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
![]() | 本草稿尚未提交审核
提交前,请先查阅维基百科不是什么,以免犯下常见错误。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创建与您自己、您所在的组织、其对手或其产品相关的条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 | |
---|---|
![]() | |
存在时期 | 1926-1949 |
国家或地区 | 中华民国 |
效忠于 | 中华民国 |
部门 | 中华民国陆军 |
种类 | 军级 |
参与战役 | |
指挥官 | |
著名指挥官 | 贺龙、杨森、郭汝栋 |
历史上曾经历三次不同的编制与存在时期,分别为贺龙部(1926–1927年)、杨森部(1926–1949年)与郭汝栋部(1928–1933年)。该军在国民革命军的历史中,先后参与北伐、内战、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1][2][3]
职责
[编辑]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成立于北伐战争期间,其主要职责包括参与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反军阀割据、统一中国的军事行动。北伐成功后,第二十军主要负责维持地方秩序、防御外敌,以及参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包括淞沪会战与武汉会战等。此外,该军在国共内战期间亦参与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军队的进攻行动,成为国民党中央军的重要作战力量。[4][5]
沿革
[编辑]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最初由川军改编而成,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该军逐渐扩充并整编,成为国民政府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成立与早期发展 1926年,第二十军随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参与了攻打湖南、湖北等地的重要战役,表现出色,为统一中国南方做出贡献。[4]
- 抗日战争时期 在抗日战争期间,第二十军隶属于第五战区,曾参与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多场战役,尤其在长沙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表现受到蒋中正的表扬。[6]
- 国共内战与解散 国共内战期间,第二十军多次参与对共军的作战,但因战略失误及士气低落,屡遭挫败。1949年,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全面失败,第二十军于西南战役中大部队被歼,余部向人民解放军投诚。[4]
历史上的三个二十军
[编辑]贺龙部(1926—1927)
1926年7月,贺龙在湘西北率部起义,响应北伐,被编入黔军彭汉章第9军第1师。 1927年2月19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下令将贺龙所属第1师改编为独立第15师,脱离黔军建制。同年6月15日,武汉政府决定将贺部独立第15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隶属第2方面军。[1]
同年7月,该军利用第2方面军东征讨蒋的机会,由九江开抵南昌,于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7],后在南下广州途中溃散[1]。
杨森部(1926—1949)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击败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相继占领武汉、南京、上海后,四川军阀纷纷向蒋介石投诚。同年10月,杨森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朱德为第20军党代表。[1]
1928年1月,杨森因包庇吴佩孚被国民政府明令免去20军军长,提升所属师长郭汝栋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令其讨伐杨森,同时,下令免去杨森与第二十军军长兼川鄂边防司令。同年6月上旬,郭汝栋被杨森打败后在川南一隅依附刘湘,杨森回驻万县自行宣布恢复第二十军军长职。10月6日,南京政府发布对杨森“免予查办”的命令。此时,杨森将所部重新编为3个师。[1]
同年底,杨森联合李家钰、罗泽洲、赖心辉等部掀起倒刘湘之战。 1931年1月,杨森趁罗泽洲与所属旅长陈光藻出现矛盾,联合李家钰,打着援罗驱陈的旗号,趁虚占据广安、岳池、顺庆等县,囊括了罗泽洲的防地。杨森攻占广安后,将所有兵力编为6个混成旅和1个直属队。[1]
1932年10月,杨森为巩固地盘,除加强原有部队训练外,又把归来的部属编成将校队,在广安成立精练司令部,由向廷瑞任司令,邹文龙任副司令。不久,杨将所部编为3个师8个旅。[1]
- 第1师: 师长孟群
- 第2师: 师长白驹
- 第3师: 师长乔德寿
- 第1旅: 旅长夏炯
- 第2旅: 旅长杨汉域
- 第3旅: 旅长杨汉忠
- 第4旅: 旅长李朝信
- 第5旅: 旅长刘治国
- 第6旅: 旅长高德周
- 第7旅: 旅长税古
- 第8旅: 旅长杨淑身
1933年10月至1934年9月,刘湘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兵分6路。对红军发动围攻。杨森率该军在参加此次围攻作战中,第3、第5混成旅被红军全歼。此次围攻作战后,杨森率部退至营山、渠县。1935年5月,该军因在追堵长征中的红军作战积极,蒋介石驻重庆参谋团将其下辖各师,统一排序改用国民党军第133、第134、第135师番号。[1]
- 第133师: 师长杨汉域
- 第134师: 师长夏炯
- 第135师: 师长杨汉忠
1937年8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该军隶属第19集团军,参加淞沪会战。9月,该军使用第6集团军番号,杨森任军团长,下辖第133、第134、第135师番号不变。[1]
1938年1月,该军参加徐州会战,军长杨森被任命为第27集团军总司令兼军长隶属第27集团军[6]。该军在会战中伤亡惨重,兵员补充不足,被迫裁弃第135师,原第134师兼师长夏炯专任副军长,由原第135师师长杨汉忠改任第134师师长。此时,该军下辖第133师和第134师。同年6月,该军参加武汉会战。[1]
1939年1月,杨森辞去该军军长职,由杨汉域接任军长,夏炯任副军长,下辖第133师,夏炯兼任师长;第134师,杨干才任师长。同年,该军先后参加了南昌会战、第1次长沙会战和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等。[8]
1941年上半年,国民党军将赣东北地方保安团队编成暂编第54师,调归该军建制,在该军的编成内主要担任湘鄂赣边区游击作战任务。同年9月至12月,该军参加第2、第3次长沙会战。[9]
1942年下半年,该军暂编第54师奉命与第9战区直辖新编第20师对调建制关系,新编第20师(温鸣剑任师长)改隶该军。[1]
1943年3月至1944年8月,该军先后参加了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在此期间,军长杨汉域调走,副军长杨干才继任军长,第134师师长刘席涵升任该军副军长,军参谋长伍重严继任第134师师长。新组建暂编第20师归该军建制。[10]
1945年3月,该军所辖新编第20师被裁减。同年4月至5月,该军参加湘西会战和桂境追击作战。[1]
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行整编时,该军改编为整编第20师,隶属第27集团军,杨干才任师长,原辖第133师改编为整编第133旅,陈亲民任旅长;第134师改编为整编第134旅,伍重严任旅长。[1]
1947年4月,该师隶属整编第19军,参加了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泰蒙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同年7月至1948年7月,该师隶属第14兵团,转战于华东战场和中原战场,先后参加了对鲁中解放区的进攻、回援津浦路战役、伏牛山东麓战役、大别山清剿战役、平汉陇海路战役、宛东战役、增援豫东战场的平汉路进攻战役等作战。[1]
1948年9月,该师恢复第20军番号。杨干才任军长,伍重严任副军长,胡显荣任参谋长。原整编第133旅恢复第133师番号,陈亲民任师长;原整编第134旅恢复第134师番号,李介立任师长。[1]
此时,该军驻守襄樊一带,归第14兵团宋希濂指挥。10月,该军奉命乘船东下,开赴武汉,准备参加增援淮海战场的作战,当船运抵南京时,淮海战役已接近尾声,便留守长江防线。[1]
1949年4月,该军随归汤恩伯指挥,参加江防战役(解放军称渡江战役)[11],在第7绥靖区编成内担任芜湖、鲁港、三山街地段的防御任务。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该军迅速南逃,被人民解放军追歼于皖南芳山镇地区,军长杨干才被击毙,副军长陈亲民、参谋长胡显荣等被俘。此战后,该军又在四川重建。
- 第79师: 师长杨汉烈
- 第134师: 师长萧传伦
同年12月,该军在西南战役中大部被歼,余部被迫在成都向人民解放军投诚[1]。
郭汝栋部(1928—1933)
1928年1月6日,蒋介石免去杨森各职,郭汝栋接任第20军军长。此时,杨森与郭汝栋之间的矛盾激化。同年5月25日,郭正式就任军长之职。[1]
- 军长:郭汝栋
- 副师长:吴行天
1930年5月,中原大战开始后,蒋介石调郭汝栋率部出川到鄂西驻防,以稳定后方。郭率部出川时,将部队改编为3个混成旅和1个独立旅。其中第1混成旅,王靖尘任旅长;第2混成旅,刘公笃任旅长;第3混成旅,萧毅肃任旅长;独立旅,花茂如任旅长。留下的陈兰亭和廖泽两个师编入刘湘的部队。1933年7月,该军番号改为第43军[1]。
参考资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 - 陆军军史 - 抗日战争纪念网. www.krzzjn.com. [2024-12-21].
- ^ 朱瑞月. 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一). 台北市: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1993.
- ^ 朱瑞月. 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二). 台北市: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1993.
- ^ 4.0 4.1 4.2 刘凤翰. 國民革命軍沿革實錄. 桃园市: 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6.
- ^ 姜理惟. 北伐至國共內戰間國軍部隊的演變由派系觀點研究 (1926~1950). 新北市: 淡江大学/国际研究学院/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硕士班. 2009.
- ^ 6.0 6.1 朱瑞月. 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一). 台北市: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1993: 171.
- ^ 苗体君. 贺龙对长征精神的历史贡献.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 24 (132): 1-7 –通过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 ^ 朱瑞月. 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二). 台北市: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1993: 926.
- ^ 朱瑞月. 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二). 台北市: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1993: 980.
- ^ 朱瑞月. 國民革命建軍史. 台北市: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1993: 1047–1059.
- ^ 朱瑞月. 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 台北市: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1993: 1247–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