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赤地之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Naked Earth
赤地之恋
作者张爱玲
类型小说
语言英文/繁体中文
主题土改“三反”朝鲜战争
出版信息
出版设计封面设计:王琼瑶
出版机构天风出版社(香港)
皇冠文化(台湾)
出版日期1954年10月(中文)
1956年11月(英文)[1]
出版地 香港
媒介纸本
规范控制
ISBN978-957-33-3523-8

赤地之恋》是张爱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离开中国到香港后创作的一部小说。[2]小说以中文出版,后由张爱玲亲自翻译为英文。[1][3]

背景

[编辑]

张爱玲在1952年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在香港美国新闻处翻译英文书籍谋生。他在香港期间撰写了《秧歌》与《赤地之恋》,两本书皆与香港美国新闻处合作,在“美援文艺体制”下出版。[1][4]

1953年,香港美国新闻处的译书计划中有名为《告别朝鲜前线》的小说,情节由美国新闻处与香港政论家徐东滨共同构思。到了隔年,该书的作者变为张爱玲,而书名也更为《赤地之恋》。[1]

张爱玲曾称该作大纲非自己拟定,故写作时不顺手[1]

故事内容

[编辑]

小说以大学生干部刘荃毕业以后接受组织分配的经历为主线,描写了土地改革运动“三反”运动朝鲜战争等等纷纭的政治局面里人们的生活状态。[4]

故事简介

[编辑]

大学生刘荃与黄绢二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接连不断率兽食人的政治运动中的生活。他们因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治运动结缘,也因共党的政治而永无再见之日。刘荃在痛苦中志愿上战场而受伤被俘,在送医治疗期间仍感受到共产党的窥视。他在战俘营中因缘际会认识了新朋友,又背弃这最后的友情,只因为他在痛苦与愤恨中对共产党及其治下的中国又产生出新的想法。[4]

刘荃与黄绢及一干同学,在张励的带领下参与土改。在见证政治运动的残酷与不公时,虽然明白事理,但在共产党所鼓起的群众狂热及张励的政治语言操作下,也只有噤声。张励对黄绢意图不轨,但黄绢与刘荃却因想法接近而产生感情。刘荃与张励于土改进行中被调到位于上海的抗美援朝总会分会,遇见了男女关系开放的解放日报“老干部”戈珊。刘荃与之产生私情后,因戈珊对感情太随便而起争执。恰逢黄绢也辗转调任至此地的报社,刘荃心下有愧,戈珊故作姿态。其后爆发三反运动。刘荃的上司赵楚在运动中得罪高层,身为生死至交的崔平为求自保而落井下石,终至家破人亡。戈珊亦挨批斗,不得不供出与之有勾搭的张励,却没有招出刘荃。张励遭批斗关押后又被释出,刘荃认为一定会被他报复,其后果因其上司而被牵连。黄绢极力奔走营救,戈珊安排她找上新华社社长申凯夫,却其实不怀好意。刘荃最终获释,却是黄绢答应与申凯夫同居所换来的,从此两人天各一方,再无相见之日。[4]

评价

[编辑]

本书评价两极,在文学上,夏志清张爱玲对文字技巧运用极佳,且对人性观察透彻;在政治上,左派认为该书的反共主义是替美帝国主义中国国民党宣传。[1]

张爱玲给胡适写信说:“因为要顾到东南亚一般读者的兴味,自己很不满意。”《蝉——夜访张爱玲》写道,张爱玲受访时说《赤地之恋》是在“授权”的情形下写成的,她非常不满意。[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王梅香. 不為人知的張愛玲:美國新聞處譯書計畫下的《秧歌》與《赤地之戀》. 欧美研究. 2015-03-01, 45 (1). doi:10.7015/JEAS.201503_45(1).0003 (中文(台湾)). 
  2. ^ 张艳艳. 也谈《秧歌》与《赤地之恋》. 华文文学. 2008年3月, (86). doi:10.3969/j.issn.1006-0677.2008.03.004. 
  3. ^ 张爱玲的英文遗稿:未迎合美国当时主流意识形态 ——中新网. 中国新闻网. [2021-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4. ^ 4.0 4.1 4.2 4.3 王德威. 重讀張愛珍的《秧歌》與《赤地之戀》. 现代中文文学学报. 1997-07-01, 1 (1) [202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