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舒贾
沙舒贾 | |
---|---|
蒙兀儿帝国米尔扎[1] | |
![]() | |
孟加拉苏巴第22任苏巴达尔 | |
统治 | 1641年1月1日—1660年4月12日 |
前任 | 伊斯拉姆汗·马沙迪 |
继任 | 米尔·久姆拉 |
出生 | 蒙兀儿帝国阿杰梅尔苏巴阿杰梅尔 | 1616年6月23日
逝世 | 1661年2月7日 妙乌王国妙乌 | (44岁)
配偶 | 碧尔季丝·芭奴·贝居姆 皮雅丽·芭奴·贝居姆 拉贾·坦姆森之女 |
子嗣 | 蒂尔帕齐尔·芭奴·贝居姆 宰因德丁·米尔扎 宰因尔阿比丁·米尔扎 布兰德·阿赫塔尔·米尔扎 居尔茹赫·芭奴·贝居姆 罗珊·雅拉·贝居姆 阿米娜·芭奴·贝居姆 玛哈·罕奴慕 |
王朝 | 巴布尔家族 |
父亲 | 沙贾汗 |
母亲 | 慕塔芝·玛哈 |
沙舒贾(波斯语:میرزا شاه شجاع,1616年6月23日—1661年2月7日[2])是蒙兀儿帝国皇帝沙贾汗和皇后慕塔芝·玛哈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沙舒贾曾担任孟加拉、比哈尔以及奥里萨的苏巴达尔,首府设于达卡。1660年,沙舒贾于皇位继承战中落败,他带着家眷流亡至妙乌王国,后死于当地。
早年生活和家庭
[编辑]
1616年6月23日,沙舒贾出生于蒙兀儿帝国辖下的都市阿杰梅尔,他是皇帝沙贾汗和皇后慕塔芝·玛哈的第二子。而沙贾汗的继母,同时也是慕塔芝·玛哈的姑姑努尔·贾汉在沙舒贾出生时便将其养育于身旁,由于努尔·贾汉当时在宫庭中崇高的地位、政治影响力与丈夫贾汉吉尔对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缘故,她因此被赋予照顾沙舒贾的职责,这对皇后来说也是一种荣誉[3]。
沙舒贾同母所生的兄弟姊妹有嘉罕娜拉·贝居姆、达拉·希科、罗珊娜拉·贝居姆、奥朗则布、穆拉德·巴克什、歌荷爱拉·贝居姆等人[4]。
婚姻与子嗣
[编辑]
1633年2月23日,沙舒贾的长姐嘉罕娜拉·贝居姆和萨蒂恩妮莎·罕奴慕(Sati-un-nissa Khanum)依据印度的传统,公开展示了沙舒贾价值高达100万卢比的结婚礼物。1633年3月5日的夜间,沙舒贾与鲁斯坦·米尔扎(鲁斯坦·米尔扎为穆拉德·米尔扎之子)的女儿碧尔季丝·芭奴·贝居姆(Bilqis Banu Begum)正式成婚,这场盛大的婚礼全程由嘉罕娜拉·贝居姆主持,16万卢比的现金和价值10万卢比的物品被当作礼物送往鲁斯坦·米尔扎的宅邸[5]。
婚后第二年,碧尔季丝在产下一名女婴后便因难产而去世,她被安葬在布尔汉布尔一座名为哈布札·玛哈尔(Kharbuza Mahal)的陵墓里[6]。她生下的女儿被沙贾汗命名为蒂尔帕齐尔·芭奴·贝居姆(Dilpazir Banu Begum),蒂尔帕齐尔后来在婴儿时期就夭折了[7]。
第一任妻子过世后,沙舒贾与皮雅丽·芭奴·贝居姆(Piari Banu Begum)再婚[8]。皮雅丽是沙贾汗统治时期,孟加拉苏巴的第二任苏巴达尔阿扎姆汗之女[9][10]。婚后,她跟沙舒贾育有两个儿子和三名女儿[11],分别是生于1639年10月28日的宰因德丁·米尔扎(Zain-ud-Din Mirza),生于1645年12月20日的宰因尔阿比丁·米尔扎(Zain-ul-Abidin Mirza),以及居尔茹赫·芭奴·贝居姆(Gulrukh Banu Begum,居尔茹赫后嫁给奥朗则布之子米尔扎·穆罕默德·苏丹)、罗珊·雅拉·贝居姆(Roshan Ara Begum)、阿米娜·芭奴·贝居姆(Amina Banu Begum)[12]。
1660年,皮雅丽随同丈夫和儿女们流亡至阿拉干的妙乌王国,当沙舒贾于1661年遇害后,她的儿子们也被处死,皮雅丽和她的两个女儿亦自尽而亡,仅存的女儿阿米娜被带回宫殿,但她因过度悲痛,不久后也追随家人而逝[13][14]。沙舒贾的另一个女儿玛哈·罕奴慕(Mah Khanum)则被迫嫁给了妙乌国王僧陀都昙摩,隔年,僧陀都昙摩怀疑将有政变发生,遂把沙舒贾所剩的亲属们尽数饿死,连当时已怀有自己骨肉的玛哈·罕奴慕也不例外[15]。
沙舒贾的第三位妻子是吉什德瓦尔的拉贾·坦姆森(Raja Tamsen)之女[16],婚后她于1645年8月生下两人的儿子布兰德·阿赫塔尔·米尔扎(Buland Akhtar Mirza)[17]。
治理孟加拉
[编辑]
沙舒贾成年后,其父沙贾汗任命他自1641年起担任孟加拉与比哈尔的苏巴达尔,并从1648年7月25日至1661年间担任奥里萨的苏巴达尔。沙贾汗另外又任命那格浦尔的拉杰普特人王子昆瓦尔·拉格哈夫·辛格(Kunwar Raghav Singh)为其副手[2]。于沙舒贾担任苏巴达尔期间,他在孟加拉首府达卡修筑起自己的官邸巴拉·卡特拉宫[18]。除此之外,沙舒贾还派人兴建了侯赛尼·达兰、达罕蒙迪·沙希·伊德杰赫等公共建筑。
皇位之争
[编辑]1657年9月沙贾汗病倒后,他的四个儿子,达拉·希科、沙舒贾、奥朗则布和穆拉德·巴克什旋即为了争夺皇位而大打出手。1657年11月,沙舒贾在孟加拉自行加冕为帝,其麾下的22名贵族中,有10名出身自萨达特·巴拉家族[19],印度什叶派信徒是他最坚定的追随者[20]。
沙舒贾率领大军前进,随军更拥有大量战船沿着恒河从旁护卫。然而,他还是在瓦拉纳西(位于现今的印度北方邦)附近激烈的巴哈杜尔普尔战役(Battle of Bahadurpur)中被长兄达拉·希科的军队击败,沙舒贾撤回拉杰马哈尔修整,并规划他下一步的行动,1658年5月17日,他与达拉·希科签署了条约,该条约承认沙舒贾拥有孟加拉、奥里萨和比哈尔的大部分地区。

与此同时,奥朗则布在达尔马特和萨穆加尔赫两度战胜达拉·希科的军队,最终成功抓获达拉·希科,并以叛教的罪名将其处决,登上了蒙兀儿帝国的宝座,沙舒贾则再次向首都进军,向奥朗则布发动攻势,然而在1659年1月5日爆发的卡杰瓦战役(今属费特普尔县)中,沙舒贾惨遭击溃[21]。
战败后,沙舒贾撤退至孟加拉,米尔·久姆拉奉命率领帝国军队沿路追击,于1660年4月最后一次击败沙舒贾仅存的军队[22]。每次失败后,沙舒贾都要面对自己军队中不断出现的逃兵,但他并没有灰心,与此相反,他始终努力不懈地重组自己军队,但当沙舒贾在坦答陷入重重包围并发现再战已无希望时,他决定永远离开孟加拉并前往阿拉干(今缅甸若开邦)避难[2]。沙舒贾离去后,米尔·久姆拉于1660年5月9日抵达达卡,被奥朗则布任命为下一任孟加拉的苏巴达尔[22]。
逃往阿拉干
[编辑]
1660年4月6日下午,沙舒贾带着家人和随从离开坦答,于4月12日抵达达卡,停留了近一个月后,5月6日他们离开该城,在5月12日于布乌鲁亚(Bhulua,今孟加拉国诺阿卡利县)登上前往阿拉干的船只,一行人首先抵达吉大港并在当地停留了一段时间,随后他们从这里改走陆路前往阿拉干[2],沙舒贾动用了数千顶轿子来运送他的后宫女眷,还在沿途城镇的伊德杰赫举行了开斋节礼拜[23]。
死亡与后果
[编辑]1660年8月26日,沙舒贾及其随行人员抵达阿拉干当地的妙乌王国[24],他们在首都妙乌受到礼貌性的欢迎,实力强大的妙乌国王僧陀都昙摩起先同意为沙舒贾及其家人提供船只前往麦加,沙舒贾计划在那里度过余生,蒙兀儿皇室成员带来六只驮满黄金和珠宝的骆驼,如此巨额的财富在阿拉干地区前所未见[25]。
经过八个月时间的漫长等待与无数次的推脱,僧陀都昙摩承诺给予的船只始终未兑现。最终,僧陀都昙摩向沙舒贾求娶他的女儿为妻,但遭其拒绝,僧陀都昙摩对此作出回应,命令蒙兀儿人在三天内离开。由于无法自由行动,又被市集拒绝提供物资,沙舒贾决心推翻僧陀都昙摩的统治,他身边尚有两百名士兵,还有当地穆斯林的支持,这让他有很大的机会成功。然而,僧陀都昙摩事先得到了警告,导致政变的计划因此失败,沙舒贾只得放火焚烧妙乌这座城市,希望能趁乱逃生,他的大部分随从都被俘虏,尽管沙舒贾最初逃进了丛林里,但后来还是被捕获并遭处决[26]。
沙舒贾带来的财宝皆被僧陀都昙摩据为己有,僧陀都昙摩还将沙舒贾的女儿强行带往自己的后宫,与他成婚,此事后来被人们用歌曲和诗歌传唱铭记。隔年,僧陀都昙摩怀疑有另一场叛乱将要发生,于是把沙舒贾的儿子们斩首,又将他的女儿们(包括已怀孕的沙舒贾之女)活活饿死。奥朗则布对僧陀都昙摩杀害蒙兀儿皇室成员的行为感到愤怒,下令对妙乌王国发动战争,经过密集的围攻,蒙兀儿帝国占领了吉大港,数千名阿拉干人沦为奴隶,妙乌王国的国势自此衰落,伴随僧陀都昙摩的离世,随之而来的是当地长达一个世纪的混乱[27]。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来源
[编辑]- ^ Mughal title Mirza, the title of Mirza and not Khan or Padshah, which were the titles of the Mongol rulers.
- ^ 2.0 2.1 2.2 2.3 Abdul Karim. Shah Shuja. Sirajul Islam; Miah, Sajahan; Khanam, Mahfuza; Ahmed, Sabbir (编). Banglapedia: the 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angladesh Online. Dhaka, Bangladesh: Banglapedia Trust, Asiatic Society of Bangladesh. 2012 [2025年7月3日]. ISBN 984-32-0576-6. OCLC 52727562.
- ^ Findly, Ellison Banks. Nur Jahan, empress of Mughal Ind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98. ISBN 978-0-19-536060-8.
- ^ Stanley Lane-Pool, 1971, Aurangzeb, vol.1.
- ^ Mukherjee, Soma. Royal Mughal Ladi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Gyan Books. 2001: 106. ISBN 978-8-121-20760-7.
- ^ Haidar, Navina Najat; Sardar, Marika. Sultans of Deccan India, 1500–1700: Opulence and Fantasy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pril 13, 2015: 285. ISBN 978-0-300-21110-8.
- ^ Jain, Simi. Encyclopaedia of Indian Women Through the Ages: The middle ages. Gyan Publishing House. 2003: 73. ISBN 978-8-178-35173-5.
- ^ Kr Singh, Nagendra. Encyclopaedia of women biography: India, Pakistan, Bangladesh, Volume 3. A.P.H. Pub. Corp. 2001: 51. ISBN 978-8-176-48264-6.
- ^ Journal of the Pakistan Historical Society - Volumes 1-2. Pakistan Historical Society. 1953: 338.
- ^ Abdul Karim. History of Bengal: The Reigns of Shah Jahan and Aurangzib. Institute of Bangladesh Studies, University of Rajshahi, 1995 - Bengal (India). 1993: 363.
- ^ Singh, Nagendra Kr. Encyclopaedia of Muslim Biography: Muh-R. A.P.H. Pub. Corp. 2001: 402. ISBN 978-8-176-48234-9.
- ^ Kānunago, Sunīti Bhūshaṇa. A History of Chittagong: From ancient times down to 1761. Dipankar Qanungo. 1988: 304.
- ^ Phayre, Arthur P. History of Burma: From the Earliest Time to the End of the First War with British India. Routledge. June 17, 2013: 178–9. ISBN 978-1-136-39841-4.
- ^ 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Pakistan. Asiatic Society of Pakistan. 1967: 251.
- ^ Rap, Edward James; Heg, Sir Wolseley; Burn, Sir Richar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Volume 3. CUP Archive. 1928: 481.
- ^ Hangloo, Rattan Lal. The State in Medieval Kashmir. Manohar. January 1, 2000: 130.
- ^ Khan, Inayat; Begley, Wayne Edison. The Shah Jahan name of 'Inayat Khan: an abridged history of the Mughal Emperor Shah Jahan, compiled by his royal librarian: the nineteenth-century manuscript translation of A.R. Fuller (British Library, add. 30,77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27.
- ^ Ayesha Begum. Bara Katra. Banglapedia. [2013-01-24].
- ^ Henry Blochmann. Ain-i Akbari.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1873: 395.
- ^ Ramesh Chandra Majumdar. The History of Bengal. University of Dacca. 1943: 335.
- ^ Battle of Khajw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9 December 2014.
- ^ 22.0 22.1 Abdul Karim. Mir Jumla. Banglapedia. [2013-01-30].
- ^ Sunīti Bhūshaṇa Kānunago, A History of Chittagong: From ancient times down to 1761 (1988), p. 305
- ^ Niccolao Manucci, Storia do Mogor or History of Mughal India, translator William Irvine
- ^ Rapson, Edward James; Haig, Wolseley; Burn, Richar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Vol. IV: The Mughal Period. 1937: 480.
- ^ Rapson, Haig & Burn 1937,第481页
- ^ Rapson, Haig & Burn 1937,第481–2页
延伸阅读
[编辑]- JN Sarkar (ed), History of Bengal, vol II, Dhaka, 1948
- JN Sarkar, History of Aurangzib, vol II, New Delhi, 1972–74
- A Karim, History of Bengal, Mughal Period, vol II, Rajshahi,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