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波罗的语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罗的语族印欧语系下的一族语言,约有650至700万人做为母语或第二语言[1][2],主要使用地区位于北欧波罗的海东岸及东南沿岸。偶尔和斯拉夫语族组成印欧语系下之波罗的-斯拉夫语族

波罗的语族
使用族群波罗的人
地理分布北欧
谱系学分类印欧语系
  • 波罗的语族
分支
语言代码
ISO 639-2 / 5bat

波罗的语族下属两个主要分支:西波罗的语支东波罗的语支。西波罗的语支下属语言均已绝迹,东波罗的语支尚存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等语言(包括常常被视为两者方言的拉特加莱语萨摩吉提亚语)。其中,在18世纪消亡、西波罗的语支的古普鲁士语可能是保留最多原始波罗的语特性的语言[3]。尽管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古普鲁士语等语言存在关联,然而他们之间因词汇差异巨大而彼此无法互通

下属分支

[编辑]

波罗的语常被分类为印欧语系之独立语族,其下主要有东波罗的语支和西波罗的语支,偶尔此两语支会被归类于波罗的-斯拉夫语族之下[4]

波罗的语族 Baltic
西波罗的语支 West Baltic

† 西加林迪亚语 West Galindian (xgl):自14世纪后消亡

古普鲁士语 (prg):自18世纪前叶消亡,参见普鲁士

索多维亚语 Sudovian (xsv):又称约特维恩格语(Yotvingian),自17世纪后消亡

斯卡维语 Skalvian (svx):自16世纪后消亡

波美拉尼亚波罗的语 Pomeranian Baltic:约于前1千年消亡

† (争议)古库伦语 Old Curonian (xcu):自16世纪后消亡,学界对于其分类于东波罗的语或西波罗的语存在争议[5][6][7]

东波罗的语支 East Baltic

拉脱维亚语 (lav):150万使用者

拉特加莱语 Latgalian:15至20万使用者,通常被认为是拉脱维亚语的一种方言

立陶宛语 (lit):400万使用者

萨莫吉希亚语 Samogitian :500万使用者,通常被认为是立陶宛语的一种方言

瑟罗尼亚语 Selonian (sxl):自16世纪后消亡

瑟米加利亚语 Semigallian (xzm):自16世纪后消亡

第聂伯-欧卡语支 Dnieper-Oka

† 东加林迪亚语 East Galindian 或 Golyad (xgl):自 12 世纪后消亡[8]

未分类

[编辑]
  • 纳德鲁维安语 (ndf)

地理分布

[编辑]

现代波罗的语使用者普遍聚居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边境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前苏联国家等地的移民群体也在使用。历史上此语族使用范围很广:西至今日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口;东至今日白俄罗斯境内的第聂伯河,甚至可能延伸到莫斯科;南方可能延伸至基辅。此语族曾存在于这些地方的关键证据是,这些地区的“水文名称”(江河湖海等水域的名字)都明显带有波罗的语族的特征。一般可以根据水文名称来判断文化的传播影响范围,但不能测量岀具体时间。后来斯拉夫民族向南方和西方扩张、日耳曼民族向东方扩张,致使波罗的领土逐渐缩减至原来的一小部分。

与乌拉语系的接触

[编辑]

尽管波罗的海国家常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然爱沙尼亚使用之爱沙尼亚语立窝尼亚语隶属于乌拉语系,与波罗的语不相同。

历史

[编辑]

公元前13世纪左右,使用波罗的语前身语言的远古印欧语系民族,在波罗的海海岸的南方地区定居。后来逐渐往海岸移居,与当地使用乌拉尔语的原住民(渔民和农民等)融和,这些原住民在不同程度上被波罗的民族同化。于是不同的方言之间渐行渐远,转化为不同的语言,这个过程大约发生在公元后第一个千年内。

古代历史学家早在公元前98年就提到了各种波罗的部落,但第一次证实波罗的语的存在却在1350年左右,证据是一本日耳曼语-普鲁士语字典,名为“Elbing普鲁士辞汇表”。1545年从一首赞美诗的翻译证实了立陶宛语的存在;第一本立陶宛语印刷书出现在1547年,为Martynas Mažvydas编著的基督教教义问答手册。1530年一首赞美诗中证实了拉脱维亚语;1585年出现了此语印刷版手册。证实如此之晚的原因之一,在于波罗的民族比其他所有欧洲民族抵抗基督教化的时间都要久,所以书面文献出现很晚,他们的语言也基本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

13世纪时,日耳曼国家在当时的普鲁士地区成立,很多波罗的语族之普鲁士人迁徙,普鲁士人也慢慢被同化,到17世纪末时,普鲁士语已经灭亡。

1569-1795年的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期间,官方文献由波兰语罗塞尼亚语拉丁语书写,而立陶宛语通常是平民日常口头使用。

瓜分波兰后,大部分波罗的地区归入俄罗斯帝国管辖范围,当地语言有的时候被禁止书写或在公共场所使用。

同其他印欧语系语言的关系

[编辑]

语言学者对波罗的语言有很浓厚的兴趣,因为此族语言保留了很多古语特征。学术界相信这些特征在原始印欧语的早期就已经存在。

一些已经灭亡的波罗的语言几乎没有书面文献存在,只能从古代历史学者或人名地名中推断;此族下所有语言(包括现存的)的书面形式都相对出现得很晚,这两个主要原因和其他一些因素一起阻碍了对波罗的语族历史的研究,使学术界对此族语言在印欧语系中的地位争论不休。

一些语言学家相信波罗的语言从印欧语系中单独分裂岀来;而另一些人认为它和斯拉夫语族或日耳曼语族有共同的祖先,应该称作波罗的-斯拉夫语或波罗的-日耳曼语。也有一些人将波罗的语和地理距离较远的阿尔巴尼亚语、达契安语和色雷斯语等联系起来。

后来也有人认为,波罗的语族这个分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他们认为东西波罗的语有不同的祖先,后来才汇合到了一起。

参见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Lietuviai Pasaulyje" (PDF) (in Lithuanian). Lietuvos statistikos departamentas. Retrieved 5 May 2015.
  2. ^ Latvian at Ethnologue (18th ed., 2015) (subscription required) Standard Latvian language at Ethnologue (18th ed., 2015) (subscription required) Latgalian language at Ethnologue (18th ed., 2015) (subscription required)
  3. ^ Ringe, D.; Warnow, T.; Taylor, A. Indo-European and computational cladistics. 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2002, 100: 59–129. doi:10.1111/1467-968X.00091可免费查阅. 
  4.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Old Prussian. Glottolog 4.3. 2020. 
  5. ^ Dahl, Östen; Koptjevskaja-Tamm, Maria (编). The Circum-Baltic Languages: Typology and Contact. 1: Past and Present.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2001. ISBN 9789027230577 (英语). 
  6. ^ Dini, Pietro U. Foundations of the Baltic languages. 由Richardson, Milda B.; Richardson, Robert E.翻译. Vilnius: Vilniaus universitetas. 2014. ISBN 978-609-437-263-6. 
  7. ^ Mažiulis, Vytautas. Apie senovės vakarų baltus bei jų santykius su slavais, ilirais ir germanais. Iš lietuvių etnogenezės. Vilnius: Mokslas. 1981 (立陶宛语). 
  8. ^ Балтийские языки. lingvarium.org. [29 November 2024] (Russian).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