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连臣角火葬场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5年1月22日) |

歌连臣角火葬场(英语:Cape Collinson Crematorium)是香港一个火葬场,位于香港岛东区大潭峡,于1962年启用,邻近歌连臣角道及柴湾区内多个坟场,场内有六座灵灰安置所,是安放经火葬处理的先人骨灰龛。由食物环境卫生署管理。
歌连臣角火葬场是众多殡葬设施中最远离民居的一个,因此有不少城中名人(例如艺人)逝世后都选择在此火葬场进行火化。
历史
[编辑]食物环境卫生署斥资500万港元翻新歌连臣角火葬场殡仪礼堂。2000年9月,歌连臣角火葬场殡仪礼堂暂时关闭以便进行翻新工程,工程已于2001年4月18日完工并重新开放[1]。
鉴于日益增加的火葬服务需求,自从2009年7月起,食物环境卫生署计划斥资6亿6000万港元,分两阶段重建歌连臣角火葬场,在原址重建10个新火化炉及其附属设施[2]。原有的火葬场共有12个火化炉和3个礼堂,其中火化炉分别在1995年和2001年更换,火葬场当时每年提供10,300个火化时段。第一期工程将在原有火葬场北部停车场以及中式礼堂的位置上兴建两个多用途礼堂以及4个火化炉及其附属设施,工程已于2013年2月完成[3]。第一期工程完成之后,原有火葬场的所有业务率先转到新建的火葬场,并进行第二期工程:拆除原有的礼堂以及12个旧火化炉;在原址上新建六个火化炉以及一个多功能礼堂、办公室及其附属设施,工程已于2015年12月20日完成,该日起重置后的火化炉全数分阶段投入使用[4]。为减少燃烧时所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新火化炉将采用煤气作为燃料,而非超低硫柴油。歌连臣角火葬场第二期重建完成后,全香港的火化时段由每年约43,900个增至52,800个,足以应付直至2025年的火化需求[5]。
设施
[编辑]灵灰安置所
[编辑]- 第一座名为务本堂;
- 第二座名为祐启堂;
- 第三座名为克念堂;
- 第四座名为景贤堂;
- 第五座名为慎终堂;
- 第六座名为追远堂;
交通指南
[编辑]在清明节及重阳节当日,歌连臣角火葬场及坟场的访客很多,所以有特别交通安排,前往火葬场的道路设有交通管制,只开放予公共交通车辆、政府车辆及送殡车辆使用,另外城巴388线是香港岛一条清明节及重阳节来往柴湾站和哥连臣角的路线,是方便扫墓市民的特别路线。
在一般日子,访客则可乘坐巴士或小巴到大潭峡的歌连臣角道路口以前住火葬场。可参考大潭峡惩教所#交通指南。
登山人士,可从港铁柴湾站A出口出发,先使用位于新厦街柴湾市政大厦旁的扶手电梯或步行楼梯前往哥连臣角新厦灵灰安置所(该通道的开放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日上午8:30至下午6:00),再沿著哥连臣角道西行约15分钟。[6]
邻近
[编辑]资料来源
[编辑]- ^ 歌連臣角火葬場殯儀禮堂周三重新啟用 (新闻稿). 政府新闻网. 2001-04-16 [2025-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27).
- ^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重建歌連臣角火葬場計劃 (PDF). 香港立法会. 2009-07-04 [2024-12-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12-27).
- ^ 歌連臣角火葬場將重建. 东网. 2009-05-01.
- ^ 哥連臣角火葬場(第二期)重置工程完成. 食物环境卫生署. 2015-12-20 [2024-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27).
- ^ 立法會十題:公眾殮葬服務. 医务卫生局. 2014-12-17 [2024-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27).
- ^ 连接柴湾新厦街与哥连臣角新厦灵灰安置所的行人通道现已开放使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包括扶手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