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古鹰级重巡洋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鹰级重巡洋舰
1926年刚完工的古鹰号重巡洋舰
概观
舰种重巡洋舰
拥有国日本
舰级古鹰级
前级川内级轻巡洋舰
夕张号轻巡洋舰
次级青叶级重巡洋舰
数量2
下订1922年12月27日
单艘造价1500万日币(1920年币值)
动工1922年12月5日(古鹰)
1922年11月17日(加古)
下水1925年2月25日(古鹰)
1925年4月10日(加古)
服役1926年3月31日(古鹰)
1926年7月20日(加古)
结局1942年10月12日被击沉(古鹰)
1942年8月10日沉没(加古)
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7,950(新造)
8,700吨(改装后)
满载排水量9,544吨(新造)
10,507吨(改装后)
全长185.166
级宽16.55米 → 16.926米
吃水5.56米 → 5.61米
燃料1400吨重油、400吨煤(新造)
1858吨(改装后)
锅炉10座舰政本式重油锅炉,2座油煤混烧锅炉→10座舰政本式重油锅炉
动力4部蒸汽涡轮引擎,四轴推进
功率102,000匹马力(公试)
103,390马力(改装后)
发电机4部柴油发电机(新造)
3部涡轮发电机(改装后)
电力输出315kw(新造)
885kw(改装后)
最高速度34.6节→ 32.95节
续航距离7000海里(14节)→7900海里 (14节)
乘员627名 → 639名
飞行设施火药弹射机1座
武器装备新造
6座50倍径200mm单装炮
4门40倍径80mm单装高射炮
6座610mm联装鱼雷发射管
八年式鱼雷24枚
现代化工程
3座50倍径203mm联装炮
4门45倍径120mm单装高射炮
2座610mm四联装鱼雷发射管
九三式鱼雷16枚
装甲侧舷76mm(最厚处)
甲板:32~35mm
主炮塔:25mm(前盾・侧盾)、19mm(顶盖)
炮座:25mm(最厚处)
舰载机水上飞机1架(改装后两架)

古鹰级重巡洋舰(日语:古鷹型重巡洋艦平假名ふるたかがたじゅうじゅんようかん)是大日本帝国海军在1920年代建造的重巡洋舰;古鹰级最初以侦查巡洋舰英语Scout cruiser概念设计,但是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吨位计算方式下被定义为重巡洋舰,也是在条约巡洋舰时代日本少数未逾越吨位限制的“守约”舰艇。本级舰共建2艘,为古鹰号和加古号,设计师为平贺让

概述[编辑]

开发古鹰级起自1916年9月22日,日本帝国海军向舰政本部征求一种新级防护巡洋舰方案,该巡洋舰将有12门140毫米主炮、76毫米的船体装甲,同时具有36节的极速与6000-8000海里左右的续航力,总吨位约为7600吨的大级巡洋舰。至于筹建大级巡洋舰的想法,则早在1910年左右便萌生;该案原本预定编入1917年之通过八四舰队案的建军清单列,但最后没有立案。理由则是因为美国的1916年8月29日公布的1916年海军法案(大海军法案),该法案确立了美国版侦查巡洋舰规格:极速35节、8门152毫米舰炮、4具鱼雷发射管。

虽说大级巡洋舰的建造当时已确定为八八舰队的一部分,但日军顾虑美军新级舰资料不明因此暂缓了巡洋舰预算编列,直到1917年进一步的细节数据陆续获得后于该年夏天开始对侦查巡洋舰设计实施修订。在1917年7月14号八四舰队案通过后,海军决定在1924年4月八八舰队计划完成前建成3艘同级的大级巡洋舰,每艘预算6915078日圆。 不过在大级巡洋舰之前,海军先建成6艘5500吨级轻巡洋舰夕张号轻巡洋舰

日本未能预料到的事情则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止,许多的战争想定也逐渐改变;包括5500吨级驱逐舰的140毫米炮总投射火力已经弱于同行美国海军奥哈马级轻巡洋舰英国皇家海军霍金斯级巡洋舰的事实,因此日本1918年决定变更设计。新设计舰艇总吨位8000吨级,装有10-12门140毫米炮、采用双联装炮塔,并装置4座4联装61公分鱼雷,同级舰将建造4艘,总建造经费略为膨胀到800万日币;相关预算在1919年6月2日第43届帝国议会中通过,但因为通货膨胀与后续变更设计,实际在1920年拨发预算时单舰预算已经飘涨到1100万日币一艘的等级。

虽然造舰计划持续推动,但古鹰级设计方案在舰政本部内仍有争论。1918年时,军令部给舰政本部的舰艇吨位门槛是8,000吨、主炮为140毫米炮,然而平贺让上校在1920年参观霍金斯号轻巡洋舰后对她所装备的190毫米主炮深感震撼;回单位之后他开始着手设计一种7,500吨级的巡洋舰,新舰艇使用了200毫米主炮,并让装甲带整合入舰体结构成为承担应力的一部分以削减船壳吨位等创新设计,使新船将兼具火力与防护效能。

日本海军得知奥哈马级决定牺牲航速换取更多的152毫米炮,以及实际参观霍金斯级巡洋舰后,舰政本部决定采用平贺让方案改变设计,以对应这些假想敌。1921年8月,造船上校平贺让及主要助手造船中校藤本喜久雄[1]决定让这艘新级舰上装备6门200毫米炮、12管鱼雷发射管,并保有35节极速,相关细部与装甲配置概念设计在夕张号上实行检证;不过当时的造舰竞赛成为各国预算上的梦靥,1922年2月6日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也正式埋葬了八八舰队方针。1922年7月3日,日本政府公布裁并后的造舰方案(日语:海軍軍備制限計畫),后来成为大正12年舰艇补充计划的基础;虽说大级主力舰遭到重删,然而巡洋舰建案则没受到过度波及。由于5,500吨级轻巡洋舰很明显设计落后于列强军舰,川内级最后3艘的订单也在1922年取消,日本帝国海军的巡洋舰在此之后便以重巡洋舰为主要筹获目标。古鹰级的建造案则以“7500吨大级巡洋舰”的名义在1922年12月27日至1923年3月27日举行的第46届帝国议会中追认执行,预算决定建造2艘。至于图纸早在1922年6月20日就已经送至三菱及川崎造船厂,只待预算核定便开始执行;两座船厂分别在同年11月与12月起建。

不过,古鹰级的命名却在当时巡洋舰中也存在着矛盾。在明治31年通过的(日语:軍艦及び水雷艇類別等級標準)中,7000吨以上未满万吨者为一等巡洋舰,所以在预算上也称她们为(日语:高級巡洋艦);但是以日本巡洋舰的命名法是以河川为主,使用古鹰山为名的古鹰级在传统以山岳为战斗巡洋舰取名缘由的日本海军来讲相当突兀,所以在二号舰时便恢复回以加古川为取名来源,多少也反映了当时日本海军在这种过渡期间的尴尬处境。不过也仅此于此级舰出现这问题,后续重巡洋舰就延续著以山岳命名的传统。

现代化工程[编辑]

1930年4月通过的伦敦海军条约中,日本接受了不增加重巡洋舰总量的方案,日本帝国海军的重巡洋舰规模仍维持在12艘。虽然在1930年6月的第一次海军补充计划中增造了吨位直逼重巡的轻巡洋舰,但现役舰队的改良并未因此放缓;1934年起,由妙高级重巡洋舰率先实施现代化工程。古鹰级的大规模改造则较晚,因为日本在1936年正式退出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前对是否要保留最早建造的4艘重巡洋舰(古鹰级、青叶级)或是等满役龄25年汰换存着疑虑;然而退出条约后问题便不存在,所有巡洋舰实施改造工程成为既定政策。古鹰级2舰的大规模改造分别在1936年7月4日至1937年12月27日(加古号)及1937年4月1日至1939年4月30日(古鹰号)实施,加古号较早实施的原因是因为她有2部主机需要大修,改造因此与大修工程一并进行;古鹰号受中日开战使进度大幅延宕,在1939年时主炮测距仪等仍尚未装舰。

改造后的古鹰级,在武装与性能上趋近于青叶级。

  • 动力系统
大规模改造后,古鹰级的动力系统与舱间几乎全套重造。锅炉更换成10座设有预热器的舰政本部式重油水管锅炉,锅炉出口温度摄氏156度、操作压力18.3公斤/平方公分。由于锅炉数量减少,原本的锅炉空间被移作燃料槽、防空炮射击指挥所、水密隔舱、士兵住舱等;也让古鹰级燃油酬载量增为1858吨,在14节航速下具有7900海里的续航力。虽然换成高温高压锅炉改善续航力,但削减掉锅炉后最大出力提升有限,未能有效制衡增加的船体重量,使得极速降为32节前后。
除了更换锅炉,改造工程还曾装了3具由锅炉蒸气驱动的涡轮发电机,前机舱为1具300kw、后机舱是2具135kw,使古鹰级的电力输出提高到885kw。

参考[编辑]

  1. ^ Lacroix, Japanese Cruisers, pp.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