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北港

坐标25°9′16.03″N 121°22′40.12″E / 25.1544528°N 121.3778111°E / 25.1544528; 121.377811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北港
Taipei Port
台北港全貌
地图
点击地图以全屏查看
位置
国家或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新北市八里区林口区25°9′16.03″N 121°22′40.12″E / 25.1544528°N 121.3778111°E / 25.1544528; 121.3778111
港口代码TWTPE
细节
启用1998年[1]
运营者台湾港务公司基隆港务分公司
拥有者 中华民国交通部
类型商港
水域面积2,064公顷
陆地面积1,038公顷
码头数27座[2](预计共59座)
特区面积1,138公顷
总面积4,240公顷
统计
靠港船只8,943艘次(2020年度)[3]
年货物吨位182,091,559公吨(2020年度)[3]
年集装箱量1,618,131.25 TEU(2020年度)[4]
网站
台北港营运处

台北港(英语:Taipei Port),又称八里港,是位于台湾新北市八里区的国际商港,于1990年代辟建,最初定位为基隆港辅助港口,随其腹地较大优势,日渐取代基隆港之北台湾主要吞吐港地位,现今成为“北台湾第一大国际商港”。

2022年劳埃德名单情报(Lloyd’s List Intelligence),台北港为世界第98大港口,为台湾第2大港,仅次于高雄港[5]货柜码头是由台北港货柜码头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8月28日与政府签订50年经营权的BOT案,由万海阳明长荣,台湾三大海运合资成立。

历史

[编辑]

前身

[编辑]

在史前时代,八里坌为台湾史前人类登岸与生活的重要场域,蕴有十三行遗址大坌坑遗址等海洋活动遗迹。在西荷时期、大清前期,八里坌港是福建移民登陆北台湾最重要港口,众多汉人移民由八里港登陆进入台北盆地开垦。[6]

1790年(乾隆55年),八里坌港正式升格为大清官定正口,与福建泉州蚶江福州五虎门对渡,成为继台南鹿耳门彰化鹿港之后的台湾第三座官方级港口,也是北台湾第一座与福建通商的官定口岸。八里港开为正口后,使艋舺商业更加繁荣,成为八里坌港最主要的内港,促成“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盛名,此三地也对应“鹿儿港”、“鹿港”、“八里坌”清代最早三大官定口岸。[7][8]

嘉庆道光年间,八里港随着河道淤积日益严重,航运与港口机能渐被沪尾(今淡水)所取代。1860年(咸丰10年),随着天津条约台湾开埠通商,淡水港正式开港,成为台湾第一个国际通商港口。虽当时是“在淡水之八里坌为通商马头,对岸之沪尾设立海关”。但因外洋船舶吨位大,八里坌港淤浅难于停泊,以及迎着东北季风、缺乏腹地。最终被背风港深、腹地宽度的北岸淡水港取代,八里港就此自历史舞台淡出。[9]

台北港

[编辑]
台湾省政府公告淡水港更名为台北港

1990年代,随着基隆港发展,开始有了建立辅助港的需求。并选定八里地区为开辟据点。规划期间,曾称“淡水新港”,以与清代时期淡水港区别,由时任中华民国交通部部长刘兆玄所规划,初期仅计划兴建两座码头供“东砂北运”使用,后定名为“淡水港”。

1999年,刘兆玄任行政院副院长时,将“淡水港”变更为综合性商港,并更名为“台北港”。[10] 原由中华民国交通部基隆港务局管理,2012年3月1起由台湾港务公司基隆港务分公司管理。

历史沿革

[编辑]
  • 1993年淡水港第一期工程开工,于民国87年(1998年)底完工。
  • 1995年政府推动“亚太营运中心计划”之“海运中心计划”,同意将淡水港发展定位为基隆国际商港之辅助港。
  • 1999年“淡水港整体规划及未来发展计划”及第二期工程第一个五年计划(1996年-2001年),经行政院核定实施。
  • 2002年,台北港第二期工程第二个五年计划(2002年-2006年)经行政院核定实施。
  • 2004年,交通部公告指定台北港为基隆国际商港之辅助港。
  • 2005年5月25日,台北港获行政院核定筹设自由贸易港区,申请设置范围为79公顷土地(包括散杂货储运中心与油品储运中心),规划经营业务型态以物流产业为主。
  • 2009年2月18日,台北港货柜储运中心开始营运。
  • 台北港第二期工程第三个五年计划(2007年-2011年),目标年定为2011年。
  • 台北港第三期工程计划(2012年-2021年)及远期发展计划(2022年以后),并视未来海运发展需求及民间投资意愿,全面进行检讨及推动。

地理与环境影响

[编辑]
港区平面图

位置

[编辑]

台北港位于淡水河河口西侧,临台湾海峡,南有观音山为屏障,港区南侧并与游乐区八仙海岸相邻。东距基隆港34,南距台中港87浬。

海岸线影响

[编辑]

淡水河口

[编辑]

淡水河是北台湾第一大河,而1927年到1948年左右,淡水河口及八里地区之海岸线呈向外扩张,淡水河之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偏淤积,致使海岸线往外扩张,且飞砂形成高约18米长3公里平行海岸沙丘。[11] 由林雪美1996年之研究可知,淡水河口海岸属风浪营力型或风浪、径流及潮汐三个营力之中混合型,淡水河口地形及输砂机制之分析应考虑风浪、径流及潮汐之影响。

但于1964年石门水库完工后,大量河源泥沙被揽阻,河口沉积物之供需平衡遭到破坏,致使八里区海岸线向内陆退缩。比对1948年与1978年的航空图,可发现30年间八里区的海岸线普遍退缩达180米,河口的挖子尾附近最大退缩量则达320米。1986年翡翠水库完工,淡水河口冲积平衡更加受到冲击,比对1978年与1992年,八里污水处理厂附近海岸退缩达150米,挖子尾附近海岸也退缩达200米。[11]

1993年淡水河南岸的台北港开始兴建,台北港的北防波堤凸出海岸1.6 km,几与淡水河口北侧之突岬齐平。所造成突堤效应阻断淡水河口沙源之往南移行,而台北港南侧防波堤海岸形成严重侵蚀,淡水河口与北防波堤间沙滩浮现,河砂淤积且海床趋于浅化。淡水河口之河道左岸挖子尾沙嘴附近,淤积日渐严重,若强台加上与满潮时间一致时,台风暴潮可能导致洪水无法宣泄,淡水河沿岸及大台北地区形成水患。[11]

台北港港址海岸

[编辑]

1986年建港以前,此处为侵蚀最为严重之海岸,建港后1996年至2001年间呈淤积性海域,年平均淤积量约155.8万立方米。

台北港以南至林口电厂海岸

[编辑]

筑港前相较于其他区域稳定海岸侵淤量不大,筑港期间呈侵蚀现象,防波堤完工后亦呈淤积。

码头简介

[编辑]
  • 东1、2、3、4、5、6、7、10、11、12、13、14、15、16、17及北1、2、3、4、5及6码头为营运码头,总计21座营运码头。
  • 南9为离岸风电专用码头
  • 东8及东9等2座为港勤码头
  • 东18、东19及东20等3座为海巡码头。[12]

民间投资

[编辑]
  • 公民营事业机构投资项目(港埠设施类)
    • 临时油品储运中心1(台塑石化公司负责营运)
    • 临时油品储运中心2(友亦企业公司负责营运)
    • 临时油品储运中心3(淳品实业公司负责营运)
    • 汽车及零组件物流中心(东立物流公司负责营运)
    • 货柜储运中心(台北港货柜码头公司负责兴建营运)
    • 第1散杂货储运中心(嘉新水泥公司负责营运)
    • 第2散杂货储运中心(台北港埠通商公司负责兴建营运)
    • 第3散杂货储运中心(东立物流公司租赁经营)
    • 仓栈设施(东立物流公司租赁经营)
    • 国际物流中心(立和国际物流兴建营运)
    • 南码头区(招商中)
  • 公民营事业机构投资项目(港湾业务类)
    • 开放民间经营港勤船舶(焜阳公司取得经营)
    • 开放民间经营港勤船舶(焜阳公司取得经营)
    • 开放民间经营船舶带解缆(德璂公司经营)
    • 油罐车加油业务(由加油业者经营)

自由贸易港区

[编辑]

台北港自由贸易港区目前营运范围,包括已填筑完成陆域,现有管制区后线93.7公顷之区域,包括东码头区79公顷(第一散杂货中心、第二散杂货中心、临时油品储运中心,及车辆物流中心),北码头区(第一货柜储运中心)及北3─北6码头后线部分土地约14.7公顷。

客轮码头

[编辑]

海峡两岸自开放直航以来,经贸往来与观光交流日益密切,商务、旅游人次逐年增加,推升双边运输的需求性及必要性,因此奉交通部指示从2013年起开辟“台北港—平潭”航线。此航线于2020年暂停营运。

  • 2013年10月9日,“海峡号”首发通航。[13]
  • 2014年5月27日,“丽娜轮”加入营运。
  • 2014年8月27日,旅客入出境总人数已达到5万2,432人。[14]

货柜码头

[编辑]
  • 台北港货柜码头目前是台湾第一个、也是投资金额最大的港埠BOT建设,2009年3月正式启用[15]。目前由台北港货柜码头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并由“台湾货柜三雄”合资筹组,其持股比例分别为:
  • 当年台北港BOT案原本定调是国际竞标,而且外资可持有51%的股份,于是各国厂商齐聚台湾付出大量经费请人研究并评估此专案,找出最佳标金后投标。但在开标前一周,政府突然宣布外资仅能持股49%,引发外资不满而撤资。最后该BOT案由台北港货柜码头公司拿下。

相关单位

[编辑]

交通

[编辑]
观音山眺望台北港
公路
公车
  • 三重客运
    • 704(八里-北门)
    • 704区间车(八里-捷运芦洲站)
    • 927(三重-八里)※与淡水客运、首都客运联营
  • 淡水客运
    • 682(八里-社子)
    • 878(八里-捷运淡水站)
    • 927(三重-八里)※与三重客运、首都客运联营
    • 红13(八里-十三行博物馆-捷运关渡站)
    • 红22(八里-捷运关渡站)
  • 首都客运
    • 927(三重-八里)※与三重客运、淡水客运联营
海上交通

除承接基隆港无法负荷的货物之外,另有客货运往来于新北市八里区及中国大陆福建省平潭岛之间。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建港沿革. 台北港万维网. [201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8). 
  2. ^ 營運碼頭. 台北港万维网. [201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3. ^ 3.0 3.1 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务分公司台北港营运处. 臺北港進出港船舶. 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务分公司台北港营运处.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3). 
  4. ^ 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务分公司台北港营运处. 臺北港貨櫃裝卸量. 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务分公司台北港营运处.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2). 
  5. ^ Schandert, Sylvia. World’s Top 100 Ports: Port of Santos Only One to Make It to The List - Datamar. datamar.com.br. 2023-11-22 [2025-04-13] (美国英语). 
  6. ^ manager. 八里的前世今生│張健豐. 观察杂志. [2025-04-13] (中文(台湾)). 
  7. ^ 金门日报. 那幢大樓. 金门县金门日报社. 2017-07-12 [2025-04-13] (中文(台湾)). 
  8. ^ 從定點對渡到指定開港場 (PDF). 国立台湾图书馆. 
  9. ^ 张建隆. 淡水港史話:從早期淡水港到滬尾設關開埠 (PDF). 
  10. ^ 公告淡水港自即日起更名为“台北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省政府公报
  11. ^ 11.0 11.1 11.2 林柏青等《95年淡水河河口及附近海岸輸砂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中央大學 (PDF). [2015-10-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12. ^ 存档副本.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 
  13. ^ 福建台北港 海峽號開航《中時電子報》. [2016-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14. ^ 台北港平潭航線 累積破5萬人《中時電子報》. [2016-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15. ^ 台北港正式啟用,航商年省40億. [2017-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