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塘乡
竿塘乡 | |||||||||||
---|---|---|---|---|---|---|---|---|---|---|---|
![]() | |||||||||||
1940年—1950年 | |||||||||||
国家 | ![]() | ||||||||||
首府 | 塘岐 | ||||||||||
面积 | |||||||||||
• 1949年 | 20.3平方千米(7.8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1949年 | 5062 [1]:215 | ||||||||||
政府 | |||||||||||
竿塘乡乡长 | |||||||||||
• 1940年~未知 | 吴成灿 | ||||||||||
历史 | |||||||||||
• 日军占领竿塘 | 1937年 | ||||||||||
• 改竿塘联保为竿塘乡 | 1940年 | ||||||||||
• 抗战胜利光复竿塘乡 | 1945年 | ||||||||||
• 马祖区公所废除竿塘乡,改设南、北竿二乡 | 1950年 | ||||||||||
行政分区 | 7保74甲 | ||||||||||
| |||||||||||
今属于 | 南竿乡 北竿乡 |
竿塘乡是1940年—1949年中华民国福建省连江县所辖之乡级行政区,包括马祖列岛的南竿岛、北竿岛、高登岛等以及东涌列岛。
名称
[编辑]《粤闽巡视纪略》以竿塘两山因多茅竿而得名,在《指南正法》中亦谓:“官唐,二山相连,山上多茅草,名曰半〔竿?〕塘。”这两则殆是竿塘名称由来最直接的说明。现已知航海图经大都出自于泉漳地区之海上舟人乡儒,而闽南方言将茅草读若“官”,这当是航海图经上的竿塘写成官唐或官塘之原因,明朝《〔弘治〕八闽通志》谓“连江县,海在县东南,潮汐入县境凡十有二派,一派抵官塘洋,一派抵荻卢峡,一派抵鳌江,一派抵蛤沙,以达大小埕澳。”这里的官塘洋应即竿塘洋,所以最晚在明朝弘治年间除了竿塘之写法以外,亦有写成官塘者,大致上与航海有关之叙述文字多用官塘。[2]:68
除竿塘外,明清亦有官塘、官唐、干唐、干塘、关同、关童、关潼、关塘等称呼。[2]:56
竿塘之得名或许与筑海为塘或官兵汛地有关,至于是否因岛上多茅草,茅竿而得名则无从考究。[2]:69
南竿塘山即上竿塘,北竿塘山即下竿塘。[3]
历史
[编辑]宋元时代
[编辑]竿塘名称最早出自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宁善乡…崇德里…上下干(竿)塘在海中…”[4]:二:6。依据《三山志》:“元丰二年十月…置巡检一员初置连江官澚…遂置南匿屿…”[4]:十九:8,学者张书才从地理位置的相近主张北宋时此间可能设有巡检,与当时设置巡检多在海岛上,认为此处的官澳应是竿塘的别称,推测北宋中期应即有政府官兵进入列岛。[2]:55
根据中央研究院考古学家在北竿坂里、南竿介寿等地,出土宋元时流行形制陶片及瓷片,可得知在马祖列岛区域,于宋元时代应已有人类居住,其中又以蔡园里遗址最具代表性。[2]:52
明清时代
[编辑]明洪武4年(1371),因张国珍、张士诚余党逃窜岛屿,并勾串倭人为寇,明廷自洪武5年(1372)起于浙江、福建沿海造舟防倭,并采刘基建议仿唐府兵制设卫所。洪武20年(1387)前后,明廷于东南沿海布设卫所城寨与烽堠,竿塘岛屿之迁民墟地大致发生于此时。[2]:78
嘉靖、万历年间,虽倭患稍缓,海贼未止,竿塘仍为汛守要地。董应举称“福海…率至东涌、东沙、竿塘…皆有兵船来往守之”,可见嘉靖万历间明朝尚派兵船巡守竿塘,至万历末年始停泊海上,不再登岸驻守。
清顺治18年(1661),清廷为封锁郑成功颁迁界令,福建沿海岛屿居民内徙,马祖群岛亦在其中。康熙4年(1665)迁界稍弛,康熙22年(1683)清平台湾,翌年始渐次开放海禁,但外洋岛屿如马祖仍禁民居与采捕,列为禁山。
康熙元年(1662),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福建成清朝水师重镇,福州外海岛屿防务重要。康熙27年(1688),闽安水师协设立,控扼闽江口。北竿塘为海坛与福宁二镇水师会哨处,马祖诸岛亦列月汛巡防范围。
清代闽安协左营汛守白犬与竿塘,配兵约210名、战船4艘,轮防南北竿塘并设烟墩瞭望。康熙至道光年间,南北竿塘均派驻兵守望,白犬与东沙亦设水师汛守,并属绿营长福营右军分防(惟是否驻岛不详)。[2]:79~81
民国时期
[编辑]民国3年5月,北洋政府任命许世英为福建巡按使,掌理福建民政。许世英任巡按使时曾亲履马祖巡视,这当是马祖有史以来,首次有省级高官来到马祖列岛。
民国15年12月, 国民政府北伐东路军在何应钦率领下进入福州,结束福建的军阀统治,马祖列岛约在此时开始进入乡治。[2]:91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后,同年9月10日马祖列岛南北竿为日军控制。此后,地方武装势力趁乱兴起。南竿西尾林义和与后续接收其势力的仙游人张逸舟等,先后盘踞马祖列岛,并与日本兴亚院厦门联络部联系,打出“福建和平救国军”名义。然未见日军在马祖列岛设立治安维持会等傀儡机构。政府对当地控制力薄弱,惟保甲组织似持续运作,翁成灿于1938年仍任保长可为佐证。
1939年,竿塘联保办事处改制为乡公所,联保主任翁成灿接任首任乡长。不久,连江县政府另派康姓人士接替。 同年3月,林义和率众劫取竿塘全数枪支,组织自卫队,自任队长,乡政实质脱离县府管辖。 同年9月23日,福清人余亚楻率千人侵入竿塘,自卫队被纳编。日军兴亚院委任余亚楻为“福建和平救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林义和任第一陆军司令,随后转往厦门。 同年11月,国军第八十师在翁成灿与陈郡利导引下,突袭竿塘,余亚楻部损失惨重,余亚楻阵亡。国军保留林义和自卫队后撤离。
1940年8月27日,白犬林震叛变,派陈依发率百余人夜袭竿塘。林义和跳海逃往厦门,其部众四散。陈依发部烧杀劫掠,铁板地区陈郡利、朱天赐等三户房屋焚毁,陈显仁等四人被杀,竿塘遭蹂躏近两月。 同年10月中旬,连江县保安队与林义和旧部合力围攻陈依发于山陇莲花岩,陈部死伤三十余人,余部撤往白犬。 同年10月13日,川石岛日军劫持竿塘渔船,杀害渔民四人。
1942年9月6日,日舰抵夫人澳,林义和登舰被扣,转交张逸舟部。9月8日午夜,张逸舟部属郑德民、黄玉树、林沧圃等违抗命令,将林义和绑于铁板,沉入进屿溺毙,终年34岁。林妻朱双金携子女逃往筱埕投靠翁成灿、陈郡利,后闻噩耗服鸦片自杀。 此后,张逸舟部占领南北竿及周边岛屿,延续林义和既有措施,地方秩序相对稳定至抗战胜利。[5]:34~36
1947年,连江县临时参议会成立,王诗芳任县参议员,代表竿塘乡。[6]:99
行政区划
[编辑]时期 | 非建制时期 | 自治区时期 | 闾邻时期 | 联保时期 | 乡镇时期 | 直属时期 | 分治时期 | |
---|---|---|---|---|---|---|---|---|
宋元 | 明清 | 民初~1928 | 1928~1936 | 1936~1940 | 1940~1945 | 1945~1950 | 1950~今日 | |
行政区划 | 连江县 | |||||||
善宁乡 | 二十六都 | 竿塘区 | 第八区 | 第三区 | 竿塘乡 | 南竿乡、北竿乡 | ||
崇德里 | 南竿乡、北竿乡 | 竿塘联保 | 竿塘乡 |
古代沿革
[编辑]南宋时代上、下竿塘即隶于连江宁善乡崇德里,元代将崇德里析为四里旋即改为四都,其中崇德第一里改为二十六都[1]:92[2]:69[7],一说崇德四里改为二十六都[2]:89,不隶乡里。[1]:92这种情况历明朝至清朝未稍改变。[2]:89
南竿岛和北竿岛原分属闽县、连江县。[3]唐宋后,北竿岛归永福乡崇德里。元代至清代,北竿岛归二十六都[8]。
近代沿革
[编辑]辛亥革命后,连江县初设置17个自治区,另加上海岛的西洋和竿塘两个区,但仅是空架子。[1]:97
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在民国18年施行《县组织法》,省以下设县、区、村(里)(后改为乡(镇))、闾(邻)四级,20-50个乡镇组成一区,而马祖地区属连江县第八区,包含南竿乡与北竿乡,南竿乡有附乡11个,北竿乡则有附乡10个,另西洋乡有附乡4个,东引为其一。[1]:98
民国23年5月,国民政府为强化剿共地区的社会组织,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令福建实行保甲制度,以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乡镇或区,保甲制度一直沿续至民国38年。连江县于民国25年10月1日编查完成,撤销原有8个区的建制,改设3个区署,下辖55个联保、487保、4891甲。初设竿(塘)西(洋)联保于北竿塘岐盐仓,后以辖地过广,不久分设[6]:334,南北竿改属竿塘联保,西洋、东涌属西洋联保,都属第三区署(原六、七、八区)。[1]:99~100
民国29年初,国民政府实行新县制,依据中央颁布的《县各级组织纲要实施办法》与福建省政府颁布的《县各级组织纲要实施计划》和《健全联保机构办法》,改联保办公处为乡镇公所,改保长办公处为保办公处,南北竿属第三区竿塘乡,下有8保,8个保的名称为:南竿上、南竿下、南竿中、北竿上、北竿下、北竿中、大目、塘格;西洋乡有6个保,东涌保为其一。[1]:100
民国34年9月抗战胜利后,政府进行乡镇保甲复查整理,撤销区署建制,至翌年初编查结束,连江县设18个乡,南北竿属竿塘乡,东涌则属西洋乡。时竿塘乡辖有7保,其中马祖保12甲、牛角保10甲、桥仔保10甲、津铁保11甲、山垄保10甲、白镜保11甲、塘岐保10甲,共计74甲,另东涌保属西洋乡,东涌保共有7甲。[1]:105
1949年9月1日,马祖守备区指挥部成立,隶属台湾警备总司令部。1950年初,马祖守备区指挥部设立马祖区公所于山陇,辖南、北竿两乡,竿塘乡正式废止。[6]:344
1953年,西洋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管辖(现归霞浦县管辖,改设霞浦县海岛乡),而马祖列岛和东涌岛仍由中华民国实际管辖。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连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連江縣志》. 方志出版社. 2000-03-28.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连江县政府文化局 (编). 《連江縣志》. 福建省连江县政府. 201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11).
- ^ 3.0 3.1 曹刚等 (编). 《連江縣志》 (PDF) 第四卷 铅印本. 1933: 4.
- ^ 4.0 4.1 梁克家 (编). 《三山志》 得山林弘衍重刊本. 1638.
- ^ 邱新福 (编). 《南竿鄉志》. 连江县南竿乡公所. 201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6).
- ^ 6.0 6.1 6.2 王花俤 (编). 《北竿鄉志續編》. 连江县北竿乡公所. 2022-11. ISBN 978-626-7215-16-6.
- ^ 喻政. 《福州府志》 (PDF). 万历.
二十六都,统图一,桑㠘、东路、关岭、蛤沙、上下竿塘
- ^ 《福建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