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裴松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裴松之(370年—449年),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裴康五世孙,东晋刘宋时期的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与子裴骃、曾孙裴子野并称“史学三裴”。

生平

[编辑]

裴松之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败,庾楷投奔夏口桓玄。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迟迟不肯动身。不久,军阀火并,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义熙初,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等职,后升调回朝廷,改任尚书祠部郎。

义熙十二年(416年),太尉刘裕(即宋武帝)率军北伐。裴松之时任司州主簿随军北行。刘裕十分赏识裴松之,赞他有“庙廊之才”,将他转任治中从事史。晋军占洛阳后,刘裕委任之为封国世子洗马。裴松之成为刘裕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南朝宋代晋以后,裴松之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冗从仆射等职。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遣使巡行各州。裴松之被派往湘州。自湘州归来,他将所探询的吏政民情,归纳为二十四项条款。不久,他被升任为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并赐爵西乡侯。晚年,裴松之先后出仕永嘉郡太守、通直散骑常侍南琅邪郡太守。元嘉十四年(437年),裴松之致仕。不久,又拜中散大夫、领国子博士,最后进位太中大夫。元嘉二十六年(449年),裴松之因病去世,虚岁八十。

贡献

[编辑]

裴松之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注释《三国志》。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精洁,但宋文帝认为太过简略,故诏令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他的注释方法有四大原则:“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清代《四库提要》将其所用方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屈;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一百四十馀种,较《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宋文帝惊叹为“不朽”之业。李慈铭说:“裴松之注博采异闻,而多所折衷,在诸史注中为最善,注家亦绝少此体。”[1]然而从唐代开始有一些学者对裴松之《三国志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要针对裴注资料的庞杂繁芜和体例不纯。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四库总目》批评裴注“嗜奇爱博”,多引用《搜神记》、《异林》、《列异传》等书,“此类凿空语怪凡十余处,悉与本事无关,而深于史法有碍,殊为瑕颖。”

著作

[编辑]

裴松之的著作,除了著名的《三国志注》外,还有《晋纪》。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还有《裴氏家传》四卷、《集注丧服经传》一卷、《裴松之集》十三卷。此外,《文苑英华》卷七五四,又讲他还写过《宋元嘉起居注》六十卷。

生卒年

[编辑]

裴松之的生卒年,自钱大昕《疑年录》以来,多据《宋书·裴松之传》定为生于晋咸安二年壬申(372年),卒于宋元嘉二十八年辛卯(451年)。而余嘉锡则据《建康实录》和《史通·正史篇》考定裴松之生于晋升平四年庚申(360年),卒于宋元嘉十六年己卯(439年),年八十。余嘉锡指出,《建康实录·卷十四》中记载“子野祖宋中大夫西乡侯以文帝十三受诏撰起居注。十六年,重被诏续成何承天《宋书》,其年终于位,书则未遑述作。”余嘉锡认为《建康实录》中该段记载源自裴子野《宋略总论》,裴子野是一代优良史官,叙述自己祖先的事必定没有错误,那么裴松之不是在宋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就很明确。《史通·正史篇》又记载“元嘉中,命裴松之续成国史,松之寻卒。”如果裴松之是元嘉十六年己卯去世,如果享年八十,那么就生于晋升平四年庚申。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助理研究馆员陈健梅认为,余嘉锡虽然提出了可贵的质疑,然而其所根据的《建康实录》失校,于有关文献及史实亦失考。第一,当据《文苑英华》卷七五四裴子野《宋略总论》校正《建康实录》的讹误,即 “子野祖” 当作“子野曾祖”,“文帝十三年” 当作“文帝十二年”,“十六年” 当作 “二十六年”。第二,《宋书·何承天传》载“(元嘉)十六年,除著作佐郎,撰国史。” 又“二十四年,承天迁廷尉,未拜……卒于家,年七十八。” 可知元嘉十六年何承天才参与修撰国史,二十四年卒。据此,就知道裴松之被诏续成何承天《宋书》,绝无可能在元嘉十六年何承天除著作佐郎、始撰国史的时候。第三,裴松之于元嘉十四年致仕,史有明文(《宋书》本传)。若生于晋升平四年,则裴松之于七十八岁致仕,与礼“七十归政”及具体史实不符。综上,据校订后的 《宋略总论》,陈健梅认为裴松之当卒于宋元嘉二十六年 (449年),后人又因 《宋书》本传之卒年误裴松之生于晋咸安二年,实则据《宋书》本传之寿算(享年八十),推定裴松之应生于晋海西公太和五年(370年)[2]

家庭

[编辑]

庾亮是裴松之的外曾祖父,庾楷是裴松之的舅舅。

庾亮颍川荀氏
裴昧庾羲
裴珪颍川庾氏庾楷
裴松之庾鸿
裴骃
裴昭明
裴子野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书·卷64》,出自沈约宋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南史·卷33》,出自李延寿南史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李慈铭:《三国志札记》。
  2. ^ 陈健梅, 《裴松之生卒年考》, 《中国史研究》 (02期), 2001年, (02期): 5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