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萨英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萨英战争

鸟瞰鹿儿岛城与英国海军舰艇相互炮击,1863年8月15日。Le Monde Illustré英语Le Monde illustré
日期1863年8月15日—8月17日
地点
结果 无定论
参战方
英国 英国 日本萨摩藩
指挥官与领导者
英国 奥古斯都·库帕英语Augustus Leopold Kuper 岛津久光
兵力
皇家舰队
7艘蒸汽军舰
3艘蒸汽军舰,80门陆基加农炮
伤亡与损失
11英国水手阵亡,52名受伤,3艘军舰受损 萨摩藩称,5位日本人或士兵阵亡
3艘军舰击沉,5艘木制帆船被摧毁[1]
炮台战死1名[2][3]
负伤者9名[4]
大炮8门[5]
弹药库2座[6]
市街死伤士兵9人[7]
500户民房被摧毁[8][9]
死伤平民人数不详

萨英战争(日语:薩英戦争さつえいせんそう Satsu-Ei Sensō、英语:Anglo-Satsuma War),又称鹿儿岛炮击事件(英语:Bombardment of Kagoshima),1863年8月15日-1863年8月17日,是英国为了促使萨摩藩日本)出面解决生麦事件,交涉未果,而派遣军舰攻击鹿儿岛湾之炮击事件。此役在鹿儿岛当地又称“前之滨战役”。萨英战争的结果,令萨摩藩了解到攘夷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英国原本认为萨摩藩不堪一击,但在炮击的两天后撤退,英国亦从原先支持幕府的方针,转而亲近萨摩藩。

生麦事件[编辑]

谈判[编辑]

  • 西历1863年5、6月间,英国代理公使约翰·尼尔英语Edward St. John Neale从幕府处收取生麦事件的赔偿金十万英磅。
  • 1863年8月6日,约翰.尼尔为了要与萨摩藩面对面谈判,组成有军舰七艘的舰队(旗舰尤里亚勒斯号),由英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奥古斯都.库柏中将协同指挥,从横滨出港。
  • 1863年8月11日,英舰队到达鹿儿岛湾,于鹿儿岛城下町以南七公里的谷山乡近海锚泊。因此,萨摩藩宣布进入总动员体制,寺田屋事件有关人士亦解除谨慎处份。
  • 1863年8月12日,英舰队继续推进,至距离鹿儿岛城下町附近“前之滨”约一公里处锚泊。英方向访舰的萨摩藩使者提交国书,要求处罚生麦事件的犯人,及赔偿受害者遗族2万5千英镑。萨摩藩持保留态度,并提议翌日于鹿儿岛城内会谈。
  • 1863年8月13日,英方拒绝城内会谈之提议,要求萨摩藩立刻提出答复。萨摩藩于提交英舰队的答复书中表示,萨摩藩“关于生麦事件并无责任可言”,并拒绝英方的要求。此时英舰队移泊靠近樱岛的横山村、小池村近海。
    • 此时,萨摩藩表示英方将处罚的对象应为持刀杀人的武士而非藩主岛津茂久,是故拒绝英方的要求。(此一误解,肇因于日语的不精确性,担任翻译的福泽谕吉在用语上造成事件责任者和藩主之间模棱两可)。
    • 另一方面,事件当事人的奈良原喜左卫门等人,则计划偷袭英国舰队。由海江田信义日语海江田信義黑田清隆大山岩等人,分别伪装成国书答复使者,与卖西瓜的商人。其中伪装成使者的成员成功登舰,但其他人包括奈良原等,则因为英方戒备森严不允上船而退去。
  • 1863年8月14日,代理公使约翰·尼尔通告萨摩方的使者,若不接受其要求即会行使武力。此时萨摩方已经决定开战。藩主岛津茂久(日后的岛津忠义)与其辅佐人岛津久光,判断鹿儿岛主城位于英舰炮射程范围之内,而将本营移向较远处的千眼寺。

战斗[编辑]

英国舰队攻击路线图
日本防御工事同异国船只作战、日本画
鹿儿岛炮击,伦敦新闻画报,1863年11月7日
  • 1863年8月15日 - 英国舰队扣住了萨摩藩的三艘蒸气船(白凤丸、天佑丸、青鹰丸)。中午,萨摩藩的岸防80门炮台突然对射程内的英舰发炮。英舰被打的措手不及。14点,英军使用100门舰炮攻击炮台、鹿儿岛城,破坏了近代工厂集成馆日语集成館事業附近,使萨摩藩失去蒸气船和所有生产炮台的工厂。但萨摩藩的炮击使英国舰队重伤一艘,中度伤害两艘,包含舰长副舰长一共死伤60人。英国认为损失惨重的原因是,开战当时暴风雨来临,舰队摇晃严重、准备不足的火炮命中率极低,而英国舰队停泊的地方、正好是萨摩常常军演训练的地方。另一方面,萨摩方面认为受创惨重的原因是,英国的新型大炮命中率、射程都远远优于萨摩的大炮。根据萨摩藩统计,死伤者极少,仅9人。
  • 1863年8月17日 - 16时、英国舰队炮击樱岛后、开始往横滨撤退。

最后的谈判与收尾[编辑]

与大英帝国谈判的萨摩官员
萨摩支付赔偿款
  • 1863年11月15日英萨讲和,萨摩藩赔偿25,000英镑(相当于63,000日本银两),但这笔钱却由当时的中央政府-德川幕府支付。之后因为明治维新之故,萨摩藩最终并未将这笔借款偿还幕府。
  • 这场冲突事实上成为之后萨摩藩与英国紧密关系的开端,其后双方还在戊辰战争中结为联盟。自此萨摩藩知道攘夷已不可能,转向主张开国,后来成为明治维新的推手。
  • 后来成为大日本帝国海军大将的东乡平八郎,在此次冲突中曾参加上述伪装西瓜商人的行动并在鹿儿岛炮台担任炮手。

相关连结[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Denney & Howe, Christopher
  2. ^ 《元帅公爵大山巌》:祇园洲炮台伍长税所淸太ただ一人の戦死者p.136
  3. ^ 日本史籍协会《岛津久光公实记(二)》
  4. ^ 《元帅公爵大山巌》p.136-138
  5. ^ 存档副本. [2015-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 ^ 同上英文报纸翻译资料
  7. ^ 《元帅公爵大山巌》:流弾により7月2日は守卫兵3人死亡、负伤5人、7月2日は守卫兵1人死亡p.136-138
  8. ^ Denney, John. Respect and Consideration: Britain in Japan 1853 - 1868 and beyond. Radiance Press (2011) p.191. ISBN 978-0-9568798-0-6
  9. ^ Howe, Christopher (1996). The Origins of Japanese Trade Supremacy: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in Asia from 1540 to the Pacific War. C. Hurst & Co. Publishers. p.279 ISBN 978185065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