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灵宝五符序
《太上灵宝五符序》 | |
---|---|
全名:《太上洞玄灵宝天文五符经序》 | |
![]() 《太上灵宝五符序》中“中央戊己灵宝符命” | |
别名 | 《灵宝五符》 |
作者 | 或云葛玄,或云刘璞、刘遐兄弟 |
类型 | 道经 |
学术领域 | 道教 |
语言 | 中文 |
成书年代 | 约东晋 |
主题 | 修仙、辟灾 |
出版信息 | |
保存状态 | 原书卷数:1卷 今本卷数:3卷 |
初刊载处 | 道藏 |
版本 | 明《正统道藏》本 |
道教 |
---|
![]() |
道教主题 |
《太上灵宝五符序》又称《灵宝五符》、《太上洞玄灵宝天文五符经序》,道教经书,约于东晋时成书问世,保存部分葛洪旧有《灵宝经》内容,明代收录于《正统道藏》。《太上灵宝五符序》自述灵宝经符原为世人不能通晓之“天文”,由锺山真人授与大禹,为大禹藏于水下洞室,后来为吴王阖闾发现,经仙人乐子长转写为世间文字,得以传世。经中载录许多服御方术,部分为仙人华子期所受。《太上灵宝五符序》中最重要的神符是“灵宝五符天文”,是经中各种经法的宗源,法力强大。《太上灵宝五符序》确立了东晋后期灵宝经中“天文”、“神符”和“灵图”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和《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等经书中“天文”和“神符”的制作;《太上灵宝五符序》的醮祭仪式亦为其他灵宝经所吸收。南朝时,《太上灵宝五符序》著录于陆修静“灵宝经目”,是经目中最早问世的一部灵宝经。
年代与成书
[编辑]《太上灵宝五符序》的年代与成书经过,众说纷纭。王承文认为《太上灵宝五符序》出自“葛氏道”,成书于东晋葛洪与葛巢甫之间,汇聚汉晋时期的各种道教材料[1]:368、356。劳格文(John Lagerwey)和吕鹏志都认为《太上灵宝五符序》渐次形成,编撰于东晋年间[2]:232[3]:12。李静和曾达辉都认为《太上灵宝五符序》原称《灵宝五符》,作者可能是东晋前期天师道道士刘璞、刘遐兄弟[4]:312[5]:25。小林正美认为《太上灵宝五符序》由“葛氏道”分阶段写成,原本“灵宝五符”只是入山采药时所用的护符,为老子所授[6]:83、52-53;在317年(建武元年)至350年(永和六年)之间《灵宝五符》撰成,最初只有一卷;在4世纪后半叶,《灵宝五符》加入有关华子期的部分,成为二卷本;大约在410年(义熙六年),二卷本再加入乐子长的服御文及醮祝科仪等部分,成为今本三卷本《太上灵宝五符序》。经中的华子期传与黄初平故事,都是根据《神仙传》而写[6]:88、68。刘屹认为,在郑隐和葛洪的时代,“灵宝五符”原本只是五个简单的符,来自老子所传;同时代的《灵宝经》则是大禹所得的天启神文,乃长生道术。在350年(永和六年)以后至葛巢甫造经以前,“葛氏道”把五符图形的“灵宝五符”扩写成经书《灵宝五符》[7]:353、358、367,并吸收了旧有《灵宝经》的部分内容。由于其篇幅过长,后人把一卷本分为三卷,即今本《太上灵宝五符序》[7]:353、359。柏夷(Stephen Bokenkamp)认为《灵宝五符》成书于葛洪之前,后来葛巢甫在经题上加上“序”字,并对内容加以增删,成为《太上灵宝五符序》[8]:9、13。尚恩·阿瑟(Shawn Arthur)认为东汉时《太上灵宝五符序》只有一卷,三国时葛玄加以扩写,再经葛巢甫编纂而形成今本[9]:4。山田利明认为《太上灵宝五符序》最初源出于东汉方士,首先只有一卷,到葛玄时加入了有关乐子长的服御方,发展为两卷;之后陆续添加长生方术,到陆修静时演变为三卷,稍后再加入华子期传及更多方术[10]:99、113。
内容
[编辑]《太上灵宝五符序》保存了部分葛洪旧有《灵宝经》的内容,收录许多服御方,包括服气和服草药方,被认为源出“灵宝五符天文”[11]:79。其中心思想是信奉五帝君,尊崇存思身神,重视依靠“灵宝五符”的醮祭,以求得五帝君等诸天神援助,只用服御方则只能留为地仙,不能成为天仙[6]:89、87。《太上灵宝五符序》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先讲述经符的传承历史。昔年帝喾在“牧德之台”接受九天真王、三天真皇降世所传经符,因经符是天书,帝喾不能读亦不能用,最终封藏在锺山(昆仑山)之峰。大禹治水成功后,巡狩锺山告祭上帝时,遇锺山真人而得授灵宝经符;之后大禹东还会稽东越之山,将灵宝经符抄写了两份,分别藏于苗山之峰和水下洞室,分别要待大劫之至和三千年后,才应该出世。到吴王阖闾时,龙威丈人受吴王之命,深入太湖包山石穴探寻地下路径,经历174日而还,带回赤素书一卷,即大禹所写、封存于水下洞室的那份灵宝天文。阖闾祭天斋戒受书[7]:360,当年吴国风调雨顺,百姓安乐。但阖闾不解经书文书,遂遣使向孔子求教。孔子认出这是来自大禹的灵宝经符,并以童谣告诫吴王。阖闾把经符封存起来,神书却不翼而飞。后来吴王夫差在劳山再度得到这套灵宝经符,却因并非得自神授,导致吴国灭亡[7]:361。
《太上灵宝五符序》第二部分占卷上后半部分至卷中之末,先叙述华子期遇甪里先生得授灵宝经,然后记载各种灵宝经方。此等修仙经方部分源自葛洪所有的三篇《灵宝经》,有的标明是大禹所出,有的标明是华子期从甪里所生所受,有的标明是乐子长所出,其方技包括服气、服食、服日月之精、守三一、佩符、存念神灵名号等[7]:361。第三部分从卷下开始,重提帝喾与大禹得授灵宝经的故事,并突出大禹对灵宝经的作用,通过大禹和锺山真人的对话,说明乐子长的作用,并引出灵宝醮祝之仪。乐子长把蝌蚪古文写成通行文字,并将灵宝经符隐藏在劳(盛)山阴,后来被吴王夫差写取。乐子长与华子期不同之处在于,华子期所传的灵宝经方与大禹的“灵宝五符”无关,而乐子长则不仅转写了蝌蚪文,还把大禹的灵宝经符隐藏在劳盛山之阴,使其得以传世[7]:365。王承文指出,经中“食日月精之道”与“五方五牙玉文”都出自东汉时的《太上老君中经》[1]:358。《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下表达了对卷上和卷中所载各种仙道经方的轻视,认为华子期和乐子长所传的仙道技术只是“五符之下流”,“灵宝五符天文”则蕴含宇宙初始时的元气,神效极大,并不仅仅限于使人长生,应由圣贤在适当运期才能行世。世人不该斤斤于服御之方,而忽略“灵宝五符天文”具有的更大神效[7]:362-363。所谓“灵宝天文”即指该经卷下的“秘篆体”“五方五牙玉文”,而“五符”则指该经卷下的的“灵宝五方符命”,是经中各种经法的宗源[1]:343-344。佩“灵宝五符天文”,即可役使鬼神,驱邪避害,长生久视[7]:364。
《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下所载醮祝之仪,要请灵宝五方官将、夏禹帝君和仙官甪里先生下降;请神之后,还有依次的送神仪式[7]:364。经文记述仙人韩众教授乐子长“醮祝之仪”,即接受“灵宝五符”后设醮祭神的仪式[11]:80:祭祀神灵前清斋三日,在静室或庭坛安置神座和烧香,以降致五方帝君和神女,通过烟的流向可知何方帝君先到;摆设祭品酒肉水果,倒卷“灵宝五符”,陈放于神座之后、信物和丝绸中间。受符者盛服束带,跪请帝君和神女,先陈辞“奉请”,称身神上到诸天告请神灵下享祭品,然后依方位请各方帝君和神女,每请一方则再拜一次;然后送神,送神法如请神之法,惟改“奉请”为“上劳某帝”;醮礼完毕后再烧香自陈,表示坚守盟约,绝不泄漏,祈求神灵佑护己身[11]:82。
影响
[编辑]宗教
[编辑]《太上灵宝五符序》决定了《灵宝经》中“灵宝天文”、“神符”和“灵图”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和《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等经典中“天文”和“神符”的制作。东晋后期灵宝经中最核心的经典《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是在《太上灵宝五符序》的基础上发展的[1]:368、366。《太上灵宝五符序》的“灵宝五方符命”,在《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各自一分为二,发展成“五方真文十符”[1]:368、346;《太上灵宝五符序》的“五方五牙玉文”直接影响《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中“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后者依照“五方五牙玉文”而创作,强调“灵宝赤书五篇真文”是“五方五牙玉文”的根本,也强调“五方五牙玉文”是通向“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神圣境界的修炼方法。《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中的服气“玉诀”,完整地征引了《太上灵宝五符序》中“五方五牙玉文”的秘篆文和译文[1]:360,并有更具体的修习方法。《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成书于南朝中期或以后,经中“修灵宝飞行三界之道”教人咒诵东南西北四篇“牙文”,亦出自《太上灵宝五符序》的“五方五牙玉文”[1]:361。
《太上灵宝五符序》的“策板上下二符”(在今本中已脱落),影响了《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和《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中的“灵宝八威神策符”。《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在“策板上下二符”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新的“策板上符”和“下版符”[1]:368、362。《太上灵宝五符序》“策板上下二符”又称“八威策”,配戴此符可辟百兽山精,在《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中,“八威策”则发展成一重要符命,据云是元始天尊授予太上大道君,与“灵宝赤书五篇真文”一样,都参与了宇宙最初的演化。南北朝时出世的《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就“策板上下二符”进一步发挥[1]:363-364,称元始天尊以“八威策”召制龙王。唐代道士传授的“本命符”包括“五符版符”,即是出自《太上灵宝五符序》的“策板上下二符”。《太上灵宝五符序》中的最高神是“元始上帝”,又名“上皇天尊”,可说是后来《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和《度人经》等灵宝经中宇宙最高神灵天始天尊的前身[1]:365、350。
《太上灵宝五符序》将“天文”、符命与存思结合的修炼方法,对东晋中期形成的上清经与东晋末期出世的《灵宝经》有深刻影响。《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及《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的“服五气”法,直接发展自《太上灵宝五符序》“仙人挹服五方诸天气经”和“五方五牙玉文”。《太上灵宝五符序》改造儒家五方天帝而形成“灵宝五帝官将号”,影响《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的“元始五老灵宝官号”[1]:368-369。在《太上灵宝五符序》中解读“灵宝天文”的天皇真人,在《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和《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中则发展为解读“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和“大梵隐语自然天书”的神灵[1]:370。《太上灵宝五符序》的醮祭仪式为东晋后期成书的其他《灵宝经》所吸收,《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中“元始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就是《太上灵宝五符序》所载祭神仪式的改编本,两者的仪式程序、所用祭品与信物都基本一致,所请诸神名目亦大同小异[11]:86、88。
文学
[编辑]柏夷认为,《太上灵宝五符序》所记洞天故事,启发陶渊明撰写《桃花源记》[12]:173、160。两者情节相似,深入洞穴都始于寻找流水源头,入口既窄且暗,然后豁然开朗,到达人们聚居之处;回到世间后向官员报告其事,而洞天对凡人来说是难以企及的[12]:164。
评价与地位
[编辑]《太上灵宝五符序》著录于陆修静“灵宝经目”,称为《太上洞玄灵宝天文五符经序》[6]:43,是经目中最早问世的一部灵宝经[11]:84-85。陆修静认为“自然天书八会之文”共有1109字,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其中包括《太上灵宝五符序》中“五方五牙玉文”,后来梁陈之际宋文明《通门论》、隋代《玄门大义》、唐代孟安排《道教义枢》及宋代《云笈七签》都沿袭这说法[1]:372。《太上灵宝五符序》在道门中地位崇高,唐代《开元经》称“灵宝五符”“生于元始之先,空洞之中,保制劫运,使天长存,梵炁弥罗,万范开张”,为一切得道神仙所佩奉。唐代道士张万福亦称“灵宝五符”“乘运隐显,劫劫长存”,“道士佩之,道不离身”[1]:373-374。
参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王承文. 《论古灵宝经“天文”和“神符”的渊源——以〈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读为中心》. 余欣 (编). 《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339–374. ISBN 9787532564309 (中文(简体)).
- ^ Kristofer Schipper(施舟人); Franciscus Verellen(傅飞岚) (编). 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ISBN 9780226738178 (英语).
- ^ 吕鹏志; 杨金丽. 《〈太上灵宝五符序〉所见黄初平传考释》. 《宗教学研究》. 2023, 5: 11–22 [2025-05-28] (中文(简体)).
- ^ 李静. 《葛洪与〈太上灵宝五符序〉:以〈仙药〉篇为中心》. 《中医典籍及文化》. 2025, 7: 291–312 [2025-05-28] (中文(简体)).
- ^ 曾达辉. 《〈太清金液神丹經〉與〈馬君傳〉》. 《清华学报》. 2006, 36 (1): 1–29 [2025-05-28] (中文(繁体)).
- ^ 6.0 6.1 6.2 6.3 小林正美. 《六朝道教史研究》. 李庆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ISBN 9787220050831 (中文(简体)).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刘屹. 《〈太上靈寶五符序〉新研》. 《六朝道教古靈寶經的歷史學研究》.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345–366. ISBN 9787532587490 (中文(繁体)).
- ^ 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 吴思远译. 《〈靈寶經〉溯源》 (PDF). 《弘道》. 2013, 54: 1–35 (中文(繁体)).
- ^ Shawn Arthur. Early Daoist dietary practices: examining ways to health and longevity.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13. ISBN 9780739178928 (zh-en).
- ^ Yamada Toshiaki(山田利明). “Longevity Technique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Lingbao wufuxu”. Livia Kohn (编). Taoist Meditation and Longevity Techniques.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9: 99–124. ISBN 9780892640850 (zh-en).
- ^ 11.0 11.1 11.2 11.3 11.4 吕鹏志. 《唐前道教儀式史綱》.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ISBN 9787101062830 (中文(繁体)).
- ^ 12.0 12.1 柏夷(Stephen Bokenkamp). 《桃花源与洞天》. 《道教研究论集》. 谢一峰译. 上海: 中西书局. 2015: 160–177. ISBN 7547508855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