
  236. ^ Lorenz 2007,第167页.
  237. ^ 237.0 237.1 Hisayuki Ui, January 1, 1994, From Gamera to Daimajin: all of Daiei tokusatsu films, p.63, 近代映画社日语近代映画社
  238. ^ Morton 2005,第85页.
  239. ^ Erb 2009,第161页.
  240. ^ Eagan 22
  241. ^ Complete National Film Registry Listing. Library of Congress. [May 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31). 
  242.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S.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December 13,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英语). 
  243.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Earl doc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44. ^ Wudunn, Sheryl. Tomoyuki Tanaka, the Creator of Godzilla, Is Dead at 86.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4, 1997 [August 3,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6). 
  245. ^ Did King Kong inspire Nessie?. The New Zealand Herald. 17 August 2014 [9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0) (英语). 
  246. ^ Nessie's starring role. The Week. 9 January 2015 [15 Sept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11) (英语). 
  247. ^ 247.0 247.1 247.2 Eggert, Brian. King Kong. Deep Focus Review. 2020-04-27 [2025-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26) (美国英语). 
  248. ^ 248.0 248.1 Newman, Kim. EMPIRE ESSAY: King Kong. Empire. 2000-01-01 [2025-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12) (英语). 
  249. ^ 249.0 249.1 249.2 249.3 Bruce, Amanda; Summers, Megan; McCormick, Colin. Every King Kong Movie (In Chronological Order). ScreenRant. 2020-11-27 [2025-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13) (英语). 
  250. ^ Censored Scenes from Hong Kong. The Hollywood Reporter. March 13, 1980, 260 (44): 26. 

书籍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