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圣伯多禄华盖

坐标41°54′8″N 12°27′12″E / 41.90222°N 12.45333°E / 41.90222; 12.4533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圣伯多禄华盖
Baldacchino di San Pietro
艺术家吉安·洛伦佐·贝尼尼
年份1623年—1634年
目录编号21
类型雕塑
媒介青铜
尺寸28.74 m(94.3英尺)
收藏地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
坐标41°54′8″N 12°27′12″E / 41.90222°N 12.45333°E / 41.90222; 12.45333
前作安东尼奥·塞帕雷利半身像
续作枢机主教梅尔基奥尔·克莱尔半身像

圣伯多禄华盖意大利语Baldacchino di San Pietro),又称贝尼尼祭坛L'Altare di Bernini)是一座大型巴洛克风格青铜雕塑顶罩,技术上称为圣体盒英语Ciborium (architecture)华盖,矗立于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的主祭坛之上。

这座华盖座落于教堂十字形平面的交汇点中央,正好在大殿穹顶下方,由意大利艺术家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设计,象征性地标示圣伯多禄安葬的地点英语Saint Peter's tomb。圣伯多禄大殿的主祭坛便设于这座华盖之下。

这项作品由教宗乌尔巴诺八世委托建造,工程自1623年动工,至1634年完工[1]。华盖本身体量庞大,成为整座大殿的视觉焦点,其设计亦有助于在建筑的巨大尺度与主持祭仪的神职人员之间形成视觉上的过渡与连系。

象征

[编辑]

这座建筑的形式是对传统圣体龛或教堂祭坛帐篷的巴洛克风格重塑。这类结构常见于历史悠久的教堂,用以突显神圣空间或标示祭坛的神圣性。罗马旧圣伯多禄大殿过去亦设有圣体龛,如同多数主要教堂。贝尼尼的前任建筑师卡洛·马代尔诺在不到十年前便曾提出一个设计草案,同样采用螺旋形的所罗门柱[2]

这座华盖的设计或许更具象征性,融合丧葬灵柩台的意象,以呼应圣伯多禄的殉道地位,同时亦受到传统布制华盖的启发。这类华盖常在教宗于重要圣日出巡时高举于其上方,象征教宗作为圣伯多禄继承人的身份地位。事实上,以华盖标志圣伯多禄墓地的构思并非贝尼尼首创,此前已有其他以柱子构成的纪念结构竖立于此地[3]

在旧大殿中,主祭坛前设有一道屏障,由来自公元2世纪的所罗门柱支撑,据说由君士坦丁大帝自“希腊”运回(这些柱子确实为希腊大理石制)。到了中世纪,普遍相信这些柱子出自耶路撒冷圣殿,因此“所罗门柱”的名称不但流传下来,亦令这种螺旋形柱式成为圣地建筑中极具威望的象征。现存原柱中,有八根以对称方式嵌置于华盖左右的石柱半高处[4]

描述和历史

[编辑]
位于阳台上方的旧所罗门柱(画面右上、靠墙)

这座镀金铜制华盖是贝尼尼首次将雕塑与建筑融合的代表作,开创巴洛克教堂室内设计的新风格。整体结构由四根螺旋形立柱支撑,每根立柱座落于高耸的大理石基座之上。柱子撑起的华盖檐口在每面中央略为内凹,其上站立四尊巨型天使,大小约为真人两倍,他们背后升起四道大型涡卷,托起第二层小檐口,最上方则支撑著一枚镀金的球体与十字架,象征基督教救赎世界的信念。

这四根柱子高达20米(约66呎),每根柱子的柱基与柱头为独立铸造,柱身则分为三段成型。柱子的设计灵感来自旧圣伯多禄大殿内较小型的螺旋柱,相传是君士坦丁大帝从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带来罗马,这些柱子也因此获得“所罗门柱”之名。檐口下垂挂着仿效教宗华盖的褶边与流苏,整体装饰更饰以教宗乌尔班八世家族——巴贝里尼家族的象征,包括蜜蜂月桂叶[注 1]。在华盖下方、教宗主持仪式之正上方,一轮放射状的太阳图案象征圣神,亦延续巴贝里尼的象征语言。

由华盖下仰望,便可见到象征圣神的图像置于光芒四射的太阳中心。

然而,这座建筑的铜料来源在当时引起争议,因不少人认为这些铜取自万神殿的屋顶或门廊。但根据教宗的财政记录,万神殿的铜有九成实际用来铸造大炮,而华盖所用材料则来自威尼斯[来源请求]。有匿名者把一句讽刺诗贴在纳沃纳广场帕斯魁诺像上,写道:“胡骑蛮儿犹避此,巴家子弟竟能为。”(拉丁原句:Quod non fecerunt barbari, fecerunt Barberini)[5]

当时,贝尼尼与后来的对手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尚未反目,两人曾合作无间,博罗米尼负责绘制设计图,亦有可能参与构思设计。参与雕饰工程的艺术家还包括贝尼尼的父亲彼得·贝尼尼[5]、兄长路易吉·贝尼尼,以及斯特法诺·马代尔诺弗朗索瓦·杜凯努瓦安德烈亚·博尔吉朱利亚诺·菲内利等多位雕塑家。

不过,贝尼尼当时仍面对一项难题未能解决。在传统拉丁十字教堂中,主祭坛应设于圣所终端,即教堂的最东端,但圣伯多禄大殿的祭坛却位于中央交叉处。为保留主祭坛位于圣伯多禄墓上方的设计,同时回应礼仪传统,贝尼尼构思出一个整体视觉设计:他于1657至1666年间在圣所后方完成圣伯多禄宝座,令教友从中殿望向宝座时,可见祭坛由华盖标示,再与后方宝座相连,在视觉上把圣伯多禄的墓地、宝座象征,以及现任教宗主持仪式的景象融为一体,营造出象征与历史的连结[6]

基座与巴贝里尼家族的纹章

[编辑]
巴贝里尼家族纹章

支撑贝尼尼华盖的四根螺旋柱底部,各立于四座大理石基座之上。每座基座的两侧均雕有巴贝里尼家族的盾徽,共计八面,这组看似雷同的家族徽记,在艺术史上却构成一段叙事主题,历来备受学者与评论家关注。

盾徽中央为巴贝里尼家族的标志——三只蜜蜂。每面盾徽上方饰以一位女性头像,下方则为一名萨堤尔,即古典神话中的山林男神。盾徽之上冠有教宗三重冕交叉的圣伯多禄钥英语Keys of Heaven,象征教宗权威。虽然这八面盾徽在构图上几乎一致,若自正面左侧开始依序观察,便能察觉其微妙的变化:女性面容由平静逐步转为痛苦扭曲,直至第六面达至分娩高峰,最后两面则逐渐回复平静。在第八面中,女性头像被一张展露笑容、长著翅膀的小天使头像所取代,象征新生命的诞生。

这组徽记寓意被广泛解读为一场分娩历程的隐喻。如艺术史学者G.J.维特科夫斯基所述:

“故事始于左前方的女性面庞;她的表情渐渐收紧;接下来的几面中,其面部特征历经一连串愈发剧烈的痉挛与扭曲。发丝逐渐凌乱;原本尚称镇定的双眼变得惊惧而失神;紧闭的双唇张开,最终如实呈现一声尖叫……最终分娩完成:腹部回缩,母亲的头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名笑容可掬、卷发飞扬的婴儿头像,在不变的教宗徽记下绽放[7]。”

对于这段在天主教最神圣场所之一——圣伯多禄墓穴上方所呈现的坦率象征,学界长久以来有不同解释。部分学者主张,这是对教宗职责艰巨及教会在世俗世界中所面临考验的艺术隐喻[7]。另有传说称,这象征教宗乌尔巴诺八世一名侄女的难产经历,教宗遂发愿于圣伯多禄大殿建祭坛,感谢顺产之恩[8]。更激进的解读则认为,这是贝尼尼针对教宗拒认其侄子塔代奥·巴贝里尼令其学生之姊诞下私生子的隐晦报复[9]

这段以家族徽记构成的分娩叙事,曾赢得苏联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的高度赞誉。他在1930年代撰写的〈蒙太奇与建筑〉一文中,称此为“贝尼尼大师最为壮观的艺术构成之一”,更形容八面盾徽如“八个镜头,八场蒙太奇场景,共同编排出完整的视觉剧情”[9]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圣伯多禄大殿所罗门柱最初是是用葡萄叶装饰,但在华盖上则被月桂树取代。使用月桂树或许是为了致敬乌尔巴诺八世,他是一名技艺精湛的拉丁诗歌作家。

参考文献

[编辑]
  1. ^ Preimesberger, Rudolf. Gianlorenzo Bernini. Oxford Art Online. 2025-06-01 [2012-03-04] (英语). 
  2. ^ Gredmann, Stefan. The Architecture Of Rome: An Architectural History in 402 Individual Presentations. Axel Menges. 2008. ISBN 978-3-936681-16-1 (英语). 
  3. ^ Magnuson, Torgil. Rome in the Age of Bernini, Volume 1. Almqvist & Wiksell International. 1982: 254–266. ISBN 978-91-7402-112-7 (英语). 
  4. ^ Ward-Perkins, J. The shrine of St. Peter's and its twelve spiral columns.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1952, 42: 21ff (英语). 
  5. ^ 5.0 5.1 Hibbard, Howard. Bernini需要免费注册. New York: Penguin. 1991: 78. ISBN 978-0-14-013598-5 (英语). 
  6. ^ Hibbard, Howard. Bernini. 1986: 160–162 (英语). 
  7. ^ 7.0 7.1 Witkowski, G. J. L'Art profane de I'Eglise, ses licenses symboliques, satiriques et fantaisistes. Paris. 1908: 255–256 (法语). 
  8. ^ Philipp Fehl. The 'Stemme' on Bernini's Baldacchino in St Peter's: A Forgotten Compliment.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1976-07-01, 118 (880): 484–491. JSTOR 878458 (英语). 
  9. ^ 9.0 9.1 Eisenstein, Sergei; Yve-Alain Bois; Michael Glenny. Montage and Architecture. Assemblage. 1989-12-01, 10 (10): 111–131. JSTOR 3171145. doi:10.2307/3171145 (英语). 

伸延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