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皮弁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出土的明初鲁荒王朱檀九缝皂皱纱皮弁冠(亲王八缝是永乐后的定制)

皮弁服,又称皮弁冠服,是中国古代朝服礼服,《周礼》记曰“视朝,则皮弁服”,《礼记》又记“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示民严上也”。在明代以前,皇帝与贵族也能使用皮弁服,如西汉孝平王皇后就曾经一次过对四十九位大臣赐予皮弁素绩。直至明朝,皮弁冠服的使用规格被大大提高,成为只有皇帝及其近亲才能使用的皇家礼服[1][2][3]。形制上,皮弁冠服全套包括弁冠、弁服、中单、大带、蔽膝、舄、玉佩等。[4]大明会典》中记载,皇帝皮弁冠用十二缝,缝隙之间缀有“五采玉”[5]皇太子九缝 [6]亲王八缝[7]郡王及外国君主七缝[8]

皮弁冠服在明代也常被用作赏赐藩属君主的礼物,例如正德年间,潘希曾出使安南时,礼单中便有“皮弁冠服一副,常服一套”[9]嘉靖年间,出使琉球陈侃更是详细记录了大明的赏赐礼单,其中皮弁冠服内含“七旒皂皱纱皮弁冠一顶(旒珠金事件全)、玉圭一枝(袋全)、五章绢地纱皮弁服一套、大红素皮弁服一件、𫄸色素前后裳一件、𫄸色素蔽膝一件(玉钩全)、𫄸色妆花锦绶一件(金钩玉玎珰)、红白素大带一件、大红素纻丝舄一双(袜全)、丹矾红平罗销金夹包袱四条、青白中单一件”[10]

注释与参考资料

[编辑]
  1. ^ 《大明会典》(卷之四十四):“凡朔望日。上皮弁服御奉天殿。百官公服、于丹墀东西对立。俟引班引合班北面立。”
  2. ^ 《大明会典》(卷之八十一):“大祀冕服。中祀皮弁服。陪祀诸臣、各用本品梁冠祭服”
  3. ^ 《大明会典》(卷之八十五):“太庙同日。凡亲祀山川等神、皆用皮弁服行礼、以别于郊庙。”
  4. ^ 赵连赏《明代皮弁服》
  5. ^ 《大明会典》(卷之六十):“皮弁、用黑纱冒之。前后各十二缝。其中各缀五采玉十二。缝及冠武、并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
  6. ^ 《大明会典》(卷之六十):“皮弁、用黑纱冒之。前后各十二缝。其中各缀五采玉十二。缝及冠武、并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
  7. ^ 《大明会典》(卷之六十):“皮弁、用乌纱冒之。前后各八缝。每缝中缀三采玉八。缝及冠武、并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
  8. ^ 《大明会典》(卷之六十):“皮弁、用乌纱冒之。前后各七缝。每缝中缀三采玉七。缝及冠武、并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
  9. ^ 潘希曾《竹涧集》(奏议卷一)
  10. ^ 朱当㴐《国朝典故》(使琉球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