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演员

临时演员,简称临演,或称“群众演员”,香港俗称“茄哩啡”、“临记”、“老临”,是指饰演闲角的人物。例如贩夫走卒、餐厅内食客、班级同学、巡游活动参与者、路人等等的演员。由于他们的性质与传统戏曲中的跑龙套类似,所以有时也会称为“跑龙套”。在电影、舞台或电视节目中,通常会以短期合约制聘用这些演员,称为“临时演员”。
龙套
[编辑]龙套演员是由四个人组成一个单位(称为堂),一般在舞台上多用一堂或两堂,扮演剧中的侍从或兵卒,负责助威呐喊或烘托声势,用以表示人马众多,是一种以少见多的表演形式。之所以会称“龙套”,是因为戏服上往往绣有龙纹。龙套演员必须要熟悉自己在舞台上的站位,以及各种常用的固定队形变化,另外也须熟悉各种齐唱的曲牌。由于龙套的功用主要是为了陪衬或应故事发展之用,因此如果替人帮衬、打杂或跑腿,做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或扮演无足轻重的角色时,一般便称为“跑龙套”。有时称呼一些重要的配角演员,也会戏称其为大龙套。
茄哩啡
[编辑]香港粤语常称临时演员为“茄哩啡”(粤拼:ke1 le1 fe1)。有人认为是取自英文“carefree”的谐音[1]。该词的解释为“无需照顾”或“不用操心”,借指出演剧中无关重要的小人物、闲角色的临时演员。也有人认为是英文“kill the film”的谐音,意为“杀死胶卷”,因为临时演员演技差,需要浪费菲林不断重拍,便以此指代这些临时演员[2]。这词一直只为口语使用没有文字,直至1978年由严浩导演、陈欣健参予编剧的同名电影《茄哩啡》(The Extras)始见于文字。该片公映前还以海报形式广贴市区:“茄哩啡究竟系乜嘢?”作为宣传卖点,自此正式纳入文字为用并广为民众所知。[3][4]
陈欣健曾表示当时“茄哩啡”已是电影圈流行术语,而此词首出演员冯敬文之口。他认为是译自英文,但翻遍百科全书也无法查获出处。[5]导演卢敦也认同是始自冯敬文,他指“茄喱啡”一事发生在拍摄中联影业公司的《海》(1963年)。据说某天冯敬文在海滩拍片时,看见一对洋人男女在谈论海滩上一群罕见的小型动物,便冲口而出以“茄喱啡”一语向身旁的白燕等剧组人员形容该群动物,但冯本人亦说不出此语有何意义,可能是情急之下胡言乱语。此后冯敬文便习惯以“茄喱啡”称呼不明动物乃至不明人物,可能因他是临记的领班,“茄喱啡”一语后来成为临时演员的代称。[6]
1980年的报道却有另一种说法,表示“茄哩啡”一词是袁步云始创,并由冯敬文推广。相传当年袁步云在拍片之余,向白燕、周坤玲、黄楚山、冯敬文等人讲述了一个笑话:从前广州西关有位女佣柳姐,受主人差遣,到“洋人蓝”街购买“茄士咩”香皂[注 1],但因记忆力差,将“洋人蓝”误记成“蓝人洋”,到了杂货店又将“茄士咩”说成“茄哩啡”。这个故事让众人捧腹大笑。当时剧务冯敬文便以“茄哩啡”来称呼临记。自此“茄哩啡”便成为临时演员的代名词,在香港影圈广为流传。[7]
闲角
[编辑]闲角,常称作路人,在电视剧、电影等作品中,指戏份薄弱的副角、不相关的小人物、串场的闲杂人等。可能用来表达地方民众的声音,或是充当背景。
大部分的明星都是从无名的角色做起,如五届影后张曼玉刚出道时曾饰演跑步的路人[8]。
一些会出外景的综艺节目,可能邀请当地的路人、乡亲民众,参与节目制作或协助演出人员解决节目企画的活动。
流行文化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备注
[编辑]- ^ 报道原文为“茄士洋”,但应是“茄士咩”(Cashmere)香皂。
参考资料
[编辑]- ^ 莫理斯. 「漢化」電影用語. 香港文汇报. 2005-06-30 [2025-06-12] (中文(香港)).
- ^ 周无忌. 《广州话点解》.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104-105. ISBN 7-218-05177-4.
- ^ 明报,F03,中英文通通识,Buzzword 新闻潮语,2006-10-24,《NHS-speak》
- ^ 新华澳报,03,孙泽华,2006-12-12,《香港澳门的外来词(上)》
- ^ 签约后不满角色 嘉伦拒演「茄哩啡」. 星洲日报. 1978-08-28.
- ^ 卢敦. 「茄喱啡」一詞之由來. 《瘋子生涯半世紀》. 香港: 香江. 1992: 65–68. ISBN 962-301-100-8.
- ^ 王立. 临时演员— “茄喱啡”的来源. 星洲日报. 1980-07-14.
- ^ 98金馬/《不能沒有你》影片、導演大贏家 雙影帝破記錄-華視新聞網. news.cts.com.tw. [2025-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