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处 (汉萨同盟)

办事处(德语:Kontor,英语 发音: /kɒnˈtɔːr/),直译“办公室”或近似“部门”,是过去汉萨同盟设立于海外的主要贸易站[1](p. 127)。这些办事处是其当时在外国城市(即不属于汉萨同盟的城镇)所设立的法人实体,并拥有一定程度的法律自治权。大多数办事处也是飞地:当时设有地点包括伦敦(Steelyard)[2]、布鲁日(后迁至安特卫普)、卑尔根(布吕根)和诺夫哥罗德(彼得霍夫)。规模较小的汉萨同盟贸易站称为factorien,即工厂。
办事处是由来自贸易公会的资深商人以法人或行会形式而成立——成立它们主要是为了安全。最早建立的驻外办事处,是13世纪初在诺夫哥罗德的彼得霍夫,最后成立的则是布鲁日的总督府和卑尔根的布吕根。 在14 世纪中叶时办事处均会遵循汉萨同盟议会决议行事。
驻外站点除办事处(德语:kontore)之外,还有一些不太重要的贸易站,例如在斯堪的纳维亚鲱鱼集市上的vitten并不像其那般重要,但也比一般贸易前哨站要重要。典型的汉萨贸易前哨站(也称为工厂)会配有商人代表和仓库;许多前哨站并非常年运作。在文献记录里,这些设施不被视为办事处,但它们经常在当时讨论中被混淆。[1]
字源
[编辑]Kontor 字源于中古低地德语,而再追溯自法语的comptoir,[3] 即源于拉丁语computāre 意为“计算,计量”。
组织及社会结构
[编辑]办事处是以商人公司 ( 德语:universitas mercatorum ) 形式建立建立的法人实体,旨在促进汉萨同盟的贸易。这些驻外办事处都有自己的财政库房、印章、规则法典以及对居民和行政部门执行规则的法定权力。它们通常也是商人聚居地;布鲁日的办事处处于一个例外。 [4] (pp. 91, 95-98)
设立驻外办事处的优先原因是为保安全,但办事处在检查贸易商品以及与地方和区域当局进行外交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 (pp. 128–130)
行政
[编辑]尽管各驻外办事处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但每个办事处也有自己各自独特的管理方式。市议员( 德语:oldermenn;hovetlude;procuratores )组成内部法律权威,并会有一名议员代表汉萨同盟其他成员和地方当局。各驻外办事处的市议员人数各有不同。布鲁日办事处最初有六名市议员,后来有三名,而伦敦办事处则有一名汉萨市议员和一名英国市议员。据推测,布吕根最初有6名市议员。关于布吕根,有一种观点认为,它在15世纪上半叶人数减到2,并且在1476年发生变化后,由两名市议员轮流担任该职位。另一种观点认为,布吕根从15世纪就有一名市议员。彼得霍夫宫有一个。市议员的任期通常为一年。[1] (p. 141)[4] (p. 100-101)[5] (pp. 85-86)
办事处行政管理层会负责监管其辖境的所有常驻和来访的汉萨商人。 [6] (p. 99)
诺夫哥罗德的彼得霍夫办事处在被利沃尼亚城镇取得管辖权后,其属市议员职位于15世纪被hofknecht取代,其属于利沃尼亚城镇任命人士,为会说俄语的当地永久居民。 [6] (pp. 100-101)
市议员会得到办事处履行特殊职能的官员(德语:achteinen;achtzehnmänner)的支持,这些人有权在需要时对外代表办事处,他们人数通常为十八人,但在布鲁日,他们的人数后来减少到九人。 [4] (p. 100-101)
在15世纪中叶,布鲁日、伦敦和卑尔根的办事处获得了一个新的秘书职位,即办事员。要成为一名办事员,需曾在大学学习法律,并需精通拉丁语和深奥的法律文献。办事员的职责是向市议员提供法律咨询并管理函件。办事员是一个有吸引力且有影响力的职位,可以担任数年。这些办事员提高了办事处的专业化程度。 [1] (p. 101)
而在诺夫哥罗德会交由一名牧师负责秘书职责,该职会由两个汉萨同盟城市轮流任命。 [6](p. 100-101)
14世纪时伦敦和布鲁日的办事处还被改革为Drittel (三分之一),商人群体根据地理来源被划分为三部分,以进行行政代表和财政分配。“三分之一”会议在伦敦和布鲁日的组织方式有所不同。 [4](p. 101)[1] (pp. 138–139)
14世纪中叶时联盟还要求包括办事处在内所有驻外贸易站,必须服从汉萨同盟会议的决议,办事处的使节也获得出席同盟会议和发言的权利,但他们没有投票权。[4](p. 91)
法律
[编辑]各驻外办事处都有自己适用和执行的规章制度。 [4](p. 100-101)它们实施的法令以中古低地德语写成,每年向商人社区宣读一次。 [1] (p. 142)这些条例规范了诸如办事处领导层的权力,还有贸易、税收、关税、权利以及与当地人和外来人的接触等事务。 [4] (p. 104)
遗产
[编辑]除了卑尔根办事处和布鲁日的东方人广场(荷兰语:Oosterlingenhuis),大多办事处建筑未能保存下来。布吕根汉萨同盟办事处于1754年关闭后,取而代之的是挪威人办事处,由挪威公民管理,但仍有大量德裔移民。卑尔根办事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英格兰诺福克郡金斯林幸存了下来的汉萨仓库,实际上原本是工厂级贸易站而非办事处级,它在 1971年被改建成其他用途的办公室。
德语kontor透过汉萨同盟传开。 kontor在斯堪的纳维亚语言和爱沙尼亚语中仍然是“办公室”的意思。
可能因为荷兰语传播,并归功于彼得大帝推广,这个词,即конто́ра ( kontora )在俄语和乌克兰语中也还有“办公室”、“部门”、“组织”、“局”等的意思。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Burkhardt, Mike. Kontors and Outposts. Harreld, Donald J. (编). A Companion to the Hanseatic League. Brill's Companions to European History. Leiden, Boston: Brill. 2015. ISBN 978-90-04-28288-9 (英语).
Traditionally the Stalhof in London, the kontor in Bruges, Bryggen in Bergen, and Peterhof in Novgorod are known as the kontors of the Hanse. Similar, but smaller Hanseatic trading posts in other towns were referred to as outposts or Faktoreien.
- ^ BBC News https://www.bbc.co.uk/news/extra/A2MFANtn3Z/hanseatic_leagu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Kluge, Friedrich. Etymologisches Wö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 Walter de Gruyter. 20 September 2011: 220. ISBN 978-3-11-148860-8 (德语).
- ^ 4.0 4.1 4.2 4.3 4.4 4.5 4.6 Wubs-Mrozewicz, Justyna. De Kantoren van de Hanze: Bergen, Brugge, Londen en Nowgorod [The Kontors of the Hanseatic League: Bergen, Brugge, London and Novgorod]. Brand, Hanno; Egge, Knol (编). Koggen, kooplieden en kantoren: de Hanze, een praktisch netwerk [Cogs, merchants and offices: the Hanze, a practical network] (hardcover) 1st. Hilversum & Groningen: Uitgeverij Verloren & Groninger Museum. 2010. ISBN 978-90-8704-165-6 (荷兰语).
- ^ Wubs-Mrozewicz, Justyna. Traders, ties and tensions: the interactions of Lübeckers, Overijsslers and Hollanders in Late Medieval Bergen. Hilversum: Uitgeverij Verloren. 2008: 111. ISBN 978-90-8704-041-3 –通过books.google.co.uk.
- ^ 6.0 6.1 6.2 Dollinger, Philippe. The German Hansa.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ISBN 978-0-415-19073-2 –通过books.goog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