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原
大草原(英语:Prairie)指地球上干旱(半干旱)地区较少长树的一望无际的平坦草原地带,草原生态系统被生态学家认为属于温带草原、稀树草原与灌木丛这一生物群系的一部分,这是根据其相似的温带气候、适中的降水量,以及以草类、草本植物和灌木(而非树木)为主要植被类型所界定的。通常被称作“prairie”(借自法语)的土地主要分布于北美。这一术语涵盖了加拿大、美国与墨西哥境内所称的内陆平原(Interior Plains)中低纬度地区,包括整个大平原地区(Great Plains)以及其东侧较为湿润、起伏的丘陵地带。从西向东,一般呈现出从较干燥的短草草原,过渡到混合草原,最终至土壤更肥沃、降水更多的高草草原的地貌变化。
定义
[编辑]
根据西奥多·罗斯福(他曾在北达科塔巡游、考察过数年)的说法:
“ | 我们将“prairie”(大草原)这个词引入了我们的语言,因为当我们的边疆拓荒者最初到达美国中西部的土地时,看到那广阔的高草草原——这种景象对他们而言前所未见,他们一直生活在阴暗的森林中——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些草地,便借用了当地法国居民已在使用的词语。[1] | ” |
英语中的“prairie”(发音:[pʁɛʁi])借自法语,在法语中原本表示“草地、牧草地”,其词源最终来自拉丁语单词 pratum(意为同样的“草地”)。[2]
世界上常见的形容草原的词:
- Pampas(彭巴草原/潘帕斯草原):来自克丘亚语,专指南美无树木且较干旱的草原
- Prairie:来自法语,专指较少长树的北美大草原和蒙古高原大草原
- Savanna(疏林草原):来自西班牙语,专指非洲热带(亚热带)的稀树大草原(比如苏丹草原)和美国东南部的无树平原
- Steppe(草原):来自俄语,意为专指从东欧横穿前苏联南部直至西伯利亚的大片地区上的无树干草原(比如东欧大草原)
- Veld(灌丛草原):来自阿非利卡语,专指南非高地上的稀树草原
北美大草原
[编辑]在北美,此类草原会特别被称作大草原,亦专指连接加拿大及美国的特大平原。这个地区,在科学文献有时会被称为大草原地区(prairie regions[3])或大草原省份。在美国,大草原主要由北达科塔州、南达科塔州、内布拉斯加州、奥克拉荷马州、德克萨斯州等八个州分组成,印第安纳州等部分土地亦为大草原所占据。而在加拿大方面,著名的草原三省就是大片草原。北美大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禾草草原。
生态
[编辑]
美国与加拿大的大草原生态系可分为最东部的高草草原、最西部的短草草原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草原。高草草原每年降水量超过30英寸,而短草草原则干旱得多,年降水仅约12英寸,混合草原则介于两者之间。[4][5]由于土壤与地形的特性,也可能在局部地区形成湿草原、中等湿度草原(mesic prairie)与干草原。湿草原通常出现在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区;而干草原则多见于高地或坡地。干草原是加拿大南部农业与气候区——帕利泽三角地带(Palliser's Triangle)的主要栖地类型。这片地区曾一度被认为完全无法耕作,但随着灌溉技术的进步,如今已成为加拿大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6]
生物多样性
[编辑]草原的优势植物群是草类,其中可能包含40至60种不同的草类。除了草之外,草原上还可见到超过300种的开花植物。[7]位于堪萨斯州的孔扎高草草原生物站(Konza Tallgrass Prairie Biological Station)拥有250种原生植物,并为208种鸟类、27种哺乳动物、25种爬行动物以及超过3,000种昆虫提供栖地。[8]
草原上的主要草种包括印度草(Sorghastrum nutans)、大蓝茎(Andropogon gerardi)、垂穗狼尾草(Bouteloua curtipendula)、加拿大披碱草(Elymus canadensis)以及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9] 草原被视为一种火依赖生态系(fire-dependent ecosystem)。原住民定期进行控制性燃烧,这种做法源自他们对自然火灾及其影响的观察。此举有助于维持草原的生物多样性,清除枯死植物,防止树木遮蔽草类与草本植物。此外,草原亦依赖大型草食动物,尤其是美洲野牛的存在。[10]
美洲野牛之所以对草原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是因为它们透过啃食、蹄踏、打滚及排粪等行为改变并塑造环境。[11]野牛主要啃食草类而非开花植物,因此能提高草原植物的多样性。[12]相较之下,牛只通常偏好吃开花植物而非草类,但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源自物种本身的差异,还是因为圈养的牛活动范围有限所致。[13]野牛的粪便为草原土壤提供重要养分,帮助种子散播,并供养超过1,000种昆虫,包括一些只能靠野牛粪便生存的粪金龟。[14]
退化
[编辑]尽管大草原地区经常遭遇干旱与偶发的暴雨,大平原上的草原并未出现严重的土壤侵蚀现象。这是因为原生草类深厚的根系牢牢抓住了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当植物死亡后,真菌与细菌会将其养分回归土壤。这些深根同样使得原生草类在干旱条件下也能汲取地下水分,因而比现代农作物更能耐旱。[15][16] 然而,当东部的高草草原被翻耕成农田后,其强韧的根系也随之破坏。再加上严重干旱,最终导致了黑色风暴(Dust Bowl)——这是一场重大的生态灾难,狂风吹起干燥、未受保护的表层土壤,形成覆盖天空的“黑风暴”,连续数日遮天蔽日,横跨19个州,迫使40万人离开大平原生态区。黑色风暴被认为是导致大萧条的一项重要原因。[17][18]
参考文献
[编辑]- ^ Roosevelt, Theodore. The Winning of the West: Volume I. New York and London: G. P. Putnam's Sons. 1889: 34.
- ^ Etymologie de prairie. Centre Nationale de Ressources de Textuelles et Lexicalles. 2012 [18 November 2022]. 已忽略未知参数
|lang=
(建议使用|language=
) (帮助) - ^ Mulligan, Gerald A. Common weeds of the northern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美国北部及加拿大常见野草]. [2021-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英语).
- ^ Prairies and Grasslands - Wind Cave National Park. National Park Service.
- ^ Prairie Types Guide by Prairie Frontier. www.prairiefrontier.com.
- ^ Drought in Palliser's Triangle. [June 16, 2015].
- ^ Five facts about America's once vast prairie. Forest Preserve District Will County.
- ^ Rowe, Helen I.; Fargione, Joseph; Holland, Jeffrey D. Prairie Restorations can Protect Remnant Tallgrass Prairie Plant Communities. The American Midland Naturalist. 2013, 170 (1): 26. S2CID 84748182. doi:10.1674/0003-0031-170.1.26.
- ^ Dominant Prairie Plant Speci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 ^ Fire and Grazing in the Prairie - Tallgrass Prairie National Preserve. National Park Service.
- ^ Bison Restoration. American Prairie.
- ^ Bison Eating Habits Influence the Prairie Ecosystem. National Park Service.
- ^ Nosowitz, Dan. Are Bison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han Cattle?. Modern Farmer. 16 September 2016.
- ^ A Healthy Prairie Depends on Bison Poop. National Park Service.
- ^ Keyser, Pat. Drought and Native Grasses.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2012-08-02 [2018-08-02].
- ^ Taylor, Ciji. Native warm-season grasses weather drought, provide many other benefit. southeastfarmpress.com. Southeast FarmPress. 2013-06-03 [2018-08-02].
- ^ The Dust Bowl. Library of Congress.
- ^ Unger, David J. Saving America's Broken Prairie. Undark. 26 April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