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Waylon1104/小说

丹麦的约尔根王子/乔治王子 Prins Jørgen af Danmark Prince George of Denmark | |
---|---|
坎伯兰公爵 | |
![]() 迈克尔·达尔所绘肖像,约1705年 | |
不列颠君主配偶 | |
在位 | 1702年3月8日–1708年10月28日 (6年234天) |
出生 | [注 1] 丹麦哥本哈根哥本哈根城堡 | 1653年4月2日
逝世 | 1708年10月28日 英格兰伦敦肯辛顿宫 | (55岁)
安葬 | 1708年11月13日 |
配偶 | 大不列颠女王安妮(1683年结婚) |
子嗣 更多… | 玛丽女勋爵 安妮·索菲亚女勋爵 格洛斯特公爵威廉王子 玛丽 乔治勋爵 |
王朝 | 奥尔登堡 |
父亲 | 丹麦国王腓特烈三世 |
母亲 | 不伦瑞克-吕讷堡的索菲·阿马莉 |
宗教信仰 | 路德宗 |
签名 | ![]() |
坎伯兰公爵丹麦和挪威的乔治王子(英语:Prince George of Denmark and Norway, Duke of Cumberland;1653年4月2日—1708年10月28日),入籍英格兰前原名约尔根(丹麦语:Jørgen),是大不列颠女王安妮的丈夫。自安妮1702年3月8日即位,至1708年乔治谢世,他始终为不列颠君主配偶。
乔治与安妮的婚配,肇始于1680年代初,旨在缔结英丹同盟,以遏制荷兰的海上霸权。由此,乔治为他的荷兰连襟奥朗日侯爵威廉三世(安妮的姐姐玛丽的丈夫)所不喜。1688年光荣革命中,安妮与玛丽的父亲、不列颠君主詹姆斯二世及七世遭废黜,威廉与玛丽联翩继承王位,安妮则为推定继承人。两位新君遂授予乔治以坎伯兰公爵头衔。
威廉禁止乔治参与实际军务,因此乔治与安妮皆未掌握实权,直至玛丽、威廉相继离世,安妮即位为女王,方得转变。安妮在位期间,乔治即使偶有私见与妻子相左,但仍会利用自身的影响襄助妻子。乔治性情随和,对政治兴致寥寥;1702年所授英格兰海军大臣一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荣誉虚衔。
安妮与乔治共育十七胎,十二次流产或死产,四名婴儿夭折,仅儿子格洛斯特公爵威廉王子存活,但自幼体弱多病,十一岁便夭折。尽管子女皆凋零,乔治与安妮的婚姻却十分坚固。乔治终因慢性肺病反复发作而死,享年55岁,令他的妻子痛彻心扉,后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
早年
[编辑]约尔根1653年4月生于哥本哈根城堡,是丹麦及挪威国王腓特烈三世与不伦瑞克-吕讷堡的索菲·阿马莉的幼子。约尔根的母亲是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恩斯特·奥古斯特(后为汉诺威选侯)的姐姐。1661年,索菲·阿马莉将年轻有为的奥托·格罗特(后任汉诺威驻丹麦大臣)召至丹麦,担任约尔根的家庭教师。然而,格罗特“与其说是教育家,不如说是朝臣与政治家”[a](历史学家劳尔斯·劳尔森之语),1665年他赴汉诺威宫廷后,家庭教师由更得力的克里斯滕·洛德贝里接任[2]。约尔根受过军事训练,曾游历欧洲,1668年至1669年间在法兰西逗留八个月,1669年中期到访英格兰[3]:35。1670年,约尔根在意大利时,获悉父亲去世,约尔根的兄长克里斯蒂安五世继承丹麦王位。约尔根取道德意志归国[2]。1672年至1673年,约尔根再次游历德意志,探望两位姐姐安娜·索菲、威廉明妮·恩尼丝汀,二人分别与萨克森选侯、普法尔茨选侯结婚[2]。
1674年,约尔根参选波兰选王制王位,获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支持[4]:215。约尔根笃信路德宗,而波兰为天主教国家,此为他当选的阻碍[5]:103,最终扬·索别斯基胜出[6]。1677年,在对抗瑞典的斯科讷战争中,约尔根与兄长克里斯蒂安一同作战,表现出色[3]:35。
约尔根为新教徒,故被视为英格兰国王查尔斯二世的侄女安妮女勋爵的合适配偶。二人属远亲(第二代表叔侄,同为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后裔),素未谋面。1669年,约尔根曾在伦敦受到查尔斯二世款待,但他到访时安妮正在法兰西[7]:40。丹麦与英格兰皆为新教国家,路易十四亟欲促成英丹同盟,以遏制荷兰共和国势力。安妮的舅舅第一代罗切斯特伯爵劳伦斯·海德,及英格兰北方部事务大臣第二代桑德兰伯爵罗伯特·斯潘塞,秘密与丹麦人协商婚约,以防计划泄露予荷兰人[3]:32。安妮的父亲约克公爵詹姆斯对这桩婚事表示欢迎,因其可削弱其另一位女婿、荷兰执政奥兰治侯爵威廉三世的影响,而威廉三世对这桩婚事自然不满[3]:33。
婚姻
[编辑]
约尔根与安妮于1683年7月28日在伦敦圣詹姆斯宫王家礼拜堂成婚,由伦敦主教亨利・康普顿主持婚礼。观礼者包括查尔斯二世国王、凯瑟琳王后、约克公爵、约克公爵夫人[8]:34[3]:34。议会授予安妮岁入20,000英镑,约尔根则从丹麦庄园获岁入10,000英镑[9]:vol. I, 169,尽管丹麦常拖欠或克扣款项[3]:39。查尔斯国王将白厅宫一组称为斗鸡场(位于今威斯敏斯特唐宁街附近)的建筑赐予二人,充当二人在伦敦的居所[10]:42[8]:34[3]:35。
约尔根无野心,唯愿与妻子过安稳居家生活。约尔根写信给朋友贝拉西斯(Bellasyse):
我们这儿聊着去喝茶、去温切斯特,及其他各种琐事,唯独没提整个夏天安安静静待着,而这正是我最大的心愿。愿上帝赐我一处能过安稳日子的地方,这没完没了的奔波我怕是撑不了多久了。[b][10]:43[8]:35
婚后数月,安妮便有身孕,但次年5月诞下一名死产的女儿。安妮往温泉镇坦布里奇韦尔斯休养[3]:36,其后两年间,接连诞下两名女儿玛丽、安妮・索菲亚[8]:38[1]:268。1687年初,不出数日,约尔根与两名年幼女儿皆染天花,安妮亦再遭流产。约尔根得愈,但两名女儿皆夭折。雷切尔・罗素勋爵夫人写道:“(安妮)深受打击,那份悲痛最初因一件更令人揪心的事稍有缓和,王子发了高烧,病得很重。我从未听过比描述他们相伴情景更动人的事了。他们时而哭泣,他们时而用言语抒发哀伤,但始终手牵着手;他卧病在床,她则是能想象到的对他最尽心的看护者。[c][8]:39[3]:47……”1687年中期,约尔根回丹麦小住两个月,安妮留居英格兰[8]:41。同年晚些时候,约尔根返回后,安妮再诞下一名死胎儿子[8]:41[1]:268。
1685年2月,查尔斯二世去世,无婚生子嗣,约尔根的岳父、罗马天主教徒约克公爵即位为国王,于英格兰及爱尔兰称詹姆斯二世,于苏格兰称詹姆斯七世。约尔根获任枢密院成员,受邀列席内阁会议,但无权更改或左右决策[3]:37。奥兰治的威廉拒赴詹姆斯的加冕礼,主要因约尔根位在其上。二人虽同为詹姆斯的女婿,但约尔根是前任丹麦国王的儿子、现任国王的弟弟,故位高于威廉,而威廉仅是共和制下的民选执政[3]:37。
安妮的姐姐玛丽与奥兰治的威廉结婚后已移居荷兰。故新教徒对詹姆斯的反对,渐聚焦于安妮与约尔根,而非推定继承人玛丽[3]:48-49。以约尔根与安妮在伦敦的居所为名,围绕二人形成的社交与政治团体,称“斗鸡场集团”(Cockpit Circle)[3]:35。1688年11月5日,威廉入侵英格兰,史称“光荣革命”,最终废黜詹姆斯。丹麦驻伦敦公使弗雷德里克・耶斯多夫曾示警约尔根,称威廉正集结舰队[3]:60。约尔根告诉耶斯多夫,詹姆斯麾下军队已生异心,故拒受詹姆斯任何任命,仅愿以无衔志愿兵身份效力。耶斯多夫提议将约尔根与安妮撤至丹麦,为约尔根所拒[3]:61。11月中旬,约尔根随国王的军队前往索尔兹伯里,但不久便有贵族及其士兵叛离詹姆斯,转投威廉。每闻有人叛离,约尔根都会用法语惊呼:“这怎么可能?”(Est-il possible?[6])11月24日,约尔根弃詹姆斯而去,归附威廉[3]:63-64。据传詹姆斯曾评论,“连那‘这怎么可能’也跑了”[d]。詹姆斯在回忆录中轻描淡写约尔根的叛离,称损失一名优秀士兵才更重要[9]:vol. II, 533[10]:61[8]:47[3]:64,但耶斯多夫称,约尔根的叛离令国王大受震动[3]:64。约尔根及其他贵族的叛离,实是瓦解国王支持者的关键。12月,詹姆斯亡命法兰西,次年年初,威廉与玛丽获拥立为联合君主,安妮为推定继承人。
坎伯兰公爵
[编辑]1688年丹麦的乔治王子(法案提交)法令 Prince George of Denmark (Exhibition of Bill) Act 1688 | |
---|---|
关于在本届议会提交一项议案,以使尊贵的丹麦的乔治王子入籍的法令 An Act for exhibiting a Bill in this present Parliament, for naturalizing the most Noble Prince George of Denmarke. | |
![]() | |
引称 | 1 Will. & Mar. c. 2 |
类型 | 国会法令 |
立法机关 | 英格兰议会 |
御准日期 | 1689年4月3日 |
1688年丹麦的乔治王子(入籍与位次)法令 Prince George of Denmark (Naturalization and Precedence) Act 1688 | |
---|---|
关于尊贵的丹麦的乔治王子入籍及确定他的位次的法令 An Act for the Naturalization of the most Noble Prince George of Denmark, and settling his Precedence. | |
![]() | |
引称 | 1 Will. & Mar. c. 3 |
类型 | 国会法令 |
立法机关 | 英格兰议会 |
御准日期 | 1689年4月9日 |

1689年4月初,威廉批准一项法案,将约尔根归化为英格兰臣民,此即《1688年丹麦的乔治王子(入籍及位次)法令》(英语:Prince George of Denmark (Naturalization and Precedence) Act 1688;1 Will. & Mar. c. 3)[3]:72。两位新君主亦册封乔治为坎伯兰公爵、肯德尔伯爵、沃金厄姆男爵(Baron of Okingham)[1]:267[11]。1689年4月20日,乔治在上议院就座,由萨默塞特公爵与奥蒙德公爵引荐[12]。
1688年至1689年革命期间,乔治与威廉间的嫌隙暂搁,但威廉在位时,二人关系一直受到困扰。乔治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费马恩、特雷姆斯比特尔、施泰因霍斯特持有抵押地产,1689年威廉促成丹麦与瑞典达成阿尔托纳和平协议,乔治将这些地产让与荷尔斯泰因公爵。威廉允诺向乔治支付利息及本金作为补偿,但款项始终未付[3]:77。在爱尔兰平定詹姆斯支持者的军事战役中,乔治自费随威廉党军队前往,却被排斥于指挥之外,甚至不得与连襟同乘一车[10]:75–76[3]:79–80。遭威廉排挤出陆军后,乔治欲加入海军,不求军衔,仍为连襟所阻[9]:vol. I, 342[3]:80。威廉麾下荷兰卫兵未向乔治致敬,安妮揣测他们是奉命行事[8]:72。乔治与安妮遂淡出宫廷[8]:58[3]:88–97。1694年,玛丽女王猝然染天花去世,安妮成为法定继承人,二人关系方得一定程度和解[3]:102。1699年11月,威廉终向议会提议偿付乔治的抵押债务,1700年初,债务得以清偿[3]:118–120。
至1700年,安妮至少十七次怀孕,十二次流产或诞下死胎,五个活着出生的孩子中有两个在诞后一日内夭折[8]:335[1]:268–269。这对夫妇唯一活过婴儿期的孩子格洛斯特公爵威廉王子,亦于1700年7月夭折,年仅十一岁。格洛斯特亡故后,依“光荣革命”所确立的继承顺序,安妮为唯一王位继承人。为延续王位继承线,确保新教徒的王位继承权,议会通过《1701年和解法》,指定威廉与安妮最亲近的新教徒表亲汉诺威家族为安妮之后的王位继承人[10]:86–87[3]:121–123。
1702年威廉去世,安妮继承王位为女王,乔治始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乔治为威廉葬礼的首席哀悼者[8]:94。4月17日,安妮任命乔治为全英格兰军队总司令;5月20日,任命他为王家海军名义上的首脑海军大臣[3]:160[7]:183–184。海军部实权操于乔治·丘吉尔之手,他的兄长第一代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为安妮挚友,任英格兰陆军总司令[8]:98[3]:160。乔治王子与丘吉尔家族相识多年:乔治在丹麦时,马尔伯勒的弟弟查尔斯·丘吉尔曾任他的寝室侍官;1683年乔治自丹麦赴英格兰与安妮成婚时,马尔伯勒曾随行[3]:34。1680年代,乔治的秘书为爱德华·格里菲斯上校(Colonel Edward Griffith),他是马尔伯勒公爵夫人的姐夫,而马尔伯勒公爵夫人是安妮的亲密知己与朋友[3]:35。乔治继威廉三世之后,出任荣誉炮兵连总司令[13],并受任为五港总督[14]:354。然而,安妮欲说服荷兰国会推举她的丈夫为全荷兰军队总司令,以延续威廉所享有的海上强国统一指挥,终未成功[3]:160–161。

安妮为乔治争取到议会拨款,若她先去世,乔治每年可得100,000英镑津贴。此法案在下议院顺利通过,在上议院却仅以微弱优势获批。马尔伯勒支持该法案,但反对法案的贵族中却有马尔伯勒的女婿第三代森德兰伯爵查尔斯·斯潘塞[9]:vol. II, 620–621[8]:107–108[3]:166–167[7]:251。马尔伯勒劝阻安妮,勿向议会请求“让她深爱的丈夫成为英格兰配国王”[e](温斯顿·丘吉尔之语)[9]:vol. II, 504。
安妮在位期间,她与乔治通常在肯辛顿宫及圣詹姆斯宫过冬,在温莎城堡或汉普顿宫过夏(因空气更清新)。乔治哮喘反复发作,乡间洁净空气对他呼吸有益。1702年中,遵乔治的医生建议,二人往萨默塞特郡温泉镇巴斯疗养[8]:102[3]:161,1703年中期又去一次[8]:118。二人偶尔会去萨福克郡纽马基特观看赛马。一次造访纽马基特,安妮以一千几尼高价为乔治购得一匹马,名叫利兹(Leeds)[10]:139–140[7]:236。
1702年末,《临时遵奉国教法案》提交议会。该法案旨在堵塞《宣誓法》(该法限制只有英格兰国教遵奉者才能担任公职)的漏洞,剥夺新教不信奉国教者的公职资格。现行法律允许不从国教者就任公职,前提是他们每年参加一次英格兰国教圣餐仪式。安妮支持此法案,强令乔治在上议院投票赞成,尽管乔治身为虔诚的路德宗信徒,自身亦属临时遵奉国教者[10]:107[8]:108–109[3]:162–163。据传,乔治投票时告诉法案反对者沃顿勋爵:“我心里是向着你的[f][10]:107[9]:vol. II, 627[7]:248。”该法案未获足够议会支持,最终遭否决[10]:107[8]:108–109[3]:162–163。次年,该法案重提,但安妮撤回支持,她担心该法案再度提出是蓄意挑起两大政党托利党(支持该法案)与辉格党(反对该法案)的争端。该法案再度失败[9]:vol. II, 702–704[10]:116[8]:122[3]:177。乔治从未加入英格兰教会,安妮在位期间,英格兰教会一直由他的妻子领导。即便安妮即位后,乔治仍坚守路德宗,并拥有自己的私人礼拜堂[5]:103。
安妮在位初期,辉格党势力渐长,托利党遭排挤。乔治以五港总督的身份,在英格兰南岸议会选区颇具影响,1705年大选时,他曾借此支持辉格党候选人[6]。同年下议院议长选举中,乔治与安妮支持辉格党候选人约翰·史密斯。乔治授意他身为下议院议员的秘书乔治·克拉克投票支持史密斯,但克拉克拒绝,转而支持托利党候选人威廉·布罗姆利。克拉克遭解雇,史密斯当选[8]:145。
患病与去世
[编辑]
1706年3月至4月间,乔治病势沉疴,痰中带血,后似有起色[8]:150,但6月为庆祝英格兰在拉米伊战役获胜而于圣保罗座堂举行的感恩仪式,乔治终因病重未能参加[8]:151。1707年5月,为庆祝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的感恩仪式,乔治亦未能出席,当时正在汉普顿宫调养[8]:163。
1707年锡利群岛海难,克劳兹利·肖维尔爵士所率舰队失事,暴露出海军部管理不善之弊,而乔治为名义上的负责人。更换丘吉尔海军上将、另择更具魄力者接任的呼声日高[8]:175–176。1708年10月,五位权势赫赫的辉格党政治家(人称“辉格党小集团”——萨默斯勋爵、哈利法克斯勋爵、奥福德勋爵、沃顿勋爵、森德兰勋爵)纷纷要求罢黜乔治王子与丘吉尔。马尔伯勒致函他的弟弟,劝他引退辞职[8]:198[7]:366,但丘吉尔受乔治王子庇护,拒不从命[3]:267[7]:366。
政治压力正炽之际,乔治已病入膏肓,罹患重症哮喘与水肿[3]:279。乔治在1708年10月28日下午1:30于肯辛顿宫去世[8]:198[1]:267–268。女王悲痛欲绝[10]:165–168[8]:198[3]:280[7]:370, 372。詹姆斯·布里奇斯致函卡多根陆军上将说:
他的死让女王陷入了难以言喻的悲痛之中。她始终守在他身边,直至他咽气,甚至在他断气的那一刻还在不停地亲吻他,我的马尔伯勒勋爵夫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劝得她离开他[g][3]:280。
安妮在写给她侄子丹麦国王腓特烈四世的信中写道:“我必须向陛下你承认,失去这样一位深爱我、对我忠贞不渝的丈夫,这打击太过沉重,我实在无法做到如应有的那样承受这一切[h][8]:198[7]:372。”安妮执意留肯辛顿宫,伴丈夫遗体左右,但迫于马尔伯勒公爵夫人的压力,不得已迁往圣詹姆斯宫[8]:199[3]:281–282。公爵夫人诸多越俎代庖之举,令安妮衔恨,其中包括将乔治肖像自女王寝宫移去,且拒不归还,辩称“刚失去挚爱之人时,避开他们的遗物或任何相关物件是再自然不过的事”[i][8]:202。安妮与公爵夫人曾亲密无间,但二人因政见分歧渐生嫌隙。乔治死后,二人关系更是雪上加霜[3]:283。11月13日午夜,乔治的遗体秘密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8]:203。
遗留
[编辑]
安妮最初拒不任命新海军大臣,坚持亲自履行其职,不任命政府官员接替乔治。首次有人呈递文件请她代替乔治签署时,安妮不禁泪下[3]:283[7]:372–373。辉格党小集团不为所动,坚请任命集团成员、乔治王子主要批评者之一奥福德勋爵为第一海军大臣。丘吉尔海军上将退休后,安妮未任辉格党人,而是任命温和托利党人彭布罗克勋爵执掌海军部。然而,辉格党小集团成员萨默斯与沃顿,获任彭布罗克空出的枢密院议长及爱尔兰总督之职。辉格党仍不满,持续向彭布罗克与女王施压。彭布罗克任职未满一年便辞职。经一个月争论,1709年11月,女王最终同意由奥福德任第一海军大臣,执掌海军部[3]:284。
个人特质与形象
[编辑]安妮的伯父查尔斯二世曾有关于乔治王子的名言:“我试过他醉酒的样子,也试过他清醒的样子,可无论醉醒,他都一无是处[j][10]:41[3]:35。”乔治性情沉静谦逊。约翰·麦基描述乔治,“这个王子性情随和、平易近人,理解力扎实却不事张扬……体态很胖,喜欢听新闻、喝酒,也深爱女王,两人育有多个子女,却无一人存活[k][8]:176……”安妮昔日的倾慕者马尔格雷夫勋爵曾取笑乔治的哮喘,说王子不得不用力呼吸,免得被当成死人抬去下葬[10]:41[3]:73。至维多利亚女王时期,乔治已落得愚钝之名,遭人鄙夷。维多利亚婚前曾表示,希望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永不会扮演“安妮女王那位极为愚蠢平庸的丈夫所居的从属角色”[l][15]:572。1930年代,温斯顿·丘吉尔称乔治“无足轻重”[m],唯对安妮而言除外[9]:vol. II, 504–505。

乔治对海军运作影响甚微,但他对航海与海员福祉颇感兴趣,1704年曾资助出版约翰·弗拉姆斯蒂德的《观测》(Observations)[6]。乔治仅以制作模型船为乐,他并不是当时最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人物[10]:41[8]:116, 202,却是安妮女王忠诚且坚定支持的丈夫。二人婚姻虽饱经个人悲剧,却始终忠贞不渝、相濡以沫[10]:41–42[8]:34–35[3]:32–35。
不列颠此前一位女王的丈夫奥朗日的威廉,拒绝位在妻下,终成为国王。威廉与玛丽堪称17世纪欧洲传统性别角色的典范:玛丽为贤妻,威廉掌实权。然而,乔治与安妮则反其道而行之:乔治为贤夫,安妮行王权。威廉曾误判,认为乔治会借与安妮的婚姻,在不列颠另筑势力根基,但乔治从未挑战妻子权威,亦从未汲汲于权势。安妮偶借贤妻形象脱身于不快之境,她的舅舅第二代克拉伦登伯爵亨利·海德试图从她口中打探1688年威廉入侵的消息时,她声称,身为女人,“我所知的一切,都是王子告诉我他从国王那里听到的”[n],但实则只是权宜之计[16]。丈夫对妻子财产享有合法权利,且世人多认为,男人屈从于妻子,既违背常理,亦违背教会的教义[7]:181–182。乔治从未有此主张或要求,甘为王子与公爵。乔治曾言:“我是陛下她的臣民,今日已向她宣誓效忠。我将唯她之命是从[o][7]:181。” 历史学家安妮·萨默塞特曾言:“由于乔治王子被普遍视为无足轻重的人物,世人反而更容易接受他这一不合常规的地位,几乎是出于偶然,乔治为女权主义取得了一次重大进展。在安妮统治之前,任何一位女王的丈夫都未曾被剥夺国王头衔,即便像玛丽·都铎的丈夫西班牙的菲利普那样未被赋予行政权力、他的头衔也随她的死而终止,至少也曾拥有过国王头衔[p][7]:182。”温斯顿·丘吉尔写道:
丹麦的乔治相貌英俊,身材高大,金发碧眼,性情温和。他素有勇武之名,1677年丹麦与荷兰的一场战役中,他曾率骑兵冲锋救出兄长。他不算聪慧,也非饱学之士——只是个单纯本分的普通人,没有嫉妒之心,也无野心抱负,却有着惊人的食量和酒量,热衷于餐桌上的一切享乐。查尔斯那句广为人知的评价,“我试过他醉酒的样子,也试过他清醒的样子,可无论醉醒,他都一无是处,”其实并未公允体现出他沉稳可靠性格中那份朴实的美德与始终如一的好脾气[q][9]:vol. I, 168–169。
杰里迈亚·克拉克曾作《丹麦亲王进行曲》以纪念乔治[17],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亦于1696年以乔治的名字命名[18]。戈弗雷·内勒爵士所绘乔治的肖像,现藏于格林尼治国家航海博物馆、邓弗里斯郡德拉姆兰里格城堡,另有与乔治·克拉克的双人肖像藏于牛津大学万灵学院。丹麦所藏肖像包括里茨-托特收藏中威廉·维辛之作,及腓特烈堡宫国家收藏中卡雷尔·范·曼德之作[6]。
乔治王子为海伦·埃德蒙森2015年创作的戏剧《安妮女王》中的角色[19]。2018年时代喜剧电影《宠儿》所涉时段,乔治王子尚在人世且与安妮女王成婚,但片中未作任何呈现[20]。
头衔、称号、荣誉、纹章
[编辑]头衔
[编辑]荣誉
[编辑]荣誉军事任命
[编辑]1689年—1708年:第三(丹麦的乔治王子的)步兵团总司令[23]
其他任命
[编辑]纹章
[编辑]丹麦-挪威王家纹章,配有三尖银色纹章绶,每尖饰有三枚鼬纹章饰。整体上方饰有丹麦和挪威王子的冠冕。其顶饰为“金色冠冕上立有一只天蓝色半狮,狮身直立,面向前方,戴金色冠冕”[s][25]:288。
![]() |
---|
坎伯兰公爵、嘉德骑士乔治王子的纹章 |
子嗣
[编辑]出生 | 死亡 | 备注 | ||
---|---|---|---|---|
1 | 死胎女儿 | 1684年5月12日[14]:355[8]:335[3]:36[1]:268 | ||
2 | 玛丽 | 1685年6月2日 | 1687年2月8日[14]:355[8]:335[3]:46–47[1]:268 | 幼年夭折 |
3 | 安妮·索菲亚 | 1686年5月12日 | 1687年2月2日[14]:355[3]:46–47[1]:268 | 幼年夭折 |
4 | 流产 | 1687年1月21日[26][3]:46[1]:268 | ||
5 | 死胎儿子 | 1687年10月22日[3]:52[1]:268 | ||
6 | 流产 | 1688年4月16日[8]:335[3]:55[1]:268 | ||
7 | 格洛斯特公爵威廉 | 1689年7月24日 | 1700年7月30日[14]:355[8]:54, 335[3]:72, 120[1]:268 | |
8 | 玛丽 | 1690年10月14日[8]:335[3]:80[1]:268 | ||
9 | 乔治 | 1692年4月17日[14]:355[8]:62, 335[3]:90[1]:268 | 出生时夭折 | |
10 | 死胎女儿 | 1693年3月23日[3]:98[27]:vol. III, 62[1]:268 | ||
11 | 死胎孩子 | 1694年1月21日 | 同时代编年史家纳西索斯·勒特雷尔未明言胎儿性别,仅称“1月23日,星期二——星期日,丹麦王子妃流产一死胎孩子”[t][27]:vol. III, 258。现代历史学家爱德华·格雷格与艾莉森·韦尔对此意见相左,格雷格认为是儿子[3]:100,韦尔则推测或为女儿[1]:269。 | |
12 | 流产女儿[27]:vol. IV, 20 | 1696年2月17日[3]:107或18日[8]:335 | ||
13 | 流产 | 1696年9月20日 | 勒特雷尔记载,“星期日早晨,丹麦王子妃流产了一个儿子”[u][27]:vol. IV, 114[3]:108。纳撒尼尔·约翰斯顿医生于1696年10月24日致信第七代亨廷顿伯爵西奥菲勒斯·黑斯廷斯,信中写道:“殿下她流产了两个孩子,据她的医生和产婆判断,一个已有七个月胎龄,另一个仅两三个月大:两个胎儿降生时间相隔一天[v][28]。”若情况属实,那较小的胎儿或为枯萎的双胞胎之一[29]。 | |
14 | 流产 | 1697年3月25日[8]:335[3]:108 | ||
15 | 流产 | 1697年12月初[8]:335[27]:vol. IV, 316 | 据在伦敦的荷兰驻扎官莱米塔日所述,安妮流产的双胞胎“因月份太早,无法确定性别”[w][3]:116。另有记载称此次妊娠以死胎男婴告终[1]:269,或谓“两个男性孩子,至少从可辨认的情况来看是这样”[x][7]:156。 | |
16 | 死胎儿子 | 1698年9月15日[8]:335[27]:vol. IV, 428[1]:269 | ||
17 | 死胎儿子 | 1700年1月24日[3]:120[27]:vol. IV, 607 |
先祖
[编辑]丹麦的约尔根王子[30]:110–112 | ||||||||||||||||||||||||||||||||||||||||||||||||||||||||||||||||||||||||||||||||||||||||||||||||||||||||||||||||||||||||||||||||||||||||||||||||||||||||||||||||||||||||||||||||||||||||||||||||||||||||||||||||||||||||||||||||||||||||||||||||||||||||||||||||||||||||||||||||||||||||||||||||||||||||||||||||||||||||||||||||||||||||||||||||||||||||||||||||||||||||||||||||||||||||||||||||||||||||||||||||||||||||||||||||||||||||||||||||||||||||||||||||||||||||||||||||||||||||||||||||||||||||||||||||||||||||||||||||||
---|---|---|---|---|---|---|---|---|---|---|---|---|---|---|---|---|---|---|---|---|---|---|---|---|---|---|---|---|---|---|---|---|---|---|---|---|---|---|---|---|---|---|---|---|---|---|---|---|---|---|---|---|---|---|---|---|---|---|---|---|---|---|---|---|---|---|---|---|---|---|---|---|---|---|---|---|---|---|---|---|---|---|---|---|---|---|---|---|---|---|---|---|---|---|---|---|---|---|---|---|---|---|---|---|---|---|---|---|---|---|---|---|---|---|---|---|---|---|---|---|---|---|---|---|---|---|---|---|---|---|---|---|---|---|---|---|---|---|---|---|---|---|---|---|---|---|---|---|---|---|---|---|---|---|---|---|---|---|---|---|---|---|---|---|---|---|---|---|---|---|---|---|---|---|---|---|---|---|---|---|---|---|---|---|---|---|---|---|---|---|---|---|---|---|---|---|---|---|---|---|---|---|---|---|---|---|---|---|---|---|---|---|---|---|---|---|---|---|---|---|---|---|---|---|---|---|---|---|---|---|---|---|---|---|---|---|---|---|---|---|---|---|---|---|---|---|---|---|---|---|---|---|---|---|---|---|---|---|---|---|---|---|---|---|---|---|---|---|---|---|---|---|---|---|---|---|---|---|---|---|---|---|---|---|---|---|---|---|---|---|---|---|---|---|---|---|---|---|---|---|---|---|---|---|---|---|---|---|---|---|---|---|---|---|---|---|---|---|---|---|---|---|---|---|---|---|---|---|---|---|---|---|---|---|---|---|---|---|---|---|---|---|---|---|---|---|---|---|---|---|---|---|---|---|---|---|---|---|---|---|---|---|---|---|---|---|---|---|---|---|---|---|---|---|---|---|---|---|---|---|---|---|---|---|---|---|---|---|---|---|---|---|---|---|---|---|---|---|---|---|---|---|---|---|---|---|---|---|---|---|---|---|---|---|---|---|---|---|---|---|---|---|---|---|---|---|---|---|---|---|---|---|---|---|---|---|---|---|---|---|---|---|---|---|---|---|---|---|---|---|---|---|---|---|---|---|---|---|---|---|---|---|---|---|---|---|---|---|---|---|---|---|---|---|---|---|---|---|---|---|---|---|---|---|---|---|---|---|---|---|---|---|---|---|---|---|---|---|---|---|---|---|---|---|---|---|---|---|---|---|---|---|---|---|
|
原文
[编辑]- ^ 原文:“mere Hofmand og Statsmand end Pædagog”
- ^ 原文:“We talk here of going to tea, of going to Winchester, and everything else except sitting still all summer, which was the height of my ambition. God send me a quiet life somewhere, for I shall not be long able to bear this perpetual motion.”
- ^ 原文:“The good Princess has taken her chastisement heavily, The first relief of that sorrow proceeded from calming of a greater, the Prince being so ill of a fever. I never heard any relation more moving than that of seeing them together. Sometimes they wept, sometimes they mourned in words, but hand in hand, he sick in his bed, she the carefullest nurse to him that can be imagined. As soon as he was able they went to Richmond Palace ...”
- ^ 原文:“So 'Est-il possible' is gone too”
- ^ 原文:“make her dearly loved husband King Consort of England”
- ^ 原文:“My heart is vid you(原文如此).”
- ^ 原文:“His death has flung the Queen into an unspeakable grief. She never left him till he was dead, but continued kissing him the very moment his breath went out of his body, and 'twas with a great deal of difficulty my Lady Marlborough prevailed upon her to leave him.”
- ^ 原文:“but I must confess to your Majesty that the loss of such a husband, who loved me so dearly and so devotedly, is too crushing for me to be able to bear it as I ought.”
- ^ 原文:“to avoid seeing of papers or anything that belonged to one that one loved when they were just dead”
- ^ 原文:“I have tried him drunk, and I have tried him sober and there is nothing in him.”
- ^ 原文:“a prince of a familiar, easy disposition with a good sound understanding but modest in showing it ... very fat, loves news, his bottle & the Queen, by whom he hath had many children but none alive ...”
- ^ 原文:“subordinate part played by the very stupid and insignificant husband of Queen Anne”
- ^ 原文:“mattered very little”
- ^ 原文:“I know nothing except what the prince tells me he heard the King say.”
- ^ 原文:“I am her Majesty's subject and have sworn homage to her today. I shall do naught but what she commands me.”
- ^ 原文:“Ultimately the fact that Prince George was widely regarded as a nonentity helped reconcile people to his anomalous status, and so, almost by accident, George achieved a major advance for feminism. Until the reign of Anne no husband of a Queen regnant had been denied the title of King, even if, as in the case of Mary Tudor's husband, Philip of Spain, he had not been given executive power and his title expired on her death.”
- ^ 原文:“George of Denmark was a fine-looking man, tall, blond, and good-natured. He had a reputation for personal courage, and by a cavalry charge had rescued his brother during a battle between the Danes and the Dutch in 1677. He was neither clever nor learned—a simple, normal man, without envy or ambition, and disposed by remarkable appetite and thirst for all the pleasures of the table. Charles’s well-known verdict, “I have tried him drunk and I have tried him sober, but there is nothing in him,” does not do justice to the homely virtues and unfailing good-humour of his staid and trustworthy character.”
- ^ 原文:“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George of Denmark and Norway, Duke of Cumberland”
- ^ 原文:“out of a coronet Or , a demi-lion rampant guardant Azure, crowned of the firs”
- ^ 原文:“Tuesday, 23 Jan.—On Sunday the princesse of Denmark miscarried of a dead child.”
- ^ 原文:“The princesse of Denmark on Sunday morning miscarried of a son.”
- ^ 原文:“Her Royal Highness miscarried of two children, the one of seven months' growth, the other of two or three months, as her physicians and midwife judged: one was born the day after the other.”
- ^ 原文:“too early to determine their sex”
- ^ 原文:“two male children, at least as far as could be recognised”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Weir, Alison. Britain's Royal Families: The Complete Genealogy, Revised Edition. London: Random House. 1995. ISBN 0-7126-7448-9.
- ^ 2.0 2.1 2.2 Laursen, L. (1895) "Jørgen (Georg), 1653–1708, Prins". In: Bricka, Carl Frederik (ed.) Dansk biografisk Lexikon. Copenhagen: Gyldendalske Boghandels. Vol. IX, pp. 14–18 (丹麦语)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Gregg, Edward. Queen Ann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300-09024-2.
- ^ Wójcik, Zbigniew. Jan Sobieski, 1629–1696. Warsaw: Państwowy Instytut Wydawniczy. 1983. ISBN 83-06-00888-X (波兰语).
- ^ 5.0 5.1 Beatty, Michael A. The English Royal Family of America, from Jamestown to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2003. ISBN 0-7864-1558-4.
- ^ 6.0 6.1 6.2 6.3 6.4 Speck, W. A. George, prince of Denmark and duke of Cumberland (1653–1708)
. 《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 线上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4. doi:10.1093/ref:odnb/10543. 需要订阅或英国公共图书馆会员资格.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Somerset, Anne. Queen Anne: The Politics of Passion. London: HarperCollins. 2012. ISBN 978-0-00-720376-5.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Green, David. Queen Anne. London: Collins. 1970. ISBN 0-00-211693-6.
-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Churchill, Winston S. Marlborough: His Life and Times. London: George G. Harrop & Co. 1947 [1933–34].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Curtis, Gila; introduced by Antonia Fraser. The Life and Times of Queen Anne.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1972. ISBN 0-297-99571-5.
- ^ 11.0 11.1 No. 2443. London Gazette. 11 April 1689.
- ^ House of Lords Journal Volume 14: 20 April 1689. Journal of the House of Lords: volume 14: 1685–1691.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1767–1830.
- ^ Captain-Generals. Honourable Artillery Company.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3月5日).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Fisher, George. A Genealogical Companion and Key to the History of England. Part III. Book I. London: Simpkin & Marshall. 1832.
- ^ Gibbs, Vicary; Doubleday, H. A. Complete Peerage. Volume III. London: St Catherine's Press. 1913.
- ^ Beem, Charles. 'I am Her Majesty's subject': Prince George of Denmark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glish male consort. 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December 2004, 34 (3): 457–487. doi:10.3138/cjh.39.3.457.
- ^ Prins Jørgens March. Det Kongelige Bibliotek.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8日) (丹麦语).
- ^ About Prince George's County. Prince George's County government.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3月5日).
- ^ Queen Anne |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www.rsc.org.uk.; Queen Anne, Theatre Royal Haymarket review - slow, long and dull. The Arts Desk.
- ^ The True Story Behind The Favourite. Time.
- ^ Matikkala, Antti. The Orders of Knighthood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British Honours System 1660–1760. Rochester, New York: Boydell Press. 2008. ISBN 978-1-84383-423-6.
- ^ No. 1891. London Gazette. 31 December 1683.
- ^ Connection with The Princess of Wales Royal Regiment. The Danish Royal House. 22 April 2023.
- ^ List of Lord Wardens. The Confederation of Cinque Ports.
- ^ Pinches, John Harvey; Pinches, Rosemary. The Royal Heraldry of England. Heraldry Today. Slough, Buckinghamshire: Hollen Street Press. 1974. ISBN 0-900455-25-X.
- ^ Calendar of State Papers Domestic Series: James II (1964). London: HMSO, vol. II, p. 347.
-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Luttrell, Narcissus. A Brief Historical Relation of State Affairs from September 1678 to April 171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57.
- ^ Bickley, Francis (ed.) (1930). Historical Manuscripts Commission: The Hastings Manuscripts. London: HMSO, vol. II, p. 286.
- ^ Emson, H. E. (23 May 1992). "For The Want Of An Heir: The Obstetrical History Of Queen Ann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vol. 304, no. 6838, pp. 1365–1366
- ^ Paget, Gerald. The Lineage & Ancestry of HRH Prince Charles, Prince of Wales. London & Edinburgh: Charles Skilton. 2001. OCLC 632784640.
外部链接
[编辑]
Waylon1104/小说 出生于:1653年4月2日逝世于:1708年10月28日
| ||
---|---|---|
英国王族 |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摩德纳的玛丽为 王后 |
不列颠君主配偶 1702年–1708年 |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安斯巴赫的卡罗琳为 王后 |
荣衔 | ||
前任者: 彭布洛克伯爵 |
第一海军大臣 1702年–1708年 |
继任者: 女王 |
前任者: 罗姆尼伯爵 |
五港同盟沃登领主 1702年–1708年 |
继任者: 多塞特公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