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文心雕龙讲疏 (王元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心雕龙讲疏》,初名《文心雕龙柬释》,首版名称为《文心雕龙创作论》,后又更名为《读文心雕龙》,是王元化对于《文心雕龙》所作的一本研究书籍,整书约19万字,1979年首版。主要针对于刘勰的生平思想和《文心雕龙》创作理论进行探讨。此书在文心雕龙学研究史上有重要地位[1]:210,被认为对“《文心雕龙》研究的繁荣兴盛有非常特殊的作用”[2]:383,是当时“比较文学研究代表作”。

内容[编辑]

以1979年的初版为例:此版本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讨论了刘勰的身世和士庶出区别、《灭惑论》与刘勰前后期的变化以及刘勰的文学起原论与文学创作论。下篇针对了创作论的八篇具体篇章进行讨论,包括:

  • 释《物色篇》心物交融说
  • 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
  • 释《体性篇》才性说
  • 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
  • 释《情釆篇》情志说
  • 释《熔裁篇》三准说
  • 释《附会篇》杂而不越说
  • 释《养气篇》率志委和说[3]

演变[编辑]

作者王元化由1946年起在国立北平铁路学院任教,曾选出数篇《文心雕龙》作为教材,成为创作动机。此书于1961年开始动笔,但因为患病关系,时写时辍,1966年初大致完成初稿,初名为《文心雕龙柬释》。但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来不及出版,文革结束后重新整理、修订后于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名称定为《文心雕龙创作论》[3]:后记

在1979年出版之后此书又再次经过多次增订。在1984年的修订版中,版式上由本多的简体横排改为了繁体直排,并在文字上起了修补,在篇末增加了“二版附记”,对于当中的四个章节文末后增加了考据问题的进一步说明。此外在书名的题字上和书中的数张图片都起了变动,同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214-216李平对于各版本的分别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由1979年和1984年两版之间,内容省略了标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或者其他领导人引文的字样。他认为这是作者纠正过去非常流行引用经典作家言论的思维方式,甚至认为是对于“言必征圣”、“宗经”思想的纠偏。此外,他还删去了和学术问题无关的政治评语,他认为这是为纠整刘勰应该具有推翻封建思想的苛刻要求,是为了平反《文心雕龙》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他认为这代表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再认识,而及是对学术独立性认识的加深。而且王元化也省去一些较为“大而空的观念”以及一些“规律性的论述”。[1]:235-247在1992年版中,增加了王元化的六篇新作,包括四篇演讲,和两篇文序,但是删除了〈物色〉篇和〈神思〉篇的两篇的附记。1992年改订版问世之后又再印行过三次。[1]:216-218在2004年版中,书末增加了此书日印版的序,并增加了学界对于此书的品评摘录。[1]:220次年的日译版中,带有冈川繁对于此书的序言。2007年,更名为读《文心雕龙》的版本中,删去了1992年版中新增的四篇演讲,和两篇文序,取而代之是当中摘其中部份内容而成的附录,但是〈物色〉篇的附记又重新被加上。[1]:220-225

分析[编辑]

王元化在书中可见其对于《文心雕龙》文体论的重视,书中他言及,文体论各篇“组织之靡密,结构之严谨”,是当时的创举。戚良德认为这种重视和强调是此书写作之前没有或者是不明确的。[4]:154-157他在书中认为他刘勰是受于因明学的影响,戚良德认为王元化虽然没有具体说明刘勰的思维如何受因明学所影响,但是他启发了后来的研究者关注这个问题。[4]:158-159王元化在书中提出《文心雕龙》的内涵并不是只有文学理论,而是有社会文学的分析,戚良德认为虽然他己经跳出创作的圈子,但是他并没有实际说明刘勰对于社会上的影响。[4]:159-160

评价[编辑]

在首版出版时,被学界推祟为当时的“比较文学研究代表作”,但当时学界也对当中的前所未有的比较文学方法起了反响。钱仲联认为:此书的“考订的精确,有力地为理论服务”[1]:214。戚良德将此书称之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出版之后,影响最大的著作。牟世金认为,此书是“本期(文化大革命后)理论研究方面影响最大的重要著作”,认为作者以严肃的态度来研究《文心雕龙》,提出了不少令人信服的独到见解。张文勋认为,此书对于研究《文心》创作论的意蕴来说是一种重大的突破,对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繁荣兴盛有很大的作用。李平认为,此书是王元化研究之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陆晓光认为,此书的修订改版显出王元化的思想轨迹和“烙印人格的学术‘情志’”,可见他不同时期与思想与学术之进程的艰难。[4]:147-148

版本[编辑]

戚良德所述,本书最少有十个版本[4]:147

  • 王元化. 文心雕龍創作論 初版.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 王元化. 文心雕龍創作論 修订版.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 王元化. 文心雕龍講疏 改订版.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 王元化. 文心雕龍講疏 改订版. 台北: 台湾书林有限公司. 1993. 
  • 王元化. 《文心雕龍》篇. 《清園文存》第一卷 改订版.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 
  • 王元化. 文心雕龍講疏 订本.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王元化. 文心雕龍講疏. 《王元化集》第四卷.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 
  • 王元化. 讀文心雕龍.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7. 
  • 王元化. 文心雕龍講疏.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王元化. 文心雕龍講疏.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7. 

此外此书也被翻译为日文版:

参考[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李平. 第七章 論王元化《文心雕龍》研究. 《文心雕龍》研究史論. 合肥: 黄山书社. 2009: 210–247. ISBN 978-7-5461-0840-7. OCLC 640028826. 
  2. ^ 张少康; 汪春泓; 陈允锋; 陶礼天. 王元化的《文心雕龍創作論》. 文心雕龍研究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022-03-26]. ISBN 7-301-04982-X. OCLC 489292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3. ^ 3.0 3.1 王元化. 文心雕龍創作論.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4. ^ 4.0 4.1 4.2 4.3 4.4 戚良德. 第四章 王元化的《文心雕龍講疏》. 百年「龍學」探究.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09. ISBN 978753259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