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石硖尾大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硖尾大火
日期1953年12月25日
时间约21:30(UTC+8:00,香港冬令时间
地点 英属香港新九龙石硖尾深水埗
起因火水灯意外翻倒烧著造鞋胶水
影响石硖尾六村: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硖尾村、窝仔上村、窝仔下村及大埔村
死亡3
受伤51
财产损失约58,000人无家可归
火灾过后的情景

石硖尾大火是指于1953年12月25日圣诞节,在香港新九龙石硖尾木屋区发生的一场火灾[1],受灾面积达41英亩,相对于约23个足球场[2],近6万名灾民失去居所,这场大火最终导致了香港公共房屋的诞生。

背景

[编辑]

国共内战前后,大批中国大陆难民涌到香港,于九龙北部山边多处搭建木屋区,一度有近25%人口居于寮屋。由于港府在1950年代初认为涌入香港的难民,只是暂时到香港逃避中国的战乱和动乱,并不会在香港落地生根,当中国局势缓和后难民便会离开香港,所以港府未有主动兴建大量房屋安置难民。因为香港住房不足,所以大部分难民需要用木头、木板及锌铁片在山边搭建木屋,形成杂乱无章的寮屋区。寮屋区既没有规划,木屋之间的通道也十分狭窄,且缺乏消防设备,又因为取水不易,一旦发生火警,火势不易受控。因为寮屋区人烟密集,煮食的位置并没有间隔,所以寮屋区时有火警发生,例如在1951年11月21日的九龙城东头村大火,1953年4月24日石硖尾窝仔村又发生寮屋火警,约有百间木屋被烧毁[3],故居民对火警多有心理准备。每年入冬后,因为天气转冷,居民多会煮热水沐浴,又因秋冬季天气较干燥,火警也更易发生,另外每年的中秋至下年的春节清明,由于期间会有较多祭祀祈福的活动,火灾也较常于这几个月发生。不过,虽然火警当日是圣诞节,但是在1950年代香港的庆祝圣诞活动仍不算普及,寮屋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又普遍较低,较少庆祝圣诞节,所以不会有圣诞节产生的欢愉气氛而影响发生火警时逃生。

事发经过

[编辑]

火警在1953年12月25日圣诞节晚上发生[4],据后来警方调查,当晚9时30分左右,在白田村众安道124号一间木屋2楼的单位内,有一名从事制鞋的男子,在制鞋时不慎翻倒火水灯在一桶制鞋用的胶水上,易燃的制鞋胶水被火水灯点燃,屋内三人尝试把火弄熄,但无效,警方在晚上9时39分收到999求救电话[2],当时火舌已蔓延至天空。火势在火警发生初时仍不十分猛烈,仅波及旁边30多间房屋,邻近的木屋会被波及也是寮屋区居民的意料之中,可是因为缺乏水源灭火,无法减缓火势,再过不久,突然有一阵强烈及干燥的北风吹过火场,火势迅速扩大及向四周扩散,不足10分钟,大火已波及数百户木屋。晚上10时,火头由白田村向东湾及正街蔓延,情况完全失控。

接获火警报告后,消防处处长哥民(William James Gorman)认为事态严重,在晚上10时召集所有后备消防员前往灾场协助灌救,又下令从香港岛抽调2辆消防车,紧急由汽车渡轮运送到九龙,再开赴火场,26日凌晨1时40分再抽调多1辆[1]。在消防员赶到初时,由于仍然有大量居民从寮屋逃生,现场十分挤迫,先要疏散居民,未能立即到发生火灾的位置灭火[2]。虽然当时有很多消防员抵达现场,但接驳水源及拖喉到火场灭火遭遇困难,火场的高温令消防员难以靠近射水灌救,而且不断有起火的木屋倒塌,进入火场内也有被困的可能,只能在火场的外围阻止火势向外蔓延。因为风向再三转变,导致火屑四散,点燃更多木屋。到晚上11时10分,整个白田村已被焚毁,不论是木造或石造的房屋,都一律化为灰烬,火场四周一片颓垣败瓦。由于火势一度焚向深水埗大埔道,附近的嘉顿公司、乐都公寓和深水埗大饭店也需要戒备,准备随时紧急撤离。火势之后蔓延到山顶,为阻止火势进一步蔓延到九龙仔的木屋区,造成更大灾情,消防员在九龙仔的山上阻截火头[1]。12月26日凌晨2时30分,火势开始受到控制,凌晨4时左右渐告熄灭。到26日日出,整个白田村寮屋区只馀下一片瓦砾,所幸的是居民在大火发生后迅速逃生,才没有造成太严重的人命伤亡。

时任香港总督葛量洪向英国政府报告,指这场石硖尾大火涉及多个木屋区,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硖尾村、窝仔上村、窝仔下村及大埔村,灾场广及41英亩,即相当于164,000平方公尺。大火历时6个小时才受控,造成3死51伤,其中一名死者死于逃生人群的人踩人,烧毁木屋2,580房,约12,000多个家庭合共58,203人顿成灾民[5],无家可归。

安置灾民

[编辑]

大火之后,广大的木屋区变为一片废墟,近6万名灾民流离失所,大部分灾民除了身上穿著的衣服及小量随身物品外,其馀财物已被焚毁,连替换的衣服也没有,超过2万人于寒冬下露宿深水埗街头,安置居民成为港英政府当务之急[6]。英国政府拨款20万英镑予港府赈灾,港英政府成立“石硖尾六村大火救灾委员会”统筹善后工作[2],向每名灾民派发三件衣服,界限街陆军球场(今旺角大球场)被用作赈灾站,驻港英军为灾民提供饭菜,及后增设临时浴室,灾民在冬天可以有热水洗澡[7]。港英政府为安置灾民,于灾场附近兴建两层高的平房,并以当时的工务司包宁命名,称为“包宁平房”[8]。之后在火灾原址再兴建29栋六至七层高H型的徙置大厦,供灾民入住,就是石硖尾徙置区(今石硖尾邨),其中第9座至12座是由联合国拨款建成。自此之后,香港的房屋政策也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政府开始兴建公共房屋,作为低下阶层市民的基本福利;负责兴建公共房屋的香港房屋委员会前身屋宇建设委员会,以及房屋署的前身之一徙置事务处,都随即相继成立[9]

筹款赈灾

[编辑]

港府及社会慈善团体在火警后,向灾民派发食物及衣服等物资,慈善组织也募得善款,香港总督葛量洪夫妇、何东爵士、胡文虎等人纷纷捐助,传媒报馆也发起筹款活动救助灾民[4],之后陆续有组织参与救济活动[10]

当时正值1953年12月中至1954年1月中举行的年度工展会,多家参展厂商在石硖尾火灾后举办义卖筹款,包括淘化大同利华民恤衫厂百吉面、灵芝药行、白花油及唯一热水瓶等参展商,把在工展会卖出产品的收益捐出赈灾[11]

1954年1月17日,太极拳吴公仪白鹤拳陈克夫澳门新花园泳池比武[12],两回合后裁判何贤宣判“不胜、不和、不负”,筹得27万港元善款[13][14]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见

[编辑]
  • 《从深水步到深水埗》,深水埗区公民教育委员会,1998年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昨晚深水埗木屋區 空前大火災. 香港工商日报. 1953-12-26 [2022-09-04]. 
  2. ^ 2.0 2.1 2.2 2.3 石硤尾大火. 大学线 (2). 2014-01-02 [2025-06-23]. 
  3. ^ 石硤尾窩仔村大火. 香港工商日报. 1953-04-25 [2022-09-04]. 
  4. ^ 4.0 4.1 港督捐千元何東爵士捐欵萬元. 工商晚报. 1953-12-29 [2022-09-04]. 
  5. ^ (繁体中文)災民登記辦理完竣. 工商日报第五页. 1953年12月31日. 
  6. ^ 殖民印象:石硤尾大火. [2025-06-23]. 
  7. ^ 救濟災民更改派飯時間 今日起增設洗身房. 华侨日报. 1954-01-04 [2022-09-04]. 
  8. ^ 文化博物馆展览细诉香港公共房屋的故事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4-12-09.
  9. ^ 【轻盘点】图文回顾香港政府架构改革,轻新闻 2017-07-01
  10. ^ 扶輪社捐五千元救濟石硤尾災民 青年會卍字會加緊募捐. 华侨日报. 1953-12-31 [2022-09-04]. 
  11. ^ 工展撥萬元救災並發動各攤位義賣各廠响應者有淘化大同 利華民 百吉麵 靈芝藥行 白花油 唯一熱水瓶等多家. 华侨日报 (5). 1953-12-27 [2025-06-21]. 
  12. ^ 吳陳比武1954. YouTube. [2017-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4). 
  13. ^ 石硤尾大火 - 多媒體資訊系統. 香港公共图书馆. [2017-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14. ^ 無障礙好去處 集體回憶美荷樓. 长青网. 2014年11月7日 [2017-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