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后结构女性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英语:Post-structural feminism),又称后结构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的一个分支,主要结合并采纳了后结构主义思想的观点。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强调“所有身份认同的偶然性和论述性”(contingent and discursive nature of all identities)[1],特别是性别主体性的社会建构性[2]

与后结构主义本身相似,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学分析的一种工具,也涉及心理分析和社会文化批判[3],并试图探讨语言、社会学、主体性与权力关系在性别议题中的互动[4]

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也批判支配体系(kyriarchy),但不限于传统对支配体系的狭义理解,特别关注“他者化”现象,即被排除于“正常”之外的人群所经历的社会疏离。

起源

[编辑]

埃莱娜·西苏(Hélène Cixous)、吕丝·伊莉嘉瑞(Luce Irigaray)和朱莉娅·克莉丝蒂娃(Julia Kristeva)被认为是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奠基者[5]。自1990年代以来,这三人以及布拉查·艾婷格(Bracha Ettinger)对法国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心理分析产生了显著影响。

埃莱娜·西苏(Hélène Cixous)

[编辑]

1970年代,西苏开始讨论性与语言的关系。她认为人类的性与在社会中的沟通方式直接相关。在《美杜莎的笑声》(The Laugh of the Medusa)中,她讨论了女性如何被身体所压抑,并提出女性可通过身体作为沟通媒介,突破以往受压抑的状态[6]。西苏主张,女性必须暴露语言中的缺陷,并创造新的表达方式,以超越阳具中心论述(phallocentric discourse)所设下的障碍[6]

吕丝·伊莉嘉瑞(Luce Irigaray)

[编辑]

伊莉嘉瑞生于比利时,是法国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和文化理论学者。她受到贾克·拉康(Jaques Lacan)和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启发,试图揭示语言中潜藏的男性哲学,并提出“新”女性语言以表达女性主体性。

朱莉娅·克莉丝蒂娃(Julia Kristeva)

[编辑]

克莉丝蒂娃生于保加利亚,现居法国,是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心理分析师与女性主义学者。她的理论重点包括:强调身体在社会科学论述中的重要性;聚焦于母体与前俄狄浦斯期(pre-oedipal)对主体性建构的意义;以及以厌弃理论(abjection)来解释压迫和歧视。

理论

[编辑]

文学批评与女性书写

[编辑]

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结合后结构主义与女性主义观点,评析文学作品如何建构女性形象。若由女性为女性创造新形象,即突破由男性主导的偏见。

女性书写(法语:l’écriture féminine)主张女性必须通过自身经验与感受进行书写,这也是1970年代法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念。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强调:“女性必须通过身体书写,发明不可攻破的语言……”[7]

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批判

[编辑]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性别理论为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特别是西苏)的批判基础。布拉查·艾婷格则主张,俄狄浦斯和伊莱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同属阳具体系,提出了母体边界空间(matrixial borderspace)作为另一范式。

厌弃理论

[编辑]

克莉丝蒂娃提出“厌弃”(abjection)概念,指社会秩序所排斥、破坏的东西[8],它处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临界空间[9]。厌弃代表了曾属于自我、后来被否定排除的部分。

批评

[编辑]

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因拒绝任何形式的女性本质论,被批评为忽略了人文主义下的女性主体,也被认为在策略上过于天真[10]。同时,法国唯物主义女性主义者批评美国学界仅将法国女性主义等同于其后结构主义分支[11][12]

主要代表人物

[编辑]

文学范例

[编辑]
  • 《美差》(Nice Work)女主角承认:“我曾让自己被浪漫爱情的话语构建一段时间……但很快意识到我们并非语言之外的本质存在。唯有语言。”[13]
  • 《占有》(Possession)女主角坦言:“我们活在佛洛伊德发现的真理中……除了性,我们质疑一切——不幸的是女性主义几乎无法避免将性特权化。”[14]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Randall, Vicky (2010) 'Feminism' in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Marsh, David. Stoker, Gerry. (eds.),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p. 116.
  2. ^ P. Prasad, Craf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2005) p. 165.
  3. ^ J. Childers/G. Hentzi, The Columbia Dictionary of Modern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 (1995) p. 237
  4. ^ Prasad, p. 165
  5. ^ Tandon, Neeru. Feminism: a paradigm shift. 2008: 88. ISBN 9788126908882. 
  6. ^ 6.0 6.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adv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 ^ Cixous, Hélène, The Laugh of the Medusa需要付费订阅, Feminisms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UK), 1975: 347–362 [2020-10-06], ISBN 978-0-333-69099-4, doi:10.1007/978-1-349-14428-0_21 
  8. ^ Julia Kristeva, Powers of Horror: An Essay on Abjection (1982) p. 65.
  9. ^ Childers/Hentzi, p. 308.
  10. ^ Alcoff, Linda. Cultural Feminism versus Post-Structuralism: The Identity Crisis in Feminist Theory. Signs. 1988, 13 (3): 405–436. ISSN 0097-9740. JSTOR 3174166. S2CID 143799462. doi:10.1086/494426. 
  11. ^ Adkins, Lisa; Leonard, Diana. Reconstructing French Feminism: Commodification, Materialism and Sex. Leonard, Diana; Adkins, Lisa (编). Sex in question: French materialist feminis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1996. ISBN 978-0-7484-0294-6. 
  12. ^ Moses, Claire Goldberg. Made in America: "French Feminism" in Academia需要付费订阅. Feminist Studies. 1998, 24 (2): 241–274 [2025-07-09]. ISSN 0046-3663. doi:10.2307/3178697. hdl:2027/spo.0499697.0024.203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15). 
  13. ^ David Lodge, Nice Work (1988) p. 210
  14. ^ A. S. Byatt, Possession: A Romance (1990) p. 254 and p. 222

延伸阅读

[编辑]
  • Elaine Marks, Isabelle de Courtivron. New French Feminisms: An Anthology(1980)
  • Linda Nicholson. Feminism/postmodernism(1990)
  • Elizabeth Wright. Lacan and postfeminism(2001)
  • Margaret A. McLaren. Feminism, Foucault, and embodied subjectivity(200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