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影

歌剧魅影 | |
---|---|
![]() 安德烈·卡斯塔涅为1911年首版美国版《歌剧魅影》绘制的五幅水彩插画之一 | |
原名 | Le Fantôme de l'Opéra |
作者 | 卡斯顿·勒胡 |
类型 | 哥德小说、剧院小说 |
语言 | 法语 |
故事背景 | |
主题 | |
地点 | 巴黎 ![]() |
出版信息 | |
出版机构 | 皮埃尔·拉菲特 |
出版日期 | 1909年9月23日至1910年1月8日(连载) |
出版地 | 法国 |
媒介 | 印刷品(连载) |
页数 | 约145页(含词汇表) |
系列作品 | |
衍生作品
| |
规范控制 | |
OCLC | 15698188 |
公版网上阅听 | |
原始文本 | 法语维基文库上的《歌剧魅影》 |
译本 | 中文维基文库上的《歌剧魅影》 |
《歌剧魅影》(法语:Le Fantôme de l'Opéra,发音:[lə fɑ̃tom də lɔpeʁa])是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创作的小说。该书于1909年9月23日至1910年1月8日首先在《高卢人报》以连载形式刊登,并于1910年3月下旬由皮埃尔·拉菲特集结成册出版。[1]
本小说部分灵感来自19世纪巴黎歌剧院的历史事件,以及一则关于1841年制作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歌剧《魔弹射手》时,曾使用一名退役芭蕾舞生前学员的骸骨作舞台道具的传闻。[2]
《歌剧魅影》已多次成功改编为舞台剧及电影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版本包括由朗·钱尼主演的1925年电影版,以及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1986年音乐剧版。
故事大纲
[编辑]
1880年代的巴黎歌剧院内,流传著一位被称为“歌剧魅影”的神秘人物。某日,舞台工作人员约瑟夫·布克(Joseph Buquet)被发现吊死,然而颈上并无绳索,这起诡异事件引发了剧院内部的恐慌与谣言四起。在歌剧院经理退休庆祝晚会上,瑞典女高音克莉丝汀·达埃临时替病倒的主角卡洛塔登台演唱,获得极大成功。观众席中的劳尔·德·沙尼子爵认出她是自己的儿时玩伴。他试图拜访克莉丝汀,却听见更衣室内有一名男子赞美她;当克莉丝汀离开后,劳尔进入更衣室却发现空无一人。
之后,两人在佩罗斯吉雷克重逢,劳尔质问她更衣室中男子的声音来源。克莉丝汀表示,那是她过世父亲曾告诉她的“音乐天使”,一直在指导她歌唱。劳尔半信半疑,认为这是她的幻想,令克莉丝汀愤然离开。某晚,克莉丝汀独自前往父亲墓前,忽然有神秘身影拉奏小提琴。劳尔跟踪对质,却被神秘男子击倒而昏迷。歌剧院新任经理陆续收到“歌剧魅影”的信件,要求克莉丝汀出演歌剧《浮士德》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Marguerite),并将第五包厢留给魅影专用,否则将对剧院施以诅咒。经理们视之为恶作剧置之不理,然而不久后,卡洛塔突然声音嘶哑如青蛙,且一盏吊灯坠落观众席,酿成一人死亡。魅影随即从克莉丝汀更衣室绑架她,露出真面目:一名面貌畸形的男子艾瑞克。
艾瑞克将克莉丝汀囚禁于自己的巢穴,原本打算只留她数日。当克莉丝汀揭开他的面具,见到他那骷髅般的面容时,双方皆感震惊。害怕她逃走,艾瑞克决定永久将她囚禁。不过,两周后克莉丝汀请求获释,艾瑞克同意,条件是她必须戴上他的戒指,并对他保持忠诚。某日傍晚,克莉丝汀在歌剧院屋顶向劳尔述说被绑架的经历,并嘱咐他一定要发誓帮她逃脱艾瑞克的追捕,哪怕她会反抗。劳尔承诺隔日救她。艾瑞克暗中监视,偷听了两人的对话。隔夜,愤怒且嫉妒的艾瑞克在《浮士德》演出期间再次绑架克莉丝汀,并威胁逼她嫁给自己。劳尔在一位神秘常客“波斯人”的帮助下,潜入艾瑞克的巢穴,却被困在迷宫般的镜室中。艾瑞克威胁道,如果克莉丝汀不从,将引爆巢穴中的炸药,炸毁整座歌剧院,并杀死所有人。
在巨大的压力下,克莉丝汀答应嫁给艾瑞克。艾瑞克原本打算淹死劳尔和波斯人,但克莉丝汀恳求他,保证成为他的妻子后绝不会自杀。最终,艾瑞克释放了两人。当艾瑞克独处时,他摘下面具轻轻吻了克莉丝汀的额头,艾瑞克坦言,他从未亲吻过任何人,甚至包括自己的母亲,因为她曾逃离他。克莉丝汀握紧他的手,轻声唤他“可怜而不幸的艾瑞克”,令他仿佛化身为誓死效忠她的忠犬。艾瑞克允许波斯人与劳尔离开,但条件是克莉丝汀必须在他死后前来探望并归还戒指,而波斯人则需向报社揭露艾瑞克因爱而逝的消息。
最终,克莉丝汀遵守约定回到巢穴,归还戒指并将艾瑞克安葬在无人知晓的地方。随后,地方报纸刊登了“艾瑞克已死”的消息。克莉丝汀与劳尔私奔,从此不再回到歌剧院。
尾声
[编辑]故事尾声揭露,艾瑞克天生面貌畸形,为一名建筑商之子。年幼时离开故乡诺曼第,游历各地市集与马戏团,自学马戏技艺,曾遍历欧亚大陆,甚至打造过波斯与土耳其的幻术宫殿。返法后,他创立建筑公司,受聘参与巴黎歌剧院的基础工程。艾瑞克秘密打造巢穴,内设隐藏通道与多重机关,使他能暗中监视歌剧院经理层的动向。
创作背景
[编辑]
本书作者卡斯顿·勒胡原本立志成为律师,但因挥霍遗产于赌博,最终转而进入《巴黎回声报》担任记者。他在报社主要负责撰写戏剧评论,同时兼任法庭记者。这份工作使他得以频繁出差旅行,返巴黎后则逐渐专注于小说创作。由于深受艾德加·爱伦·坡与阿瑟·柯南道尔爵士的影响,他于1907年发表侦探推理小说《黄色房间的秘密》,并于四年后推出《歌剧魅影》。[3] 该作品最初以报纸连载的形式刊登,随后才正式结集出版。
《歌剧魅影》的故事舞台设定于真实存在的巴黎歌剧院。在创作过程中,勒鲁融入了该歌剧院落成之初广为流传的传闻与历史事故。例如,据称在艾蒂安-约瑟夫·弗洛凯歌剧《埃莱》首幕结束后,屋顶曾发生火灾,导致吊灯平衡锤的钢索熔断,吊灯坠落造成多人受伤并夺走一条人命。勒鲁将这起事故与“歌剧院闹鬼”的传说结合,完成了《歌剧魅影》的构思,在1910年于法国正式出版后,之后又被翻译为英语版。[4]
小说中描写的“地下湖”实际上是位于歌剧院下方的一座大型蓄水池,至今仍被巴黎消防队用作黑暗水域游泳训练场地。[5][6]小说连载版本中曾包含完整的一章《魔法信封》(L'enveloppe magique),但后来未被收入单行本版本。虽然该章节大部分内容已分散整合至其他章节,完整文本直到2014年才首次以英译本形式重新出版。[7]
登场角色
[编辑]- 艾瑞克:隐居在歌剧院的“魅影”,身形畸形且精神困扰的舞台魔术师,精通歌剧并擅长腹语术,别名“音乐天使”与“歌剧幽灵”。他是克莉斯汀的声乐老师,后来对她产生执著的迷恋。
- 克莉斯汀·达埃:年轻的瑞典女高音,巴黎歌剧院的歌手,深受魅影的迷恋。
- 劳尔·德·沙尼子爵:克莉斯汀的儿时好友,两人重燃年少时的爱情。
- 波斯人:知情艾瑞克过去的一位神秘男子。
- 夏尼伯爵菲利普(Comte Philippe de Chagny):拉乌的哥哥。
- 阿尔芒·蒙夏尔曼(Armand Moncharmin)与费尔曼·理查(Firmin Richard):巴黎歌剧院的新任经理。
- 吉里夫人:歌剧院包厢管理员,芭蕾舞者梅格·吉里的母亲。
- 梅格·吉里:吉里夫人的女儿,巴黎歌剧院芭蕾舞者。
- 德比恩(Debienne)与波利尼(Poligny)先生:巴黎歌剧院的前任经理。
- 卡洛塔:被宠坏的首席女高音,巴黎歌剧院主唱。
- 瓦勒里乌斯夫人(Madame Valérius):克莉斯汀·达埃的年长监护人。
目录
[编辑]- 真的是怪物
- 克里丝汀的新生
- 剧院经理辞职之谜
- 五号包厢的怪事
- 疑云满天
- 童年往事
- 音乐天使
- 勘察五号包厢
- 最后通牒
- 致命的诅咒
- 神秘马车
- 化妆舞会
- 那个声音的名字
- 暗门
- 脱胎换骨
- 真相
- 柔肠百转
- 离奇失踪
- 别针风波
- 情人的眼泪
- 纪瑞太太与剧院之鬼
- 凭空消失的钞票
- 谜团
- 相见恨晚
- 剧院迷宫
- 深入虎穴
- 机关专家(波斯人笔记之一)
- 救援行动(波斯人笔记之二)
- 极刑室(波斯人笔记之三)
- 酷刑折磨(波斯人笔记之四)
- 酒桶!酒桶!(波斯人笔记之五)
- 最后抉择(波斯人笔记结尾)
- 魂断情终
- 后记
主题
[编辑]音乐
[编辑]勒鲁在《歌剧魅影》中借由歌剧的背景,将音乐作为重要的叙事伏笔与铺陈手法。[8]米蕾·里比耶尔(Mireille Ribière)指出,勒鲁此前曾担任剧评人,而其兄长亦为音乐家,因此他对音乐具有深厚理解,能够运用音乐作为结构性装置。她举例说明,勒鲁在盛大宴会场景中引入了《骷髅之舞》借此暗示后续墓地场景中,魅影拉奏小提琴给克里斯汀听、并在劳尔试图干预时出手攻击的剧情。
派翠西亚·德拉姆莱特(Patricia Drumright)则认为,音乐在小说中贯穿始终,且是克里斯汀与艾瑞克之间关系的核心。克里斯汀将艾瑞克视为父亲生前承诺会出现的“音乐天使”,而魅影则将克里斯汀看作自己的音乐门徒,倾注热情将所知一切教授给她。[9]
类型
[编辑]《歌剧魅影》小说形式上属悬疑小说,叙事框架设定为一名侦探透过多方调查逐步拼凑线索。[10] 其核心谜团围绕于歌剧院内那个能神出鬼没于难以进入之处的“魅影”之身分与动机。然而,《歌剧魅影》的结构似乎仅为表层,作品更接近于一部哥德小说。[11]
西恩·菲兹派翠克(Sean Fitzpatrick)在评论中将魅影与其他哥德小说的经典怪物进行对比,小说中的魅影设有一间酷刑密室,曾绑架并杀害他人,墓地的小礼拜堂墙壁亦堆叠著人骨。[11] Drumright 则指出,根据《文学百科全书》的定义,《歌剧魅影》具备哥德小说的所有典型要素:“此类小说往往阴郁、暴风骤雨,且充满鬼魂、疯狂、愤怒、迷信与复仇。”[12]尽管魅影实际上仅是一名面容畸形的人类,但他却具备幽灵般的特质:无人能找到他或其巢穴,人们因其外貌畸形及暴力行为而视之为怪物,心生恐惧。[9]
小说描写了魅影、克里斯汀与劳尔之间的三角关系。劳尔是克里斯汀的青梅竹马,两人感情深厚,他出身富裕,能为克里斯汀提供安全感与一段正统的婚姻。魅影则与之形成对比,他阴郁、丑陋且危险,象征著禁忌之爱。然而,克里斯汀仍被他吸引,因她视其为“音乐天使”,并怜悯其孤独与黑暗的存在。[9]
改编作品
[编辑]《歌剧魅影》自问世以来,被改编成众多文学及戏剧作品,涵盖舞台音乐剧、电影及儿童读物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知名的舞台及银幕改编包括1925年电影版与安德鲁·洛伊·韦伯音乐剧版。
勒鲁的原著曾被改编为两部无声电影。首部为1916年德国制作的《歌剧魅影》,现已成为散失电影,由欧内斯特·马特雷执导。[3]1925年环球影业制作的无声电影版则由朗·钱尼饰演魅影。该片拍摄期间导演曾多次更换,最初执导的爱德华·塞吉威克将电影风格转为带有喜剧元素的黑暗浪漫,但也因此未受观众青睐。[3]最终由莫里斯·皮瓦尔与洛伊丝·韦伯重新剪辑,剔除大部分塞吉威克的改动,回归原著主旨,使电影大获成功。[3]
最著名的改编则为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于1986年创作的同名音乐剧。韦伯因为偶然取得一本二手小说,立志打造一部具重要意义的浪漫作品,并与团队携手完成一部既尊重原著又深受当时观众喜爱的音乐剧。[13] 不过在制作过程中,关于该剧究竟是“灵感来自”还是“改编自”勒鲁小说曾引发争议。纽约制片助理比尔·奥康奈曾力争使用“改编自”字眼,以彰显勒鲁的原创贡献;但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及韦伯所属“真有用剧院公司”的律师团队回应,强调从未忽视勒鲁的贡献,且持续在剧目册中采用“灵感来自”的表述,令奥康奈不满。[14]
该音乐剧于1986年在伦敦首演,1988年登上百老汇,并荣获英美两地多项重要戏剧奖项。它成为百老汇历史上演出最长的音乐剧(自首演起连续演出35年,直至2023年闭幕),且仍于伦敦西区持续上演(仅次于《悲惨世界》,为西区第二长寿音乐剧)。此外,《歌剧魅影》亦在全球多地陆续进行翻译及巡回演出,但迄今尚未于法国举办过专业公演。[9]
参考来源
[编辑]- ^ Shah, Raj. The Publication and Initial French Reception of Gaston Leroux's Le Fantôme de l'Opéra. French Studies Bulletin. 2016, 37 (138): 13–16. doi:10.1093/frebul/ktw004.
- ^ Shah, Raj. No Ordinary Skeleton: Unmasking the Secret Source of Le Fantôme de l'Opéra. Forum for Modern Language Studies. 2014, 50 (1): 16–29 (17; 25n11). doi:10.1093/fmls/cqt048.
- ^ 3.0 3.1 3.2 3.3 Bingham, Megan. A History of Classic Monsters: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 Librarypoint. librarypoint.org.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1) (英语).
- ^ Lennon, Troy. Paris opera house accident inspired Leroux's Phantom. dailytelegraph.com. 2018-05-04 [202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3) (英语).
- ^ Palais Garnier.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doi: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o903811.
- ^ Where the Phantom was born: the Palais Garnier. The Telegraph. 2010-02-17 [2025-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23) (英语).
- ^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Leroux's Phantom, published in le Gaulois is available online at BNF's Gallica site. desertedphans.forumotion. 2012-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9).
- ^ Ribière, Mireille. An Unsettling, Unsettled Novel. mireilleribiere.com.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0).
- ^ 9.0 9.1 9.2 9.3 Drumright, Patricia.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Spectacular Musical or Archetypal Story?. 2018-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 ^ Myers, Cathleen. The Phantom's evolution. PEERS Dance. n.d. [202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07).
- ^ 11.0 11.1 Fitzpatrick, Sean.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by Gaston Leroux: Triumphant tragedy. Crisis Magazine. 2017-01-26 [201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7).
- ^ Merriam-Webster's encyclopedia of literature. Merriam-Webster, Inc. Springfield, Mass.: Merriam-Webster. 1995. ISBN 0877790426. OCLC 31434511.
-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myth versus reality. cmuse.org. 2016-07-22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19) (英语).
- ^ Rothstein, Mervyn. Old Novel Returns to Haunt a Current Musical (Published 1988). The New York Times. 1988-05-11 [2020-11-11].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04) (美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