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比属刚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比属刚果
Congo Belge(法语)
Belgisch Congo(荷兰语)
格言:Travail et Progres
国歌:The Brabançonne
Congo Belge, Administrative (1914) (Roland/Duchesne, 1914)
Congo Belge, Administrative (1914) (Roland/Duchesne, 1914)
刚果的位置
地位比利时殖民地
首都利奥波德维尔
比利时君主 
• 1908-1909
利奥波德二世
• 1909-1934
阿尔贝一世
• 1934-1951
利奥波德三世
• 1951-1960
博杜安
总督 
• 1908-1912
瓦希斯 (首)
• 1958-1969
科内利斯 (末)
历史 
• 比利时吞并
1908年11月15日
• 宣布独立
1960年6月30日
货币刚果法郎
前身
继承
刚果自由邦
刚果共和国
加丹加国
南开赛
加丹加于1960年7月11日脱离联邦,南开赛于8月8日。

比属刚果(法语:Congo belge荷兰语Belgisch-Congo)是比利时在1908年至1960年在今日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殖民地。

19世纪初,利奥波德二世尝试寻求比利时联邦政府支持其在刚果盆地殖民的主张。比利时政府的犹疑不决令利奥波德二世自行成立殖民地。在柏林西非会议,利奥波德二世得到多个西方国家的支持[1],并于1885年成立刚果自由邦。直至20世纪,自由邦官员对刚果土著使用的暴力和经济剥削制度导致比利时受到强烈的外交压力,要求比国政府正式控制刚果自由邦,比利时于是在1908年成比属刚果[1]

比利时在刚果的统治是基于国家传教士以及私人公司的“殖民三位一体”(trinitécolonile)。[2] 比利时商业利益的特权意味著大量资本流入刚果,企业个别地分工。政府和私营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国家帮助企业打击罢工、消除土著居民的“阻碍”。[2]殖民地被划分为不同行政分区,并根据“本土政策”(politique indigène)统一运行。 这不同于英国法国的殖民政策,后者普遍倾向于间接统治体系,在殖民监督下地方领袖的权威地位。

在1940到1950年代,比属刚果经历城市化。殖民政府开始了各种发展,希望将刚果变成“模范殖民地”。[3]城市中出现了新的“欧化”(进步者)非洲中产阶级。[3]直至1950年代,刚果的有薪劳动力是任何其他非洲殖民地的两倍。

1960年,全球在二战结束之后掀起独立风潮,比属刚果在1960年6月30日宣布独立。由总理帕特里斯·卢蒙巴和总统约瑟夫·卡萨武布成立刚果共和国。刚果内部政治派别关系不佳,比利时继续介入刚果事务,冷战期间主要势力(主要是)的干预导致长达五年的战争-刚果危机。危机在1965年11月结束,由蒙博托·塞塞·塞科夺取政权而告终。

刚果自由邦时代

[编辑]
利奥波德二世比利时国王刚果自由邦在1885年至1908年间的实际拥有人。

十九世纪末以前,欧洲人还未到达刚果雨林沼泽疟疾与其他疾病诸如非洲锥虫病(昏睡症)等都令欧洲人的探索计划却步。1876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组建了国际非洲协会,与各重要非洲探险家合作,在几个欧洲国家支持下,开展非洲探索与殖民计划。在亨利.莫顿.史丹利于1878年末探索了该区域后,利奥波德二世召见了他,并任命他协助建立比利时在该地区的利益。[4]利奥波德二世在1865年即位以前便极欲为比利时建立殖民地,他认为,若比利时能建立殖民地,便能大振他那相对年轻而细小的祖国的国威,更能带来大笔稳定税收。然而,比利时国内并不热衷于此。在野心与固执的驱使下,利奥波德二世唯有自己执行计划。

欧洲人在中非地区的竞争导致外交紧张,尤其在大部分地区还未被占领的刚果盆地。1884年11月,俾斯麦召开了十四国会议(柏林会议)寻求和平解决刚果危机的方案。经过三个月磋商,在1885年2月5日,柏林会议达成共识。会议虽然没有正式承认欧洲列强在中非地区的领土主张,但还是批准了一系列规则,以确保该地区在划分后不会发生冲突;当中的关键规则包括承认刚果盆地为自由贸易区及广泛认同任何领土主张必须以实质及持续占有某一地区作为证据。事实上,利奥波德二世以胜利者姿态出席柏林会议。[5]经过一系列双边外交谈判后,法国获得刚果河北岸(今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666,000平方公里(257,000平方英里)土地,葡萄牙获得刚果河南岸(今安哥拉部分)909,000平方公里(351,000平方英里)土地,利奥波德二世全资拥有的独一股东“慈善”机构则获得其馀全部土地:2,344,000平方公里(905,000 平方英里),并成立刚果自由邦。

刚果自由邦实际为国有企业,由利奥波德二世通过非政府傀儡机构国际非洲协会控制,利奥波德是唯一股东及主席。该邦领土包括今刚果民主共和国全部,1885年成立,1908年消亡,被并入比利时政府。开始时,占领及开发刚果自由邦的广大领土成了利奥波德的巨大负担。比利时为利奥波德二世批出国家紧急贷款才避免了两次破产状态。可到了1890年代,形势即大幅改变。由于强行开采橡胶及其他位于上鲁亚拉巴河盆地的矿产,加上全球性的橡胶经济繁荣,巨额盈利由是产生。利奥波德二世利用了这笔新财富用以点缀他的祖国:奥斯登皇家画廊、杜富兰殖民宫、布鲁塞尔凯旋门等都是以从刚果得来的财富建成。可是,不久即显示这些利润都是以剥削刚果本地人及掠夺当地自然资源为基础。

1894年刚果自由邦发行的邮票。

自此,在利奥波德二世的统治下,刚果自由邦成了二十世纪国际上最臭名昭著的丑闻集中地。1904年初由英国领事罗杰.奇士文撰写的报告是对“橡胶体系”无可辩驳的起诉书:“……沈寂而毫无监管的压迫机器已使人们和土地皆筋疲力竭。”[6] 在没有人口普查的情况下(首次于1924年举行),是难以估计在这段时间损失了多少人口,但估计必是为数不少。根据奇士文的报告,人口减少由以下四大因素构成:“滥杀无辜”、饥荒出生率下降及热带疾病

欧洲及美国传媒在1900年代初期向公众披露了刚果自由邦的情况。1904年,利奥波德二世不得不准许一国际议会调查委员会进入刚果自由邦。1905年,委员会发表报告,不但确认了艾德蒙·莫内和奇士文大部分的指控,还证实了清教徒天主教传教团的控诉。[7]1908年,迫于公众和外交压力,利奥波德二世下台,并导致刚果被并吞成为比利时殖民地,是为比属刚果。

比利时殖民地时期, 1908–1960

[编辑]

尽管比利时最初不愿意,迫于国际压力(尤其是来自英国),最终接管了从比利时国王殖民地的自由邦。从此,它被称为比利时属刚果殖民地,在比利时政府的统治下直到1960年。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刚果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民族运动逐渐酝酿,越来越多的民族主义运动在刚果开始进行,包括由卢蒙巴领导的刚果民族运动党或其他民族主义党赢得了议会选举,并任命卢蒙巴为总理。欧洲议会选举约瑟夫联盟德巴孔(ABAKO)任主席党卡萨武布。其他政党出现的问题包括的Parti Solidaire非公司(简称PSA)安托万·基赞加的领导下,民族党和人民商店(或PNP)阿尔伯特·德尔沃和Laurent Mbariko领导,开始独立之路。在加丹加省(由莫伊兹·冲伯领导)和南非开赛从事独立斗争中的新的领导班子。大多数的欧洲人(约10万)在独立后逃离该国,开辟了道路为刚果独立的行动,以取代欧洲的军事和行政精英的统治。最终在1960年6月30日取得了独立。

殖民者经济政策

[编辑]

对刚果的经济剥削[需要解释]是殖民者的首要任务之一。[8]一项重要的手段是修建铁路,以开发矿产和农业区域。[9]

1912年,一艘蒸汽船抵达刚果河畔的博马

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
1916年9月19日塔博拉战役后,比属刚果的公共治安军部队

橡胶长期以来一直是比属刚果的主要出口产品,但其重要性在20世纪初大幅下降,从占出口总值的77%跌至仅15%,因为包括英属马来亚在内的东南亚英属殖民地开始种植橡胶。[10]新资源开始被开发,尤其是加丹加省的铜矿开采。由比利时控制的上加丹加矿业联盟逐渐主导了铜矿产业,并利用一条通往贝拉(位于莫桑比克)的直达铁路将矿产运往海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铜的需求激增,产量从1911年的997吨跃升至1917年的27,462吨,随后在1920年降至19,000吨。冶炼厂位于卢本巴希。战前,铜主要销往德国;但战争期间,英国购买了全部铜产量,收入归属于比利时流亡政府 .[11]战争期间,钻石和黄金的开采也有所扩大。英国公司利华兄弟公司。战争期间,大幅扩大了棕榈油业务,且可可、稻米和棉花的产量也有所增加。为了应对扩大后的出口运输,新的铁路和轮船航线相继开通。[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实行了“强制种植”制度(cultures obligatoires),强迫刚果农民种植某些用于出口的经济作物,如棉花、咖啡和花生。[13]领地行政官员和国家农业专家负责监督那些逃避强制种植的农民,并在必要时对他们进行处罚。[14]

战间期

[编辑]

在比利时统治刚果期间,有两个经济基础设施投资高峰期尤为显著:1920年代和1950年代。[15]

约1920年,卢旺达籍劳工在加丹加的基桑加矿工作

1921年,比利时政府向比属刚果提供了3亿法郎贷款,用于资助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以支持殖民地内私营公司的繁荣发展。比利时政府还将殖民地内许多国有企业(如基洛-莫托矿业公司、国家内河运输公司等)私有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政府优先投资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马塔迪至利奥波德维尔以及伊丽莎白维尔至弗朗基港之间的铁路线路。1920年至1932年间,修建了2,450公里的铁路。[16]政府还大力投资于博马、马塔迪、利奥波德维尔和科基拉特维尔等城市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城市的电力和供水设施建设也得到了资金支持。机场得以建设,同时资助了一条连接布鲁塞尔和利奥波德维尔的电话线路。政府约占比属刚果投资的50%,商业公司占另外50%。采矿业是私营投资的主要领域,其中以上加丹加矿业联盟(Union Minière du Haut Katanga,简称U.M.H.K.)为代表,主要投资于加丹加的铜和钴、卡萨伊的钻石以及伊图里的黄金。[17]这使得比利时综合公司英语Société_Générale_de_Belgique得以在比属刚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帝国。私营公司获得了巨额利润,其中很大一部分以股息的形式被转移给欧洲及其他国际股东。[18]

比属刚果的铁路和可通航水路(1960年前)

在1920年代的经济繁荣期,许多年轻的刚果男子离开了他们常常贫困的乡村,被位于城市附近的公司雇佣。1920年至1940年间,金沙萨的人口几乎翻倍,而伊丽莎白维尔的人口则从1923年的约16,000人增长到1929年的33,000人。[19]所需劳动力由专门的招工公司(如罗伯特·威廉姆斯公司、卡萨伊劳工交易所)招募,部分情况下由政府招工机构(如劳工办公室Offitra)协助。在加丹加,主要劳动力为来自坦噶尼喀保护地英语Tanganyika_territory安哥拉北罗得西亚的季节性外来务工人员,1926年后还包括来自卢旺达-乌隆地的劳工。[20]

在许多情况下,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影响了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力:许多农民离开村庄,导致这些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21]为应对这些问题,殖民政府对比属刚果各地区可招募的“适龄劳动力”设定了最高配额。通过这种方式,成千上万来自人口稠密地区的工人被雇佣到人口稀少的南部加丹加的铜矿工作。在农业领域,殖民政府也强制推行了生产的剧烈合理化。[22]国家接管了所谓的“空地”(当地居民未直接使用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重新分配给欧洲公司、白人私人土地所有者(即“殖民者”)或基督教传教活动.由此,刚果形成了广泛的种植园经济英语Plantation_economy棕榈油产量从1914年的2,500吨增加到1921年的9,000吨,1957年更达到230,000吨。棉花产量从1932年的23,000吨增长到1939年的127,000吨。[23]

非洲劳动力在资本主义殖民经济中的动员,对比属刚果货币使用的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23][24]基本理念是,刚果的发展负担不应由比利时纳税人承担,而应由刚果人自己承担。[25]殖民政府需要能够向刚果人征收货币税,因此,刚果人必须能够在殖民经济框架内通过出售农产品或劳动力来赚取货币,这一点非常重要。[26][27][28]

比属刚果殖民部于1920年代初期制作的宣传传单

1920年代的经济繁荣使比属刚果成为世界领先的铜矿石生产地之一。仅在1926年,联合矿业公司(Union Minière)就出口了超过80,000吨铜矿石,其中很大一部分运往比利时安特卫普的霍博肯 (Belgium)进行加工。[29]1928年,阿尔贝一世国王访问刚果,主持了被称为“国家干线”(voie national)的铁路开通典礼。该铁路将加丹加矿区通过铁路线(至伊莱博港口弗朗克) 以及河运(从弗朗克港至利奥波德维尔)连接至大西洋港口[马塔迪]]。

文明使命

[编辑]

抵抗与异见声音

[编辑]

政治组织

[编辑]

1960年后的比属刚果

[编辑]

流行文化

[编辑]

电影泰山传奇,故事设定于比属刚果时期的刚果森林。

历任总督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Pakenham, Thomas. The Scramble for Africa: the White Man's Conquest of the Dark Continent from 1876 to 1912 (13th ed.). 1992: 588–589. ISBN 978-0-349-10449-2. 
  2. ^ 2.0 2.1 Turner, Thomas. The Congo Wars: Conflict, Myth and Reality (2nd ed.). ISBN 978-1-84277-688-9. 
  3. ^ 3.0 3.1 Freund, Bill. The Making of Contemporary Africa: The Development of African Society since 1800 (2nd ed.). ISBN 978-0-333-69872-3.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4. ^ Hochschild 61–67.
  5. ^ Hochschild 84–87.
  6. ^ Ascherson, Neal (1963), The King Incorporated, Leopold the Second and the Congo, London: Granta Books (ed. 1999), p. 250.
  7. ^ Stengers, Jean, "Le rôle de la commission d'enquête de 1904-1905 au Congo", In Congo: Mythes et réalités, Bruxelles: Editions Racine, 2005, pp. 159-179.
  8. ^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刚果民主共和国经济史]. Wikipedia. 2023年1月. Although considerable exploitation of the country's mineral and agricultural wealth took place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bore little relationship to the needs of its population. Cash crops for export were prioritized over food production. Monetary benefits accrued almost entirely to non‑Congolese, the foreign shareholders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companies, and the colonial state... 
  9. ^ Le Rail au Congo Belge, 1890–1920 [比属刚果的铁路,1890–1920(第1卷)] 1. Éditions Ediblanchart. 1993. ISBN 2872020101 (法语). 
  10. ^ Nzongola-Ntalaja, Georges. The Congo: From Leopold to Kabila: A People's History [刚果:从利奥波德到卡比拉——人民的历史]. Zed Books. 2002: 59. ISBN 9781842770535. 
  11. ^ Buyst, Erik. Camille Gutt and Postwar International Finance. EH.Net. 2011 [2025-06-21]. 
  12. ^ Cana, Frank Richardson. Belgian Congo. Chisholm, Hugh (编).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30 第12版. London & New York: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ompany: 429. 1922. 
  13. ^ Mulambu, M. Cultures obligatoires et colonisation dans l'ex-Congo belge [强制种植与前比属刚果殖民]. Les Cahiers du CEDAF. 1974, 6/7. 
  14. ^ Likaka, Osumaka. Rural Society and Cotton in Colonial Zaire [殖民时期扎伊尔的乡村社会与棉花].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7. 
  15. ^ Vanthemsche, Guy. La Belgique et le Congo [比利时与刚果]. Brussels: Éditions Complexe. 2007. 
  16. ^ Anstey, Roger. King Leopold's Legacy: The Congo under Belgian Rule 1908–1960 [利奥波德国王的遗产:比利时统治下的刚果 1908–1960].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103–104. 
  17. ^ Massoz M., Le Congo des Belges 1908–1960, Luik, 1994, p. 318
  18. ^ Buelens, Frans. Congo 1885–1960, Een financiëel-economische geschiedenis [刚果1885–1960:金融经济史]. Berchem: EPO. 2007. 
  19. ^ van Reybrouck, David. Congo: The Epic History of a People [刚果:人民的史诗]. HarperCollins. 2014. 
  20. ^ De Meulder 1994,第37页
  21. ^ van Reybrouck, 2014, Congo: The Epic History of a People
  22. ^ van Reybrouck, 2014, Congo: The Epic History of a People
  23. ^ 23.0 23.1 Boahen, A. Adu. Africa Under Colonial Domination, 1880–1935 [非洲殖民统治下的历史,1880–1935]. 1990: 171. 
  24. ^ Seibert, Julia. Policy and Practice of Forced Labor in the Congo Free State and the Belgian Congo [刚果自由邦和比属刚果的强迫劳动政策与实践].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History. 2024-08-21 [2025-03-09]. ISBN 978-0-19-027773-4. doi:10.1093/acrefore/9780190277734.001.0001/acrefore-9780190277734-e-846 (英语). 
  25. ^ Wyatt, Bob; Flasschoen, George. Ndekendek: The Man Who Runs Like a Bird [恩德肯德克:像鸟一样奔跑的人]. Xlibris. 2017. ISBN 9781543414301. 
  26. ^ Seibert, Julia. Policy and Practice of Forced Labor in the Congo Free State and the Belgian Congo.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History. 2024-08-21 [2025-06-22]. doi:10.1093/acrefore/9780190277734.001.0001/acrefore-9780190277734-e-846 (英语). 
  27. ^ De Roo, Bas. Colonial taxation in Africa. A fiscal history of the Congo through the lens of customs (1886-1914). Afrika Focus. 2017-02-26, 30 (2): 61–65 [2025-06-22]. doi:10.1163/2031356X-03002006 (英语). 
  28. ^ Murray, Roger. Colonial Congo. New Left Review. 1962, (I/17) [2025-06-22] (英语). 
  29. ^ Brion, René; Moreau, Jean-Louis. De la Mine à Mars: la genèse d'Umicore [从矿山到火星:优美科的起源]. Tielt: Lannoo. 2006. 

来源

[编辑]
书籍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