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哲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哲学
中国广西南宁市外的空地上铺的,阴阳八卦符号
繁体字中國哲學
简化字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是指起源和发展于华夏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哲学传统,包含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社会哲学等多个分支,传统主要学派有儒家佛教道家,近现代还包含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哲学具有鲜明而悠久的理性和思辨传统,一些宗教也求助于宗教体验和神秘学。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的一种,既反映了对人类普遍问题的思考,也有对中国独特社会现实的回应[1]

虽然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始于春秋时期,但其部分元素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例如阴阳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之际成书的《易经》,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72年[2]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是第一个中国哲学新思潮诞生和快速发展的时期,通常称为“诸子百家[3]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均在这期间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儒家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此政策深刻影响了中国以后的政治和思想。佛教从东汉开始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大面积传播,其影响力在达到顶峰,并进一步以中国为中心传播至东亚东南亚各国。同时,道家也进一步发展为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反对佛教和道教,以复兴儒家为目标。朱熹程朱学派的集大成者,开创了庞大的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元明清三代是官方意识形态和科举考试的标准。[4]在近代,中国思想家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诞生了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儒家等新的哲学产物,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5]

中国哲学在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佛教和宋明理学传播至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极大影响了当地文化和政治发展。[6]在17和18世纪,儒家吸引了包括伏尔泰莱布尼兹在内的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兴趣。虽然他们高度理想化了中国政治,但是这客观上推动了关于理性、道德和世俗化的讨论。[7]在当代,中国哲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春秋战国

[编辑]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著生产力和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思想界迅速发展。[8]从春秋中期开始,各地陆续出现大量哲学家,开宗立派,后世将他们统称为诸子百家。当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这一时期各派主要研究问题是社会治理,也兼有自然哲学形而上学

儒家

[编辑]

儒家由孔子于公元前5世纪创立,脱胎自周朝文化,重点研究人如何提高道德。孔子熟悉周礼,不满于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希望从内部对周礼进行改革。[9][10]孔子淡化了周礼的宗教色彩,转而强调其规范人文明修养和言行活动的作用,以人文精神理性精神超越了巫术传统。[9]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含义众多,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后世的儒家学者对其有更详细的论述。孔子是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门人众多,主张“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对教育发展奠定了基本理念。[9][10]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最重要的哲学贡献是提出“性善论”。[11]他以“孺子入井”的思想实验论证恻隐之心(同情心)是普遍的,相似的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8]孟子将它们统称为“四心”并指出这是“仁”的出发点。孟子将恶定义为善的匮乏,提出人应该努力发扬“四心”成为君子,统治者可以通过它抵达仁政。[11]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另一名代表人物。荀子进一步发挥理性精神,反对孔子和孟子对天的神秘化,提出天是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自然规律。[12]荀子将学习看作积累的过程,目的是“解蔽”和修身。[13]荀子主张“性恶论”,针对孟子的思想实验,他提出兄弟争夺财产的反例。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强调道德是后天习得的,为礼乐教化提供依据。[9]

道家

[编辑]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14]。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15]。道家起源有一说是有出于史官[注 1]。道家还有隐士一类的达观厌世者,他们驱使人们以“达观”来解决人生问题[15]。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又名《道德经》),与《庄子》(又名《南华经》)为主要思想典籍。

道家崇尚自然相处之道,以天为道并顺天而行事,就可消灾解祸。认人类社会中的难题之所以无法解决,皆是因为干预行为过多,故提倡行为上要以无所作为就可以达到无为养息。道家也向往著反璞归真的朴实社会,认为人类对事物不妄加任何人为的作用,回归原来朴素、无知、无虑的境界,人类的纷争和烦恼即可真正的解脱[14]。老子在总体上倾向治国方面,在人生观上,老子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无不为[15]。道家由人生观和社会观扩展至宇宙论,提出“”、“”、“自然”等哲学概念。道家之一切理论无不是围绕道而展开的。道既是生物之源,亦是生成万物之根本,亦是天地万物之本性,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亦为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16]。道家强调“游心”,并推崇自由,道家强调“虚心”,并推崇自然。主张要联系性、心、情三者又有所区别。性是指人之先天之本性,突出者为人之先天性之因素;心是指人之内在精神,突出者为人之为人之主体性因素;情是指人之主观情感,突出者为我之为我之情绪感受。有性、有心、有情,故而之为人。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的人生。道家对人之命运,持一种自然的无可奈何的态度。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一切,来保守心灵之宁静、淡泊与自由。道家对于生死,持一种纯自然的态度。与(今之所谓)道教(传统中国并不区分“道家”与“道教”)之追求长生不老有所不同,道家并不追求长生,道家只追求自由而自在地活著。道家修养论之主旨是致虚守静。老子首倡致虚守静,庄子则将致虚守静具体化为“心斋”与“坐忘”,并进而将致虚守静提升为本体论的高度,而标举“齐物”。

道家奉“道德经”为中心理念,但道德经中有些东西与“易经”的道理有所相连,所以不排除此项哲学发源于“易经”。

道家哲学是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为基础,展开以自然为义理的“”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认识一个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著,道家哲学发展的社会哲学,认为社会的存在是个客体,人们是在其中生存的主体,所以应该要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17]。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预设立场,并更加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17]。道家相当重视人性的自由解放。解放就是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并以修身达观的生活功夫来处理世界事务[17]。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18]。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18]

韩非子提倡的“学本黄老”,将“理”与“道”连结再一起,认为“道”是成为万物运行法则。吸取儒家仁义思想,与法家治理之数,产生道法共冶一炉,成为汉朝早期的黄老之治[19]。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注 2]。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18]。同时也安定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仍有发挥的舞台[18]

道家则自老庄玄虚之说,后来成为两晋大夫竞尚清谈,南朝宋文帝下旨令何彦德创立“玄学”。另外变化为方士神仙之术,自汉朝张道陵以符水禁咒之法成为“道教”之始[21]

墨家

[编辑]

墨家诸子百家中主要派别之一,创立人为墨翟,产生于战国时期[2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墨家逻辑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逻辑学体系,全球三大古典逻辑体系之一,主要以三物论为代表,三物分别为故、理、类。《墨辩》是墨家逻辑的主要著作。

法家

[编辑]

商鞅

纵横家

[编辑]

公孙衍、张仪

帝国早期(汉唐)

[编辑]

佛教哲学

[编辑]

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与其他宗教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才有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六道轮回,以及善恶果报等观念,才知道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具体表现在相信有三世[23]。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众生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虽然现世作恶而得福得寿,但其业果若不报于现世而将报于来世。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同时还引进了悔罪植福、延寿荐亡、修德禳灾、设供祈愿等观念[24][25][26][27]

佛陀之学即为佛学,佛学以因果轮回为理论,以五戒十善法为规律,藉以出世解脱为佛家一主要思想﹐以万事无常转变以及生死痛苦为理论。以无我、缘生、苦空为方法﹐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并达致涅槃为目的。为达此目的强调需要出世与解脱,出世就是指必须厌恶世间欲望,不断自我修练,解脱是在脱离生存所带来的痛苦为目的。在大乘佛教根本精神更进一步强调要舍己救世[21]

根据佛教,佛陀一生所教的内容主要就是知灭苦。“四圣谛”学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就是苦缔、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佛教认为一切六道众生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八苦所煎熬。这些苦难不会因为我们的死亡而结束,因为我们死后并非彻底地消失,而是继续会在六道中轮回不息,无论你生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还是地狱道,这些痛苦都总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28]佛教还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变化不定的,没有永恒,这叫做无常。对众生来说,因为于无常败坏法起贪著,则将造成身心的炽燃大苦,因此说无常故苦。集谛是讲苦产生的原因。[29]佛教认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有情众生之所以会受苦,在于因无明而于六根触受起爱执,而导致后有生死的纯大苦聚集。佛教认为只要是在六道中轮回,就无法避免会受苦。有情众生要想从苦中真正的、彻底的解脱出来,只有脱离轮回这一个办法。[30]道谛为了脱离轮回,必须进行修行。佛陀给出的方法主要为三学。依八正道,便可以达到涅槃,永远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证得阿罗汉[30]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从中国的边疆传入内地。佛教一开始进入中国,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来文化,还出现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但经过东汉魏晋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从对抗走向适应,并相互影响。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传播开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很深的影响。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进入鼎盛时期。

帝国中晚期(宋元明清)

[编辑]

北宋五子

[编辑]

朱子学:继别为宗

[编辑]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编辑]

晚明三大家

[编辑]

颜元与李塨

[编辑]

戴震

[编辑]

洪秀全与洪仁玕

[编辑]

曾国藩与赵烈文

[编辑]

康有为与梁启超

[编辑]

近代及当代

[编辑]

在清末洋务运动,以及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首先由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兴起,将西方的自由主义天赋人权权力分立...等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的思潮引进,使得儒家思想及传统哲学,开始衰退,变为非当代中国哲学主流。20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由首先得势的是西方的自由民主主义思想,以孙中山胡适蔡元培,其次是马列主义思想,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最后是新儒家思想与传统的回归。

1919年的五四运动,象征传统思想体系走向穷途末路。新文化运动提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口号。西化派的领袖胡适接受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和陈序经“全盘西化”的主张,视传统与现代为对立的两极,传统是现代化的绊脚石,想用西方民主和科学代替传统思想。他大力提倡杜威实验主义,继承杜威主张点点滴滴的进步那种改良主义,但杜威重视外在条件的程序性,而胡适则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把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胡适的改良主义无法解决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激进的思想,马列主义随即成为时代思潮的主流,西化派被批评为替帝国主义摇旗呐喊的落伍思想。[31]

毛泽东原是改良派,后来才越来越激进成为革命派。他曾受《新潮》和胡适的影响,一度主张性解放。在内忧外患的威胁下,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根本无法发展,有理想的青年人倾向集体主义。毛泽东否定传统,选择马列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创了农民革命的新理论。毛泽东也资取于传统,但他所取的不是儒家仁爱中庸的大传统,而是农民起义的小传统,文革破四旧批林批孔,目的正是要彻底摧毁被谴责为“封建”的大传统。毛泽东否定仁爱中庸等原则,与儒家精神无关,却和汉代以来政治化的儒家,特别是明清专制下的权威主义有一定关连。文革以后,中共领导人喜欢谈儒家,但主导思想仍是马列毛思想,儒家思想至多占支援地位。[31]

儒家传统仍有活力,当代新儒家标明回归传统,主张通过对传统的重新阐释和改造,吸纳西方现代的成就,重新恢复传统的活力以振兴中华,并贡献于世界。梁漱溟首先挺身而出,他终极向往是佛家,但为了生存,中国必先吸纳以前进为导向的西方成就,然后回归兼顾前进与后退双向的中国文化,最后才皈依以后退为导向的佛家境界。熊十力则吸纳了印度哲学,归宗《易经》,创造《新唯识论》作为新儒家的始祖。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史家钱穆、政治家张君励都坚决反共,认为共产党彻底破坏传统是错误的。唐君毅牟宗三对西方哲学都有深入理解,唐君毅撰写《哲学概论》,遍及流行的西方哲学潮流,而归宗于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致力于融合中西哲学。牟宗三则精研逻辑,承继康德的批判哲学,反显出中土三教肯定了他“智的直觉”的体证。他们要维护传统道统的心性之学,并要以“曲通”方式开拓“学统”与“政统”,以吸纳西方的民主与科学。[31]

新儒家认为,儒家“天道性命相贯通”的思想万古常新,生生不已的天道,内在于人而成为超越心性的根源,透过内在的体认与恭行实践实现在个体生命之中,再通过推己及人,将理想实现在群体生活之内。但中国传统向来不重视抽象的思辨,新儒家却通过对康德黑格尔的吸纳,而扩大了视野,并体认到自己传统的限制;“内圣外王”的方式,并不能实现仁政的理想,反而产生了专制暴政,缺少抽象的架构思维使科学发展也大受局限。故新儒家没有排斥民主与科学的理想,但在人生意义的追求方面,仍然坚持传统原则,强调人人与生俱来超越的心性根源。[31]

比较哲学

[编辑]

比较西方哲学

[编辑]

自19世纪引入中国哲学学术研究以来, 胡适冯友兰等人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引起了对中国哲学的日益关注,同时激发了中国哲学领域的创立和有关争论。这些争论的核心焦点包括:传统中国思想中是否存在“哲学”这一学科;该学科所涉及的主题和问题是否存在于中国思想中;以及现在已确立的中国哲学学科是否真正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这些争论引发了关于哲学及其学科性质的更广泛讨论。[32][33]

根据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中国哲学简史》的相关内容,中西方传统的哲学的主要差别有:

  • 中国哲学更加注重哲学与道德、政治的关联,西方哲学则注重抽象理论体系。 中国哲学追求德性的自我完善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西方哲学追求客观自然规律和统一的理论体系。
  • 中国哲学更加实用主义,西方哲学更加理性主义。中国哲学强调实践应用和关怀人生,西方哲学强调逻辑分析和理性证成。中国哲学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西方哲学强调逻辑归纳演绎。与西方哲学比较,两者皆有实践哲学英语Practical philosophy,但唯独西方哲学有形式逻辑
  • 哲学的方法与风格方面, 传统的中国哲学采用隐喻、类比、寓言和故事来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洞见。他们不强调严格的定义、形式化的论证或系统性的理论,而是注重直观的智慧、实用的指导和道德修养。西方哲学则运用概念、命题、证明和系统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论点。他们不依赖诗意的表达、比喻性的语言或个人轶事,而是依赖逻辑分析、经验证据和科学方法。

邓晓芒教授认为, 中西哲学的差别主要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脉络,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是决定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 [34]

比较印度哲学

[编辑]

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相比,总的来说,中国哲学更关注人,而印度哲学更关注物。以唯物主义哲学而言,传统上,印度唯物主义哲学首先建立在对崇拜神的宗教的彻底批判的基础上,认为宗教的存在是寻求物质真理的障碍;相对而言,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大多认为宗教未必妨碍人的修身,因此只有少数的学者如王充范缜等对崇拜神的宗教作激烈的批判。

中西哲学定义之争

[编辑]

哲学家们对哲学本身的定义存在分歧。没有共同的共识,这归因于哲学本身的性质是一个开放的哲学问题。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如柏拉图、黑格尔等,对问题“什么是哲学?”提出了答案,但这些答案在今天不太可能被广泛接受。[35]

古代中国并没有“哲学”一词。前人的著作通常混合了文学、历史和哲学的元素,没有明确的分科划分,因此存在中西哲学定义是否相同的辩论。 汉语里的“哲学”一词出自日本学者西周(1829—1897年)在其《百一新论》(1874)中对“philosophy”的翻译,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里将“哲学”一词以回溯的方式应用于中国思想[36]。1950年代起,中国的学术研究受前苏联影响甚深,对思想史的研究,都套用“哲学”一词[37]。关于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比较,见中国哲学#比较西方哲学

注释

[编辑]
  1. ^ 史官可以一方面看到官府过去的档案与典籍,一方面为朝廷作记录,自然可以造就出一些通识古今,深明世故的人,《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此代表人物有老聃[15]
  2. ^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20]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Li, Zehou.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O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2008. ISBN 9787108028976 (Chinese). 
  2. ^ page 60, Great Thinkers of the Eastern World, edited Ian McGreal Harper Collins 1995, ISBN 0-06-270085-5
  3. ^ Ebrey, Patricia.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42. 
  4. ^ Chen, Lai. 宋明理学 [Neo-Confucianism]. 2020. ISBN 9787301303665 (Chinese). 
  5. ^ Li, Zehou.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O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in Modern China]. ISBN 9787108028969 (Chinese). 
  6. ^ Maruyama, Masao.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olitical Thought]. ISBN 9784130300056 (Japanese). 
  7. ^ Confucius in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8. ^ 8.0 8.1 余英时.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4. ISBN 957084325X (中文(繁体)). 
  9. ^ 9.0 9.1 9.2 9.3 余英时.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4. ISBN 957084325X (中文(繁体)). 
  10. ^ 10.0 10.1 杜维明. 《儒教》. 陈静 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32547869 (中文(简体)). 
  11. ^ 11.0 11.1 Li, Zehou.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O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2008. ISBN 9787108028976 (Chinese). 
  12. ^ 罗哲海德语Heiner Roetz. 《軸心時期的儒家倫理》. 陈咏明等译.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34753299 (中文(简体)). 
  13. ^ 庄锦章. 〈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 (PDF).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2003, 11: 185–210 [2017-10-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01) (中文(繁体)). 
  14. ^ 14.0 14.1 中國道家思想. 国土资源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31) (中文(中国大陆)). 
  15. ^ 15.0 15.1 15.2 15.3 道家思想.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31). 
  16. ^ 罗安宪. 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 中国哲学青年学术文库. 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ISBN 9787010050966 (中文(中国大陆)). 
  17. ^ 17.0 17.1 1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道家哲学传统简介. 中国日报网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中文(中国大陆)). 
  18. ^ 18.0 18.1 18.2 18.3 杜保瑞. 道家傳統介紹. 台大哲学系中国哲学研究室.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2) (中文(台湾)). 
  19. ^ 道家与儒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文)
  20. ^ 《老子》第25章
  21. ^ 21.0 21.1 法舫. 佛學與中國文化. 大乘文化出版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2) (中文(台湾)). 
  22. ^ 张践; 葛荣晋. 墨翟與墨家思想. 中国文化研究院. 香港.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中文). 
  23. ^ 译著马欣德尊者. 您認識佛教嗎?: 本書獻給希望去除煩惱的人們. 帕奥弟子丛书. 台湾南传上座部佛教学院. 2015: 185 [2021-08-18]. ISBN 978-986-88212-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0) (中文). 
  24.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学研究丛书. 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20: 368 [2021-08-18]. ISBN 978-986-5777-7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0) (中文). 
  25. ^ 现代佛敎学术丛刊编辑委员会. 佛敎與中國文化. 现代佛敎学术丛刊. 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 [202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0) (中文). 
  26. ^ 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3-4 [2021-08-18]. ISBN 978-7-5619-035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0) (中文). 
  27.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巴蜀书社. 2008: 289 [2021-08-18]. ISBN 978-7-80752-26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0) (中文). 
  28. ^ 基本佛學 第五課 四聖諦(一)苦諦. 中台世界. [2009-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3) (中文(台湾)). 
  29. ^ 基本佛學 第六課 四聖諦(二)集諦. 中台世界. [2009-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3) (中文(台湾)). 
  30. ^ 30.0 30.1 基本佛學 第七課 四聖諦(三)滅諦、道諦. 中台世界. [2009-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3) (中文(台湾)). 
  31. ^ 31.0 31.1 31.2 31.3 刘述先:〈从典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中国哲学思想之变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7)
  32. ^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翻译:赵复三), https://www.99csw.com/book/1180/index.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3. ^ Wong, David, "Comparative Philosophy: Chinese and Wester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20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20/entries/comparphil-chiwes/>
  34. ^ 邓晓芒:西方哲学的总体特点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3985.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5. ^ Graham Priest, What is Philosophy?, Published online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September 2006,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philosophy/article/abs/what-is-philosophy/C6F91CBD86DA5D3E578DE806F130F3A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6. ^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导论部份。
  37. ^ 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页271-273。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