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Fire-and-Ice/笔记
中委
[编辑]195名十届中委,逝世18人,其中于会泳1976年10月后逝世,因此到1976年10月还有178名中委,按得票顺序递补17名十届候补中委(待查)。63名十届中委不是十一届中委,他们是:
王洪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谢静宜、金祖敏、丁盛、马宁、马天水、于会泳、王宏坤、王秀珍、王淑珍、王淮湘、田华贵、田维新、刘均益、刘贤权、刘盛田、刘湘屏、庄则栋、华林森、乔冠华、年继荣、陈康、陈士渠、李顺达、李素文、杨春甫、吴涛、吴大胜、张达志、张池明、张延成、张宗逊、张恒云、张洪池、张树芝、张维民、张翼翔、宋佩璋、周宏宝、周丽琴、罗锡康、冼恒汉、祝家耀、郭宏杰、徐景贤、夏邦银、唐岐山、唐忠富、莫显耀、陶鲁笳、崔海龙、梁锦棠、董明会、傅传作、谢家祥、鲁瑞林、蔡协斌、蔡树梅、潘世告、魏秉奎
其中:
- 中央(11):王洪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谢静宜(北京市委。以上五人被“一举粉碎”)、于会泳(文化部部长)、张维民(文化部副部长)、刘湘屏(卫生部部长)、庄则栋(体委主任)、乔冠华(外交部部长)、陶鲁笳(国防科委)
- 军队(15):丁盛(南京军区司令员)、马宁(空军司令)、傅传作(空军政委,1975年免职)、王宏坤(海军第二政委)、张翼翔(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陈士渠、吴涛(北京军区副政委兼内蒙古军区第一政委)、吴大胜(江苏省军区第一政委、江苏省委书记)、张达志(炮兵司令员)、张池明(炮兵政委)、张宗逊(总后勤部部长)、张树芝(河南省军区司令员兼河南省委书记)、崔海龙(吉林省军区政委)、田维新(总政治部副主任)、谢家祥(成都军区政委、四川省委书记,1975年免职)、刘贤权(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挂职青海省委第一书记)
- 地方军政首脑(4):王淮湘(吉林)、宋佩璋(安徽)、冼恒汉(甘肃)、鲁瑞林(贵州)。
- 工人干部(5):蔡树梅(天津)、王淑珍(天津)、蔡协斌(四川)、张洪池(黑龙江大庆)、李素文(辽宁沈阳劳模,辽革站)
- 农村干部(7):莫显耀(浙江基层干部)、田华贵(广东领导,农村先进人物)、刘盛田(辽宁领导,农业劳模)、年继荣(甘肃领导,农村先进人物)、李顺达(山西农村劳模)、周丽琴(上海领导)、郭宏杰(安徽)
- 工人造反派(16):华林森(江苏苏州)、张延成(山东济宁)、张恒云(甘肃兰州)、罗锡康(贵州贵阳)、董明会、夏邦银(湖北武汉)、唐岐山(河南郑州)、唐忠富(湖南长沙)、刘均益(广州工交红旗)、梁锦棠(广州东风派)、潘世告(江西萍乡)、魏秉奎(辽宁鞍山)、王秀珍(上海)、金祖敏(全总,来自上海)、周宏宝(教育部副部长,来自上海)、祝家耀(公安部副部长,来自上海)
- 其他(4):徐景贤(上海领导,干部造反)、马天水(上海领导)、杨春甫(辽宁领导)、陈康(云南省委书记,来自军队)
中共十一大选出中委201人、候补中委129人。中委169人、候补中委112人出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40多位中委没有出席(没有通知他们到会)。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王任重、黄火青、陈再道、韩光、周惠9人为中委。十一届四中全会再度增补12位中委:王鹤寿、刘澜波、刘澜涛、安子文、李昌、杨尚昆、周扬、陆定一、洪学智、彭真、蒋南翔和薄一波。中共十二大追认这一增补手续。
1985年9月18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举行全国代表会议,大规模调整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候补中委
[编辑]124名十届候补中委,任至怀仁堂政变的有:
其后被撤职(不再是十一届中委、候补中委)的有:
名词
[编辑]萧光琰、姚桐斌、曾昭抡、饶毓泰、刘允斌、赵九章、周华章、周寿宪、陈绍澧、陈天池、钱晋、束星北、叶企孙、徐璋本、顾圣婴、陆洪恩、张志新、林昭、遇罗克、蔡铁根、李九莲、钟海源、石仁祥、史云峰、王申酉、陶铸、安志敏、马明方、杨之华、老舍、傅雷、赵树理、新凤霞、严凤英、上官云珠、吴晗、邓拓、范文澜、翦伯赞。 曹承义:“1976年底开始的揭、批、查运动,致使多少人跳楼自杀!这是党内资产阶级继文革以来对革命人民欠下的一笔笔血债。”[1]杨道远:“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首要的就是要专党内资产阶级的政!”[2]
包办代替指独自办理应当有关人员一起做的事。是一个被托洛茨基主义者频繁使用的政治术语,被用来指代一种反对工人自我组织的官僚观点。埃内斯特·曼德尔《包办替代主义与现实政治:工人官僚的政治学》。《十六条》也提到“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能采取包办代替的办法。”
毛泽东本人从未用“特权阶层”这一概念形容中国。
参考
[编辑]- ^ 曹承义. 悲欣交集话文革. 香港: 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 2010. ISBN 978-988-18428-0-0.
- ^ 杨道远. 我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认识. 60年代. 2012-05-16.[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