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饶余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饶余威(?),台湾英语文学研究者,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第1位主任(创系主任),后转往新加坡

北京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本科毕业,与钱锺书同班。

外国语言文学系成立前[编辑]

国民政府(派罗宗洛)接收台北帝国大学,原来的文政学部分成文学院和法学院,文学院由台籍校务委员林茂生教授和台北帝大毕业生吴守礼黄得时2位副教授协助接收,设文学、史学、哲学3个系。

罗宗洛代理校长留用许多日籍教员,在文学系担任西方语言文学课程的日籍教员有矢野禾积(教英语文学史、英文小说、英美文学名著)、淡野安太郎(教法语英文散文)、石本岩根(教德语)3位教授。

文学系候任的主任是中国文学教授魏建功,都没有上任,1947年5月16日起才由新聘中国文学教授许寿裳兼第1位到任的文学系主任。

1947年4月起日籍教员陆续回国,西方语言文学课程改由首任文学院院长钱歌川(教英语文法及修辞学)和4位兼任教授张易(教英文散文、英文作文、欧美文学名著)、黎烈文(教法语)、傅从德(教英语语音学、英语翻译)、饶余威(教英国文学史)担任。

每周总共只开设15学时的英国语文学课程和3小时的法语课,6月18日饶开始到台大兼课,担任英国文学史课程。

外国语言文学系成立[编辑]

1947年8月1日,文学系分成外国语言文学系和中国语言文学系2个系,中文系主任许寿裳,外文系主任饶余威。

外文系新聘5位专任教授:李霁野黎烈文傅从德王国华马宗融,奠定了初步规模。

(详见李东华〈论陆志鸿治校风格与台大文学院〉)

饶余威主任时代台大外文系阵容[编辑]

专任教授:钱歌川(兼文学院院长,教英语文法及修辞学)、饶余威(兼主任,教英国文学史)、黎烈文(教法语,鲁迅和许寿裳朋友)、马宗融(教法语,巴金朋友)、李霁野(教英语文学选读,鲁迅和许寿裳学生)、傅从德(教英语翻译)、王国华(教英语语音学)、周学普(教德语许寿裳朋友)。

专任助教:齐邦媛

支援外语课程教师:苏维熊苏芗雨(都是台湾人)。

饶余威想聘同班同学钱锺书到台大做教授,钱没有意愿。

齐世英的女儿齐邦媛是文学系第1位到任的英美文学助教,1946年饶主任到任前不久来到台大,她2002年12月在《自由时报》副刊发表的〈初见台大〉1文回忆:“我记得的一位兼任的系主任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的饶余威先生,他开着一辆美军战时物资吉普车,有几次在和平东路曾载我从罗斯福路大门去上班,他对我的助教工作似乎从无指示。”“不久之后,教语音学的王国华先生继任,他有时到办公室看看公文,他看到我‘只’在看书,就会说‘Miss齐,你没有事,帮我画画发音图吧!’我画在绘图纸上的口腔发音位置图实在太糟了,令他颇为失望,怕我继续浪费纸张,就叫停了。”“第二年,傅斯年先生接任校长,由北平辅仁大学聘来英千里先生任外文系主任,开始找文学科目的师资。日本人走后,系里似乎只有苏芗雨苏维熊两位讲师,学生只有数十人,系办公室无何公事可办。”(前引李东华文载苏芗雨是哲学系正教授,罗宗洛《接收台北帝国大学报告书·新聘本省籍之教职员名表》载东京帝国大学英文学专攻卒业的苏维熊是先修班教授,齐自身也说“似乎”,然齐是当事人,资料极有参考价值,且可知苏芗雨曾在外文系兼任外语课程)

去职[编辑]

饶只做了几个月就到美国新闻处专职(任内仍在美国新闻处兼做编译),教员流动率高和台大薪水低可能是1大原因,许多优秀人才(钱锺书、杨绛夫妇等)不愿来,到任的又很快离开了。

影响[编辑]

饶余威1986年写了1篇《清华的回忆》,是研究钱锺书大学生活的重要材料,有1节提到钱锺书,被杨绛引用:“同学中我们受钱钟书的影响最大。他的中英文造诣很深,又精於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上课时从不记笔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是考试时总是第一,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