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醉酒湾防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36年香港防卫计划》描绘的醉酒湾防线。醉酒湾防线经常被简化为一条延绵不断的军事防线,但更准确是指英军沿九龙山脊设下的四个防御区域,阻止敌军从新界入侵九龙半岛。

醉酒湾防线(英语:Gin Drinker's Line),又称贾乃锡内防线(英语:Grasett's Inner Line),是驻港英军因应1930年代中期不断恶化的国际局势,而在新界南部所设置的防线,这条防线的一系列防御工事从西部的葵涌一直分布到东部的牛尾海沿岸[1],目的是要利用分隔新界和九龙的丘陵地带,阻止敌军从香港北部的新界攻入九龙半岛香港岛,可是醉酒湾防线在1930年代后期接近完工时,英军却因为驻港兵力不足而一度弃守防线,到1941年11月又重新派兵进驻,但驻防的兵力仍远少于固守防线的基本所需。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当日即爆发香港保卫战,入侵香港的日军于1941年12月9日晚上至10日清晨,摸黑进攻数小时便攻陷守备兵力薄弱的城门棱堡,并于12月11日从葵涌突破防线[2],促使英军提早撤出防线并退守香港岛,防线并未能发挥大幅拖延日军推进及延迟香港沦陷的作用[3]

地理位置[编辑]

位于金山的311号机枪堡出入口

醉酒湾防线建基于新界南部和九龙半岛北部之间连绵的群山,利用该处的高地作为天然屏障[4]。防线的起点在新界葵涌醉酒湾(已被填海,即现在葵芳一带),由西向东,经金山城门水塘笔架山狮子山大老山,至西贡牛尾海,全长约18公里。

醉酒湾防线以西面的左翼最为关键,相对于防线的中部及右翼分别有城门河沙田海(1950年代以前的城门河出海口位于大围,后来因为在沙田海填海造地,沙田海才被收窄成现时的河道),敌军如正面进攻便需要渡河或渡海才能够接近防线,而左翼防线则较容易被敌军经陆路接近,因为由西至东的葵涌、金山、城门水塘及笔架山,都是新界和九龙接壤之处,并且西有青山公路在葵涌穿过,东有大埔公路在金山和笔架山之间的山坳穿过,而两条公路的南端均连接至左翼防线后方的深水埗,所以一旦左翼防线失守,敌军便有很大机会能够长驱直进,继续往南攻入九龙市区[5],所以笔架山沙田坳的一段,以及上城门水塘一带成为英军陆上防卫的重点。

英军最初认为与防线同期规划建造的上城门水塘可作为醉酒湾防线左翼的人工屏障,而在城门河的上游,从针山往南面的金山行军,便需要越过俗称城门峡(即现在的下城门水塘一带)的峡谷,该处地势多为断崖峭壁[6],除了经上城门水塘的水坝外,其余地点都被认为难于行军,而且该处以南的金山亦筑有防线,所以英军原本没有打算在上城门水塘修建防卫阵地,但后来为了避免出现防御漏洞,于是在上城门水塘东南面的孖指径加建城门棱堡,将醉酒湾防线左翼东部的防卫阵地往北推前至上城门水塘的南侧,借此巩固醉酒湾和金山之间的防卫。

建筑[编辑]

城门棱堡的地道出入口,左边名为丽晶街(Regent Street),右边名为舒佛毕利巷(Shaftesbury Avenue)

醉酒湾防线于1936年开始兴建[7],为了保密防卫计划及防线的布局,所以英军在建造防线时采取保密措施,如城门棱堡便利用同期兴建的城门水塘第三期工程作为掩饰,当时发刊的地图也不会显示防线的位置。虽然在1938年因为英军调整防务计划,改为集中保护香港岛,醉酒湾防线因此被停建,但防线的基本建筑物已大致完成[8]。防线主要沿分隔新界和九龙之间的多座山的山脊和山峡而建,在山上建有瞭望用的侦察堡及炮兵观测站,而在较容易行军穿越的山坳则成为防御重点,建有多个防御工事,包括碉堡战壕机枪阵地等。

醉酒湾防线规模最大的地道系统是位于金山郊野公园孖指径城门棱堡,主要由四座机枪堡及一个炮兵观测站组成,以隧道战壕互相连接,至今仍然可以看到棱堡的地道采用英国伦敦的街名作为标识,如牛津街摄政街查令十字路干草市场等等[9],在金山上亦建有多座机枪堡。

战前部署[编辑]

位于金山的312号机枪堡出入口

由于英军在1938年预定香港只会部署四个步兵营的正规军军力,在兵力有限下只能集中保卫香港岛,最多只能分派一营步兵在九龙略作抵抗,并且在九龙被攻占前便要撤回港岛,醉酒湾防线变得并非必要而于同年停建。可是一旦失去九龙,香港岛亦难于固守,所以英军内部也有意增兵香港,惟纳粹德国在1940年攻陷法国后,英国也面对德军入侵威胁,无法增兵香港[10],直至1941年9月加拿大决定军援香港[11],两营加拿大军合共约2,000人在11月抵达香港后[12],香港的正规军兵力增至六营,驻港英军司令莫德庇因此有空间调整部署,便决定将三营兵力部署到九龙和新界南部,重启醉酒湾防线,以期加强迟滞敌军入侵九龙的效果。防线的左翼、中央及右翼,分别由苏格兰营、旁遮普营及拉吉普营驻守,不过因为防线已经关闭三年,这三营步兵除了须时熟习环境,防线本身也需要进行修葺工作,但其时距离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并进攻香港已经不足一个月。另一个问题是长达18公里的醉酒湾防线原本最少要部署四个营驻守,还要有两三个营在防线后方担当后备队,填补敌军一旦越过防线后出现的缺口,避免敌军长驱直进甚至从后方夹击防线的守军,但这样等同将香港全部兵力都调派到九龙,将大幅偏离集中防卫香港岛的基本方针,而且九龙半岛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固守,完全依赖醉酒湾防线的保护。由于不能在醉酒湾防线损失过重,又不能排除日军在香港岛登陆发动奇袭的可能性,而且在11月抵港的加拿大军对香港的地理环境仍十分陌生,所以英军决定只派三营步兵到醉酒湾防线,并且在防线被突破后便要撤出,尽早撤退到香港岛入驻港岛北岸的防线,抵挡敌军渡海登陆。

另一方面,日军为准备攻略香港,早已搜集香港防务的情报,也预料英军在新界和九龙之间建立防线,所以一直查探醉酒湾防线的资料[13],并且绘画成多幅地图及平面图,日军的草图描述了防线的基本布局,虽然未能标出精确位置,部分资料也有错误,但也显示日军对醉酒湾防线的重视,日军要求将会参与进攻香港的部队为攻打碉堡进行特训,并且特别调派攻城重炮部队为攻破防线提供火力支援。

战事经过[编辑]

在树丛下的城门棱堡丽晶街地道出入口

1941年12月8日,日军入侵香港,香港战役爆发,日军原以为醉酒湾防线不易被攻破,主导进攻香港的日军第23军司令部下令第38师团辖下的第228、229及230联队要在防线前设立阵地驻扎,等待第1炮兵队架设好重炮[14],再在重炮炮火的支援下对防线发起联合进攻[15]

12月9日下午,第228联队长土井定七大佐因为在侦察时发现英军在上城门水塘一带的驻守兵力很薄弱,土井大佐在未经第38师团的批准下,与228联队内的大队队长及参谋策划在晚上对城门水塘的英军阵地发起私自进攻,并决定闯入被划入第230联队辖区的城门水塘,取道上城门水塘的主坝发动攻势。当晚约7时许,第228联队出动超过500人发起进攻,由第3大队的两个中队担任先锋,将在该处驻守的39名苏格兰营士兵击溃,继而占领城门棱堡[16]。虽然土井大佐成功在醉酒湾防线打开缺口,最终迫使英军提早撤出防线,但因为这次攻势违反第38师团下达各联队在阵地前设立阵地的指令,土井大佐违抗上级命令私自进攻,遭到第23军司令酒井隆中将的斥责[17],在这次私自进攻担任主要角色的第228联队第3大队亦受到处分,当日军进攻九龙时,该队被指派充当后备队,只能跟在第230联队的后面。至于攻破城门棱堡的战功,则被记入攻陷炮兵观测站的第228联队第10中队队长若林东一若林東一中尉身上。12月10日,指挥第230联队的东海林俊成大佐亦私自发起攻势,派兵进攻金山及256高地[18],击退防守醉酒湾防线左翼的苏格兰营。英军在防线左翼的破口扩大,继而威胁到醉酒湾防线的中央及右翼,英军为免陷入腹背受敌,惟有提早撤出醉酒湾防线,退守香港岛保留实力。不过日军两支联队的私自行动,却打乱了第38师团原定的行军部署,而在仓促发起攻势下,反而未能追赶有完善撤退计划的英军,使英军部署在醉酒湾防线及九龙半岛的主力得以退守香港岛[19]

现况[编辑]

醉酒湾防线在二战结束后被废弃,防线的大部分机枪堡及部分建筑物于战后已被英军以爆破方式拆除,但没有清走瓦砾,而损毁严重的地道则被堵塞,及后又因其他缘故而被毁坏,所以防线的大部分建筑物已经不存在,只剩下城门棱堡仍留下较具规模的地道系统及部分防御工事的遗迹,而在狮子山大老山牛尾海一带,也有一些机枪堡、防卫阵地及军用坐标石的遗址,但都已经多年失修,也有部分机枪堡等建筑物曾经遭人占用及改建。纵使当中部分建筑物如城门棱堡获列入香港二级历史建筑[20],但保育及维护状况依然乏善可陈[21]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发表研究报告指出香港特区政府未有适当重视及保护这些香港抗击日军入侵的遗迹[22],虽然这些军事遗址反映二战时期盟军在香港抵抗日军的侵略,但香港对战时遗迹的保护不但落后于其他亚洲地区,更不如澳门特区政府重视葡萄牙军军事遗址而作出大量保育工作[22]。建筑系教授亦呼吁市民及游客参观这些香港二战军事遗迹时要爱惜文物,在拍摄时不应做出跳跃或攀爬的动作,避免加剧对这些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造成的损坏,进一步影响结构安全[23]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Special issue to commemorate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Battle of Hong Kong, 8 December to 25 December 1941 (PDF). www.hkis.org.hk.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Surveyors. 2021-11-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12). 
  2. ^ Studying the Battle. www.hongkongwardiary.com. Hong Kong War Diary.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4). 
  3. ^ 醉酒灣防線及城門堡壘簡介. 渔农自然护理署. 3月27日 [2019-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4. ^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45-47. ISBN 9789888254347. 
  5. ^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148. ISBN 9789888254347. 
  6. ^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178. ISBN 9789888254347. 
  7. ^ David Stanford. Roses in December. Lulu.com. 2006: 110. ISBN 9781847539663. 
  8. ^ Ted Ferguson. Desperate siege: the Battle of Hong Kong. Doubleday Canada. 1980. ISBN 9780385146944. 
  9. ^ 港大發表本港二戰碉堡研究. 《明报》. 2011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10. ^ 那場被遺忘的、註定失敗的香港保衛戰. 纽约时报. 2016-12-27 [202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香港保衛戰】點解會有加拿大軍支援香港?. 港识多史. 2017-12-14 [2021-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1). 
  12. ^ 遠赴重洋衛盟邦 — 二戰援港加拿大軍將士肖像. Watershed Hong Kong. 2019-12-19 [2021-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 
  13. ^ 戰前日軍如何滲透香港. 港识多史.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醉酒灣防線及城門碉堡. Watershed Hong Kong. 2021-02-11 [2024-06-09]. 
  15. ^ 邝智文 & 蔡耀伦(2013年),第177页
  16. ^ 邝智文 & 蔡耀伦(2013年),第180-181页
  17. ^ 邝智文 & 蔡耀伦(2013年),第189-190页
  18. ^ 邝智文 & 蔡耀伦(2013年),第192-194页
  19. ^ 邝智文 & 蔡耀伦(2013年),第204-205页
  20. ^ 第1章發展局古蹟及歷史建築物的保育 (PDF). 发展局. [2022-07-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04). 
  21. ^ 港府冷待研究報告 二戰遺址恐變廢墟. 头条日报. 2021-01-13 [202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22. ^ 22.0 22.1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發表二戰時期香港防禦工事研究報告.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2020-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1). 
  23. ^ 市民對文物都有責任,已經爛緊就唔好再加劇破壞. 东方日报. 2017-10-06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