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爵士
新爵士 Nu Jazz | |
---|---|
风格起源 | |
文化起源 | 20世纪90年代初,![]() ![]() ![]() ![]() ![]() ![]() ![]() ![]() |
其他主题 | |
新爵士(英语:Nu Jazz,也拼作Nü jazz;另称为Jazztronica,直译:爵士电子乐[1]或Future jazz,直译:未来爵士乐)是属于爵士音乐和电子音乐旁支的音乐流派,它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放克、灵魂乐、电子舞曲和自由即兴演奏等元素。[2]
新爵士通常比它的近亲酸爵士更进一步地踏入电子音乐领域。[3] 新爵士本身具有高度实验性,声音与概念的变化范围极广。[3] 相较于酸爵士仍保留较多蓝调元素,新爵士在风格上则更偏离蓝调根源,转而探索电子声响与飘渺感性的爵士氛围。[3] 《Sunday People》写道:“新爵士的主角是音乐本身,而非演奏者个体的技术表现。”[3]
此流派杰出的艺人或团体包含了Nir Felder、daoud、Jonah Yano、Glass Beams、EABS等等。
历史
[编辑]新爵士的起源可追溯至1970年代电子乐器的使用,当时包括迈尔士·戴维斯、贺比·汉考克、欧涅·柯曼等音乐人都有所贡献。贺比·汉考克在1980年代初期的作品,特别是与比尔·拉斯维尔合作的专辑《[Future Shock》,透过融入电音与嘻哈节奏,在定义该音乐风格上扮演关键角色。
至1980年代末期,许多嘻哈音乐人开始探索爵士饶舌(jazz-rap),如Gang Starr、The Roots、探索一族、Nas等团体。同一时期,也有不少浩室音乐人受到爵士乐(尤其是后咆勃与爵士放克)的影响。
到了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初,downtempo类型的音乐人如Jazztronik、St Germain、Trüby Trio、DJ Takemura、Perry Hemus 及 Jazzanova开始更深入地挖掘爵士元素。同一时期,许多“智能舞曲”(intelligent dance music)制作人,如 Squarepusher、Spring Heel Jack,以及稍晚的 London Elektricity 和 Landslide,也对 Nu jazz 展现兴趣。
科技舞曲音乐人如Carl Craig及其 Innerzone Orchestra 计划亦涉足此领域。来自 hardcore 与 breakcore 场景的创作者,如 Alec Empire、Nic Endo、Venetian Snares,则实验出更为激烈与噪音化的 Nu jazz 风格。十年之后,一些 dubstep 制作人,例如 Boxcutter,也开始尝试电子爵士的可能性。
在保持传统爵士架构的同时,钢琴家Bugge Wesseltoft与小号手Nils Petter Molvær以即兴风格演绎出 Nu jazz 的特色。而The Cinematic Orchestra 则被认为是在传统爵士元素与电子制作间取得平衡的代表。St Germain 作为 Nu jazz 的重要人物,其专辑《Tourist》销量高达150万张。[4][5]
参考资料
[编辑]- ^ Nicholson, Stuart. Jazztronica: A Brief History of the Future of Jazz. 爵士乐时报. March 2003 [16 January 2016].
- ^ Definition from Sergey Chernov, June 7, 2002, in The St. Petersburg Times [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9-18.
- ^ 3.0 3.1 3.2 3.3 [2]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年12月26日,.
- ^ (en) John Bush, « [archive] », sur AllMusic (查阅于2014年3月15日).
- ^ Lachaud Martine, « [archive] », sur lexpress.fr, Archive, 2001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