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森选侯国
萨克森选侯国 Kurfürstentum Sachsen(德语) | |||||||||
---|---|---|---|---|---|---|---|---|---|
1356年—1806年 | |||||||||
国徽[a]
| |||||||||
![]() | |||||||||
地位 | 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国 与波兰立陶宛形成共主邦联 (1697–1706、1709–1763) | ||||||||
首都 | |||||||||
宗教 | 人民主要信仰罗马天主教(1520年代之前)和信义宗(从1520年代开始)。[b] | ||||||||
政府 | 封建君主制 | ||||||||
选帝侯 | |||||||||
• 1356年 | 鲁道夫一世(首任) | ||||||||
• 1419年–1422年 |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阿斯坎尼家族末任) | ||||||||
• 1423年–1428年 | 腓特烈一世(韦廷家族首任) | ||||||||
• 1763年–1806年 |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三世(末任) | ||||||||
历史时期 | 近代欧洲早期 | ||||||||
• 《1356年金玺诏书》 | 1356年1月10日 | ||||||||
1423年1月6日 | |||||||||
• 莱比锡瓜分方案 | 1485年8月26日 | ||||||||
• 维滕贝格降书 | 1547年5月19日 | ||||||||
1635年6月15日 | |||||||||
1697年–1706年和 1709年–1763年 | |||||||||
• 升格为王国 | 1806年12月20日 | ||||||||
| |||||||||
今属于 | ![]() ![]() |
萨克森选侯国(德语:Kurfürstentum Sachsen),或萨克森公国,是1356年-1806年间神圣罗马帝国中一个独立的世袭选侯国。选侯国前身是以维滕贝格为中心的萨克森-维腾堡公国,公国随后以此为基础陆续兼并周边地区,包括德累斯顿、莱比锡和真尼沙等城市,最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的重要邦国。改宗新教后,萨克森一直以新教邦国的保护者自居,直至这一地位被邻国勃兰登堡-普鲁士所取代。
1356年金玺诏书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将萨克森-维滕贝格公国的阿斯坎尼大公提升至选帝侯的地位[1]。1422年,阿斯坎尼家族萨克森-维滕贝格支系绝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将萨克森选侯国交由韦廷王朝的迈森侯爵继承[2]。尽管选侯国的领土面积愈来愈多,但其获得皇帝选举权的基础只来自于国内原属萨克森-维腾堡公国的核心地区。
1485年签订的莱比锡条约让选帝侯腓特烈二世的两个儿子分家,瓜分选侯国领地。恩斯特继续获得选帝侯头衔,继承家族于迈森北部、图林根南部和维滕贝格的领地(恩斯特系),仍称萨克森选侯国。而阿尔布雷希特三世则获得图林根北部、迈森南部的萨克森地区(阿尔布雷希特系),头衔为萨克森公爵,领地称萨克森公国。1547年,改宗新教的恩斯特系选帝侯约翰·腓特烈一世于施马尔卡尔登战争中战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选帝侯之位转封给支持天主教的阿尔布雷希特系公爵莫里茨。阿尔布雷希特系从此一直拥有选帝侯的头衔直至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瓦解后为止,因萨克森选侯国在拿破仑战争中选择与拿破仑结盟,在其支持下选侯国改组成为萨克森王国[2]。
萨克森选侯国一直是一个经济多元,相当繁荣的国家,尽管在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和1756年至1763年的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七年战争)期间及之后曾遭受过重大挫折。国内中产阶级结构的发展受到贵族和政府的限制,往往落后于同时代例如荷兰共和国等的西方国家。16世纪初,选侯国所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为萨克森带来了重要的人文与教育动力。尤其到了18世纪,萨克森文化和艺术蓬勃发展。
直至17世纪末的约200年间,萨克森选侯国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重要性一直排第二,也是一众新教邦国的重要保护者。1807年(升为王国的一年后),萨克森的疆域达到顶峰,面积达34,994平方公里(约13,500平方英里),人口达201万[3]。
选侯国的建立
[编辑]背景
[编辑]从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中叶期间,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过程开始定形,演变成只在特定数位选帝侯所组成的狭小圈子中选出下任皇帝,而其他德意志诸侯则被排除在外,无法成为皇帝候选人。当初的候选人只包括两位王公主教及两位世俗诸侯,而萨克森公爵正是当中其中一位[来源请求]。到了十三世纪,特定选举人增至七位,包括:美茵茨总教区总主教、特里尔总教区总主教、科隆总教区总主教,以及莱茵-普法茨伯爵、勃兰登堡藩侯、波希米亚国王和萨克森公爵。十三世纪初,选举人的被选权开始与其所拥有的领地挂钩,并随之成为定制。以萨克森选侯国来说,能够成为选帝侯的具体条件是必须拥有萨克森-维滕贝格公国。
中世纪早期的古萨克森地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德国的下萨克森州。1180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腓特烈·巴巴罗萨剥夺了其宿敌,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的权力,亨利拥有的萨克森公国被瓜分:西部领土被改划予科隆总主教,作为其隶属的威斯特法伦公国,而东部领土则继续作为萨克森公国存在,但改赠予阿斯坎尼家族。伯恩哈德成为家族首位萨克森公爵。但他未能完全管控获赠的原萨克森公国领地,最终阿斯坎尼家族治下新的萨克森公国只能控制劳恩堡和维滕贝格两处帝国封地,和持有“萨克森公爵”名义上的头衔[4]。
伯恩哈德死后萨克森公国由阿尔布雷希特一世(1212年-1260年在位)所承继。1260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死后,其子约翰一世和阿尔布雷希特二世(1260年-1298年在位)就有瓜分公国的想法,双方初步约定各自取得萨克森-劳恩堡和萨克森-维滕贝格。起初两兄弟仍然共同管治整个公国,但到了1269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同时成为马格德堡城堡伯爵之后,两兄弟正式决定瓜分公国并附诸实行,直到1296年双方正式分家。萨克森-维滕贝格一方成功取得选帝侯的永久资格[5]。
从萨克森-维滕贝格到萨克森选侯国
[编辑]阿斯坎尼家族维滕贝格一系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和鲁道夫一世(1298年-1356年在位)以萨克森公爵的身份统治了萨克森-维滕贝格近150年。他们确保王朝得以延续,并持续宣称自己有权继承萨克森选帝侯席位。三位公爵统治期间,他们都专注于处理与区内其他诸侯之间的外部冲突,并大力推动当时国内人口稀少地区的发展。1290年,公国的领土再次获得扩张,新并入马格德堡城堡伯爵和布雷纳伯国领地。
直到1356年,帝国颁布《金玺诏书》,从七位选帝侯中选出德意志国王的选举办法正式被制度化,一众选帝侯的选举权得以确立。皇帝查理四世透过该诏书,永久授予鲁道夫一世身为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的选举权,并宣布萨克森-维滕贝格必须作为一片完整领地,日后不可以被分割[6]。萨克森-维腾贝格公爵从此升格为帝国内的顶级诸侯之一。萨克森-维腾贝格公爵不仅是德意志七大选帝侯之一,也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司马。
但就面积而言,萨克森-维滕贝格在帝国中却仍然是一块相当细小的领地,面积仅约4,500至5,000平方公里。该地区没有大型的城市中心,但公国位处易北河中游,战略位置优越,有庞大的发展前景。
选帝侯的重新改封
[编辑]1422年11月,选帝侯兼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三世(1419年-1422年在位)去世,无可以继承的子嗣。德意志国王根据金玺诏书的条款,收回了公国并宣布其成为悬空的帝国领地[7]。阿斯坎尼家族另一分支,萨克森-劳恩堡公爵埃里希五世和迈森韦廷家族的腓特烈一世(1423年-1428年在位)均宣称拥有萨克森-维滕贝格及其相关的选帝侯特权[8]。
腓特烈一世的宣称是基于他在1419年至1434年胡斯战争期间对天主教势力的支持。1423年,德意志和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德最终正式决定将萨克森-维滕贝格,这份阿尔布雷希特三世留下的政治遗产作为帝国封地,封予韦廷家族的迈森藩侯,让其继承萨克森选侯国及其选帝侯特权。而韦廷家族原有的迈森藩侯国被并入萨克森选侯国,而属选侯国内组成部分的萨克森-维滕贝格公国同时纳入韦廷家族领地,从而确立其家族得以拥有选帝侯身份。萨克森-维滕贝格从此成为韦廷家族最为重要的领地,直到1548年。
韦廷家族分别自1089年和1125年起担任卢萨蒂亚边疆区和迈森边疆区的藩侯,透过这次获得萨克森-维滕贝格这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区,他们得以从原有领地继续向北扩展。这片地区使他们能够与马格德堡等德意志北部的重要城市建立交通联系,并加强了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易北河中部地区的融合。易北河的通道使他们能够与汉萨同盟进行贸易,包括易北河沿岸已加入同盟的几个城市[9]。萨勒河和易北河之间这片区域不久前才有日耳曼人来到殖民定居,通过这次政治升级,这片区域得以向西与其他日耳曼人早已长期定居的土地连接。与此同时,差不多同一时间毗邻的勃兰登堡选侯国亦改由霍亨索伦家族所继承[10]。韦廷家族从此开始崛起并成为德意志中部地区的主要力量。在政治上,他们一直忠于帝国的号令,特别是在15世纪透过购买周边土地之后,他们能够建立起一个相对紧致连贯的领地。“萨克森”这个地区名称亦随着韦廷家族领土的扩张,从最初只是形容维滕贝格周边地区,逐渐扩展到最终指代易北河上游的所有韦廷家族领地[11]。
韦廷家族统治的开始
[编辑]中世纪后期的领地统合
[编辑]从文艺复兴初期起,统治者选择的居住地位置,而及其在臣民中的可见度日益重要。有见及此,韦廷家族于15世纪末选择在位处于易北河谷的德累斯顿建立了一座新的居所。从此德累斯顿成为了选帝侯本人、其国家议员和行政官员的永久居所。
为了维持军队装备以及宫廷日常用度,国家的开支日益增加,但选帝侯已经无法独力应付。解决办法是征收新的税种,但这需要征求国内各阶层的同意。为此1438年选帝侯腓特烈二世(1428年-1464年在位)组织召开了一次阶级会议,这被认为是萨克森史上的第一次地区议会 。此后一旦再次改革税制的时候,各阶级代表被赋予无需君主召集即可召开会议的权利。结果导致日后议会的召开越来越频繁,最终形成了具韦廷家族特色的“阶级制国家”(Ständestaat)制度,并持续至十九世纪。
如同其他德意志家族的普遍做法,韦廷家族经常亦将财产分赠予各个儿子和兄弟,这常常导致家庭内部的关系紧张。1440年,同属韦廷家族的图林根领地伯爵弗雷德里希四世去世后,图林根伯爵领回归伯爵的侄子,同时为萨克森选侯的腓特烈二世所继承。但与腓特烈二世共治韦廷家族领地的弟弟威廉三世对此安排感到不满,认为图林根伯爵应该由他继承,与哥哥腓特烈二世之间发生激烈争执。最终于1445年双方在阿尔滕堡首度商议划分家族领地,商议后的方案提出,威廉三世能够获得家族位于图林根和法兰克尼亚地区的西部领地,界限东至包括莱比锡周边的东方地区;而腓特烈则可以获得选侯国东部部分,即萨克森-维滕贝格公国和迈森藩侯国等地区。
但是双方都拒绝了这次及之后多次所提出的划分协议,最终双方兵戎相见,这次冲突被称为萨克森内讧战争。经过五年的战斗,双方形势没有任何变化,但却令国内大片地区遭到破坏。1451年1月27日,双方最终于瑙姆堡附近的普福尔塔(Pforta)签订和约结束战争[12]。和约确认执行1445年于阿尔滕堡所商议的方案,将韦廷家族领地暂时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萨克森西部地区自1382年起一直由韦廷家族的旁系统治,这次划分后威廉三世取得这片地区,但他千辛万苦所取得的领地最终却无人继承。1482年威廉三世逝世无嗣,西部地区再次回归韦廷家族主系继承。韦廷家族领地再次统一。
另一项与选侯国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是1459年时任选侯腓特烈二世与波希米亚国王波杰布拉德的伊日签订了《埃格条约》。条约明确了波希米亚王国与萨克森两国之间的边界,永久解决了两国的边界争端[13]。
恩斯特与阿尔布雷希特的共治
[编辑]
1464年9月7日,选帝侯腓特烈二世在莱比锡去世,他的长子恩斯特(1464年-1486年在位)继任萨克森选帝侯,时年23岁。这标志着他与弟弟萨克森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之后近二十年共治萨克森的开始。最初两人的共治十分和谐,得益于国内长期上升的经济和长足的城市发展。设于德累斯顿城堡内的联合宫廷确保了两人政治行动和决策的一致性。兄弟俩一起在迈森按照法国模式建造了阿尔布雷希特城堡。对外政策上,他们寻求与波希米亚进一步和解,并于神圣罗马帝国对抗奥斯曼帝国和勃艮第继承战争时积极为帝国提供军事援助。
恩斯特和阿尔布雷希特联合统治时期,在厄尔士山脉发现了大量的银矿,这刺激了选侯国的经济,得以持续繁荣。从采矿所得的利润让萨克森选侯得以顺利推行一连串的国内外政策。他们不断购买新的土地并入韦廷家族领地,将其领土向北方和东方扩张。
由萨克森所统治的莱比锡,自从在皇帝授予其每年举办三次帝国贸易集市的权利之后,开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帝国集市上,选侯们将矿银兑换成现金充实国库,凭借充盈的资金他们积极开展国内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14] 。随后莱比锡又因为取得新的集市和货品存储权,城市的交通量日渐增加,欧洲主要的贸易路线都汇聚于此,莱比锡也因而成为整个欧洲的重要贸易中心。政府于贸易路线沿途所收的关税又再反过来充实了选帝侯的国库。1480年,来自纽伦堡的印刷商康拉德·卡赫洛芬来到莱比锡定居,并用他的凸版印刷机开创了日后莱比锡传统的书籍印刷工业。
1483年,萨克森选帝侯恩斯特与萨克森公爵阿尔布雷希特建立了莱比锡高等法院。法院由贵族和市民阶级组成,是萨克森选侯国首个独立于君主和宫廷的公共机构。高效率的地方和中央行政机构保障了选帝侯的统治。强盗骑士在德意志地区所引发的动乱和危险得以平息,国内秩序得以恢复。血腥的报复不再出现,路上不会再发生劫案,一个高效的法律体系得以建立[15]。与当时德意志其他邦国相比,萨克森在文化、经济和政府建设方面都更加先进。
1482年两兄弟的叔叔,公爵威廉三世去世后,萨克森的西部地区回归韦廷家族主系,萨克森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仅次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二大强国。韦廷家族的连系网不断扩大,家族成员亦包括马格德堡、哈尔伯施塔特和美因茨的采邑主教,韦廷家族并声称拥有下莱茵地区几个公国的所有权[16]。

领地的重新划分
[编辑]后来,恩斯特和阿尔布雷希特两兄弟之间的家庭关系开始紧张,再继续共治的情况已无法再维持,最终导致双方于1485年11月11日签订了莱比锡瓜分方案[17]。 最初双方未有打算将萨克森永久瓜分,这个方案只是临时性质,但结果是这个瓜分方案最终被永久落实下来,令到萨克森选侯国在帝国内的强权地位被大为削弱,并不断引发公然的对抗。
恩斯特治理的重心领地主要在北方,他的住所设于托尔高[18],并掌控著北方大片传统上作为选帝侯领地的地区。他除了一片主要领地之外,还拥有另外14块飞地。恩斯特一系保留了选帝侯的头衔,该头衔可以传给系内家族的所有男性成员。而阿尔布雷希特则以萨克森公爵的身份居住在德累斯顿,管理其于东方的核心领地。他的领地分布在战略上更具优势,因为它只由两个主要区域和四块飞地所组成。萨克森最大的两个城市——莱比锡和德累斯顿——都位于他的领地之内。
宗教改革
[编辑]1517年,马丁·路德在萨克森的维滕贝格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开启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恩斯特系管治的萨克森选侯国和其他同系领地随即成为全欧洲关注的焦点,众人都关注刚萌芽的宗教改革将会在此地如何继续发展。时任选侯智者腓特烈(1486年-1525年在位)在位期间一直保护路德,最著名的例子是1521/22年沃尔姆斯议会中路德拒绝忏悔之后,腓特烈将路德带往瓦尔特堡保护将近十个月[19]。与恩斯特系相反,阿尔布雷希特一系的萨克森公爵蓄胡的格奥尔格反对路德的主张,并拒绝公开对抗皇帝查理五世的行动。格奥尔格终身反对路德,直至其死后宗教改革才可以推展至阿尔布雷希特一系的萨克森领地。与之相对,恩斯特系一派则积极参与了整个帝国内的宗教改革进程,与其他改为信仰路德宗的诸侯组成了施马尔卡尔登联盟,以平衡帝国天主教一方的势力,并持续公开呼吁挑战天主教一方[20]。双方对宗教的差异导致了1546年至1547年的施马尔卡尔登战争,最终天主教一方获得了胜利。
1525年爆发的农民战争仅对萨克森位于福格特兰地区和厄尔士山脉的领地产生了些微影响。萨克森的农民所面临的负担比帝国西南部的其他邦国为小,萨克森强大的地位和行政管理,亦限制了领主贵族的专制行为[21]。1565年,萨克森境内的犹太人被驱逐出境[22]。
阿尔布雷希特系的崛起并成为帝国新教的保护者
[编辑]
施马尔卡尔登战争期间,作为皇帝查理五世的盟友,阿尔布雷希特一系的萨克森公爵莫里茨(1547年-1553年在位)率领军队,于米尔贝格战役击败了恩斯特一系的萨克森选帝侯约翰·腓特烈一世(1532年-1547年在位)。战后签订的《维滕贝格降书》中订明,萨克森的选帝侯席位及相关资产将于1547年先改授予莫里茨,到次年1548年他亦会正式获得萨克森-维滕贝格公国。这次改划查理五世违反了战前对莫里茨的承诺,没有将所有属于恩斯特一系的领地全部改赠予他[23]。
恩斯特一系失去了一半的领地,只保留了魏玛、耶拿、萨尔费尔德、魏达、哥达、艾森纳赫和科堡等地。恩斯特一系的领地自1572年起开始分裂成众多细小邦国。1640年,恩斯特一系领地主要分裂成两大支系:萨克森-魏玛王朝和萨克森-哥达王朝。前者一直只维持拥有数个旁系家族,后来这数个旁系合并组成了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而萨克森-哥达则继续分裂成众多旁系家族,其中大多数都独立统治著自己的领地,未曾再次合并。
现代德国的萨克森州大部分由阿尔布雷希特一系的领地所构成。经过领地重组及更改家系的新萨克森选侯国,再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仅次于哈布斯堡君主国以外的第二大德意志邦国,并将在帝国政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然而,这个位于易北河中游的萨克森选侯国,在地理层面上整个国家的领土并非完全连接。选帝侯莫里茨和他的兄弟,继任者奥古斯特(1553年-1586年在位)一直努力连接分散的领土。1547年7月13日,新旧领地的各级阶层在莱比锡召开了为期两周的议会。
选帝侯莫里茨成功地为帝国承认新教扫清了道路。在他的统治下,萨克森选帝侯比帝国其他任何势力都更加保护新教信仰[24]。随着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的签订,帝国内的诸侯被允许自由选择信仰信义宗或天主教(教随君定),而萨克森这个时候就坚定地站在哈布斯堡王朝一边。1553年莫里斯战死后奥古斯都接替他成为选帝侯,他视自己为帝国内一众新教诸侯的领袖,而诸侯们亦乐于让他去做,因为维护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已经达成的现状完全符合他们的利益。
恩斯特系公爵约翰·腓特烈二世继续宣称拥有其父被剥夺的选帝侯资格。当他的盟友威廉·冯·格伦巴赫被处以皇室禁制时,约翰·腓特烈二世拒绝听从帝国中央,对格伦巴赫采取任何行动,故一年后他也被处以皇室禁制。皇帝斐迪南一世转而委托奥古斯特执行帝国的裁决,而奥古斯都于1567年成功对格伦巴赫和约翰·腓特烈发动军事行动,巩固了萨克森选帝侯在帝国的地位。阿尔布雷希特系的选帝侯资格从此再也没有受到恩斯特系的挑战。
改信新教归正宗
[编辑]加尔文主义在选帝侯克里斯蒂安一世(1586年-1591年在位)统治时期开始传入萨克森选侯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萨克森境内取代了正统的路德宗,新的教会秩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随着克里斯蒂安于1591年去世,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为未成年的克里斯蒂安二世(1591年-1611年在位)而建立的监护政府,对萨克森的加尔文主义运动进行暴力镇压。加尔文主义的支持者被解职,富有的加尔文主义者的房屋遭到袭击并被纵火。
归正宗与信义宗之间日益加剧的分歧,强化了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力,而该运动也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萨克森选帝侯试图在帝国内部调解各方的关系。1608年,帝国内的新教诸侯结盟成立了新教联盟;1609年,帝国内的天主教诸侯也联合成立了天主教联盟。
三十年战争
[编辑]
1618年发生的布拉格抛窗事件中,愤怒的波希米亚新教徒将天主教官员抛出布拉格城堡的窗外,这标志着德意志长久以来的宗教和谐时期已经结束。为了维持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签订后得以造成的和平,萨克森选帝侯约翰·格奥尔格一世(1611年-1656年在位)虽是新教国家却选择加入皇帝一方。起初,他和美因茨选帝侯仍然试图站在皇帝马蒂亚斯和波希米亚各阶层之间进行调解。但是1619年3月马蒂亚斯去世,波希米亚议会宣布废黜新继帝位的斐迪南二世,自行选出信奉新教的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为波希米亚国王,事态发展已经失去转圜余地。约翰·格奥尔格一世随后同意让萨克森替斐迪南二世重新征服两个位于上卢萨蒂亚和下卢萨蒂亚的波希米亚属地。1620年9月,萨克森军队开进上述两个地区,未遇到重大抵抗就成功占领。由于斐迪南二世无法按照约定偿还战争费用,他不得不在1623年将这两块领土作为抵押赠予约翰·格奥尔格一世。
但随后萨克森与斐迪南二世的关系逐渐恶化,部分原因是华伦斯坦率领的帝国军队对萨克森的中立立场视若无睹,华伦斯坦曾多次率领军队劫掠卢萨蒂亚。另外,约翰·格奥尔格一世也对斐迪南二世向西里西亚和波希米亚地区推行再天主教运动,残酷对待当地新教徒的行为感到不满,但他却无力扭转皇帝的做法。到了1631年,新教诸侯不断失势,作为同是新教国家的萨克森,情况已经恶化到让约翰·格奥尔格一世不得不转过头来加入新教阵营,联合瑞典与皇帝开战。军事情势是令约翰·格奥尔格一世改变想法的决定性因素——当时瑞典军队已经无视萨克森的中立,驻扎了在其领土之上。

战争最终重创了萨克森选侯国,西部地区尤其严重。1631年在莱比锡附近发生了布赖滕费尔德战役,隔年又发生了吕岑战役。两次战役均以新教一方获胜。莱比锡数次被围城,人口从17,000人减少到14,000人。开姆尼茨遭到严重破坏,弗赖贝格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25]。国内的其他城市中心,尤其是德累斯顿和迈森,则得以从战火中幸免。由于华伦斯坦放任其副手海因里希.霍克行动,萨克森许多较小的城镇和村庄均遭到大规模洗劫。1632年8月至12月,一批克罗地亚轻骑兵袭击并洗劫大批村庄,虐杀居民,造成一片狼藉[26]。
1635年,萨克森与皇帝签订了《布拉格和约》,条约附录订明萨克森于次年可以获得卢萨蒂亚。萨克森的领土因此再增加了约1.3万平方公里,几乎达到其最顶盛彊域。然而,三十年战争造成的破坏仍在持续,与瑞典的战争随后的十多年一直继续。萨克森选侯国于1645年有条件下退出与瑞典的直接战斗;1646年正式签订条约与瑞典停战。
1648年10月23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结束了三十年战争。但是此后,瑞典军队撤离萨克森选侯国的步伐极之缓慢。直到1650年6月30日,在缴纳了规定的276,600帝国塔勒赎款后,最后一批瑞典军队才撤离莱比锡。随后雇佣兵也被释放,生活才逐渐恢复正常。
战争导致萨克森人口减少,大部分与疫情和贸易停滞相关的经济因素有关,但军队调动和战时占领也造成了城镇和乡村人口的大幅减少。据历史学家卡尔海因茨·布拉施克(Karlheinz Blaschke)指出,战争导致萨克森的人口减少了接近一半[27]。但有其他学者指出,如此大幅的人口减少可能确实存在于个别地区,但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人口损失。宗教难民的迁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萨克森的人口损失,约有15万人从波希米亚和西里西亚来到萨克森[28] 。战后马格德堡彻底被毁,其作为神圣罗马帝国东部大都市的地位转移到了莱比锡、德累斯顿,以及正在崛起的勃兰登堡城市柏林。
当约翰·格奥尔格二世(1656年-1680年在位)继承父位时,萨克森选侯国仍在遭受战争的经济后果。直到约翰·格奥尔格三世(1680年-1691年在位)统治时期,战争的破坏和严峻的社会福利状况才得以克服。乡村农场和城市家庭的重新安置是政府施政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见到复苏成果的第一个迹象是税收的增加。采矿、冶金、手工艺、贸易和运输业缓慢但稳定地复苏。战争期间由于领地诸侯对资金的巨大需求,萨克森各阶层民众重新获得了政治话语权。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起,选帝侯不得不比以前更频密地召开议会,1661年起,国内各阶层得以行使自发举行集会的权利。
早期巴洛克时代
[编辑]约翰·格奥尔格一世在三十年战争完结后的和平时期曾经借机整理萨克森的领地。他的遗嘱中的一项条款推翻了阿尔布雷希特于1499年颁布,旨在防止遗产领地被分割的法令。根据遗嘱,萨克森选侯国的小部分土地分别被遗赠给了他的三个儿子:奥古斯特、克里斯蒂安和莫里兹。这些遗赠领地上都建立了独立的公国,从而让韦廷王朝阿尔布雷希特一系创建多了三支旁系血脉。但是最终萨克森-蔡茨、萨克森-梅泽堡和萨克森-魏森费尔斯这几个公国分别于1718年、1738年和1746年都因继承绝嗣而回归到萨克森选侯国。在约翰·格奥尔格二世时期,这三个公国被析出导致选侯国在经济、财政和政治上都遭到削弱。但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次分家让萨克森的宫殿建筑、文化机构和科学设施等都不再只集中于德累斯顿和莱比锡这两个文化中心。这些争取独立的旁系家属也有效限制了萨克森选侯国日益增长的专制倾向[29]。
与当时其他规模相似的邦国一样,萨克森选侯国奉行的外交政策目标,都是在竞争激烈的国家体系中推动自身的崛起[30]。直到十七世纪末之前,萨克森都一直是奥地利皇室坚定的追随者。 1657年皇帝斐迪南三世去世后,约翰·格奥尔格二世担任了一年多的帝国代理人(帝国摄政),直到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奥波德一世当选。十七世纪中期,萨克森先后参与第二次北方战争(1655年-1660年)和随后的1663年-1664年奥土战争。同年,萨克森成为莱茵同盟的成员,允许法国人在萨克森领土上招募士兵,并允许法国军队通过萨克森领土[31]。1683年,选帝侯约翰·格奥尔格三世参加了维也纳之战,阻止了奥斯曼土耳其对该城的第二次围攻,确保了维也纳的独立地位。
奥古斯特统治时期
[编辑]绝对王权与辉煌
[编辑]
1694年4月27日,此前鲜有在公众露面的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1694年-1733年在位)继承了选帝侯的身份,接管了萨克森的国事。他后来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强力王”奥古斯特二世。各类庆典、巴洛克式的璀璨建筑、艺术资助,以及奢华宏伟的排场,是他统治时代的特征[32]。奥古斯特时代的德累斯顿继续发展成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这段时期的德累斯顿建造了茨温格宫、塔森伯格宫、皮尔尼茨宫、莫里茨城堡和奥古斯都大桥。新的教堂建筑就包括乔治·巴赫所设计的新教圣母教堂,以及加埃塔诺·基亚维里所设计的天主教德累斯顿主教座堂。

萨克森宫廷的奢华生活最终超出了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最终不得不以牺牲军事实力作为代价来维持财政。财政问题导致萨克森被迫放弃德意志中部的一些重要据点。萨克森选帝侯的过度扩张,造就了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崛起,使其成为帝国之内德意志和新教诸侯中的第二大势力。
奥古斯特于1706年成立枢密内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行政权力机构,从而削弱了贵族的影响力。枢密内阁设有专门的部门,并逐渐成为国内最高的中央权力机构,凌驾于由各领地贵族组成,相互竞争的枢密院。
奥古斯特还引入了一套透明的会计制度来核实支出,并成立了会计院来有效地组织税收制度。由于这项制度的实行以及军事经费的削减,尽管支出高昂,但国家债务仍然有限且可控。选侯国并未发展出真正的专制主义。选帝侯对绝对权力的渴望、贵族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以及民众对政府的诉求之间互相矛盾,这些内部矛盾最终被证明难以克服。
奥古斯特之子腓特烈·奥古斯特二世(1733年-1763年在位)对政治毫无兴趣,继任后他将日常政事都交给首相海因里希·冯·布鲁尔去处理。在布鲁尔的领导下,萨克森的财政危机日渐加剧,财政预算杂乱无章毫无组织,导致国家陷入拖欠债务和破产的危机[33]。
与波兰的共主邦联
[编辑]
1696年波兰国王扬三世·索别斯基去世后,强力王奥古斯特改为皈依天主教,并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支持、军事压力和贿赂之下,于1697年通过自由选举赢得国王之位,成为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奥古斯特二世。选侯国与波兰-立陶宛从而建立起以奥古斯特本人为基础的共主邦联,这背后奥古斯特的政治考量与其他德意志诸侯所想的一样,是一次独立于神罗帝国体系之外的尝试。作为当时德意志强国之一的萨克森,与当时其他强大的帝国诸侯一样,都渴望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中央控制,提升自身在欧洲国家体系中的地位。
担任国王后的奥古斯特在欧洲外交事务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他开始与丹麦和俄罗斯暗中联络,以共同对抗瑞典,并最终引发了1700年至1721年的大北方战争。奥古斯特打造的强权政治因战争早期的军事失败而破产;1700年萨克森入侵瑞属利沃尼亚,最终演变成一场军事惨败。瑞典人于1706/07年占领了萨克森选侯国,并迫使奥古斯特根据《阿尔特兰施泰特条约》暂时放弃波兰王位。瑞典军队的占领令萨克森损失了3500万帝国塔勒[34]。1709年瑞典军队撤出波兰后,奥古斯特重登波兰王位,但他再无法声索对瑞属利沃尼亚的主权,并在随后战争期间沦为俄罗斯的小弟。
1733年奥古斯特去世后,关于其继承人的争议引发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最终萨克森一方赢得了战争。合法当选的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被迫逃亡,奥古斯特之子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二世当选为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
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萨克森选侯国遭到普鲁士王国的入侵,战争期间一直被普鲁士占领,到了1763年选侯国境内更加成为战场。普鲁士人将萨克森货币贬值,奥古斯特三世在获准前往波兰之前曾被短暂俘虏;在整个战争期间,他都居住在华沙,其政令不出这座城市。
1763年《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签订后,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七年战争的一部分)结束,萨克森作为欧洲强国的地位也随之终结。奥古斯特三世和首相海因里希·冯·布吕尔于同年双双去世,萨克森与波兰的共主邦联也随着1764年俄普同盟的建立而正式终结。韦廷王朝于1765年正式宣布放弃对波兰王位的声索[35]。1791年,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三世(1763年-1806年在位)惧于卷入奥普俄三国对波兰领土的争端,拒绝接受《五三宪法》规定赠予的波兰王位。萨克森已经不能在欧洲列强当中扮演重要角色[36]。
七年战争对萨克森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作为战场和军队调动的中心,萨克森遭受了重大破坏,平民伤亡惨重。据估计,约有九万萨克森人死于战火[37]。为了避免被强征入伍,许多萨克森人离开了家园。假币的伪造和流通导致莱比锡博览会和萨克森的国家信誉受损,经济损失惨重。
国家的重建及升格为王国
[编辑]
《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签订后,选侯国的经济濒临破产。萨克森国债高达4900万塔勒,约为当年国家收入的十倍。政治家托马斯·冯·弗里奇与其担任主席的重建委员会,将系统性地削减国债视为萨克森重建计划的核心,该计划被称为“再重建”(Rétablissement)。透过推行全面的改革,萨克森国家预算不仅在1774年恢复盈余,而且还实现了至少二十年间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再重建”计划的意义远不止于修复战争所造成的破坏,更是因为此计划成为了德国历史上最重大、最成功的重建工作之一[38]。
在参与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1778年-1779年)之后,萨克森更改国策,不再纠缠于“分寸土地的争夺”(Länderschacher),当中包括解决了对格劳豪周边地区的长期争端,这为萨克森国库带来了七百万古尔登的收入,可以进一步用于对国家的投资[39]。从1791年起,碍于欧洲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三世需要不停转换所加入的政治联盟,这种情况直到1806年萨克森升格为王国后仍在继续。1805年,萨克森选侯国的面积达39,425平方公里[40]。
1806年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爆发时,萨克森选侯国选择与普鲁士结盟对抗拿破仑。萨克森士兵在耶拿战役中与拿破仑军队交战。战败后萨克森被占领,10,000名巴伐利亚士兵和一名法国城市指挥官进入德累斯顿。1806年12月11日,萨克森与法国签订了《波兹南条约》,从此萨克森成为法国的附庸国。萨克森选侯国除获赠予部分原属普鲁士的领土之外,还需要加入莱茵邦联,并有义务在战时为法国提供军队。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三世获升格为国王,从那时起其自称改为萨克森国王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并统治新的萨克森王国直到1827年。
注解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The Golden Bull of the Emperor Charles IV 1356 A.D.. Avalon Project. Lillian Goldman Law Library, Yale Law School. 2008 [2018-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0).
- ^ 2.0 2.1
Saxony.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 Whaley, Joachim. Germany and the Holy Roman Empire volume 2: The Peace of Westphalia to the Dissolution of the Reich, 1648–1806. Oxford: OUP Oxford. 2012: 188.
- ^ Thieme, André. 1423 – Die Übertragung der sächsischen Kurwürde an die Wettiner [1423 – The Transfer of the Saxon Electorate to the Wettins]. Eigenwill, Reinhardt (编). Zäsuren sächsischer Geschichte [Caesuras of Saxon History]. Beucha: Sax-Verlag. 2010: 47 (德语).
- ^ Springer, Matthias. Die Sachsen [The Saxons]. Stuttgart: Kohlhammer. 2004: 13–16. ISBN 3-17-016588-7 (德语).
- ^ Groß, Reiner. Die Wettiner [The Wettins]. Stuttgart: Kohlhammer Verlag. 2007: 70. ISBN 9783170189461 (德语).
- ^ Thieme 2010,第48页.
- ^ Tullner, Mathias. Geschichte Sachsen-Anhalts [History of Saxony-Anhalt]. Munich: C. H. Beck. 2008: 28. ISBN 9783406572869 (德语).
- ^ Tullner 2008,第13页.
- ^ Bünz, Enno. Die Kurfürsten von Sachsen bis zur Leipziger Teilung 1423–1485 [The Electors of Saxony until the Partition of Leipzig 1423–1485]. Kroll, Frank-Lothar (编). Die Herrscher Sachsens. Markgrafen, Kurfürsten, Könige 1089–1918 [The Rulers of Saxony. Margraves, Electors, Kings 1089–1918]. Munich: C.H. Beck. 2007: 41. ISBN 9783406547737 (德语).
- ^ Tullner 2008,第30页.
- ^ Gross, Reiner. Geschichte Sachsens [History of Saxony]. Dresden/Leipzig: Edition Leipzig. 2012: 27. ISBN 9783361006744 (德语).
- ^ Gross 2012,第28页.
- ^ Jadatz, Heiko. Sächsische Landesherrschaft contra Wittenberger Reformation [Saxon sovereignty versus Wittenberg Reformation]. Denkströme. Journal der Säch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Leipzig. 2010 [17 November 2022] (德语).
- ^ Schirmer, Uwe. Die Ernestinischen Kurfürsten bis zum Verlust der Kurwürde: 1485–1547 [The Ernestine Electors until the loss of electoral privilege: 1485–1547]. Kroll, Frank-Lothar (编). Die Herrscher Sachsens. Markgrafen, Kurfürsten, Könige 1089–1918 [The Rulers of Saxony. Margraves, Electors, Kings 1089–1918]. Munich: C.H. Beck. 2007: 60. ISBN 9783406547737 (德语).
- ^ Richter, Michael. Die Bildung des Freistaates Sachsen. Friedliche Revolution, Föderalisierung, deutsche Einheit 1989/90 [The formation of the Free State of Saxony. Peaceful Revolution, Federalization, German Unity 1989/90]. 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2004: 32. ISBN 9783666369001 (德语).
- ^ Blaschke, Karlheinz. Schirmer, Uwe; Thieme, André , 编. Beiträge zur Verfassungs- und Verwaltungsgeschichte Sachsens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History of Saxony]. Leipzig: Leipziger Universitätsverlag. 2002: 323–335. ISBN 9783935693820 (德语).
- ^ Gross, Reiner. Die Wettiner [The Wettins]. Stuttgart: Kohlhammer Verlag. 2007: 84. ISBN 9783170189461 (德语).
- ^ Kilcrease, Jack. Luther's Time at the Wartburg. Reformation 2017. 11 December 2017 [23 November 2022].
- ^ Bünz 2007,第54f页.
- ^ Blaschke, Karlheinz. Sachsen im Zeitalter der Reformation [Saxony in the Age of the Reformation]. Gütersloh: Mohn. 1970: 65 (德语).
- ^ Barnavi, Eli (编). The Return to Western Europe.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Jewish People. Hutchinson. 1992: 138. ISBN 0-09-177593-0.
- ^ Gross 2007,第121–124页.
- ^ Dannenberg, Lars-Arne; Donath, Matthias. Reformation zwischen Elbe und Elster [Reformation between the Elbe and Elster] (PDF). Potsdam: Brandenburgische Universitätsdruckerei. 2016: 5 [17 November 2022] (德语).
- ^ Franz, Günther. Der Dreißigjährige Krieg und das deutsche Volk. Untersuchungen zur Bevölkerungs- und Agrargeschichte [The Thirty Years' War and the German People. Studies on Population and Agricultural History] 4th. Stuttgart: Lucius & Lucius. 1979: 17. ISBN 9783828252332 (德语).
- ^ Weise, Michael. Mobilität, Geschwindigkeit und Gewalt – die kroatischen Reiter in Brandenburg und Sachsen [Mobility, Speed and Violence – the Croatian Horsemen in Brandenburg and Saxony]. Asche, Matthias; Kollenberg, Marco; Zeiger, Antje (编). Halb Europa in Brandenburg. Der Dreißigjährige Krieg und seine Folgen [Half of Europe in Brandenburg. The Thirty Years' War and its Consequences]. Berlin: Lukas Verlag. 2020: 87f. ISBN 978-3-86732-323-9 (德语).
- ^ Blaschke, Karlheinz. Bevölkerungsgeschichte von Sachsen bis zur Industriellen R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Population of Saxony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eimar: Böhlau. 1967: 96 (德语).
- ^ Franz 1979,第17f页.
- ^ Gross 2012,第108 f.页.
- ^ Hanke, René. Brühl und das Renversement des alliances: Die antipreussische Aussenpolitik des Dresdener Hofes 1744–1756 [Brühl and the Reversal of the Alliances: The anti-Prussian Foreign Policy of the Dresden Court 1744–1756]. Münster / Hamburg / Berlin / London: LIT. 2006: 1. ISBN 978-3-8258-9455-9 (德语).
- ^ Gross 2012,第109页.
- ^ Czok, Karl. August der Starke und Kursachsen [August the Strong and the Electorate of Saxony]. Leipzig: Koehler & Amelang. 1987: 208. ISBN 978-3733800345 (德语).
- ^ Plumpe, Werner. Ein historisches Lehrstück von Staatsverschuldung und Finanzpolitik – Das kursächsische Rétablissement von 1763 [A Historical Lesson of Public Debt and Fiscal Policy – The Electoral Saxon Rétablissement of 1763]. Depenheuer, Otto (编). Staatssanierung durch Enteignung? Legitimation und Grenzen staatlichen Zugriffs auf das Vermögen seiner Bürger [State Restructuring through Expropriation? Legitimation and Limits of State Access to the Assets of its Citizens].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14: 14 (德语).
- ^ Czok 1987,第200页.
- ^ Gross 2012,第156页.
- ^ Stellner, František. Zu den Ergebnissen des siebenjährigen Kriegs in Europa [On the Results of the Seven Years' War in Europe]. Prague Papers on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ague: Institute of World History. 2000: 92 (德语).
- ^ Stellner 2000,第86, 91页.
- ^ Metasch, Frank. Moderne Formen staatlicher Geldschöpfung – Die erfolgreiche Einführung von Papiergeld in Sachsen 1772 [Modern Forms of State Money Creation – The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of Paper Money in Saxony in 1772]. Dresdner Geschichtsverein (编). Sachsen zwischen 1763 und 1813 [Saxony between 1763 and 1813]. Dresden: Sandstein. 2013: 74, 77 (德语).
- ^ Burkhart, Johannes. Der Hubertusburger Frieden – eine sächsische Niederlage? [The Hubertusburg Peace – a Saxon Defeat?]. Dresdner Geschichtsverein (编). Sachsen zwischen 1763 und 1813 [Saxony Between 1763 and 1813]. Dresden: Sandstein. 2013: 4–13.
- ^ Hassel, Georg. Statistischer Umriß der sämtlichen Europäischen Staaten in Hinsicht ihrer Größe, Bevölkerung, Kulturverhältnisse, Handlung, Finanz- und Militärverfassung und ihrer außereuropäischen Besitzungen [Statistical outline of all European states with regard to their size, population, cultural relations, trade, financial and military constitutions and their non-European possessions] 2. Braunschweig: Vieweg. 1805: 22.
参考书目
[编辑]德语书籍:
- Reiner Groß: Die Wettiner. Kohlhammer Verlag, Stuttgart 2007, ISBN 978-3-17-018946-1.
- Reiner Groß (Hrsg.): Landtage in Sachsen 1438–1831. Beiträge auf dem von der Professur Regionalgeschichte Sachsens der Technischen Universität Chemnitz veranstalteten wissenschaftlichen Kolloquium am 25. Februar 2000.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Chemnitz, Chemnitz 2000.
- Katrin Keller: Kleinstädte in Kursachsen. Wandlungen einer Städtelandschaft zwischen Dreißigjährigem Krieg und Industrialisierung. Böhlau, Köln/Weimar/Wien 2001, ISBN 3-412-11300-X.
- Frank-Lothar Kroll (Hrsg.): Die Herrscher Sachsens. Markgrafen, Kurfürsten, Könige 1089–1918. C.H. Beck, München 2007, ISBN 978-3-406-54773-7.
- Nina Krüger: Landesherr und Landstände in Kursachsen auf den Ständeversammlungen der zweiten Hälfte des 17. Jahrhunderts. Lang, Frankfurt am Main/Berlin/Bern [u. a.] 2007, ISBN 978-3-631-54598-0.
- Hans-Walter Krumwiede: Zur Entstehung des landesherrlichen Kirchenregimentes in Kursachsen und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 (= Studien zur Kirchengeschichte Niedersachsens. Band 16). Vandenhoeck und Ruprecht, Göttingen 1967.
- Heinrich Kühne: Die Askanier. Drei Kastanien Verlag, Wittenberg 1999, ISBN 3-933028-14-0.
- Heiner Lück: Die kursächsische Gerichtsverfassung 1423–1550 (= Forschungen zur deutschen Rechtsgeschichte. Band 17). Böhlau, Köln/Weimar/Wien 1997, ISBN 3-412-12296-3.
- Frank Müller: Kursachsen und der böhmische Aufstand 1618–1622. Aschendorff, Münster 1997, ISBN 3-402-05674-7.
- Marcus von Salisch: Treue Deserteure: Das kursächsische Militär und der Siebenjährige Krieg (= Militärgeschichtliche Studien. Band 41). Oldenbourg, München 2008, ISBN 3-486-84852-6.
- Uwe Schirmer: Kursächsische Staatsfinanzen (1456–1656). Strukturen – Verfassung – Funktionseliten (= Quellen und Forschungen zur sächsischen Geschichte. Band 28). Steiner, Stuttgart 2006, ISBN 3-515-08955-1.
英语书籍:
- Hans-Albrecht Koch. Dresden: Crossroads of Europe. 国会图书馆 Prof. Koch's Remarks - Dresden: Treasures from the Saxon State Library | Exhibitions - Library of Congress [retrieved 2018.11.27]
- Chancellery of Saxony. 萨克森徽章 Inform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 Coat of Arm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8 March 2021. [retrieved 2018.11.27]
- 卡洛琳·谢林. trans. Doug Scott (2014). "Germany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Supplementary Appendix: Germany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 Caroline Sche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