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纳德·伯恩斯坦

![]()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2年3月5日) |
伦纳德·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 |
---|---|
![]() 1971年的伯恩斯坦 | |
出生 | 美国马萨诸塞州劳伦斯 | 1918年8月25日
逝世 | 1990年10月14日 美国纽约 | (72岁)
国籍 | 美国 |
知名作品 | 音乐剧《西区故事》《在小镇上》,轻歌剧《老实人》,三部交响曲,奇切斯特诗篇,小提琴协奏曲《小夜曲》,电影配乐《码头风云》 |
配偶 | 费利西亚·蒙特亚莱格雷 (1951年结婚—1978年丧偶) |
所属时期/乐派 | 20世纪 |
擅长类型 | 歌剧、音乐剧、管弦乐 |
师从 | |
学生/受影响人物 | |
签名 | |
![]() |
伦纳德·伯恩斯坦(英语:Leonard Bernstein,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犹太裔美国作曲家、指挥家、作家、音乐教育家、钢琴家。
伯恩斯坦所指挥的曲目范围甚大,从巴洛克到现代各家均有涉猎,尤其是浪漫派作品。其中又以与他同是犹太人指挥兼作曲家的马勒的作品为最。
生平
[编辑]![]()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早年
[编辑]伯恩斯坦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劳伦斯,生名“路易斯”(Louis Bernstein),后于16岁时更为现名伦纳德·伯恩斯坦。
1935年,入读哈佛大学,师从瓦尔特·辟斯顿、E·B·希尔学习作曲,并于1939年毕业。他的毕业论文题为《美国音乐对种族元素的吸收》(The Absorption of Race Elements into American Music),此外他在大学时期还修习了哲学、英语文学、比较文学等科目[1]。之后,他进入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指挥。他由弗里兹·莱纳处吸收了精准、严苛的技术训练,同时间他也与谢尔盖·库塞维兹基学习。
职业生涯
[编辑]1941年,担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助理指挥。1943年11月14日午后,临时代替生病的布鲁诺·瓦尔特登场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当天的曲目依序是舒曼《曼弗雷德》序曲、米克罗斯变奏曲、施特劳斯《唐吉诃德》、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2][3][4],演出大获成功。隔天,《纽时》在头版刊登了这次演出,自此他便在乐坛上崭露头角。当时他就已经有不少作品面世,包括《第一号交响曲》“耶利米”、芭蕾舞剧《自由想像》、音乐剧《锦城春色》等等。
1958年升任为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成为土生土长美国人中,第一位获得指挥国际级乐团殊荣的指挥家。他在任的12年间,开创了该团的黄金时代,后来成为终身荣誉指挥,从此一举确立了第一流指挥家的名声。这12年间(1958年-1969年)号称纽约爱乐的黄金岁月,伯恩斯坦除了大力推广马勒音乐之外[注 1][5],更是美国作曲家的积极拥护者和推广者,由他委托创作的作品超过百部。期间,他还和乐团拍摄了53集电视节目《年轻人的音乐会》(Young People's Concerts),由CBS制播,对古典音乐在美国年轻族群中的推广,有极大的作用。1959年,带领乐团前往苏联,在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面前指挥了他的第5号交响曲[6],可说是伯恩斯坦前期的传奇事件。
晚年
[编辑]1969年,伯恩斯坦自纽约爱乐退休后,后半生转往欧洲发展,原本是希望多花点时间作曲,不过显然事与愿违,多数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后进,以及担任欧洲知名乐团的客席巡回演出指挥工作。他在欧洲最重要的功绩,是与维也纳爱乐保持长久而良好的关系,在DG留下许多经典录音,因此维也纳爱乐授予伯恩斯坦荣誉会员。
1989年12月23日和12月25日是他永远被值得纪念的两天,伯恩斯坦在钢琴家尤斯图斯·弗朗茨的邀请下到柏林指挥贝多芬第9号交响曲,地点分别是柏林爱乐厅和柏林音乐厅,由Unitel摄影。当时正值柏林墙倒下,伯恩斯坦将交响曲中席勒的歌词“颂欢乐”(Freude)改为“颂自由”(Freiheit)。伯恩斯坦对此说道:“我肯定,贝多芬会同意咱们这么做的”[7]。超过20个国家,一亿人通过电视转播收看了这场音乐会。
评价
[编辑]伯恩斯坦是一位博学家,成就跨越了多个领域(音乐厅、剧院、作曲、教育推广、广播电视),他为整个世纪的艺术家立下典范,打破窠臼,以《西区故事》调合雅俗,以《年轻人的音乐会》易地思考,更在柏林墙前身体力行、倡议和平。他是入世的艺术家,在他的努力之下,艺术音乐得以受到更多的年轻观众青睐,并产生了深层的意义。
- 伯恩斯坦与马勒
伯恩斯坦让同为犹太裔的指挥兼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音乐在20世纪后半叶忽然成为主流,为所有音乐厅所接受,并成为古典音乐界普罗大众熟知的作曲家。在他之前,并非没有指挥家演奏马勒的交响乐作品,如舍尔兴、莱因斯多夫、克伦佩勒、瓦尔特、富特文格勒等人,他们都在马勒生前曾与他有或多或少的亲身接触,并在他死后也曾在音乐会或唱片录音上演绎过他的音乐。但在伯恩斯坦大力推广之前,马勒始终不能算古典音乐圈内第一线的主流作曲家,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人才是。马勒的交响曲最多也只有他的第1号交响曲,或是第5号交响曲因被电影《魂断威尼斯》配乐使用,才较有机会被演出。
伯恩斯坦运用他的媒体魅力,以及他对马勒的强烈热爱,在任何可用得上马勒作品的场合里,大力推广马勒的音乐:例如在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的追悼弥撒上,他指挥纽约爱乐演出马勒第5号交响曲中的慢板,以肃穆的手法让所有听众产生深刻的共鸣,让这首作品的旋律深印脑海、永生难忘。而在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开幕式上,他则指挥演奏马勒第8号交响曲《千人》的第一乐章,并请来多位美国当时顶尖的歌剧演唱家担纲,用光辉灿烂的手法,诠释宛如天国开门般欢欣鼓舞的场面,让所有现场与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体会到马勒巨力万钧的气势以及金碧辉煌的庄严感。在所有马勒交响曲中,《千人》巨大而夸饰的性格,可以说是与伯恩斯坦最能贴近的。从此,马勒变得不再是音乐会上的票房毒药,相反的成为许多乐团藉以提高票房的保证,唱片公司也开始一而再地灌录马勒交响曲全集。如今马勒的作品业已成为资深唱片收藏者家中必藏之基本曲目,有相当程度应归功于伯恩斯坦。
获奖与荣誉
[编辑]![]() | 此章节尚无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
作品节选
[编辑]商业录音
[编辑]早在1950年代开始,伯恩斯坦就于哥伦比亚唱片录音室内参与唱片的录音制作,并以美国为其活动之中心。1970年代之后,伯恩斯坦主要在欧洲与德意志留声机(DG)合作;而这个时期的音乐录制,绝大部分来源自演奏现场的录音或实况录影。
- 伯恩斯坦纪念集(DG 431 946)
- 伯恩斯坦:音乐剧《西区故事》(DG 415 253)
- 贝多芬:D小调第9号交响曲(DG 410 859)
-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Sony SMK 47525)
-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Sony SMK 47529)
- 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Sony SMK 47570)
- 马勒:交响乐全集. Sony Classical. 88697-45369-2.
- 马勒:声乐组曲《大地之歌》(Decca 417 783)
![]() |
作曲
[编辑]1935年,伯恩斯坦完成了第一部个人作品,为钢琴与女高音所作的《诗篇第148篇》(Psalm 148)。作为作曲家,伯恩斯坦留下了三部交响曲(第1号交响曲《耶利米》、第2号交响曲《焦虑年代》、第3号交响曲《犹太诗文》),以及音乐剧《西区故事》、《锦城春色》、轻歌剧《天真汉》等作品。
书籍
[编辑]- 《未解的问题:伯恩斯坦哈佛六讲》[8]
轶事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脚注
- ^ 除了1960年的马勒百年诞辰音乐节之外,他更以七年时间完成了历史上首套完整的马勒九首交响曲录音。
- 参照
- ^ Block, Geoffrey. Bernstein's Senior Thesis At Harvard: The Roots of a Lifelong Search to Discover an American Identity. symposium.music.org. 2008-10-01 [2025-06-26].
- ^ The Debut Concert. leonardbernstein.com. [2025-06-26].
- ^ New York Philharmonic Program (ID: 5832), 1943 Nov 14. archives.nyphil.org. 1943-11-14 [2025-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27).
- ^ Leonard Bernstein’s Carnegie Hall Debut. carnegiehall.org. [2025-06-26].
- ^ Leonard Bernstein Biography. smithsonianassociates.org. [2025-06-26].
- ^ Leonard Bernstein Conducting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taminoautographs.com. 2023-01-20 [2025-06-26].
- ^ Blain, Terry. Leonard Bernstein Berlin concert: when did the conductor celebrate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classical-music.com. 2024-01-02 [2025-06-26].
- ^ 伯恩斯坦, 伦纳德.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 台湾: 新经典文化. 2024. ISBN 9786267421079.
- ^ 伦纳德·伯恩斯坦诞辰 100 周年. [201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参看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伦纳德·伯恩斯坦的Discogs页面(英文)
- 官方网站(英文)
- YouTube上的官方频道
- 1918年出生
- 1990年逝世
- 包含KANTO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8月25日出生
- 20世纪美国指挥家
- 20世纪美国教育人物
- 20世纪古典音乐作曲家
- 美国电影音乐作曲家
- 美国爵士作曲家
- 美国爵士钢琴家
- 美国歌剧作曲家
- 美国古典音乐作曲家
- 纽约州古典音乐家
- 20世纪古典钢琴家
- 美国古典钢琴家
- 美国民权运动者
- 20世纪LGBT人物
- LGBT犹太人
- 美国LGBT音乐家
- LGBT词曲作家
- 男双性恋者
- 双性恋音乐家
- 在奥地利的美国人
- 俄罗斯犹太裔美国人
- 乌克兰犹太裔美国人
- 芭蕾作曲家
- 波士顿拉丁学校校友
- 布兰戴斯大学教师
- 柯蒂斯音乐学院校友
- 哥伦比亚唱片旗下艺人
- 德意志留声机旗下艺人
- 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 格莱美奖获得者
- 葛莱美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 哈佛学院校友
- 纽约州爵士音乐家
- 犹太裔美国古典音乐家
- 犹太古典音乐作曲家
- 美国犹太慈善家
- 犹太古典钢琴家
- 纽约市音乐家
- 纽约州慈善家
- 纽约州LGBT人物
- 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得主
- 黄金时段艾美奖获奖者
- 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获得者
- 东尼奖得主
- 纽约州癌症死者
- 罹患间皮瘤逝世者
- 葬于绿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