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华西教会新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西教会新闻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1909年1月号
主编陶维新、玛莉·珍·戴维森等
类别新闻杂志四川教会刊物
发行周期月刊
版式A5
发行量400[1]
创刊日期1899年1月
首发日期1899年2月​(126年前)​(1899-02
最后发行日期

期数

1943年12月​(81年前)​(1943-12

45卷5–12期

公司华西差会顾问部
华西教会新闻出版委员会(自1938年4月起)
创刊地区 清朝四川省
总部所在地重庆府(1899–1900)
上海市(1900)
重庆府(1901–1906)
成都市(1907–1943)
语言英文
OCLC 编号7549478

华西教会新闻》(英语: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是华西差会顾问部(West China Missions Advisory Board)创办于1899年的四川基督教新教教会月刊,由加拿大美道会华英书局印刷出版,1943年停刊[2]。《华西教会新闻》是首次在四川出版的英文刊物,也是该省发行时间最长的英文刊物[3][2],主要面向在川新教传教士[4]

《华西教会新闻》在大陆地区稀缺的收藏量限制了学术界对刊物的研究,偶有少量论述也往往多有讹误。该刊并无正式中文名称,学界对刊物的称呼有《华西教会新闻》、《华西教会月报》、《华西传教新闻》,只有第一种译名最为普遍[5]

历史

[编辑]

《华西教会新闻》是1899年1月在重庆府举办的基督教新教研讨会成果之一[6],创办初衷是为在川新教传教士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7]。当时与会的圣公会牧师何诗白(James Heywood Horsburgh)在报告中说明他所属的英国圣公会差会如何运用通函circular letter)来加强传教士之间的联系。在此启发下,会议决定为传教士出版一份时事通讯News Letter[8]

1899年2月首刊,为手写本。

1899年2月,这份时事通讯以“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之名在重庆府正式发行[9],定价为每年半两白银[10]。创刊号包含10页正文和6页增刊,为手写本。首任主编是英国公谊会差会传教士玛莉·珍·戴维森(Mary Jane Davidson)及其夫陶维新(Robert John Davidson)。1899年年底,美国美以美会差会传教士毕启担任主编助手;英国内地会传教士姚明哲英语W. H. Aldis担任副编辑[11]

1900年,英国公谊会伦敦购买了一部小型印刷机,之后由陶维新的兄弟陶维博(A. Warburton Davidson)携带至四川[11]。同年出版地迁址上海,设于昆山路34a(34a Quinsan Road, Shanghai[12],1901年迁回重庆。早期的《教会新闻》尺寸较大(8 × 10+1/2 英吋)[13],但自1901年发行第三卷开始,为配合公谊会购置的小型印刷机,改用A5(5.8 × 8.3 英吋)作为标准尺寸[11]

创办初始,编辑选定早期教父奥古斯丁的箴言“在基要的事上要合一、在非基要的事上要有自由、在一切事上要有爱德英语In necessariis unitas, in dubiis libertas, in omnibus caritasIn essentials unity, in non-essentials liberty, in all things charity)”,作为杂志的基本原则[14]。主编之一启尔德于1907年概括杂志内容时说:“我们的杂志首先是一份报纸,我们想获得华西(四川云南贵州)各个传教站的最新讯息。毫无疑问,我们想得到的讯息是传教士的讯息,由传教士为传教士写的关于传教士的讯息,特别是关于传教方法和传教工作的讯息[15]。”

早期的杂志主编是清一色的西方传教士,如前所述,因为杂志的宗旨是“为传教士创办,由传教士书写”。后来逐渐有本地信徒参与,比如加入编辑委员会的公谊会教徒杨少荃,是曾担任四川军政府外交署长及华西协合大学校董的博士毕业生。杂志撰稿人包括但不限于葛维汉董宜笃宋诚之陶然士英语Thomas Torrance徐丽生英语Theo Sørensen乔治·约翰·邦德英语George John Bond等。

杂志的出版发行事宜最初由华西差会顾问部负责,后来改由顾问部下设的出版委员会负责。如遇重要事宜,委员会将与顾问部的四个地区分部(成都、重庆、云南、贵州)协商决议[16]。1937年9月24日的顾问部出版委员会会议决定停止华西差会顾问部的运作,各差会选出一名代理组成华西教会新闻出版委员会(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Publishing Committee)负责杂志的出版工作[17],自1938年4月号开始施行[18]

1938年11月,华西教会新闻出版委员会召开会议,建议将杂志名称改为“华西基督教新闻”(West China Christian News),希望内容涵盖面更广,代表整个西部地区教会,而非仅仅是传教士团体[19]。但杂志名称最后还是没有改变。

《华西教会新闻》在美国洛杉矶设有订阅服务中心,杂志的最高发行量约为450份。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1937–1945),因通货膨胀严重导致印刷费日益攀高。比如1937年2月号共38页,出版印刷费71.80元。1941年2月号共62页,出版印刷费已高达452元。1941年10月号共65页,费用激增一倍多,达992[20]。加之杂志丧失了大部份海外订阅者,更难以承担如此高昂的经费,不得不于1943年停刊[2]

出版概况

[编辑]

1899年2月的创刊号在重庆府发行。1900年8月迁往上海。1901年第三卷开始,已返回重庆出版。在上海出版时间不超过半年[21]。1907年1月,《华西教会新闻》由重庆迁至成都出版。此后直到1943年停刊,地址未再变动。最早的几期系手写本。1900年第二卷第7期开始改为16开铅印[22]。1904年起,该刊由重庆龙门浩书社(The Lungmenhao Press)印刷。1905年,龙门浩书社与广益出版公司(Kuang I Publishing Co.)合并为华英出版公司(The Chinese & English Publishing Co.)。同年6月,刊物由华英出版公司印刷[23]。1907年1月迁至成都后一直由加拿大美道会创办的华英书局(Canadian Methodist Mission Press)承印。

发行量

[编辑]

由于《华西教会新闻》是全英文刊物,且受众目标是传教士,并非普罗大众,所以发行量并不高。刊物最高发行量在450册左右,一般多维持在400册左右。1903年和1904年的发行量分别为222册和230[24]。1914年达到400册,之后基本保持这个数量。读者分布方面,海内外读者群大约各占一半。以1937年为例,订阅人数是424人,中国各地195人,占总人数46%;美国、英国、澳洲及加拿大等国合计229人,占比54%[25]

内容设置与编排

[编辑]

《华西教会新闻》各期平均在4050页左右,虽然并无明确的栏目划分,但每期在编排上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比如自创刊号起就存在的“社论”和“新闻”,之后每期几乎都会出现。据重庆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龙伟的划分,整体而言,杂志基本遵循社论、纪要、专文、各地新闻、通信、杂录这一套编排程式。不过他也指出这只是大致划分,具体到每期杂志并不一定完全按照这套分类编辑[26]

  • 社论:编撰人对杂志、传教差会和其他重要事件的评论、意见,或对该期杂志收录的重要文章加以介绍,亦或讨论基督教信仰本身,比如1904年9月号的〈教义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Doctrine"[27]。社论是杂志比较固定的栏目,一般作为杂志的开篇出现[28]
  • 纪要:内容囊括华西差会顾问部、华西各新教差会、教会团体的各种报告、会议、会议纪要、会议评论、与会印象等。例如华西传教士大会报告、华西差会顾问部记录、中华圣公会新闻、云南的加拿大卫理公会、成都会议印象、会议详情等[26]
  • 专文:传教士对各种问题、现象的研究、分析、评论。比如成都的社会和工业环境、西藏的丧葬风俗、贵州原住族群的生活状况、西部地区的原住民部落、泸州洪灾、万县方言、蜀地历史等[26]
  • 各地新闻:一般位于专文之后,读者通信之前。早期的新闻多聚焦于成都、重庆、万县等大中城市。随著时间推移,报道范围不断扩大。如1917年第十九卷第7期的“News Notes”已有收录西藏、叙府铜梁等地新闻[26]
  • 通信:与各地新闻不同的是,该栏目以信件形式出现。内容除了记述各地见闻,还涵盖传教士对杂志办理、传教方式、时事问题等的讨论交流[26]
  • 杂录:传教士个人的启事、通告等。比如出生启事、讣告、婚礼、休假等资讯,一般位于杂志最末几页[26]

评价

[编辑]

在1942年华西边疆研究学会(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年议会上,加拿大美道会传教士启真道英语Leslie Gifford Kilborn对《华西教会新闻》的贡献表示赞赏。他认为该杂志如同“一座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宝库。它不仅将在川的各宗派传教士维系在一起,还集合了众多题材各异的文章涉及四川语言文化宗教族群经济、医药、自然环境,以及英译部份四川历史著作等。《教会新闻》也是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主要历史事件的第一手见证者,为地方研究提供珍贵资料[29]。”

北京燕京大学新闻系古廷昌在发表于1936年的〈中国基督教抗罗系出版之期刊的研究〉("The Protestant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一文中提到基督新教在华出版时间最久的期刊首推上海《教务杂志》,而《华西教会新闻》紧随其后位居第二。由此可见《华西教会新闻》在基督教传播史及出版史上的地位[30]

重庆作家冉云飞认为,“鉴于《华西教会新闻》对川(含重庆)、藏、贵、云诸省区持续45年(1899—1943)的报道与记录,对《华西教会新闻》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于了解这些地区近现代历史,自然是重要的。……他(王笛)在《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一书里论述保路运动时,就引用了除《华西教会新闻》外,它处不太可能得知的地方精英齐动员的一个惊人事实。……这说明《华西教会新闻》作为解释成渝两地近现代进程的解释力,有其他资料不可替代的作用[31]。”

重庆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龙伟认为《华西教会新闻》为研究西南边疆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边疆民族之研究创始于外国传教士、商人、领事、军事家、自然科学家,尤以法国天主教徒和英国基督新教徒贡献最多[32]。“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西教会新闻》是今天我们了解、研究传教士在西南地区活动的大百科全书[33]。”该刊物“不仅是传教士交流的平台,还以他们的视角记录了西部社会的变迁,成为历史忠实的观察者与记录者。在当时,杂志充当了华西各差会交流的纽带,以及西部地区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而在今日,我们则可以透过它看到近代四川从清末直至二战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34]。”

历任主编

[编辑]
首任主编:英国公谊会差会传教士玛莉·珍·戴维森和主编助理陶维新(Robert John Davidson),摄于成都。
  • 玛莉·珍·戴维森(Mary Jane Davidson;1899年2月–1906年5月)
  • 约翰·派克夫人(Mrs. John Parker;1902年8月–1906年12月)
  • 启尔德Omar Leslie Kilborn;1907年1月–1909年4月)
  • 霍德进英语Henry HodgkinHenry Hodgkin;1909年5月–1910年1月)
  • 周忠信(Joseph Taylor;1910–1912、1917–1922、1925–1929、1934–1936)
  • 杜焕然(James Livingstone Stewart;1912–1917、1922–1925)
  • 何体道(Lewis Frederick Havermale;1929–1931)
  • 罗四维英语Frederick BorehamFrederick Boreham;1931–1934)
  • 饶和美(Homer G. Brown;1936–1939)
  • 陆德礼(Albert French Lutley;1940–1943)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Löwenthal, Rudolf. The Religious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 With 7 Maps and 16 Chart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h'en Hung-shun, Ku T'ing-ch'ang, and William W. Y. Liang. Peking: The Synodal Commission in China. 1940: p. 108. 
  2. ^ 2.0 2.1 2.2 Zhu, Yaling.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and Its Tibet Narrative (PDF). clausiuspress.com. 2019 [2024-03-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3-23) (英语). 
  3. ^ Kyong-McClain, Jeff. "Reaching Tibet: Anglophon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and the Chinese Civilizing Mission". The Newsletter (Leide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2021, (90): p. 10 [2024-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5) (英语). 
  4. ^ Bond, Geo. J. Our Share in China and What We Are Doing with It. Toronto: Missionary Society of the Methodist Church. 1911: p. 90 (英语). 
  5. ^ 龙 2013,第1页.
  6. ^ Broomhall, Marshall (编). "The Province of Szechwan". The Chinese Empire: A General & Missionary Survey. London: Morgan & Scott. 1907: p. 233 [2024-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英语). 
  7. ^ Wallace, Edward Wilson. The Heart of Sz-Chuan. Toronto: Methodist Young People's Forward Movement for Missions. 1903: p. 80 (英语). 
  8. ^ Sewell 1938,第7页.
  9. ^ Davidson, Mary J. "The First Editorial—February 1899" (PDF).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engtu: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Publishing Committee). February 1939: p. 39 [2024-03-23] (英语). 
  10. ^ "Echoes from the First West China Conference" (PDF).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engtu: West China Missions Advisory Board). February 1925: p. 7 [2025-03-11] (英语). 
  11. ^ 11.0 11.1 11.2 Sewell 1938,第2页.
  12. ^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ungking: West China Missions Advisory Board). July 1900: p. 8 (英语). 
  13. ^ Sewell 1938,第1页.
  14. ^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engtu: West China Missions Advisory Board). June 1917: p. 6 (英语). 
  15. ^ Kilborn, Omar L. "From His First Editorial January 1907" (PDF).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engtu: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Publishing Committee). February 1939: p. 40 [2025-03-11] (英语). 
  16. ^ "Constitution and By-law of the West China Missions Advisory Board".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engtu: West China Missions Advisory Board). March 1916: p. 27 (英语). 
  17. ^ Streeter, Mary E. "West China Missions Advisory Board Executive Committee" (PDF).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engtu: West China Missions Advisory Board). December 1937: p. 16 [2025-03-12] (英语). 
  18. ^ 龙 2013,第5页.
  19. ^ Hibbard, Jane.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PDF).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engtu: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Publishing Committee). December 1938: p. 429 [2025-03-12] (英语). 
  20. ^ "Important Notice".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engtu: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Publishing Committee). November–December 1941: p. 355 (英语). 
  21. ^ Beech, Joseph. "Report of the Publishing Committee" (PDF).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ungking: West China Missions Advisory Board). February 1901: p. 3 [2025-03-11] (英语). 
  22. ^ 龙 2013,第3页.
  23. ^ "To Sub-editors and Subscribers".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ungking: West China Missions Advisory Board). December 1906: p. 6 (英语). 
  24. ^ "To Sub Editors & Friends" (PDF).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ungking: West China Missions Advisory Board). December 1904: p. 249 [2025-03-11] (英语). 
  25. ^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PDF).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engtu: West China Missions Advisory Board). February 1937: p. 37 (英语).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龙 2013,第13页.
  27. ^ "The Development of Doctrine" (PDF).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ungking: West China Missions Advisory Board). September 1904: p. 187 [2025-03-13] (英语). 
  28. ^ 龙 2013,第12页.
  29. ^ Kilborn, L. G. Printed by the United Church of Canada Mission Press. "President's Address". Journ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 (Chengtu: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 1941–42, (A): pp. 101–106. OCLC 977595689 (英语). 
  30. ^ Ku, T'ing-ch'ang. "The Protestant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 Truth and Life. December 1936, X (6): p. 7 (英语). 
  31. ^ 冉, 云飞. 如何将二等题目做成一流学问. kfda.qfnu.edu.cn. 2019-08-12 [2024-03-27] (中文(简体)). 
  32. ^ 徐, 益棠. 〈十年來中國邊疆民族研究之回顧與前瞻〉. 《边政公论》. 1942, 1 (5–6): p. 51 (中文(繁体)). 
  33. ^ 龙 2013,第16页.
  34. ^ 龙 2013,第20页.

来源

[编辑]
  • Sewell, William Gaw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riends Service Council Number" (PDF). The 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 (Chengtu: West China Missions Advisory Board). February 1938 [2024-03-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3-24) (英语). 
  • 龙, 伟. 〈珍贵的文献 研究的宝库:《华西教会新闻》概述〉. 陶维新夫人等 (编). 《华西教会新闻(第一册)》.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013-5068-1 (英语及中文(简体)).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