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美货运动
![]() | 此条目无法为不熟悉主题的读者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 (2025年4月) |
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是1905年5月-1906年间,由清朝上海商会发起的中国抵制洋货运动,以抗议美国自1880年代至1890年初的一系列排华法案,其中以1894年《葛礼山-杨儒条约》续签[1]为中国抵制洋货运动史第一笔可追溯的事件。
产生背景
[编辑]1860年代起,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Central Pacific Railroad)大量招聘清朝劳工修铁路。然而,随着清朝移民人数激增,其生活方式与美国主流文化格格不入,引发白人与黑人对华人的歧视。1880年代,美国国会与法院陆续推出排华政策,包括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2],1888 Scott Act, 1892 Geary Act[1]。
1894年签订的葛礼山-杨儒条约(Gresham-Yang Treaty,全称《限制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规定,若双方未于1904年12月7日前重新议定,条约将自动延长十年至1914年。[1]。
发起经过
[编辑]1903年10月11号晚,波士顿警察与移民官员在唐人街大规模检举244名可疑或没有身份证的华人,45人被驱逐出境。[2]
1905年5月,在上海由绅商招开集会,要求美国两个月内改善排华法律,否则发动抵制。福建、广东等地商人及其他团体随后响应,举行类似集会。[3]
同年7月,波士顿移民官员在没有逮捕令下逮捕一名华人,该华人随后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前自杀,引发全国性大规模抵制美货运动[4]。
抵制行动包括不用美货、美国船只、拒聘美商的买办、通事,拒雇美籍人士,以及拒入美国学堂等。运动波及全国南北二十多个大都市,参与者涵盖工人、商人、学生、妇女等各阶层。[3]
成果及影响
[编辑]抵制活动持续约一年多,在美国多次抗议以及清政府劝导禁止下逐渐停息,在此期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量减少百分之四十,而中国的工业生产量也相应提高。[3]
郭廷以在《中国近代史纲》指,此运动展现了清末中国人面对外国压迫时的爱国热情,也是第一次有效的外货抵制运动,该方式后来成为对抗外国的一种常用手段。[3]
此外,该运动的发起者为新兴商人为主的民间团体,凸显了清末新兴商人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Wong, Sin Kiong. The Chinese Boycott: A Social Movement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PD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eptember 1998, 36 (2): 233 [2021-03-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09).
- ^ 2.0 2.1 黄贤强. 海外華人與近代中國: - 1905 年抗美運動研究的新視角 (PDF). 民国93年6月.
- ^ 3.0 3.1 3.2 3.3 郭廷以. 中國近代史綱上. : 377.
- ^ Carroll, John M. 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 中华书局. : 94. ISBN 978-988-8263-20-2.
- 王冠华著,刘甜甜译:《寻求正义:1905-1906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