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信仰运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信仰运动的主导者伊扎特·易卜拉欣·杜里

信仰运动(阿拉伯语:الحملة الايمانية罗马化:al-Ḥamla al-Īmāniyya)是伊拉克复兴党自1993年到政权倒台前,所实行的伊斯兰主义运动。该运动主要涵盖多项政策,包括赋予伊斯兰主义组织更多自由、对宗教相关项目挹注更多资源、更频繁使用伊斯兰刑罚、强调伊斯兰教在伊拉克生活方面的重要性等。[1]

伊扎特·易卜拉欣·杜里是信仰运动的主导者,并透过该运动来推广纳克什班迪教团。日后,杜里接下萨达姆·海珊的位子,成为伊拉克复兴党党魁。纳克什班迪教团也成为纳克什班迪教团军的核心部队。[2][3]

背景

[编辑]
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政府给伊拉克国旗添加“真主至大”字样,试图增强在伊斯兰主义方面的声誉

传统上,复兴党领导层把伊斯兰主义者视为落后族群、并对其怀有戒心;但在1980年代后,伊拉克政府开始向穆斯林兄弟会、其他逊尼派、以及什叶派伊斯兰组织示好。海珊宣称复兴党创党元老米歇尔·阿弗拉克临终前皈依伊斯兰教、还有1991年在伊拉克国旗添加“真主至大”字样,也被视为海珊政权开始亲近伊斯兰主义。[1]

有说法认为复兴党否定传统世俗主义立场,比起海珊转变其政治信念,更可能是出于避免伊斯兰主义者反对复兴党政权、甚至动辄起事的政治盘算。[4]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Samuel Helfont指出:“我们通常认为世俗民族主义的海珊政权,受信仰运动而变得更宗教化,而以‘意识形态’来形容该运动;但伊拉克的内部档案显示,这与海珊政权的治理能力有关:他们试图在不激怒伊拉克宗教界的情况下,将其观点纳入政策中。”并总结:“我们不该像多数人那样,认为信仰运动是政权从世俗转到伊斯兰主义;事实上,信仰运动是海珊政权试图打击日益兴起的伊斯兰主义浪潮。”不过他随后指出,无论海珊政权采取何种行动,1990年代伊拉克社会的宗教极端主义,倾向都愈发明显。[5]

实行

[编辑]

1993年7月中,海珊正式宣布实行信仰运动、最初目标是尽可能铲除当地夜生活文化:他宣布禁止在公共场合饮酒与贩酒,并对违者科处监禁。[6]伊拉克教育课纲开始把可兰经研究纳为核心科目、并强调要深入研究伊斯兰教。大约三万名的可兰经与伊斯兰教老师,在一般薪资外,还会有其他课程津贴。[7]海珊在闭门会议中,主张要像哈桑·班纳与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立场那般,以阿拉伯世界的统一为前提,建立泛伊斯兰国家。[1]

拉赫曼清真寺

除此之外,伊拉克政府在财政受经济制裁英语International sanctions against Iraq影响而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依旧把资源投注于建设和维护清真寺。实例有巴格达的乌姆埃尔古拉清真寺英语Umm al-Qura Mosque、以及未完工的拉赫曼清真寺英语Al-Rahman Mosque, Baghdad[1]

伊拉克政府也开始实行更严厉的刑罚。逃兵、(部分形式的)贪污、窃盗,更常被科处截肢。[8]在海珊政权末期,萨达姆敢死队英语Fedayeen Saddam对卖淫女性科处斩首。2003年1月,《纽约时报》的约翰·费希尔·伯恩斯英语John Fisher Burns就有报导相关新闻。[9]根据当时的人权组织报告,该准军事部队处死了两百余人。[10]

内部异议

[编辑]

信仰运动并未受到复兴党内部的全面支持。萨达姆·海珊有时甚至被视为党内唯一的主要支持者;相较之下,信仰运动运动的主要反对者有前伊拉克总理萨阿敦·哈马迪与前情报部长巴尔赞·易卜拉欣·提克里蒂。提克里蒂尤其忌惮海珊试图安抚的伊斯兰主义组织:前者视后者为寻求推翻自身政权、并取而代之的威胁;并认为与萨拉菲派结盟,会导致伊拉克与内部什叶派及其他阿拉伯国家疏远。[11]

其他公开反对者还有海珊的儿子乌代·萨达姆·侯赛因:他旗下的报纸《巴别》批评信仰运动会鼓动宗派分裂,破坏伊拉克社会的宗教多元性、以致整个伊拉克。该报认为信仰运动是海珊在试图讨好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但由于后者只愿接受最严厉的伊斯兰教法,因此这种运动终究会失败;该报同时批评伊拉克政府和安全部门,在放任国内日益壮大的萨拉菲运动。[1]另一方面,《巴别》也使用了“若废子英语Rafida”一词谴责了什叶派。该词的意思为“拒绝派”,是萨拉菲派内部的极端保守派,批评什叶派的仇恨性用词。[12]

结果

[编辑]

1991年代后期,伊拉克日渐增长的萨拉菲派,不只帮助了政权的盟友、也帮助了反对复兴党政府的团体;并出现包含汽车炸弹、暗杀事件在内的小规模的恐怖主义活动。这些活动后来成为了大规模的伊拉克叛乱英语Iraqi insurgency (2003–2011)[13]而信仰运动的其中一环,即包含让安全部门官员,渗透清真寺与伊斯兰组织。许多最初只是派去渗透的人,最终也接受萨拉菲派、并成为坚定的信仰者。[14]伊拉克战争导致复兴党政府倒台后,这些吸收了复兴党-萨拉菲主义思想的安全部门前官员,开始结成各种叛乱组织、成为日后伊拉克内乱的要角、最终加入了伊斯兰国阿布都拉·贾纳比英语Abdullah al-Janabi就是从安全部门官员,变成萨拉菲主义叛军的代表。[10][14]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Baram 2011,第[页码请求]页.
  2. ^ Pike, John. Izzat Ibrahim Al-Douri / Izzat Ibrahim al-Duri. [2025-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3. ^ Rayburn 2014,第104页.
  4. ^ Archive, Wilson Center Digital. Wilson Center Digital Archive. 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 [201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1) (英语). 
  5. ^ Saddam and Islam Interview With Univ of Penn's Dr Samuel Helfont. Musings on Iraq. BlogSpot. 2018-07-02 [2019-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3). Throughout the 1990s, it appears that Iraqi society became more religious, more sectarian, and more prone toward Islamism, Salafism, and other militant ideologies. 
  6. ^ Lewis, Paul. Iraq Bans Public Use Of Alcohol. The New York Times. 1994-08-21 [2025-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6). 
  7. ^ Baram 2011,第12页.
  8. ^ Baram 2011,第19页.
  9. ^ Burns, John F. The World; How Many People Has Hussein Killed? -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6 January 2003 [2019-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1). 
  10. ^ 10.0 10.1 Sly, Liz. The hidden hand behind the Islamic State militants? Saddam Hussein's.. The Washington Post. 2015-04-04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6). 
  11. ^ Rayburn 2014,第102页.
  12. ^ Osman, Khalil F. Sectarianism in Iraq: The Making of State and Nation Since 1920. Routledge Studies in Middle Eastern Democratization and Government. Routledge. 2015. ISBN 978-1-138-77946-4. 
  13. ^ Rayburn 2014,第103页.
  14. ^ 14.0 14.1 Weiss, Michael; Hassan, Hassan. ISIS: Inside the Army of Terror. Regan Arts. 2015: Chapter 2. 

书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