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信使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5年10月17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10月17日) |
星际信使 | |
---|---|
![]() | |
原名 | Sidereus Nuncius, or, The Sidereal Messenger |
作者 | 伽利略·伽利莱 |
语言 | 新拉丁语 |
主题 | 天文学 ![]() |
出版信息 | |
出版日期 | 1610年 |
出版地 | 威尼斯共和国 |
《星际信使》(Sidereus Nuncius)本书是伽利略·伽利莱于1610年3月13日出版关于自己早期的天文发现[1]。内容主要是基于伽利略在1609年通过使用望远镜观测月球,木星的卫星及银河等观测结果后发表的一本科学著作[2]。
背景
[编辑]1608年,荷兰眼镜镜片制造商汉斯·利伯希无意中发现将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起来后可以使到远处的物体放大,伽利略偶然听说了这个叫做望远镜的新发明后,马上联想到可以利用这种新式的光学仪器观测夜空,于是开始着手研制放大倍数达到二十倍,被称为伽利略式的折射望远镜。
1609年,伽利略使用新制的望远镜开始进行观测并开创了天文观测的新一页。

内容
[编辑]月球
[编辑]伽利略在观察月球时,看到分隔开月球上从日到夜的界线(月球表面上的明暗界线) 当越过较暗的区域时表面显得十分光滑,但横渡明亮的区域时界线显得十分不规则。由此他推断较暗的是平坦的区域、低洼地区和比较明亮的是粗糙的区域和山脉。
他根据估计太阳光线从山顶照射到明暗界线的距离,推测月球的山脉至少有四英里高,他的判断相当准确。伽利略描绘月球表面的版画提供一种新式的视觉影像,而且塑造了月面学,是研究月球上物理特征的领域[2]。
恒星
[编辑]伽利略汇报他透过望远镜看到比肉眼至少多十倍的恒星,及发表他观察猎户座腰带和昴宿星团时发现有一些新近观察到的恒星。过去用肉眼观察金牛座只可以看到有六颗星; 然而通过他的望远镜,伽利略能看见金牛座有三十五颗星,几乎是过去的六倍。当他用望远镜观测猎户座时,他还能看到八十颗的恒星,而不是先前所观察到的九颗,观察到恒星的数量几乎是九倍多。
伽利略在《星际信使》一书中修订和再发表这两个星群,分别描述没有使用望远镜和使用望远镜观察到恒星数量的区别[3]。此外,当他观察到一些托勒密星表中的"朦胧的恒星",他更确切地说看到的不只是云,而是由许多小星星组成,由此他推断星云和银河是“无数的星群聚集在一起的恒星集团”。
美第奇星(木星的卫星)
[编辑]伽利略在《星际信使》的最后一部分报告他发现的四个天体,靠近木星形成一条直线的星体。第一天晚上,他检测到线中的三个小星体靠近于木星平行的黄道面; 接着的晚上另一颗星进入视野带来了不同的排列,总计四颗星环绕木星运行。整个原文从头到尾,伽利略提出说明了木星的相对位置和其从1610年1月下旬到3月初每晚出现的明显伴星。伴星夜复一夜改变了位置,还总是出现在同一条直线靠近木星,伽利略确信他们都围绕木星的轨道运行。
在1月11日经过四夜的观察后,他写道︰ “我因此得出结论,并毫不犹豫地决定,有三颗星体在天上在木星周围移动,像金星和水星环绕太阳; 终于建立像天光一样清晰的众多后续观察。这些观察确定不是只有三个星体,而是四个轨道无定的星体环绕着木星的公转...公转是如此之迅速,观察员可能每小时所得到的星体位置也不同” 。
在他的素描中,伽利略用开放的圆圈来表示木星,星号表示四颗星星。他作这种区分显示,实际上是这两种类型的天体之间的差异。伽利略很重要的地注意到使用行星和恒星两个可互换的专门名称,"两个词在当时盛行的亚里士多德术语内都是正确用法" 。
伽利略在《星际信使》出版时是帕多瓦大学的数学家,且刚得到了一份建造更强大望远镜的终身合约。
他渴望回到佛罗伦斯,并希望能够在那里获得赞助,他将星际信使献给他以前的学生,后来成为托斯卡纳大公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二世'。此外,他命名发现的四颗卫星为木星的"美第奇星",以纪念四位高贵的美第奇家族兄弟。
发现木星卫星帮助他得到比萨大学的首席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职位,但是命名为“美第奇星”的企图失败了,这四颗卫星现在被称为"伽利略卫星"。
反应
[编辑]人们对《星际信使》的反应从赞赏、敌意到怀疑都有,并迅速传遍了意大利和英国。许多诗歌和文本应运而生,表达了对这门新天文学的热爱。甚至有三件艺术作品回应了伽利略的著作:亚当·埃尔斯海默的《逃往埃及》(1610年;基斯·安德鲁斯对此提出质疑[4])、齐戈里的《圣母升天》(1612年)以及安德烈·萨基的《神圣的智慧》(1631年)。此外,美第奇星的发现也吸引了其他天文学家,他们渴望亲眼观测这些卫星。他们的努力“为现代科学对独立研究人员实验可重复性的要求奠定了基础。可验证性与可证伪性…的争论起源于《星际信使》的公开。”
许多个人和社群对美第奇星持怀疑态度,认为望远镜镜头有缺陷,产生了虚幻的光点和影像,完全否认了卫星的存在。最初只有少数人能够看到并证实伽利略的观测结果,这支持了这一种假设:当时的光学理论“无法清楚地证明该仪器没有欺骗感官”[5]。
透过伽利略以美第奇兄弟命名的四颗卫星,说服科西莫二世大公相信他的发现,为伽利略报告辩护成为佛罗伦斯的国家事务。莫兰指出:“宫廷本身也积极参与验证伽利略观测结果,并从国库中拨款资助伽利略制造望远镜,并通过大使将其送往欧洲各大宫廷。”乔瓦尼·安东尼奥·马吉尼的秘书、波希米亚天文学家马丁·霍尔基(Martin Horký)发表了一本煽动性的小册子《星座》,内容描述伽利略的野心。然而,伽利略在意大利获得人们支持后,霍尔基的著作最终遭到了强烈的批评[6]。
第一位公开支持伽利略的天文学家是约翰尼斯·开普勒,他于1610年4月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热情地支持木星卫星的可信度。由于缺乏足够强大的望远镜,直到1610年8月,开普勒才得以发表他对伽利略发现木星卫星的独立证实[7]。
1610年秋季,木星再次适合观测后,天文学家托马斯·哈里奥特、约瑟夫·高缇耶·德·拉·瓦泰尔、尼古拉斯-克洛德·法布里·德·佩雷斯克和西门·马里乌斯等人发表了他们对美第奇星的证实。西门·马里乌斯是一位曾师从第谷·布拉赫的德国天文学家,他是第一个出版其观测记录书籍的人。马里乌斯在《木星的四颗卫星》(出版于1614年)中攻击伽利略,坚称自己在伽利略之前就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并且自1609年以来一直在观察它们。马里乌斯认为因此他有权为它们命名,他也确实这样做了:他以朱比特的情人伊俄、欧罗巴、盖尼米德和卡利斯托来命名它们。但伽利略并不感到困惑;他指出,马里乌斯身处教会之外,尚未接受格里高利历,仍在使用儒略历。因此,伽利略首次观测到木星卫星的夜晚是公历1610年1月7日,也就是儒略历1609年12月28日(马里乌斯声称自己是在1609年12月29日首次观测到木星的卫星)。虽然伽利略确实比马里乌斯还早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但现在伊俄(Io)、欧罗巴(Europa)、盖尼米德(Ganymede)和卡利斯托(Callisto)才是伽利略四颗卫星的名字。
翻译版本
[编辑]英文
[编辑]- Albert Van Helden (Professor Emeritus of History at Rice University[8]);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conclusion and notes. Galileo Galilei, Sidereus Nuncius, or The Sidereal Messenger.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xiii + 127 pp. ISBN 978-0226279039.
- Edward Stafford Carlos; translations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The Sidereal messenger of Galileo Galilei, and a part of the preface to Kepler's Dioptrics. Waterloo Place, London: Oxford and Cambridge, January 1880. 148 pp. ISBN 9781151499646.
- William R. Shea and Tiziana Bascelli; translated from the Latin by William R. Shea,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William R. Shea and Tiziana Bascelli. Galileo’s Sidereus Nuncius or Sidereal Message. Sagamore Beach, MA: Science History Publications/USA, 2009. viii + 115 pp. ISBN 978-0-88135-375-4.
- Stillman Drake. Telescopes, Tides, and Tactics: A Galilean Dialogue about The Starry Messenger and Systems of the World, including translation of Galileo’s Sidereus Nuncius.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256 pp. ISBN 978-0226162317.
- Stillman Drake. Discoveries and Opinions of Galileo, includes translation of Galileo's Sidereus Nuncius. Doubleday: Anchor, 1957. 320 pp. ISBN 978-0385092395.
法文
[编辑]- Isabelle Pantin. Sidereus Nuncius: Le Messager Celeste. Paris: Belles Lettres, 1992. ASIN B0028S7JLK.
- Fernand Hallyn. Le messager des étoiles. France: Points, 1992. ISBN 978-2757812259.
繁体中文
[编辑]- 《星际信使》,伽利略著。范龢惇(Albert Van Helden)英译、徐光台中译,天下文化出版,2004年,ISBN 9864173219。
参考资料
[编辑]- ^ A Very Rare Book. The New Yorker. [2016-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2.0 2.1 Raphael, Renée. Sidereus nuncius; or, A Sidereal Message, by Galileo Galilei. Isis, Vol. 101, No. 3 (September 2010), pp. 644-645.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n behalf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 ^ Spiller, Elizabeth A. Reading through Galileo's Telescope: Margaret Cavendish and the Experience of Reading. Renaissance Quarterl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n behalf of the Renaissance Society of America). 2000, 53 (1): 192–221. doi:10.2307/2901537.
- ^ Howard, Deborah. Elsheimer's Flight into Egypt and the Night Sky in the Renaissance. Zeitschrift für Kunstgeschichte. 1992, 55 (2): 212–224. JSTOR 1482611. doi:10.2307/1482611.
- ^ Moran, B. Sidereus-Nuncius, or the Sidereal Messenger - Galilei, G, n.d. Annals Of Science, 47(5), pp. 525–526.
- ^ Bucciantini, Massimo; Camerota, Michele; Giudice, Franco (2015). Galileo's Telescope - A European Story Il telescopio di Galileo: Una storia europe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73691-7. pp 89–101
- ^ Koestler, Arthur. The Sleepwalkers. Great Britain: Penguin Books. 1964: 375–383.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aculty page.
外部链接
[编辑]
- Sidereus Nunci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10. From Rare Book Room. Photographed first edition.
- Sidereus Nuncius, in Latin in html format, or in Italian in pdf format or zipped html format. From LiberLiber.
- Linda Hall Library has a scanned first edi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s well as a scanned pirated edi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Frankfurt, also from 1610.
- Sidereus nuncius (Adams.5.6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ull digital edition in Cambridge Digital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