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广圻
顾广圻(1766年—1835年),字千里,以字行,号涧𬞟,别号思适居士,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清朝校勘学家、目录学家。
生平
[编辑]少体弱好学,“枕上未尝废书,人咸异之”,无书不读,人称“万卷书生”,嘉庆年间为诸生,受业于元和江声。
博览四部图书,通经学、小学、天文、历算,尤精目录校勘学,务求“将本书透底明白,……将本书引用之书透底明白”,“去凿空腾说之损,收实事求是之益”,被誉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1]。从兄顾之逵将顾广圻介绍予黄丕烈,协助其校勘书籍。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后,在黄丕烈居处任“西席”,从事校书工作达数年之久。嘉庆七年(1802年)春,应段玉裁所邀前往杭州诂经精舍,参加由浙江巡抚阮元所主持的《十三经注疏》的校勘之事,段玉裁在给陈寿祺的信中赞誉“子兰(江沅,江声孙)与顾千里,苏州二俊也。”嘉庆九年(1804年),应邀为黄丕烈作《百宋一廛赋》,黄丕烈为该赋作注。嘉庆十二年(1807年),与段玉裁为张敦仁校勘抚州本《礼记·王制》“西郊”还是“四郊”的争论,双方往返书信十余封,直至绝交[2],两人的好友陈鳣出面调停无效[3]。因黄丕烈对段玉裁有所偏颇[4],以致顾广圻与黄丕烈绝交,此事成为清代校勘学史上的重大公案。李慈铭曾指责段玉裁说:“段学固博奥,颇喜立新义,尽翻古人,不及先生(顾广圻)持论谨慎尔”[5]。顾广圻在批评别人时有时过于激烈,与严可均、臧庸、李锐等人亦因持论不合而反目[6]。
家贫,“常以为人校刻”[7],首创“影刻考证”的刻书形式。“影刻”是指“覆而墨之,勿失其真”[8],可以传而弗失其真[9]。晚年为孙星衍、张敦仁、黄丕烈、胡克家、秦恩复等人延聘担任校书。自号“思适居士”,典出北齐著名文学家邢卲。邢卲大量藏书而不甚雠校,曰:“日思误书,更是一适”。顾广圻曾校勘宋本《文选》,以推理的方法之处宋本纰漏之处。清末杨守敬自日本得到六朝时抄本的残本,发现竟有数百条完全相符[10]。道光十五年(1835年)卒。
著作
[编辑]著有《思适斋文集》十八卷、《遁翁苦口》一卷、《思适斋书跋》四卷。
注释
[编辑]- ^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第三章
- ^ 汪绍楹〈阮氏重刻宋本十三经注疏考〉一文,提出段玉裁、顾广圻二人于嘉庆六年(1801年)在杭州《十三经注疏》校馆共事时期,便已互生嫌隙。
- ^ 陈鳣在《经籍跋文·祭义》说:“余欲作调人,而终莫能解。”
- ^ 嘉庆十三年(1808年),黄丕烈写给段玉裁信里提到:“先生年高学邃,久已当代钦仰,千里以后起之隽,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又说:“先生以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之老人,不应与脑肥肠满、初学把笔者龂龂相争。”(《经韵楼集》第476页)
- ^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 ^ 顾广圻校《经典释文》记云:“予尝言近日此书有三厄,卢抱经新刻本多误改,一厄也;段先生借叶钞重校,而其役属诸庸妄人之手,未得其真本,即此,二也;阮中丞办《考证》,差一字不识之某人临段本为据,又增出无数错误,三也;以此而陆氏身无完肤矣。”
- ^ 李兆洛《涧𬞟顾君墓志铭》载(养一斋文集)卷十一
- ^ 顾广圻:《思适斋集》卷十二.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序
- ^ 顾广圻:《思适斋集》卷十.重刻古今说海序
- ^ 顧千里集. 中华书局. 2014. ISBN 978710105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