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仇号航空母舰
![]() 英国皇家海军 怨仇号(R86) HMS Implacable | |
---|---|
![]() 停泊中的怨仇号侧面图 | |
概况 | |
舰种 | 航空母舰 |
舰级 | 怨仇级 |
建造者 | 费尔菲尔德造船工程公司 |
动工日期 | 1939年2月21日 |
下水日期 | 1942年12月10日 |
入役日期 | 1944年8月28日 |
退役日期 | 1954年9月1日 |
标识 | 舷号:R86 |
结局 | 1955 年10月27日作为废品出售 |
技术数据 | |
排水量 | 标准:(由于建造时严重超重,只有满载资料,部分单位指出预计基准为23,450长吨) 满载:32,110长吨(32,630公吨) |
长度 | 766英尺6英寸(233.6 米)(实际) 730 英尺(222.5 米)(水线) |
型宽 | 95英尺9英寸(29.2米) |
吃水 | 29 英尺4英寸(8.9 米)(满载) |
动力输出 | 4轴4台齿轮传动蒸汽涡轮机 |
锅炉 | 8台英国海军三鼓锅炉 |
燃料 | 4,770吨 航空燃油储备94,650英制加仑(430,300升) |
功率 | 148,000 轴马力(110,000 千瓦) |
最高速度 | 32.5节 |
续航力 | 6,720 海里 (20节) |
乘员 | 2,300(1945年) |
侦搜系统 |
|
武器装备 |
|
装甲 | 飞行甲板 :76mm 水线带:114mm |
舰载机 | 81架 |
飞行设施 |
|
怨仇号航空母舰(英语:HMS Implacable,舷号R86)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两艘同级航空母舰之一,也是该级的命名舰。她于 1944年完工后,最初被分配至本土舰队(Home Fleet),并在该年剩余的时间内攻击挪威的目标。随后被调派至英国太平洋舰队(BPF),在1945年对日本的特鲁克(Truk)海军基地及日本本土目标发动攻击。在日本投降后,该舰被用于遣返获释的盟军战俘及士兵。1946年,怨仇号返回英国,并成为本土舰队的甲板降落训练航母,该职务一直持续到1950年。她在1950年短暂担任本土舰队的旗舰,期间参与了多次演习,并访问了西欧的多个港口。1950年,她被编入后备舰队,并于1952年改装为训练舰,成为本土舰队训练中队的旗舰。1951至1952年间,英国海军曾考虑对她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但最终因费用过高且耗时过长而作罢。怨仇号于1954年退役,并在次年作为废铁出售并拆解。
设计细节
[编辑]
怨仇级航空母舰的设计起源于1938年海军建造计划,作为光辉级航母的改进版本。设计目标是比光辉级快2节,并且在减少装甲保护的情况下增加12架飞机,以确保符合《华盛顿海军条约》所允许的23,000吨标准排水量[1]。
尺寸与排水量
[编辑]怨仇号全长766英尺6英寸(233.6米),水线长730英尺(222.5米)。水线宽度为95英尺9英寸(29.2米)[2],满载吃水29英尺4英寸(8.9米)。该级航母超重严重,满载排水量达32,110长吨(32,630吨)[3]。完成建造时,该舰的舰体初始稳度高度为4.06英尺(1.2米),满载时则为6.91英尺(2.1米)[4]。怨仇号的舰员编制约为2,300人,包括军官及水手(1945)[5]。
动力与航速
[编辑]本级舰装备四组帕森斯齿轮传动式蒸汽涡轮机,每组驱动一条传动轴,蒸汽则来自八座海军部三鼓锅炉[6]。设计总输出功率为148,000轴马力(110,000千瓦),预计最高航速为32.5节[7]。怨仇号在海试时达到了31.89节,输出功率151,200轴马力(112,700千瓦)。最大燃油载量为4,770吨,续航力为6,720海里(20节情况下)。[3]
飞行甲板与航空设备
[编辑]该舰的装甲飞行甲板长760英尺(231.6米),最大宽度为102英尺(31.1米)[8]。前部飞行甲板装备了一具液压飞机弹射器。怨仇级航母在中央轴线上设有两部升降机,前部升降机尺寸为45×33英尺(13.7×10.1米),仅服务于上层机库,而后部升降机则为45 × 22英尺(13.7×6.7米),可服务于上下两层机库。
上层机库长458英尺(139.6米),下层机库长208英尺(63.4米),最大宽度皆为62英尺(18.9米)。但两层机库的高度均仅为14英尺,无法容纳租借法案提供的F4U战斗机以及许多战后飞机与直升机。设计上,本级舰可在机库内存放48架飞机,但透过使用永久性甲板停机区(deck park),最多可搭载81架飞机。此外,额外的机组人员、维护人员及相关设施皆设置于下层机库内。本级舰的航空燃油储备量为94,650英制加仑(430,300升)。[9]
武装
[编辑]怨仇号的主武装由16门4.5英寸Mk Ⅲ型双用途速射炮组成,安装于8座双联装炮塔内,分别配置在船体两侧的舷侧炮台(sponsons),每侧4座。与光辉级航空母舰不同,本舰的炮塔顶部为平坦设计,与飞行甲板齐平,被命名为RP10 Mark Ⅱ BD(below deck)炮塔。这款4.5英寸炮的最大射程为20,760码(18,980 米)。[5][10]

本舰的轻型防空武装包括5座八联装QF 2磅“砰砰”防空炮,其中 2 座位于舰桥前方的飞行甲板上,1座安装在舰桥后部,另外2座设于左舷的炮内。此外左舷炮塔上还装有1座四联装2磅炮[11]。2磅炮的最大射程为6,800码(6,200 米)。[12]
本舰还配备61门20毫米厄利孔机炮,其中包括19门单装与21门双联装机炮[3]。厄利孔机炮的最大射程为4,800码(4,400 米),但在太平洋战区服役时,20毫米弹药难以在敌机撞上前将其摧毁,因此部分厄利孔机炮被40毫米博福斯防空炮取代。博福斯炮的最大射程为10,750码(9,830米)[13]。
1945年加入英国太平洋舰队前,怨仇号额外加装了2座四联装“砰砰”机炮。战争结束时,本舰的防空武装包括4门单装博福斯机炮、17门双联装和17门单装厄利孔机炮。至1946年4月,防空武装缩减为12门博福斯机炮、8门双联装和14门单装厄利孔机炮。[14]
雷达与电子设备
[编辑]本舰装备277型水面搜索/测高雷达(安装于舰桥顶部)与293型目标指示雷达(安装于前桅)。此外,本舰配备279型及281B型早期预警雷达,类似于二战末期胜利号所使用的系统。主炮射控系统还搭载282型与285型射击指挥雷达。[15]
装甲防护
[编辑]怨仇号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被3英寸(76毫米)厚的装甲保护。机库侧壁装甲厚度为1.5英寸至2英寸(38至51毫米),机库两端则由2英寸(51毫米)厚的隔舱保护。[5]机库甲板的装甲厚度则介于1.5至2.5英寸(38至64毫米)之间。
本舰的水线装甲带厚度为4.5英寸(114毫米),但仅覆盖舰体的中央部分。装甲带的首尾由1.5至2英寸(38至51毫米)厚的隔舱封闭。水下防护系统与光辉级类似,采用了液体与空气隔舱的多层防护设计。
4.5英寸主炮的弹药库设置于装甲舱外,其装甲保护包括2至3英寸(51至76毫米)厚的顶部、4.5英寸(114毫米)厚的侧壁与1.5至2英寸(38至51毫米)厚的端壁。[16]
舰历
[编辑]
建造与服役初期
[编辑]- 开工:1939年2月21日,由费尔菲尔德造船工程公司在克莱德河畔(Clydeside)船厂动工建造,编号为672号船坞。
- 暂停建造:1940年至1941年间,为优先建造在大西洋战役中更急需的舰艇,该舰的建造工程被暂停。
- 下水:1942年12月10日,由伊丽莎白二世主持下水仪式。
- 舰长任命:1943年11月,拉克伦·麦金托什(Lachlan Mackintosh)上校被任命为舰长。[5]
- 服役与试航:1944年5月22日服役,开始进行海试,然而试航期间发现大量需要修正的问题,因此直到8月28日才正式完工。
欧洲战区行动(1944年)
[编辑]编入本土舰队:
[编辑]- 怨仇号被分配至本土舰队,并在接下来几个月内进行战备训练。
舰载机登舰:
[编辑]搜索铁必制号战舰:
[编辑]- 10月16日,怨仇号从斯卡帕湾出发,搜寻已离开喀峡湾(Kåfjord)的德国战舰铁必制号。当天,第24海军战斗机联队(24th Naval Fighter Wing)所属的海火式战斗机(887与894海军航空队)登舰。[19]
- 10月18日,其萤火虫式战机在特罗姆瑟附近的哈科亚岛发现该战舰。由于航母上未搭载单座战斗机护航,无法发动攻击,但其舰载机攻击并损坏了一艘货船,然后返回基地。[17]
加入“运动作战”(Operation Athletic):
[编辑]- 10月下旬,参与挪威海岸的行动,舰载机击沉6艘敌舰,并击伤一艘德军潜艇。[20]
- 这次作战是英国皇家海军在战时最后一次进行的鱼雷攻击,唯一的损失为一架梭鱼鱼雷轰炸机。[21]
- 指挥权交接:11月1日,查尔斯 休斯-哈莱特(Charles Hughes-allett)舰长接任指挥。

舰载机更换:
[编辑]“先见作战”(Operation Provident):
[编辑]- 11月22日,本土舰队总司令亨利·鲁斯文·摩尔海军上将(Henry Ruthven Moore)登舰,怨仇号出发搜索在阿尔斯滕岛附近的德军船队[17]。由于恶劣天候,舰载机直到11月27日才出击,但他们找到了护航队并击沉了包括参宿七号商船和十字峡号两艘商船,并重创六艘其他船只。参宿七号当时被德军用作战俘运输舰,击沉事件导致超过2,500名盟军战俘丧生,这是挪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单一事件悲剧,也是挪威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23][24]
- 11月29日返回斯卡帕湾,摩尔上将降旗,但副总司令弗雷德里克·达勒姆普·汉密尔顿(Frederick Dalrymple-Hamilton)于12月6日登舰,指挥“都市作战”(Operation Urbane)[17]。
“都市作战”(Operation Urbane):
[编辑]- 12月,其萤火虫战机协助击沉一艘德军扫雷舰。
- 12月9日,达勒姆普·汉密尔顿将旗移交至其他舰艇。
改装准备转调太平洋战区:
[编辑]- 12月15日,怨仇号抵达罗塞斯进行改装,重点为加强轻型防空武装,以适应太平洋战场环境。

太平洋战区行动(1945年)
[编辑]改装后的舰载机组成(1945年3月10日):
[编辑]- 48架海火式战斗机
- 21架TBF复仇者式轰炸机
- 12架萤火虫战机
(这是英国航母当时最大规模的空中部队)
航行至太平洋:
[编辑]参与“囚徒作战”(Operation Inmate):
[编辑]- 6月14日,攻击特鲁克(Truk)海军基地,两天内执行113架次出击,仅损失1架海火式战机。[26]
- 6月30日,第8航母航空大队(8th Carrier Air Group)成立,并入第24海军战斗机联队(No. 24 Naval Fighter Wing),统一指挥怨仇号上的所有航空部队。[27]
参与对日本本土的空袭(7月–8月):
[编辑]- 7月17日,派出8架萤火虫式与12架海火式攻击东京北部目标,因天候不佳,仅萤火虫式战机成功寻获目标。
- 7月24–25日,攻击大阪及内海地区,重创海鹰号航空母舰。[28]
- 7月28日与30日,击沉冲绳号海防舰。由于天气恶劣、舰队补给需求,以及8月6日美国使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导致接下来的空袭行动延后至8月9日才恢复。
- 8月9–10日,舰载机对本州北部及北海道发动攻击,执行94架次海火式出击、14架次萤火虫式出击。击沉两艘军舰、多艘运输船,并摧毁多辆铁路机车及地面飞机。[29]
结束战争行动:
[编辑]自7月抵达太平洋战区以来,其舰载机累计执行超过1,000架次出击。[31]
战后
[编辑]
战后运输任务(1945–1946):
[编辑]- 1945年8月24日,怨仇号抵达雪梨,并改装机库以容纳战俘与士兵进行遣返。为了最大化搭载人数,她将舰载机队留在当地
- 9月25日抵达马尼拉,运送2,000多名英国、美国与加拿大战俘。
- 10月5日,她在珍珠港卸下美军战俘,并于10月11日抵达温哥华,交付英国与加拿大籍乘客。怨仇号在当地开放公众参观一周后,启程前往香港,接载数百名战俘,再次前往马尼拉,运送2,114名乘客至婆罗洲巴里巴板,供转运回英国。之后,她搭载2,126名澳洲陆军第7师官兵及装备返回澳洲,于11月17日抵达雪梨。
- 12月8日,她再度出航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接载更多返国士兵,并于圣诞节前返回雪梨,随后拆除额外增设的床位等设施,以恢复作战状态。[32]

战后训练与演习(1946–1950)
[编辑]1946年1月,怨仇号的舰载机队重新登舰,并进行飞行训练,期间第880海军航空队解散,由第1790海军航空队取代第1771海军航空队。
- 1月31日,她成为英国太平洋舰队(BPF)第二指挥官菲利普·维安海军中将的旗舰。
- 3月15日,她在雪梨进行改装至4月29日完工后,将16架租借法案提供的TBF复仇者式轰炸机丢弃入海,以免英国须为其支付费用。
- 5月5日,怨仇号启航返回英国,6月3日抵达德文波特,维安中将在此降旗。[33]
- 1946年8月,怨仇号成为本土舰队的舰载机降落训练航母。
- 9月25日,奥布里·曼塞尔舰长接任指挥。11月7日,她在德文波特与轻型航母复仇号(R71)发生轻微碰撞,造成轻微损伤。
- 1947年2月1日,她与本土舰队其他舰艇会合,为载乔治六世国王进行南非巡访的战舰前卫号战列舰护航。
- 2月7日,怨仇号接待国王及王室成员,并举办小型空中表演,随后伊丽莎白王后向舰员发表讲话。完成此次任务后,她前往西非,并于3月7日返抵英国,4月17日进入罗塞斯进行大修。[34]

1947年10月改装完成后,怨仇号搭载813海军航空队的火炬式TF.5鱼雷战斗机,并恢复训练。1948年2月9日,约翰·费尔盖特·史蒂文斯接替曼塞尔。6月至7月,她进行一系列演示,包括英国海军首度由格罗斯特流星战斗机降落于航母、飞龙式攻击机与短鲟鱼式反潜机原型机试飞、萤火虫式战机火箭射击演练,以及鱼雷快艇对怨仇号的模拟攻击。11月10日完成10周的维修后,她恢复舰载机降落训练。[35]
1949年2月27日,怨仇号启程前往直布罗陀,801海军航空队于3月5日登舰,搭载吸血鬼战斗机。3月6日,本土舰队司令洛德里克·麦格里戈海军上将登舰并升旗。该舰于6月访问挪威,接待哈康七世国王,8月19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一世登舰参观,10天后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亦访问怨仇号。同年9月至11月,702海军航空队搭载7架吸血鬼喷射战机进行测试。
1950年2月至3月,怨仇号在西地中海进行训练,4月1日H.W.布里格斯舰长接任。7月,她访问哥本哈根,7月18日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九世登舰检阅。9月11日,维安上将旗移交至前卫号战舰[36]。两天后,怨仇号被编入预备役,开始改装为训练舰。[21]
退役与拆解(1952–1955)
[编辑]- 1952年1月16日,怨仇号重新服役,成为本土舰队训练中队旗舰。[37]
- 2月13日,她抵达多佛,担任乔治六世国王国葬前后的礼炮舰与守卫舰。此后,她返回地中海与姊妹舰不倦号参与演习。
- 11月16日,怨仇号的船上厨房发生油火,严重损坏了电线,不得不将改装时间延长至 1953年1月20日。[38]
- 1953年6月15日,她于伊丽莎白二世加冕舰队检阅中担任本土舰队训练中队司令官约翰·史蒂文斯中将的旗舰。
- 9月5日,海军少将H.L.F.亚当斯接任舰长。
- 1953年10月,怨仇号运送阿盖尔和萨瑟兰高地兵团第1营至特立尼达,随后运送皇家威尔士燧发枪团至牙买加,并于11月11日返回英国。
- 1954年8月19日,忒修斯号(R64)接替她的旗舰职位。[39]
- 1954年9月1日,怨仇号正式退役。
- 1955年10月27日售予汤斯·W·沃德公司,并拖往Gare Loch。该舰于1955年11月开始在英威克丁拆解。[37]
航空中队
[编辑]航空中队 | 所属战机 | 时间 | 引用及出处 |
---|---|---|---|
801中队 | 海火 L. Mk III 海黄蜂F.20 |
1944年11月8日-12月9日 1945年3月15日-1946年6月3日 1948年3月5日-1950年7月3日 |
[40] |
828中队 | 梭鱼式 II | 1944年9月23日–12月9日 1945年3月15日–8月25日 |
[41][42] |
841中队 | 梭鱼式 II | 1944年8月30日–10月31日 | [43] |
880中队 | 海火 F/L Mk III | 1944年11月8日–29 日 1945年3月15日–8月25日 |
[44] |
1771中队 | 萤火虫式 Mk Ⅰ | 1944年9月22日–12月9日
1945年3月12日–9月13日 |
[45] |
887中队 | 海火 Mk III | 1944年10月16日–30日 | 转交给不倦号(R10)[46] |
894中队 | 海火 F. Mk III | 1944年10月 – 11月21日 | 转交给不倦号(R10)[47] |
1790中队 | 萤火虫式 Mk I | 1946年1月18日 – 6月3日 | [48] |
813中队 | 火炬式 TF.5 | 1947年10月 –1950年7月 | [49] |
815中队 | 梭鱼式 TR.3 | 1950年5月– 6月 | 训练单位[50] |
702中队 | 海吸血鬼 F-20 | 1949年9月 – 11月 | 试验单位[51] |
历代舰长
[编辑]- 拉克伦·麦金托什上校(Captain Lachlan Mackintosh), 1943年11月上任
- 查尔斯 休斯-哈莱特(Charles Hughes-Hallett), 1944年11月1日上任
- 奥布里·曼塞尔(Aubrey Mansergh),1946年9月25日上任
- 约翰·费尔盖特·史蒂文斯(Sir John Felgate Stevens), 1948年2月9日上任
- H.W.布里格斯(Captain H. W. Briggs), 1950年4月1日上任
- 海军少将H.L.F.亚当斯(H. L. F. Adams), 1952年9月5日上任
参考资料
[编辑]- ^ Friedman, 第141页
- ^ Friedman, 第366页
- ^ 3.0 3.1 3.2 Brown 1977, 第49页
- ^ Friedman, 第151页
- ^ 5.0 5.1 5.2 5.3 Hobbs 2013, 第109页
- ^ Chesneau 1980. : 20.
- ^ Friedman. : 367.
- ^ Friedman, 第154页
- ^ Brown 1977, 第48–49页; Friedman, 第144页
- ^ Campbell, 第52, 55页
- ^ Friedman, 第144, 367页
- ^ Campbell, 第71页
- ^ Campbell,第67, 75页
- ^ Friedman,第149, 154页
- ^ Campbell, 第15–16, 18–19页; Friedman, 第144–145, 149, 151页; Hobbs 2013, 第111, 113页
- ^ Friedman, 第134, 139, 142–143页
- ^ 17.0 17.1 17.2 17.3 McCart, 第171页
- ^ Sturtivant,第284、309、471 页
- ^ Sturtivant, pp. 370, 386
- ^ Rohwer, 第368~369页
- ^ 21.0 21.1 Hobbs 2013, 第110页
- ^ Sturtivant, 第165, 359, 473页
- ^ Martinsen, Gerd Elise. 2500 døde da Rigel gikk ned. NRK. 2012-04-15 [2025-02-11] (nb-NO).
- ^ The War Graves Service - regjeringen.no. web.archive.org. 2010-01-15 [2025-02-11].
- ^ McCart, 第173页
- ^ Hobbs 2011, 第211页; McCart, 第173~174页
- ^ Sturtivant, 第474页
- ^ Hobbs 2011, 第261, 263, 266~267页
- ^ Hobbs, 第273~81, 286~287, 410页
- ^ Hobbs 2011, 第287~288页
- ^ Hobbs 2013, 第110页
- ^ Hobbs 2011, 第331~336页
- ^ McCart, 第177–178页
- ^ McCart, 第179–180, 182页
- ^ McCart, 第182–185页
- ^ McCart, 第164页。
- ^ 37.0 37.1 Hobbs 2013, 第111页
- ^ McCart, 第185-187页
- ^ McCart, 第189页
- ^ Sturtivant, pp. 164–65
- ^ Sturtivant, p. 284
- ^ 828 NAS.
- ^ Sturtivant, p. 309
- ^ Sturtivant, pp. 358–59
- ^ Sturtivant, p. 400
- ^ Sturtivant, p. 370
- ^ Sturtivant, p. 386
- ^ Sturtivant, p. 402
- ^ Sturtivant, pp. 212–13
- ^ Sturtivant, p. 225
- ^ Sturtivant, pp. 28–29
书目
[编辑]- Brown, David. WWII Fact Files: Aircraft Carriers. New York: Arco Publishing. 1977. ISBN 0-668-04164-1.
- Brown, J. D. Carrier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9. ISBN 978-1-59114-108-2.
- Campbell, Joh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459-4.
- Chesneau, Roger. Aircraft Carriers of the World, 1914 to the Present: 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New, Revis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0-87021-902-2.
- Chesneau, Roger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0. ISBN 0-85177-146-7.
- Template:Cite Colledge2006
- Friedman, Norman. British Carrier Avia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hips and Their Aircraft.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ISBN 0-87021-054-8.
- Hobbs, David. British Aircraft Carriers: Design, Development and Service Histories. Barnsley, UK: Seaforth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1-84832-138-0.
- Hobbs, David. The British Pacific Fleet: The Royal Navy's Most Powerful Strike Force.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1. ISBN 978-1-59114-044-3.
- Lenton, H. T. British & Empire Warship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8. ISBN 1-55750-048-7.
- McCart, Neil. The Illustrious & Implacable Classes of Aircraft Carrier 1940–1969. Cheltenham, UK: Fan Publications. 2000. ISBN 1-901225-04-6.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Third Rev.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 Sturtivant, Ray. The Squadrons of the Fleet Air Arm. Tonbridge, UK: Air-Britain (Historians). 1984. ISBN 0-8513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