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升学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升学主义是指将“考上好的学校”视为人生出路的思考重心。在这种理念下,中学生小学生的主要目标就被局限在念书准备考试课业上,造成其他人格发展(如体育和艺术)、自我探索、合作能力和创造力容易遭到漠视。在台湾香港中国大陆韩国日本亚洲国家及地区,升学主义的竞争十分常见。为了在激烈竞争崭露头角,许多学生将大量课余时间拿来着重学校体制下的学业,与此同时,在升学竞争中表现不佳者,失去自信,有的甚至要靠反社会的行为肯定自己[来源请求]

每逢升学考试前,很多学生和家长出现了考前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心理门诊患者大增。[1]

学校教育课程非常多,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这些课程,为了不影响升学考试,老师不鼓励课外学习非学校教育规定要学的东西。[2]

在升学主义的指导思想下,人们千方百计都要进入重点大学就读,地方保护主义,当地重点大学为维护本地利益,录取本地考生的比例比其他地区的高。[3]保送生制度,文革时期类似保送制的推荐制,推荐工农兵上清华北大等大学[4]。保送生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受到人情关系、权力和金钱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保权”或“保钱”。[5]导致了中国重点大学就读的学生并非都是全国最顶尖的学生。

一些中学为了上线率,重金收买优等生,吸引这些优等生在高三或者在临近高考时,转校到他们的中学,参加高考,待高考放榜后,纷纷通过媒体宣传他们的学校在高考中取得的辉煌成绩,以提高这些中学在社会上的排名[6]

为了升学,获得更高学位,有学生购买假文凭,来申请报读更高的学位[7]

2025年4月北京协和医学院被媒体披露,于2018年推出临床医学博士培养项目“4+4”模式,即‌4年非医学本科教育+4年医学专业教育‌,用通识教育的理论做借口,认为医生应该掌握除医学外更广泛的知识,引起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民众不认同称,不但浪费了前四年的本科学习,而且通过通识教育理论培养出来的医生医术不过关,该项目更被质疑,是为了权贵快速取得博士学位提供的捷径。[8]

著名案例

[编辑]

台湾作家陈平(三毛)是个偏科生,国文学得很好,但数学很差。1955年陈平国二的时候,数学常得零分。至第二学期陈平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小考都是课本后面的习题。为了不要留级,陈平将题目背下来,接连六次小考都是满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她作弊[参 1]。陈平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参 2]。”于是数学老师出了题目叫陈平作答,她得到零分。老师当着全班的同学用毛笔在她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代表零蛋的大圈羞辱陈平。经此羞辱,陈平第二天在教室昏倒,心理开始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在台湾当时相对自由和不太注重文凭的社会环境中,像陈平一样的偏科生尚可以成才,若换成现代通识教育提倡全面发展,升学主义注重升学取得文凭的社会风气,陈平的才华会被扼杀。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參">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