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齐头并进与单刀直入战线之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齐头并进与单刀直入战线之争出自1944年。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将军乾纲独断,令全军齐头并进向德境进发,压倒主要部属布莱德雷中将、巴顿中将、与蒙哥马利将军等人各领所部分头单刀直入之议。此决策一开始曾引起非议,因为英国当时企图在美军的千军万马中突出英军的披坚执锐,而自认为英军带头向柏林冲锋陷阵有助于此。蒙哥马利的坚持己见,引发战时盟国之间基于复杂的政治和民族主义的紧张关系。在之后的冷战时期,亦有单刀直入抢先直扑柏林或可削减苏联的欧洲地盘之见。
艾森豪是基于政治和军事两大因素作出决策。对于当时的后勤补给是否足以支持盟军在1944年秋单刀直入,一般是持非常保留的态度。当时可用港口的吞吐量不足以支撑大军深入内陆,陆运交通网亦已不堪重负。而大军全天候跋山涉水长驱直入敌阵之后的补给线,是否也能护住,亦颇堪忧心。再加上,盟军已于1944年二月达成分占敌国的协议,盟军在当年秋天推进得再快都无法改变这一点。德国的迅速崩溃也可能反令亟欲参与对日作战的苏联得益。艾森豪与盟军远征部队最高司令部人员是评估过蒙哥马利直冲鲁尔河及柏林的路线,及布莱德雷直扑梅斯和萨尔兰之议,确认两者皆可行,但前提是安特卫普港即刻可用,空运陆运还得绰有余裕,而其余部队已于德国边界蓄势待发才行。这些都直到当年年尾才完成,情况时已另有变化。如果单刀直入受挫,后果堪虞。
英国史家A·J·P·泰勒认为,切斯特·威尔默特(Chester Wilmot)的《为了欧洲缠斗》(The Struggle For Europe,1952 年)“开创‘艾森豪挡掉蒙哥马利1944年的胜仗’之迷思。”("launched the myths that Eisenhower prevented Montgomery from winning the war in 1944")。[1]大西洋两岸的史家们,少有认可于1944年即结束战争的可行性。“对于威尔默特的著作,”美国史学家莫里斯·麦特洛夫(Maurice Matloff)写道:“必须看重其所展现的——对战争具启发性与对抗性的作品,以除魅时期的英式观点写就。”[2]蒙哥马利的参谋长佛瑞迪·德·钧甘德(Freddie de Guingand)少将于战后表示,基于政治及管理上的立场,他曾反对蒙哥马利单刀直入。但蒙哥马利的战时首席行政官迈尔斯·葛拉汉(Miles Graham)少将则为自身论点辩护,认为单刀直入就后勤补给而言行得通。
背景
[编辑]盟军于1944年6月6日突出奇兵登陆诺曼底并建立阵地。但在德国人在其后数周巧妙利用当地易守难攻的博卡日地形迟滞敌军。盟军进展缓慢,承受着预期以外的损失。[3]
当年6月19日至21日的一场暴风雨,摧毁了奥马哈海滩上的桑葚港。这是仅有的两个同类型临时港口其中之一,预示了当地的秋风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破坏。如果德军能一路坚持到秋季,双方大军就有可能像第一次世界大战般相持不下。[4]但德军的坚守不退无谓地自曝于优势火力打击下,战力所受的大规模损伤难以弥补,败象已呈。[5]
7月25日,盟军发动眼镜蛇行动,跃出诺曼底阵地。1944年8月中旬,德军全线撤退。在其他战场上,德军也在逐步退却收缩,如在法国南部的龙骑兵行动,在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基昂行动,以及在意大利由罗马北撤到哥德防线。[6]
1944年8月25日,美国第一军团在法国抵抗运动和法国将军菲利普·勒克莱尔所指挥的法国第2装甲师助战下,光复巴黎。8月29日,蒙哥马利展开攻势。[7]哈利·克瑞拉(Harry Crerar)中将率加拿大第一军团攻克海峡沿岸的法国迪耶普和勒阿弗尔两大港口;[8]9月4日,英国第21集团军光复比利时。9月4日,迈尔斯·邓普西的英国第二军团横穿法国和比利时四百公里,夺下基本上完好无损的安特卫普港。[9]但其对外交通线仍掌控在德军手中,有待清理,[10]预计于11月1日之前无从投入使用。[11]1944年9月,盟军已攻至德国的西部边界,[12]直迫齐格飞防线。[13]
大君主行动由盟军远征部队最高司令部(SHAEF)内由三名规划人员所组成的小组于1944年4月制定。三人都是英国军官,分别是皇家海军上尉P.N.Walker、英国陆军准将Kenneth McLean、和皇家空军上尉Harold Broad。在思量攻入德境的路线时,他们曾考虑经由阿登高地以北向前推进,但随即否定此议。因为在推进至莱茵河时,行军路线会被河流的走向限制在狭窄的地域中,装甲部队的作战也会受限;而向梅斯推进将可行经适合机械化部队的地域,但其后却会遭逢崎岖的地势,又威胁不到鲁尔工业区。5月3日,他们向艾森豪的参谋长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中将提交的报告,还是建议经由阿登高地,向北方的鲁尔及南方的梅斯同时推进。[14]
该计划假定德军将依托于法国及比利时境内的每一条河流逐次抵抗,所以各军应谨慎推进,而非对一溃千里的敌军犁庭扫穴。这也成为后勤准备的基础概念,甚至还预计于塞纳河停留一个月左右,以整饬基地内部的行政管理再行进攻。到真正作战时,因为要自诺曼底滩头阵地突破德军防御,还要取得瑟堡港,前七周的进度实际上还落后于预期;八月的一轮猛攻才大大推进深入内陆的速度,但后勤交通跟不上。铁路与交通管道扩建速度不够,光靠汽车运输连前方部队的最低需求都无法满足。[15]
9月1日,艾森豪亲自指挥所有地面部队,[16][17]命令直接下达给伯纳德·蒙哥马利爵士的英国第21集团军及奥马尔·布莱德雷中将8月1日成军的美国第12集团军。美国第12集团军下辖考特尼·霍奇斯中将指挥的美国第一军团和乔治·巴顿中将指挥的美国第三军团。[18]英国第21集团军下辖迈尔斯·邓普西中将指挥的英国第二军团,[19]和加拿大中将哈利·克瑞拉指挥的加拿大第一军团。[20]
SHAEF成员乐观到情绪亢奋,坚信齐格飞防线不堪一击。[21]1944年9月的情况看来有似于1918年10月和11月:德军一败再败,盟友叛离,不得不求和。[22]9月5日,艾森豪在备忘录中写道:“德军已彻底失败,而现在唯一能令人觉悟到这一点的是速度。我们的快攻将取决于已达极限的后勤保障。”[23]
9月4日,艾森豪示意布莱德雷确保置主力于阿登以北。但向集团军指挥官发出明确指示并不是艾森豪的习惯,他宁可宣示自身意图而让属下因地制宜。[24]9月5日,艾森豪向巴顿让步,同意他继续前进。[25]布莱德雷继续支援巴顿推进,致使第一集军团所部缺乏燃料,还把从布列塔尼前线调过来的两个师配属到第三军团,所以艾森豪于9月13日发布更为明确的声明以明示其意图。[24]9月14日,巴顿渡过默兹河。[26]但到了当月月底,两大军团都没有抵达目标。[27]
蒙哥马利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击败德国,这点跟美国的友军相同。但身为西北欧的英军高阶将领,他还在政治压力下另有两项图谋。[28]首先,考量到英国的经济和人力皆不稳固,在1944年即取胜好过于拖到1945年。[29]他因而倾向去抓住这被艾森豪认为不切实际的渺茫希望。1944年8月15日,艾森豪在新闻发布会上向记者表示,任何认为战争可不日结束的人全都是“疯了”。艾森豪说,希特勒自知会在战后被处决,因此他预计希特勒会战到最后,而其军队大抵会继续与他一起战斗。[30]
其次,建立英军在战场中举足轻重的大战略,对英国在战后世界保有重建上的发言权至关紧要,[28]而蒙哥马利的地位于此不可或缺。英国或许是参战的大国,但其重要性在1944年已大不如前。[31]在诺曼底遭受重创将削弱英国的全球性领导地位与其声威,尤以在战后欧洲为然。[32]英国陆军具战斗经验的大部队在战后剩得越少,在欧洲重建中的影响力,相较于美苏等新兴强权,也会随之缩减。蒙哥马利因而陷入两难:既要张扬英军在光复西欧时承担了至少一半的重责大任,但又不能因之不可避免地招致重大伤亡。第21集团军的兵力几乎不足以达成如此煊赫的军事成就,余下的师不得不省著用。[33]
蒙哥马利解决此困境的办法,是游说着再任盟军地面部队司令至战争结束。如此一来,任何在西线的胜利——尽管主要是由美军达成——将有部分要归功于他,即归之于英国。他还将能确保英军得以避过若干高度消耗兵力的行动,转而在最后一击中力求表现。[34]此计不成之后,他转而说服艾森豪将若干美军单位编入第21集团军,以增强自身军力并撑住英国力战取胜的门面。[35]
后勤考量
[编辑]鲁彭塔尔(Ruppenthal)写道,单刀直入论的拥护者们低估了强烈影响初始规划与实际作战的后勤因素。1944年9月中旬,艾森豪在重点考量后勤后,决定令各部齐头并进。[36]抓住战机瓦解敌人抵抗一开始是合乎逻辑,但当时堪用的运输工具就连日常需求都无法满足,更无从补充前进补给站。到了9月12日(即D日后98天),盟军已经推进到原本预计在D日后350天才会到达的地点。也就是说,在8月25日至9月12日的19天内,就完成了计划中260天的进度。因此在此战初期,军队要驻扎到比最初预想还远得多的地方,兵力规模也远超预期。此外,巴黎市提前55天光复,平民的需求又加进了后勤供给所需。[37]
8月3日,蒙哥马利派出美国第八军攻占布列塔尼,声言:“我想这就够了”。[38]8月7日,美国第6装甲师开抵重兵防守的布雷斯特。[39]该处有30,000名装备精良的守军,包括精锐的第2空降猎兵师,[40]但还是在9月20日被拿下。[41]美军伤亡万人,[42]布雷斯特市全毁,港口被德军彻底破坏。河道堵塞,码头、起重机、和防波堤破败,船只沉港。[43]德军据守在布列塔尼的小港圣马洛直至1944年9月2日,也同样破坏到无从抢修。[44]
9月7日,艾森豪决定取消在布列塔尼搭建人工港口的贞节行动,并于9月9日确定不使用布列塔尼沿岸港口,[45]致使美方完全依赖着离前线越来越远的瑟堡港和诺曼底海滩。[11][46]由于铁路修复和交通建设跟不上推进速度,美军在法国北部战役中的后勤端赖汽车运输。而早在发动“眼镜蛇行动”之前,卡车就已经短缺了,[47]尤以适合长程运输的大型拖板车为然。[48]“红球快递计划”之类的权宜之计则代价高昂,[49]造成轮胎等部件磨损,所用车辆缺乏适当维护。电池电力枯竭、油料缺乏、螺帽和螺栓松动,哪一项都导致故障。驾驶疲劳也是重点:一次往返需时48至65小时。截至9月底,累计需要大修的汽车达5750辆。[50][51]
所有可战之师到8月中都已无法继续推进。到了9月初,三个师丧失行动力,他们的运输工具经重新安排被组成临时卡车连。截至10月1日,还能开拔到莱茵河战斗的师据估计不超过20个,而恶劣的天象很快还会再降低海滩登陆区的吞吐量。因此,一般认为,盟军当下还能够运补到的最远距离就只到萨尔和鲁尔地区。再不加强后勤补给,就谈不上“深入德国”。[52]
9月中旬,美国第一军团已经打到德国境内的亚琛,距离巴黎200多英里。最初的计划是要到1945年5月才到达那里,等于要比原订计划再提早约230天在这种远距离支援这种大规模的部队。[53]
继续在塞纳河以外追击敌军的决定,把美方的后勤系统拉伸到几近崩溃,从而造成设备耗损、无从建构合用的物流系统、忽视港口建设、以及前方物资储备不足,等等深远的长期影响。[54]美军的攻击终在9月初停顿。问题不在燃料短缺,而在于怎么运送到有需要的地方。[55]到了9月,随着天气开始变坏,[56]后勤区发出警告称,尽其所能也只够维持一整个军团,这还是将建设前进着陆场,与替换冬用被服及伤损物资等,通通押后才换来的。由于鲁尔区是当下首要目标,这就得叫停巴顿的第三军团。[11]
艾森豪最初宁可延后夺取布列塔尼沿岸港口。以求迅速推进围困并击溃日后或延缓盟军脚步的德国第七军团。[57]其后又决定立刻渡过塞纳河,继续向东驱赶溃散的败兵直到德国边境。但夺港至此已经不能再拖。即将到来的坏天气会影响在海滩卸货,而德军又已建好防御阵地加强顽抗。[58]
9月9日,布列塔尼的港口已距前线400至500英里。艾森豪决定,除布雷斯特外,布列塔尼沿岸港口对于补给美军而言已不再不可或缺。后勤策划人员曾于9月初建议,移用建港资源到塞纳河以北开港。[59]
9月底,后勤区明确表示无力支持在莱茵河以东进行的大规模行动,预计到11月中旬才有办法充分改善港口和运输状况。而在能充份使用铁路基础设施之前,也不可能在安特卫普港进行大规模作业。[60]
蒙哥马利的倡议
[编辑]
蒙哥马利8月17日自位于勒贝尼博卡日的总部飞往富热尔会见第12集团军司令布莱德雷,向他概述一个构想,即先将大君主行动放到一边,第12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并力向阿登高地以北推进。蒙哥马利其后称此为逆行施里芬计划,[61]并自认当下已取得布莱德雷的同意。[61]次日,蒙哥马利向帝国参谋总长艾伦·布鲁克元帅拍发电报:
一直在考虑将来的计划,但还没有(重复,没有)与艾克讨论过。我的观点如下:在渡过塞纳河后,第12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应合为一个约有40个师的坚实集团,强大到所向无前。这支部队应向北推进,21集团军应居于西侧,清理英吉利海峡沿岸、加来海峡和西佛兰德斯等地,并拱卫安特卫普。美军则该向阿登高地进发,直指布鲁塞尔、亚琛和科隆。美军可一举切断英伦海峡沿岸敌军的联系,利于英国集团军任务遂行。这样做的初始目标是要摧毁沿岸的德军,并在比利时建立一支强大的空中武力;再来是将敌人逐出V-1或V-2射程可及英格兰之处。布莱德雷同意上述构想,若能得知尊驾大致同意则不胜欣喜之至。敬得赐覆之日,即与艾克讨论此事。[62]
艾森豪威尔同意于8月23日在蒙哥马利位于今之努瓦罗河畔孔代的总部与之共进午餐。蒙哥马利直接向艾森豪提出其倡议,警告说——在他看来——失于善用有利态势将致欧洲战争拖到1945年。蒙哥马利认为,第21集团军需要至少12个美国师助战。为后勤供应计,他建议喊停巴顿的第三军团。[63]在1944年8月和9月间,美国第一军团下辖9个师,因此放掉12个师就等于将整个集团军全交给蒙哥马利。[64]
布莱德雷的倡议
[编辑]当蒙哥马利于8月19日与布莱德雷再度会见时,布莱德雷告知正在考虑巴顿的一个主意,即置第12集团军主力于阿登南部,直指梅斯和萨尔。[65]布莱德雷明白鲁尔区的价值,但认为与其依蒙哥马利所言由第一军团南翼从科隆附近过莱茵河去围困鲁尔,还不如由第三军团从法兰克福附近渡河以对鲁尔区大封锁。[66]布莱德雷比艾森豪还更加支持莱文沃思堡的齐头并进说。由于认为西线德军已然溃败,他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去阻止巴顿向萨尔推进以取得他所见的意外战果。[67][27]
艾森豪的回应
[编辑]9月初,美国第三军团和英国第二十一集团军都各自坚信,如果能优先获得给养,就能缩短战争进程。[68]
盟军最高司令部于8月底评估过令第三军团抢渡莱茵河以迫使敌方速降,认为此举可行。但所有可用资源,包括空运在内,都必须转用于补给第三军团,令其他所有部队动弹不得。即使如此,也只够让这支部队在莱茵河彼岸的一小段距离内获得给养,而第三军团的规模也不足以镇慑德方守军。这样的推进法还将使约300英里长的交通线和侧翼暴露于敌阵中,难以进行空中掩护;其他盟军部队也因此而补给不足,无法助战。所拿下的地区又不是德国的政治上或经济上的心脏地带。如此集中可用资源同时意味着要延后夺取安特卫普港,从而无法支持其他的进一步行动。如果德国人没有因此而速降,这次行动就变成一场灾难。由于成功机会太小,而失败的后果对后续行动的影响太大,艾森豪决意不准美国第三军团单刀直入。[68]
盟军最高司令部同时也评估了由北路突进的可行性。这条路线直达鲁尔工业区,再通柏林。此处地形更适合坦克行进,离海港更近,补给用的铁公路网也称完善,但后勤保障还是不足。北路能否成功,取决于盟军两大集团军能否于9月15日前抵达莱茵河、安特卫普港是否堪用、以及空运陆运是否完善。这些假设无法成立,北路的单刀直入在后勤上也断不可行。一般认为,补给路线在远达柏林后,只够供应三个师,之后的给养还会进一步减少。[69][9]
8月23日,蒙哥马利向艾森豪发出了他自己版本的单刀直入,争取由12个美国师助战第21集团军,还建议叫停巴顿第三集团军的进攻。[63]艾森豪听取建议后,决定坚持齐头并进。第12集团军将助蒙哥马利向阿登以北推进,但主要目标还是梅斯和萨尔。[63]
艾森豪于9月5日向蒙哥马利的总部发出讯息,分为两部分,次序颠倒地各于9月7日和9日送达。[70]部分内容如下:
- 我是同意你全面强攻柏林的构想,但不赞同排除所有其他行动方案以在此时发动…
- 我们必须迅速突破齐格菲防线,齐头并进渡过莱茵河,夺取萨尔和鲁尔区,以乘胜追击…
- 在推进同时,我们将在勒阿弗尔港和安特卫普开港,这对突穿德国至关重要。无论如何去重新分配现有资源,都不足以维持对柏林穿刺。
- 所以说,我打算拿下萨尔和鲁尔。在得手后,勒阿弗尔和安特卫普应该就能维持住你所说的一条或两条的突进路线…[70]

9月10日,蒙哥马利与艾森豪其后于停在布鲁塞尔郊外机场上的B-25米切尔型轰炸机艾森豪座驾里会面。[71]蒙哥马利将艾森豪的电报内容说成“一派胡言、鬼扯、瞎说”。[72]艾森豪把手放在蒙哥马利膝上回应道:“静下来,蒙提,你不能这样跟我说话,我是你上司。”[72]令蒙哥马利为此罕见地道歉了。[72]
与会者另有最高副司令空军元帅亚瑟·泰德爵士,盟军最高司令部首席行政官汉弗莱·盖尔爵士中将,[73]以及蒙哥马利的首席行政官迈尔斯·葛拉汉少将。葛拉汉自信经由法国在英伦海峡沿岸港口就足以补给第21集团军,用不着开放安特卫普港,但这是英国后勤部门单方面说法。[64]相较于美军,英军规模小,通讯线路短,比利时的公路网又优于洛林,英军占领区的铁路网也相对完好。最重要的或许是,蒙哥马利的推进路线使他更为接近海峡沿岸的港口,缩短了补给线;而布莱德雷的推进向方却远离海岸,拉长其补给线。[74]
艾森豪声言自己相信所部齐头并进很快就能令德方溃不成军。他告诉蒙哥马利,向柏林“单刀直入”何以不可接受:
你是这么提议—只要我提供你一切所需给养,你就能直抵柏林—直直的(500英里)到柏林?蒙提,你在耍宝,你办不到。见鬼了[?]…如果你硬是要单刀直入拉得那么长,就得一个师又一个师的扔著去护住侧翼免受攻击。[75]
艾森豪峻拒他所认为的“铅笔式”进攻德国。美国官方史家佛雷斯特·波格(Forrest Pogue)认为,蒙哥马利所倡议的战法因为涉及两大集团军,称之为“全力抢攻”("full-blooded")或许更为贴切;他觉“铅笔式”一说更适于称呼巴顿仅动用两个军团的倡议。该议同遭艾森豪拒绝,以支持齐头并进战略。[26] 卡洛‧迪耶斯特(Carlo D'Este)指此为“英美军事理论之间存有根本差异的有力例证”。[76]
艾森豪在9月中旬有这么两套可用的行动路线:一是集中一切力量单刀直入,径取德国中部;再是齐头并进地拿下德国边防的有用据点,以容盟军之后为全面进攻德国而重新集结。盟军领袖们意识到,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战法,后勤资源都难以支撑。但艾森豪决定采用第二套方案。9月10日,艾森豪命美国两大军团向鲁尔和萨尔推进。他相信此举加剧扰乱德军,这一把赌得值得。目标是推进到莱茵河,稳住桥头堡,占领鲁尔工业区中心地带,再为最后的横扫德国集结兵力,蓄势以发。分头攻击只在能够速胜时方可支持。受限的后勤能力令各军务必须轮番优先取得补给,还要连战皆捷。[77]
艾森豪九月中的指示是,决心持续进攻加压,但得在后勤能力严重受限中完成。单刀直入以向德境穿插的想法无疑已被彻底放弃,只因任何的持续性进攻都得先行大幅调整联络路线以求缩短与北部港口的距离。[78]
摆在眼前的解决方案是开发塞纳河港口和安特卫普港。艾森豪特地指示:在东进时也要顾及额外抢占下来的码头。英国第21集团军要确保向安特卫普或鹿特丹路途通畅,并拿下其他的海峡沿岸港口。美国第12集团军则要尽快占领布雷斯特,并会合在龙骑兵行动中占领法国地中海沿岸港口的友军。[79]
艾森豪9月15日在给蒙哥马利的信中表示,只要能确保鲁尔和萨尔,他就打算向柏林进发。[80]
结局
[编辑]艾森豪9月17日强调,在北翼增建大型深水港于对德的最后一击必不可免;而若不开通安特卫普,就连想都不要想要朝“敌人心脏”大规模进军。他决心运补足够后当即全军齐头并进。[81]
艾森豪批准蒙哥马利进行“市场花园行动”,即以空降部队占领安恒位于莱茵河上的数座桥梁。艾森豪认为此行动可达成确保莱茵河桥头堡的有限目标。[82][83]花园行动于1944年9月17日进行至25日,终以安恒战役之败告终。盟军地面部队被德国守军堵截在狭窄的道路上,无法及时与空降部队会合。

9月18日至21日,正当安恒战役打得如火如荼,蒙哥马利作出最后一次尝试,拍电报给史密斯请求采纳其单刀直入战略,再次为艾森豪所拒。[64]“就单刀直入朝向阿登以北或以南的争论而言,”波格写道,“安恒出的事什么也没有解决。”[84]布莱德雷仍坚持分南北两方推进,[84]但到了9月21日后,他已经接纳:打通安特卫普港对之后的行动支援不可或缺。[85]正如策划人员所担心的一样,可用资源不足以支持齐头并进的战略。[86]
艾森豪次日在凡尔赛召集23名陆海军的将官与会,包括属下大多数的高阶指挥官,唯一值得注意的是,蒙哥马利缺席并指派手下首席参谋长佛朗西斯·德·吉安德少将代为出席,好抽身主持安恒的危局。艾森豪明示自身意图,宣布近期内的行动将仅限于突破齐格菲防线,和向鲁尔进发。[87]他吩咐布莱德雷亲自将会议结论带话给蒙哥马利。[88]
安恒之败,表明战争还不会很快结束,尚须经历多场苦战。[89]布莱德雷被卷进了代价高昂的亚琛战役、许特根森林战役和梅斯战役。[90]在决定要各军齐头并进时,艾森豪既考虑了政治和战略,也考量到战术和后勤。他顾及1944年美国总统选举的政治后果,以及偏重于个别国家可能有伤盟国齐心。他明白蒙哥马利所提出的及早获胜之璀璨前景,但正确地判断出这点可望而不可及。[91]
清理斯海尔德河的行动由加拿大第一军于10月发动,但显然不足以独力完成。10月15日,艾森豪直接下令蒙哥马利集中全力打通安特卫普,并坦承此举对于美军的运补不可或缺。蒙哥马利次日向第21集团军发出新指令:打通安特卫普先于向莱茵河推进,并令英国第二军团和加拿大第一军团参战。[92]战斗于11月8日结束,11月26日扫雷完毕。[93]再两天后,首艘自由轮入港泊靠。[94]
战后争议
[编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西欧最高指挥官所有做出的决定中,”美国官方历史学家罗兰·鲁彭塔尔(Roland Ruppenthal)写道:“或许没有比‘单刀直入’之争挑起更多的论战。”[95]要想厘清是哪些人在哪时哪刻说出了什么样的话,历史学家颇感力不从心。因为盟军最高司令部失于速记记会议内容,令史家们不得不倚赖于日记、回忆录、和口述历史。[96]但其中许多并不完整。因为Ultra的机密——盟军破解并读取德国的加密讯息——直到1974年才得解密。[97]艾森豪与布莱德雷频繁会面,并常于第12集团军司令部过夜,在该处进行过的许多谈话未经记录。他与蒙哥马利就没那么常见面,有也是私底下进行,参谋人员并不在场。[96]
英国史家A·J·P·泰勒于其著作《1914–1945 年英国史》(1965 年)中称切斯特·威尔默特的《为了欧洲缠斗》(The Struggle For Europe,1952 年)“开创‘艾森豪挡掉蒙哥马利1944年的胜仗’之迷思。”[1]其英国同行,史家约翰‧基根(John Keegan)则注明,泰勒如此这般的论断,在英国的史学界并不多见。[6]威尔默特也不是以书面提出这种观点的第一人。美国作家拉尔夫·英格索尔 (Ralph Ingersoll)于其著作《最高机密》 (1946)中也对此进行过论述。[98]史密斯为此在6月和7月于《星期六晚邮报》撰写系列文章回应,其后成为其著作《艾森豪之六大英明决断》 (Eisenhower's Six Great Decisions, 1956年)的基础。[99]
基根赞许威尔默特“创造当代军事史著述,结合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到战略和战术两层面上”。[100]威尔默特曾三次访谈蒙哥马利,事非寻常。蒙哥马利曾拒却波格、柯瑞利·巴奈特(Correlli Barnett)、及亚瑟·布莱恩(Arthur Bryant)爵士的研究员MC·“巴斯特”·隆的采访。他还许可威尔默特查阅他与艾森豪之间在1944年9月到10月内的函电。[100]威尔默特在1950年代的著作,反映出冷战早期对二战竟致苏联主宰东欧和巴尔干之挫败感,他称这本可避免。[101]此战似乎未令民主安全可靠,反倒使共产主义安全可靠。[102]
威尔默特之说深得艾森豪战时敌手格特·冯·伦德施泰特元帅的参谋长君特·布鲁门特里特将军认可,在其所著伦德施泰特传记《冯·伦德施泰特:战士与汉子》(Von Rundstedt:The Soldier and the Man,1952年)中支持威尔默特的论述。布鲁门特里特写道,伦德施泰特认为向北穿刺是明显不过的一举。[103][104]这被当成是为蒙哥马利的战略背书,还引出了诸如“艾克是否搅浑且延长了战争?”之类的新闻标题。[105]
美国官方史家莫里斯·麦特洛夫(Maurice Matloff)称此为战后迷思,在战时从未被认真看待。[106]盟国已于1944年二月达成军事占领协议,盟军在当年秋天推进得再快都无法改变这一点。[107]德国的迅速崩溃也可能反令亟欲参与对日作战的苏联得益。单刀直入受挫的后果也应纳入考量,苏联在这种情景下可能还要主宰欧洲更多地区。[108]
战争是否继续打到1944年9月之后,与苏联的作战目标无甚相关,而与阿道夫·希特勒与其扈从硬是要苦战到最后大有关系。尽管在1944年献降可称明智果决,却不令其感到舒服。[109]麦特洛夫指出,威尔默特将英国人描述为历经数世纪磨练而得以在政治和军事上具有一致性的方略,此为无稽之谈。[106]“对于威尔默特的著作,”麦特洛夫写道:“必须看重其所展现的——对战争具启发性与对抗性的作品,以除魅时期的英式观点写就。”[2]
在战时的相持不下往往导因于个性和政治,而战后辩论所涉及的则是战略与后勤,把调门拉得更高。[110]在1947年1月出版并连载于《泰晤士报》的回忆录《胜利行动》(Operation Victory)中,德·钧甘德述及战时的争论,表示基于政治及管理上的立场反对蒙哥马利的单刀直入战略。[111]蒙哥马利记不得钧甘德曾对其战略有过异议。葛拉汉则投书《泰晤士报》于2月24 发表,为自己战时提出的论点辩护,即单刀直入就后勤补给而言是行得通的。[112]1977年,经史学家马丁·范克勒维尔德估算,推进到多特蒙德切实可行。[113]只是对于盟军后勤系统是否灵活到足可提供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给艾森豪行使其齐头并进战略,他持保留态度。[114]
批评艾森豪齐头并进战略的并不只有英国史家。美国历史学家指出,美军在瓦伦多夫、施内艾弗尔和阿尔萨斯周围等战地贻误戎机。[115]巴顿眼中的快攻旨在简化与个性化复杂的军情,但为地形和后勤情况等现实所克制,且夺下萨尔也不会令德军就此崩溃。[108]卡洛‧迪耶斯特指出:“很难忽视的说法是,艾森豪的齐头并进战略与政治和后勤上的关系,并不下于就军事学所作的相关考量。”[76]美国官方历史学家马丁·布鲁门森(Martin Blumenson)评论,艾森豪“不能让英美哪国的将军以单枪匹马取胜,他们必得一起上。” [76]
1970年,美国历史学家史蒂芬‧安布罗斯总结道:
无论蒙哥马利向鲁尔区推进的计划多么出色或合乎逻辑(很能证明两者兼具),也无论蒙哥马利的个性如何,任何情况下艾森豪都不许英国一枝独秀,如同也不许美军独领风骚。但就当下情况而言,艾森豪不能仅就军事立场下决断。他不能在巴顿推进中叫停;不能降布莱德雷为次要的行政角色;也不能对马歇尔开口,说在欧洲不需要他从美国所组建的大军。[116]
英国军事史学家 C. J. Dick于2016年写道:
在所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蒙哥马利的作战思路最好。但世事并非平等。另一个更重要的限制因素是政治。艾森豪洞悉,特别是在大选年,美国的公意和政界的,更别说军队自身的,偏见、成见、和态度,对他能否续任统帅至关重要。英方的观点和所求也不是不具重要意义,只是其冲激力正随着美国的优势和自信之增长而减缓。[117]
备注
[编辑]- ^ 1.0 1.1 Taylor 1965,第647页.
- ^ 2.0 2.1 Matloff 1971,第127页.
- ^ Dick 2016,第71页.
- ^ Dick 2016,第115页.
- ^ Buckley 2013,第114页.
- ^ 6.0 6.1 Keegan 1969,第3196页.
- ^ Wilmot 1952,第536–538页.
- ^ Ellis 1962,第465–468页.
- ^ 9.0 9.1 Murray 1996,第120页.
- ^ Dick 2016,第343页.
- ^ 11.0 11.1 11.2 Ruppenthal 1960,第427页.
- ^ Ambrose 2012,第117页.
- ^ Ambrose 2012,第132页.
- ^ Murray 1996,第33–34页.
- ^ Ruppenthal 1960,第420-422页.
- ^ Montgomery 1958,第267页.
- ^ Rawson 2012,第128页.
- ^ Pogue 1954,第204页.
- ^ Murray 1996,第11–14页.
- ^ Structure of the Canadian Army from 1900 to 2000. canadiansoldiers. [2011-12-24].
- ^ Pogue 1954,第283页.
- ^ Murray 1996,第142页.
- ^ Hobbs 1999,第178–179页.
- ^ 24.0 24.1 Dick 2016,第339–340页.
- ^ Pogue 1954,第260页.
- ^ 26.0 26.1 Pogue 1954,第255页.
- ^ 27.0 27.1 Dick 2016,第340–341页.
- ^ 28.0 28.1 Buckley 2013,第27–28页.
- ^ Montgomery 1958,第270–271页.
- ^ Ambrose 2014,第152页.
- ^ Gelb 1994,第377–378页.
- ^ Hart 2007,第55页.
- ^ Hart 2007,第58页.
- ^ Hart 2007,第59页.
- ^ Hart 2007,第60页.
- ^ Ruppenthal 1960,第419-420页.
- ^ Ruppenthal 1960,第422页.
- ^ Blumenson 2005,第432页.
- ^ Blumenson 2005,第380页.
- ^ Blumenson 2005,第635, 652页.
- ^ Blumenson 2005,第652页.
- ^ Blumenson 2005,第653页.
- ^ Blumenson 2005,第655页.
- ^ Blumenson 2005,第415页.
- ^ Denny 2003,第6页.
- ^ Ruppenthal 1959,第50页.
- ^ Ruppenthal 1953,第481–482页.
- ^ Ruppenthal 1953,第553–555页.
- ^ Ruppenthal 1953,第509页.
- ^ Ruppenthal 1953,第571页.
- ^ Waddell 1994,第131页.
- ^ Ruppenthal 1960,第423-425页.
- ^ Ruppenthal 1959,第6页.
- ^ Ruppenthal 1959,第509页.
- ^ Ruppenthal 1953,第504–509页.
- ^ Murray 1996,第145页.
- ^ Ruppenthal 1959,第5页.
- ^ Ruppenthal 1959,第15页.
- ^ Ruppenthal 1959,第16页.
- ^ Ruppenthal 1960,第426-427页.
- ^ 61.0 61.1 Montgomery 1958,第266–267页.
- ^ Ellis 1962,第459页.
- ^ 63.0 63.1 63.2 Montgomery 1958,第268–269页.
- ^ 64.0 64.1 64.2 Murray 1996,第122–123页.
- ^ Montgomery 1958,第268页.
- ^ Bradley 1951,第420–421页.
- ^ Bradley 1951,第410–412页.
- ^ 68.0 68.1 Ruppenthal 1959,第9页.
- ^ Ruppenthal 1959,第10–11页.
- ^ 70.0 70.1 Ellis & Warhurst 1968,第16–17页.
- ^ Murray 1996,第57, 120页.
- ^ 72.0 72.1 72.2 Murray 1996,第84页.
- ^ Eisenhower 1948,第334–335页.
- ^ Van Creveld 1977,第221–222页.
- ^ Ryan 1974,第85–88页.
- ^ 76.0 76.1 76.2 D'Este 1994,第470页.
- ^ Ruppenthal 1960,第423–425页.
- ^ Ruppenthal 1959,第17页.
- ^ Ruppenthal 1960,第425页.
- ^ Hobbs 1999,第179页.
- ^ Ruppenthal 1960,第425-426页.
- ^ Eisenhower 1948,第334–337页.
- ^ Ruppenthal 1960,第426页.
- ^ 84.0 84.1 Pogue 1954,第288页.
- ^ Eisenhower 1948,第351页.
- ^ Ruppenthal 1960,第12–13页.
- ^ Pogue 1954,第291–295页.
- ^ Bradley 1951,第422–423页.
- ^ Eisenhower 1948,第342页.
- ^ Dick 2016,第353页.
- ^ Keegan 1969,第3197页.
- ^ Buckley 2013,第241–243页.
- ^ Buckley 2013,第250–251页.
- ^ Ruppenthal 1959,第110页.
- ^ Ruppenthal 1960,第42页.
- ^ 96.0 96.1 Murray 1996,第162–167页.
- ^ Murray 1996,第103页.
- ^ Murray 1996,第25页.
- ^ Murray 1996,第32–33页.
- ^ 100.0 100.1 Murray 1996,第82页.
- ^ Murray 1996,第83–87页.
- ^ Overy 1996,第326–330页.
- ^ Blumentritt 1952,第123页.
- ^ Gelb 1994,第349页.
- ^ Did Ike Blunder and Prolong the War?. News 59 (9,126) (South Australia). 7 November 1952: 11 [5 May 2021]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 ^ 106.0 106.1 Matloff 1971,第125页.
- ^ Weigley 1995,第32–43页.
- ^ 108.0 108.1 Andidora 2002,第177页.
- ^ Murray 1996,第174–175页.
- ^ Murray 1996,第83页.
- ^ De Guingand 1947,第410–413页.
- ^ Richardson 1987,第194–195页.
- ^ Van Creveld 1977,第225–227页.
- ^ Van Creveld 1977,第230页.
- ^ Colley 2021,第20, 27, 86–89页.
- ^ Ambrose 2012,第513页.
- ^ Dick 2016,第310页.
参考文献
[编辑]- Ambrose, Stephen E. Eisenhower: Soldier and President. Simon and Schuster. 2014. ISBN 978-1-476-74585-5.
- Ambrose, Stephen E. The Supreme Commander: The War Years of General Dwight D. Eisenhower. New York: Anchor Books. 2012. ISBN 978-0-307-94662-1. OCLC 774683651.
- Andidora, Ronald. Home by Christmas: The Illusion of Victory in 1944. Contributions in Military Studies.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2002. ISBN 978-0-313-31751-4. OCLC 248051360. No. 216.
- Blumenson, Martin. Breakout and Pursuit;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Europ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2005.
- Blumentritt, Guenther. Von Rundstedt: The Soldier and the Man. London: Odhams Press. 1952. OCLC 869426096.
- Bradley, Omar. A Soldier's Story. New York, New York: Henry Holt. 1951. OCLC 981308947.
- Buckley, John. Monty's Men: The British Army and the Liberation of Europe.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978-0-300-13449-0. OCLC 840803701.
- Colley, David. P. The Folly of Generals: How Eisenhower's Broad Front Strategy Lengthened World War II. Philadelphia: Casemate. 2021. ISBN 978-1-61200-974-2. OCLC 1242062907.
- De Guingand, Francis. Operation Victor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47. OCLC 503437701.
- D'Este, Carlo. Decision in Normandy 50th Anniversary. New York: HarperPerennial. 1994. ISBN 978-0-06-092495-9. OCLC 1192546481.
- Denny, Norman R. Seduction in Combat: Losing Sight of logistics after D-Day (PDF) (学位论文). Faculty of the U.S.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 2003 [8 October 2021].
- Dick, C. J. From Victory to Stalemate – Decisive and Indecisive Military Operations, Volume 1.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16. ISBN 978-0-7006-2293-1. OCLC 1023039366.
- Eisenhower, Dwight D. Crusade in Europe.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1948. OCLC 878524927.
- Ellis, L. F.; et al. Victory in the West – Volume I: The Battle of Normandy.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62. OCLC 456511724.
- Ellis, L. F.; Warhurst, A. E. Victory in the West – Volume II: The Defeat of Germany.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68. OCLC 758329926.
- Gelb, Norman. Ike and Monty: Generals at War.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1994. ISBN 978-0-688-11869-3. OCLC 937966079.
- Hart, Stephen. Colossal Cracks: Montgomery's 21st Army Group in Northwest Europe, 1944–45. Stackpole Books. 2007. ISBN 978-0-8117-3383-0.
- Hobbs, Joseph P. Dear General: Eisenhower's Wartime Letters to Marshall.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1971]. ISBN 0-8018-6219-1. OCLC 780006852.
- Keegan, John. Broad Front or Narrow Front?. Hart, Basil Liddell (编).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8. London: Purnell. 1969: 3196–3197. OCLC 2466051.
- Matloff, Maurice. Wilmot Revisited: Myth and Reality in Anglo-American Strategy for the Second Front. Eisenhower Foundation (编). D-day: The Normandy Invasion in Retrospect.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71: 104–129. ISBN 978-0-7006-0073-1. OCLC 140580.
- Montgomery, Bernard L. The Memoirs of Field-Marshal the Viscount Montgomery of Alamein. London: Collins. 1958. OCLC 1059556308.
- Murray, G. E. Patrick. Eisenhower versus Montgomery: The Continuing Debate. Westport, Connecticut: Praeger. 1996. ISBN 0-275-94795-5. OCLC 845069403.
- Overy, Richard. Why the Allies Won. New York: W. W. Norton. 1996. ISBN 0-224-04172-X. OCLC 1065101499.
- Pogue, Forrest. The Supreme Command (PDF).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 The Europ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54. LCCN 53-61717. OCLC 1247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7 September 2012).
- Rawson, Andrew. Eyes Only: The Top Secret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rshall and Eisenhower. Stroud, Gloucestershire: Spellmont. 2012. ISBN 978-0-7524-6290-5. OCLC 759584447.
- Richardson, Charles. Send for Freddie: The Story of Montgomery's Chief of Staff Major-General Sir Francis De Guingand, KBE, CB, DSO. London: William Kimber. 1987. ISBN 978-0-7183-0641-0. OCLC 17622096.
- Ruppenthal, Roland G. Logistical Support of the Armies, Volume I: May 1945 – September 1944 (PDF).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 The Europ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53 [14 July 2019]. OCLC 6406532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7 September 2012).
- Ruppenthal, Roland G. Logistical Support of the Armies, Volume II: September 1944 – May 1945 (PDF).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 The Europ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59 [6 March 2020]. OCLC 87437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7 September 2012).
- Ruppenthal, Roland G. Logistics and the Broad-Front Strategy. Greenfield, Kent Roberts (编). Command Decisions.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60: 419–427 [14 February 2021]. OCLC 45058603.
- Ryan, Cornelius. A Bridge Too Far. London: Hamish Hamilton. 1974. ISBN 0-340-19941-5. OCLC 835226.
- Taylor, A. J. P. English History, 1914–1945. Oxford History of England XV.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ISBN 978-0-19-821715-2. OCLC 1120853465.
- Van Creveld, Martin. Supplying War: Logistics from Wallenstein to Patt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ISBN 0-521-29793-1. OCLC 185298453.
- Waddell, Steve R. United States Army Logistics: The Normandy Campaign. Contributions in Military Studies, No. 155. Westport, Connecticut ;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4. ISBN 978-0-313-29054-1. OCLC 467960939.
- Weigley, Russell. Fighting with Allies: The Debate Fifty Years On (PDF). Joint Forces Quarterly. Summer 1995: 38–45 [28 February 2021]. ISSN 1070-0692.
- Wilmot, Chester. The Struggle for Europe. London: Collins. 1952. OCLC 540827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