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人导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导法(Guide Techniques)是一项关于如何提供安全有效引导视觉障碍者的人力协助技巧,属于定向行动技能其中一环。视觉障碍者,尤其是尚未建立独立行动能力者,或是中途失明者,接受他人引导于室内外移动,会是较安全的选择,同时也能建立视障者对环境的概念,提升安全感。[1]

提供引导协助的人通常称为“引导者”,引导技巧及相关注意事项对引导者及视障者均有其该留意的重点,引导者可能是定向行动训练师、视障者家人或朋友、学校教师、社福单位工作者,甚至路人或其他视障者。

人导法施行技巧以受过专业训练的定向行动训练师指导之内涵为参考依据,以下分述执行要领:

前置作业

[编辑]

在动作之前,先出声以口头询问视障者是否需要协助。避免未出声就碰触视障者身体部位导致视障者受惊吓,或有不被尊重的感受。确认视障者有听到询问并取得其同意后,引导者才能有进一步引导动作。

关于人导法如何执行,台湾卫福部制作宣导影片,以口诀“问、拍、引、报”推广于大众,其中第一项“问”就是首先要执行的前置作业。[2][3]

另一项前置作业是由视障相关专业机构提供人导法之训练,例如:校园宣导、志工培训课程、视障学生助理员培训、大众运输单位员工进修培训......等等。事先学习如何引导视障人士,于有需要时可派上用场,避免手忙脚乱。[4][5]

引导姿势

[编辑]

[1][6]

有关人导法之引导姿势,依引导者及被引导者之相对身高,有以下三种:

  1. 握臂式:用于引导者及视障者之相对身高落差不大,视障者接受引导之手的位置能以L型约90度姿势并握稳引导者。
  2. 扶肩式:用于引导者之身高较视障者矮小许多之情况,视障者无法顺利以接受引导之手握稳引导者,改将手扶在引导者肩上。具体例子:视障成年人接受身材矫小之人或孩童引导。
  3. 握腕式:用于引导者之身高较视障者高大许多之情况,视障者无法顺利以接受引导之手握稳引导者,改握住引导者手腕。具体例子:成年人引导较年幼之孩童。
  • 建立关系 引导者询问视障者要以哪一手接受引导,确认后,引导者以手背轻碰视障者表示要接受引导的该手手背,视障者接收到提示动作,顺着引导者手背往上找到其手肘略上方的位置,以虎口正握握稳引导者上臂近手肘处。
  • 引导者之姿势 引导者引导之手放松下垂但不任意晃动,在身侧自然下垂即可。引导者在前与视障者维持约半步距离,此时引导者站在视障者之左或右前方。
  • 被引导者(视障者)之姿势 以虎口握稳引导者之上臂近手肘处,接受引导之手呈L型约90度,与引导者维持约半步距离,此时视障者站在引导者之左或右后方。
  • 结束关系 引导者给予口头明确告知“到了”或其他明确可结束引导动作之提示,并且引导者引导之手臂做出扭转动作,除了口头告知以外,结合动作提示给予视障者更明确的结束关系提醒。
  • 暂时中断引导关系 与前述结束关系要领相仿,引导者给予口头明确告知“先中断”或其他视障者能理解之提示,引导者引导之手臂做出扭转动作,待需要重新建立引导关系时,再执行上述建立关系之动作。

因应情境及需求之动作要领

[编辑]

[1][6][7]

  • 直行:引导者及视障者均以一般速度行走,避免突然忽左忽右切换方向,若需闪避人潮则改施以窄道通行动作进行。
  • 转弯、斜坡:较一般步行速度放慢,引导者给予口头提醒。
  • 入座:引导者告知视障者座椅形式,例如:有无靠背、沙发或板凳材质,是否有桌面......等等,引导者引导视障者找到椅面处,让视障者自行检查椅面后自行人座。
  • 窄道通行:引导者告知视障者人潮众多或其他通行空间较窄的情境,引导者将引导之手置于自己身后,与视障者形成一前一后之动作,视障者则将原本握住引导者近手肘处向下移至引导者之手腕处,仍以虎口握稳,与引导者维持约一步距离,避免踩踏到引导者之后脚跟。此技巧常用于人潮众多情境、商店陈列架之间走道、没有人行道之路边行走......等等。
  • 换边:引导者或视障者表示要更换引导及接受引导之手,分为“静止换边”及“行进中换边”: “静止换边”为二人均暂停脚步,方式有二:
   (1)引導者先與視障者中斷關係,改站到視障者另一側重新建立關係,完成換邊動作;
   (2)視障者另一手握住引導者引導之上臂近手肘處,原接受引導之手順著引導者背部平行移至引導者另一側手臂位置,另一手跟上,完成換邊動作。 

“行进中换边”为二人边行进边执行换边动作,通常是上述静止换边之第(2)项方式执行。行进中换边需事先确认双方对换边动作已达熟练再执行较为安全。

  • 换向:用于行进方向180度改变时,引导者与视障者暂时中断关系,二人同时向后转,此时再重新建立引导关系。此技巧常用于进出电梯或车厢。
  • 非连续落差处理:引导者提前口头告知视障者即将遇到落差,例如:门槛、人行道、骑楼。引导者于落差边缘暂停脚步,以引导之手引导视障者脚步靠近落差边缘,此时二人脚步平行对齐,引导者先上或下落差,视障者跟着上或下,引导者完成落差处理后再度暂停脚步,提示视障者已完成处理落差。
  • 上阶梯:引导者提前口头告知视障者即将遇到向上阶梯,并告知阶梯形式,如:直线型三段式、转折型两段式、转弯回旋型楼梯,确认视障者是否需要扶手或靠墙边,当引导者走至阶梯起始端点,暂停脚步,以引导之手引导视障者脚步靠近阶边,视需要引导视障者找到扶手处,完成预备动作。接着引导者先步上一阶,视障者跟着引导者连续上阶梯,当引导者脚步到达结束处,暂停脚步并口头告知“到了”,提示视障者再步上一阶即完成,待视障者也步上结束处后,引导者再继续行进。
  • 下阶梯:引导者提前口头告知视障者即将遇到向下阶梯,并告知阶梯形式,如:直线型三段式、转折型两段式、转弯回旋型楼梯,确认视障者是否需要扶手或靠墙边,当引导者走至阶梯起始端点,暂停脚步,以引导之手引导视障者脚步靠近阶边,视需要引导视障者找到扶手处,完成预备动作。接着引导者先步下一阶,视障者跟着引导者连续下阶梯,当引导者脚步到达结束处,暂停脚步并口头告知“到了”,提示视障者再步下一阶即完成,待视障者也步上结束处后,引导者再继续行进。
  • 阶距不等之阶梯:引导者告知视障者会遇到阶距不等之阶梯,采行每阶分别处理之方式,常见于户外步道或郊区。
  • 搭乘向上手扶梯:引导者提前口头告知视障者即将遇到向上手扶梯,到达起点处,引导者引导视障者找到手扶梯扶手位置,令其感受扶手滑动速度,确认后再往前踏上手扶梯,视障者若携带白手杖,则先将白手杖以手指扣好再扶稳扶手。引导者站在视障者与握稳扶手相对之另一侧,同样握稳扶手站于踏阶上。即将抵达手扶梯结束处,视障者感受扶手变化,待踏阶变平面时,跟着引导者跨出脚步离开手扶梯。
  • 搭乘向下手扶梯:引导者提前口头告知视障者即将遇到向下手扶梯,其他要领同前项向上手扶梯之要领。
  • 搭乘电梯:引导者告知视障者预备搭电梯,进出车厢留意视障者避免碰撞电梯门框,若为同一道门进出,则执行换向动作;若电梯门在其在方向,则不中断引导动作,待到达楼层即顺势引导出车厢。
  • 搭乘大众运输
    1. 搭乘自用小客车:引导者开门,引导视障者以一手找到座位处,并引导视障者以手探测门框高度,避免头部碰撞,待视障者进入车内坐妥后,引导者再关车门。视障者下车时,同样以手探测门框高度,或辅以上身保护法避免头部碰撞。
    2. 搭乘捷运:引导视障者进入车厢,座位以接近车门较合适,若无座位需站立,则引导视障者找到扶手或侧板位置,令其握稳站立。
    3. 搭乘火车:引导视障者进入车厢,留意列车与月台高度落差,引导视障者找到车门边,扶稳上下阶进出车厢。若视障者搭配使用白手杖探测会更安全。
    4. 搭乘公车:引导视障者上下公车均先找到车门边扶手位置,并协助引导视障者找到刷票机或投币口,视障者搭乘公车以前门上下车为宜,故座位范围和扶手站立位置也以前门为优先考量,若从后门上下车,引导者要更加留意驾驶员和路况。视障者若能辅以使用白手杖探测则更加安全。

相关探讨

[编辑]
  • 关于引导姿势 部分人士认为应以“扶肩式”或其他动作执行,相关依据需要专业讨论佐证,避免流于主观。
  • 关于引导人数 部分人士认为可以“一人引导两人以上之视障者”,综观相关专业书籍及定向行动训练影片内容,均以“一人引导一人”为原则,故关于引导人数需要各方再讨论以集结共识。[8][9]

总结

[编辑]

视觉障碍者接受他人引导,若对方能以安全方式提供引导协助,或视障者本身能够透过合宜互动让对方知道如何安全引导自己,对引导者及视障者双方都会是安全自在的互动经验。[1][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Instructors: Resources from the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p.19-42.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30). 
  2. ^ 卫福部. 人導法. 
  3. ^ 3.0 3.1 卫生福利部社会及家庭署. 宣導專區 人導法. 
  4. ^ 教育部.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  已忽略文本“https://sencir.spc.ntnu.edu.tw/GoWeb/include/edu/01/113/202205301453501138794435.pdf” (帮助);
  5. ^ 联合报 / 记者邱书昱、锺维轩. 北捷專人引導視障旅客 有接力服務(2023-10-14). 
  6. ^ 6.0 6.1 张千惠. 教學影片-人導法. 
  7. ^ 定向行动学会. 影音專區 如何引導視障者. 
  8. ^ 定向猴的分享树林. 關於人導法. 
  9. ^ 黄国晏. 安全快速的人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