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檀传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檀传宝
性别
出生1962年(62—63岁)[1]
安徽省怀宁县
居住地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母校安徽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奖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
2003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
2015年

檀传宝(1962年),男,安徽怀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生平

[编辑]

檀传宝出生于安徽怀宁县,1983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1993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6年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做博士后研究。1998年入职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晋升为教授。[2]

学术贡献

[编辑]

主要从事道德教育、教师伦理等研究工作。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

学术兼职

[编辑]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论学术委员会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审查委员,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著作

[编辑]

专著

[编辑]
  • 《德育美学观》(1996年,山西教育出版社)
  •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1999年,教育科学出版社)
  •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200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
  • 《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德育原理》(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念与操作》(2006年,安徽教育出版社)
  • 《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2011年,人民出版社)
  • 《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教师德育专业化读本》(201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
  • 《为幸福而教——教育长短论》(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德育世界的探询》(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的家在中国》(2016年,广东教育出版社)
  • 《德育原理思想地图》(202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 《真实的乌托邦:既善且美的教育建构》(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劳动教育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著

[编辑]
  • 《当代中国德育问题研究丛书》(主编)(2005-2006年,福建教育出版社)
  • 《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主编)(2005年,福建教育出版社)
  • 《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 (主编)(2005年,福建教育出版社)
  • 《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系列丛书(主编)(2006年,安徽教育出版社)
  • 《发展教育学研究》(主编)(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当代德育理论译丛——今日道德教育》(主编)(2009年,教育科学出版社)
  • 《世界教育思想地图:50位现当代教育思想大师探访》(主编)(201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
  • 《大夏书系·师道文丛》丛书(丛书主编)(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编)(2019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你不全知道的劳动世界》(主编)(2020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奖励与荣誉

[编辑]
  • 1998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3]
  • 2000年,获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2003年,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4]
  • 2008年,获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2010年,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
  • 2011年,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6]
  • 2013年,获第一届“明远教育奖”(研究类)优秀奖[7]
  • 2015年,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8]
  • 2016年,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二完成人)[9]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檀传宝 简介. 搜狐教育. 2005-02-07 [2017-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5). 
  2. ^ 师资队伍 檀传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025-05-20]. 
  3. ^ 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名单(三等奖).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2020-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6). 
  4. ^ 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名单(特等奖、一等奖).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2007-11-08 [2017-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6). 
  5. ^ 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檀传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020-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6. ^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檀传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020-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7. ^ 第一届“明远教育奖”评选结果. 北京师范大学明远教育基金. 2018-12-29 [2020-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8. ^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名单(908 项) (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5-12-08 [2019-12-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7-10). 
  9. ^ 教育部颁发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科学网. 2016-11-18 [2020-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