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围渔港
外观

竹围渔港位于台湾桃园市大园区沙仑里及芦竹区海湖里(下海湖)的交界处,距离桃园国际机场仅三公里。主要渔获物有䲠鱼、鲨鱼、黑鲳、小卷、鲣鱼、乌鱼等。
自2000年以来,该港已朝观光休闲渔港发展。港内设有鱼货直销中心,与基隆市的碧砂渔港及新北市石门区的富基渔港并称为北台湾三大渔获供销重地。
由台15线滨海公路进入渔港时会经过一座彩虹桥。该桥为单跨度180 米,高31米的纽尔逊钢拱桥,成为该渔港的观光地标。
历史
[编辑]竹围渔港的前身为许厝港,最早可以追溯到明郑时期,在乾隆年间曾是台湾重要的商港,商船与渔船往来频繁。到了日治时期,日本长崎县有三户渔业移民来此定居,以钓渔业为主要作业方式,为当地渔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国民政府来台后,1928年,桃园郡渔业组合成立,正式展开有组织的渔业发展。1952年,在现今的竹围渔港位置设置了曳船道,开启了正式的渔港建设。1959年,桃园县政府与大园等乡公所筹资70余万元,兴建250米长的北防波堤。经过台湾省政府与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的后续投资,渔港于1968年完工。
1988年,一个重要的转捩点出现。台湾中油提议与渔业单位合作开发渔港,双方共同分担东西防波堤与内堤的扩建经费。1993年改建完工后,渔港拥有343.5米的码头与1.4公顷的泊地,为渔民提供更好的作业环境。
进入21世纪后,竹围渔港开始朝向观光休闲发展。2000年代,渔港增设了鱼货销售中心,与基隆的碧砂渔港、新北市的富基渔港并列为北台湾三大渔获供销重地。渔港的地标性建筑“彩虹桥”,以180米跨度、31米高的纽尔逊钢拱桥设计,成为游客必访景点。近年来,桃园市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改善渔港设施。包括游艇码头专区、彩虹桥维护、薄膜天幕等设施。
- 1952年,该地区曾设置曳船道。
- 1959年,桃园县政府及大园等乡公所筹款兴建北防波堤250米,水深2米。
- 1962年,台湾省政府及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分别拨款补助,最后于1968年完工。
- 1988年,台湾中油提议与渔业单位共同合作开发本港,其中东、西防波堤、内堤等扩建由双方共同分担经费,渔港码头与泊地则由渔业单位负担。
- 1993年,改建完工后码头长度343.5米,水深3米,泊地1.4公顷。目前则已扩建至水深1.5米、码头长度410米之内泊地1.1公顷,及水深3.0米、码头长度460米之外泊地1.4公顷,另有水深4.0米、码头长度421米之台湾中油公司工作泊地1.3公顷。
渔港潮位
[编辑]单位 | 最高潮位 | 大潮平均高潮位 | 平均潮位 | 大潮平均低潮位 | 最低潮位[1] |
---|---|---|---|---|---|
米 | +4.30 | +3.40 | +1.76 | +0.06 | - |
交通指南
[编辑]- 桃园内环线,往台湾桃园国际机场方向续行,接台4线,往竹围渔港方向续行,于福园宫或彩虹桥进入
- 中山高速公路桃园交流道出口,循台4线,往竹围渔港方向续行,于福元宫或彩虹桥进入
- 台15线西滨公路:往桃园市大园区方向续行,依循竹围渔港方向续行,于福元宫或彩虹桥进入
- 搭乘桃园客运的桃园-竹围渔港(经南崁)路线公车
- 台北市松山机场搭乘亚通客运,到福元宫下车
联外交通
[编辑]- 台61线
- 台4线
- 台15线
- 台15甲线
- 108市道
- 桃22区道
- 钓鱼网红 李晓渔
- 南堤 午仔鱼
- 北堤
- 新北堤
- 合兴钓具
- 佳兴钓具行
周边景点
[编辑]- 竹围海水浴场
- 彩虹桥
- 猪鼻子沙滩
- 海湖地景公园
- 海口运动公园
- 航空港旋转餐厅
- 彩虹棒球场
- 南非航空空难纪念碑
- 游艇码头
- 乌巷创意咖啡厅
-
竹围彩虹桥
-
日落的竹围海边
-
竹围港渔市直销中心
-
港口堤防
-
码头与停泊的船
-
竹围渔港
-
竹围渔港
参见
[编辑]参考来源
[编辑]- 文献资料
- 李嘉亮. 《台灣漁港圖鑑》. 台北市: 猫头鹰出版社. 2005-12-01 [2005]. ISBN 986-741-582-5 (中文).(繁体中文)
- 引用
- ^ 可供游艇泊靠之渔港潮位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渔业署 台湾地区渔港基本资料
外部链接
[编辑]- 农委会渔业署 竹围渔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竹围渔港 桃园观光导览网
- 渔港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渔业署.201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