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卢嘉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卢嘉兴
废卢主人
性别
出生1918年
逝世1992年(73—74岁)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18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92年)
配偶王笑1939年结婚)
儿女卢富美
卢富丽
卢富贵
卢富芳
卢富足
卢金成
卢金坊[1]
奖项中国学术著作奖(1964年)
学历

卢嘉兴(1918年—1992年),号“废庐主人”,台湾台南人,文史工作者,曾长期担任台南市文献委员[3][4][2]。他于2016年被列为台南市历史名人[5],故居则于2017年挂牌“历史名人故居”[4]

据卢嘉兴自行整理的著作目录,他发表了147篇文章,除少数有独立发行成书籍外,大多分散于《台湾文献》、《台南文化》、《南瀛文献》等期刊[6]。其研究的主题有古迹、寺庙、历史人物、台南地理地志、台湾盐务发展等等[6]。关于这些著作,卢嘉行自行汇编成《台湾研究汇集》,计24集,赠送给对台湾史迹文化或文学有兴趣的学人[6]

生平[编辑]

赤崁楼脩复工事概要碑(1944年),卢嘉兴的名字位于左起第三位。

卢嘉兴为家中独子,幼时就读于台南第一公学校(今南大附小),毕业后进入台南市役所土木课营缮系,自工友做起[3][2][6]。任职期间进入台南工业技术养成所(今成大附工)进修,此外曾负责设计赤嵌楼的修建工程[注 1][6]。在此期间与石旸睢相识,并受其影响对台湾历史文化深感兴趣[注 2][6][3]。昭和十四年(1939年),与妻子卢王笑结婚[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时任台南市长羽鸟又男力主修复赤嵌楼,于昭和十七年(1942年)鸠资拟具计划,由学习设计的卢嘉兴监工修复计划。昭和十八年(1943年),营缮系长织田久胜命其调查计划该工程,直到昭和十九年(1944年)12月1日被征招入伍,进入军部建筑队,其未了工事由苏取长(碑文中的“武冈安长”)接办。[7]派驻在台北木栅[3]。次年日本投降时,因听闻他所在的建筑兵队会被调回日本本土,于是趁机逃回台南[3]

二次大战后,卢嘉兴曾去读国语(北京话)训练班,并参与台南孔庙的修复工程[3]。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工程期间,卢家兴考取台湾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为民政系第一期学员,结训后曾到台南市的区公所服务[3]。后来进入台湾制盐总厂(今台盐实业前身)工作,直到65岁以科长身份退休[6]。因工作需要,卢嘉兴带着家人于台盐各地宿舍住过,民国41、2年(1952、1953年)才向一间茶行买下小仓库当住处定居下来,并在民国六十一年(1972年)左右翻修[3]

民国五十三年(1964年),卢嘉兴著作《鹿耳门地理演变考》经台湾大学教授方豪推荐及专家评审后,获得中国学术著作奖[3]。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当选第一届台南市杰出父亲[3]

民国八十一年(1992年),病逝[3]

研究与写作[编辑]

卢嘉兴经常是利用夜间写作,周末下午与假日会外出采访[6][3]。偶尔会在勤务时间,将分内工作完成之后写作[6]。因卢嘉兴工作负责尽职,效率又高,故上司对此行为是宽容默许的[6]。而根据其长女卢富美的说法,因为卢嘉兴本身的日文能力只有受过小学程度的教育,中文则是后来自己进修,所以遇到日文资料他会自己暂译成中文,再请留学日本的同事杨财帮忙补正,中文文稿则会请台湾制盐总厂副主任秘书周维亮协助润饰[3]。对于两人的协助,卢嘉兴总是会在文末加以致谢[3]

关于卢嘉兴作人物研究的方式,他会先搜集该人的照片、笔迹,再来造访对象的亲友请教其事迹,并向户籍机关申请其户籍资料,整理出对象的家族关系甚至年谱后才执笔,最后在完稿后会让对象的家属过目确认[6]

另外据黄天横的说法,卢嘉兴在期刊上发表文章时,往往会跟杂志社约定多印1、200份的抽印本,并要求将文章印在指定的页面[6]。这是为了他自行汇编《台湾研究汇集》时,所发表的文章页码可以直接接续下去的关系[6]。这些文章积到一定数量后,卢嘉兴便会加上自印的封面合订起来,编为《台湾研究汇集》第几集[6]。直到做到第24集时,卢嘉兴才因病封笔[6]

纪念[编辑]

卢嘉兴故居(废庐)

2012年,卢嘉兴次子卢金坊为纪念父亲逝世20周年,着手成立卢嘉兴纪念馆[4]。经过修建整理后,于2014年7月正式开幕[4]

2016年10月14日,台南市文化局将包含卢嘉兴在内的26人审议列入台南市历史名人[5]。2017年3月12日,台南市政府于卢嘉兴故居挂上纪念牌,成为第17处挂上纪念牌的名人故居[4]

注释[编辑]

  1. ^ 卢嘉兴对此撰有〈赤嵌楼修复记〉(一)(二)来记录这期间的见闻。
  2. ^ 卢嘉兴对此撰有〈文献导师石旸睢先生〉一文来纪念。

参考来源[编辑]

  1. ^ 卢金成 等. 〈家屬序〉. 《台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上)》. 台南市立艺术中心. 2000-11. ISBN 957-02-7245-7. 
  2. ^ 2.0 2.1 2.2 盧嘉興. 台南研究数据库.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2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7).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黄靖惠. 〈走過日據、臺灣光復 走過鄉野、鹽田烈日──臺灣文史學人盧嘉興〉. 《社教双月刊》. 2003-10, (117): 61–64. 
  4. ^ 4.0 4.1 4.2 4.3 4.4 蔡文居. 〈專情於台灣史 府城歷史名人盧嘉興故居掛牌〉. 《自由时报》. 2017-03-12 [2018-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5. ^ 5.0 5.1 蔡文居. 〈南市歷史名人審議 26位入選〉. 《自由时报》. 2016-10-15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黄天横. 〈盧嘉興先生其人其寫作〉. 《台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上)》. 台南市立艺术中心. 2000-11. ISBN 957-02-7245-7. 
  7. ^ 卢嘉兴. 赤崁樓修復記(二). 台南文化. 1953-06-30, 3 (1) [2022-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