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针

两面针![]()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无患子目 Sapindales |
科: | 芸香科 Rutaceae |
属: | 花椒属 Zanthoxylum |
种: | 两面针 Z. nitidum
|
二名法 | |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 |
异名 | |
|
两面针(学名:Zanthoxylum nitidum,英文名称:Shiny-leaved Prickly Ash、Glittering prickly ash.)[5][6],别称蔓椒、山椒、花椒、崖椒、猪椒、胡根、黄根、苦参、双面竻、双面刺、双面针、两背针、满面针、七支针、钉板刺、鞋底刺、钩刺藤、麻药藤、上山虎、下山虎、出山虎、入山虎、鸟不宿、鸟踏刺、马药子、白马屎、牵牛刺、古月根、哈郎喝、鹞婆竻、鲎壳刺、刺刁根、草鞋刺、鞋底簕、金牛公、山胡椒、胡椒簕、红椒簕、土花椒、野花椒、花椒刺、光叶花椒、高山花椒、山胡椒刺、入地金牛、叶下穿针、红倒钩簕、大叶椒簕、大叶猫枝簕、大叶猫爪簕、疏刺两面针及红心刺刁根等[3][5][6][7][8][9][10],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5]。本种的种加词译义为“光亮的”,意指种子具有光泽[9][11]。模式标本采自于中国广东广州市郊,于1812年引种至印度加尔各答植物园,1813年从加尔各答植物园的植株采下标本,其后由威廉·罗克斯堡首先发表。本种因叶中肋两面皆有暗紫红色的锐刺,因而有“双面刺”之称[11][12]。
分布
[编辑]本种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13]、印度[14]、尼泊尔[14]、安达曼岛[14]、中南半岛[14]及马来西亚[14]等地,中国内地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湖南、贵州及浙江等省份[5][7][15][16],野外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温热地带[7],常见于丘陵、阔叶林、林缘及平地灌丛、疏林或荒山草坡的有刺灌丛之中 ,亦有人工栽培[4][5]。
形态特征
[编辑]两面针是一种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幼株时为直立灌木,成龄时攀缘于其它树木之上,高可达5米[10]。主根粗壮,根外皮泥黄色,内皮硫黄色,松软,支根多[7]。分枝多密集[10],老枝表面粗糙[10],有皮孔[17][18],带有瘤刺片状蜿蜒而上的木栓层[7][19],外形状似链条 [20],黑褐色[10];嫩枝绿色或染有紫红色[10],呈披散状或攀缘状[10],中肋两面皆具弯钩锐刺[4][19],粗大茎枝上的锐刺基部呈长椭圆形枕状凸起,中央的针刺短且纤细,锐刺略向下弯或近劲直[15],锐刺长约1-2.5毫米[8][21]。
叶
[编辑]叶为单数羽状复叶[5],互生,长约7-15厘米[15];叶轴通常不具翼或近无翼[15][19],腹面中部以下通常不下陷,背面浑圆,两面皆具锐刺[19],背面着生略向下弯或近劲直的钩状锐刺[5][4][15],锐刺长约1-2.5毫米[8];小叶片3-11枚,对生[8],卵形、阔卵形、卵状钜圆形、狭长椭圆形或近圆形,顶端尖至短尾尖形,顶端钝或具微凹口[8],凹口处有油点,基部近圆形或广楔形,微疏波状锯齿缘或近全缘[15],齿缝处有油点,腹面中间下陷成小沟状[19],表面暗绿色[15],两面无毛,硬革质有光泽,略皱折[19],具短柄及有芳香味[11],长约3-12厘米,宽约1.5-6厘米[7],于苗期或萌生枝期小叶片可长达16-27厘米,宽约5-9厘米[7];小叶中脉平坦或稍凸起,两面常疏生略向下弯或近劲直的锐刺[4][15][21],锐刺长约1-2.5毫米[15],侧脉及支脉于两面干后均明显且常微凸起;小叶柄长约1[21]-5毫米,稀近于无柄。
花
[编辑]花为单性花,雌雄异株或杂性[4],伞房状圆锥花序,腋生,花序长约2-8厘米[21];花序轴及花枝披微柔毛[8][21];花梗暗红色[9];花萼4枚,宽卵形,极小,上部紫绿色,长不及1毫米[21],宽约1毫米;花瓣4枚,淡青色[8]、淡黄白色[22]或淡黄绿色[7],长圆形、卵状椭圆形或矩圆状卵形,长约2-3毫米[21];雄花的雄蕊4枚,略长于花瓣,长约5-6毫米,退化的心皮垫状半球形,顶端常为4浅裂,花药药隔顶端有短凸尖体[8][23],于授粉期为阔椭圆形至近圆球形;雌花的花瓣较宽,无退化雄蕊或为极短小的鳞片状体或无[8],心皮4枚;成熟心皮1-4个,紫红色或褐紫色[8],干时皱折及具有粗大的腺点[8],顶端呈极短的喙状尖头或无[8];子房圆球形,花柱粗而短,柱头头状[7] [11]。
果
[编辑]果为蓇葖果,1-4个[21],球形,具有胡椒香味[11],红褐色[10],成熟时暗紫红色[7],表面有皱褶,具粗大腺点,2瓣开裂,顶端有短芒尖,直径0.4-0.5厘米[4],单个分果瓣径约5.5-7毫米;果梗稀较长或较短,长约2-5毫米,不超过1厘米[14],粗约1毫米[14];种子圆珠状,边缘呈略压扁状[8],漆黑色,有光泽,腹面稍平坦,背面肥厚[19],横径约5-7[21]毫米。[7]
用途
[编辑]两面针的种子含有18.5%油份,种子油可作为肥皂的原料[8]。本种因有治疗牙痛的功效,故为制造两面针牙膏的原料亦可作漱口水之用[24]。叶为多种凤蝶幼虫的食草[4][12][25]。
医药用途
[编辑]根
[编辑]本种的干燥根入药,中药名为两面针[5],味苦、辛,性平,有小毒[26],归肝、胃二经[10][17][18][27],功能分类为祛风湿药[28],药材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 、云南及台湾等地[24][26],具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化湿、解毒消肿、通络等功效[5][24][27],主治风湿痹痛、牙痛、咽喉肿痛、胃痛、跌打肿痛、陈旧性跌打肿痛、食积腹痛、外感风热吐泻、毒蛇咬伤、皮炎、痈肿等[10][5][24],外用可治足底砧伤、烫伤等[10][2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两面针具镇痛、镇静、解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心肌缺血及保肝等作用[10][24],临床应用于牙痛、头痛、神经痛、风湿痹痛、腰腿痛、脘腹疼痛、喉痹、关节炎、外伤痛、痈疮肿毒、毒蛇咬伤等症状[24][27],亦可用于小手术的麻醉及止痛[24],因具毒性服用不能过量[23],根的酒精浸泡液及水提液能抑制金黄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 ,提取液作针剂注射对坐骨神经痛有明显疗效[7]。孕妇忌服[17][18][24][27],忌与酸味食物同服[10][17][18][23][27]。过量服用可引致恶心、呕吐、腹痛、下痢等中毒症状,或血压升高、发痒、头昏眼花、轻度烦躁、皮肤发红等过敏反应,亦有服用新鲜茎叶引致心跳呼吸骤停甚至死亡的案例[7][27]。
果实
[编辑]本种亦以果实入药,中药名为蔓椒[24],蔓椒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24],《神农本草经》中原文记载为“蔓椒,味苦,温。主风寒湿痹,疬节疼,除四肢厥气,膝痛。一名家椒。生川谷及丘家间。”[29],具祛风止痛、畅通经脉、通畅气血、散寒除湿等功效[29],主治各类型风湿病、风寒湿痹、全身关节痛、四肢逆冷、膝痛、消炎、镇咳等症状[29][30],阴虚火盛者不宜服用[29]。
药材鉴定
[编辑]中药两面针以两面针的干燥根入药,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后切片或段,晒干或鲜用;本品呈圆柱形弯曲短段或厚片[26][31][32],稍弯曲,表面深黄棕色、淡黄色、浅棕色或淡棕黄色,具粗纵皱纹,有时具横向裂隙,具突起的鲜黄色或黄褐色类圆形皮孔;皮部浅棕色,横断面的栓皮薄,有稍具光泽的深黄色斑点[16];木部淡黄色[31]或灰黄色[16],可见同心性环纹及密集的小孔;长约0.4[32]-20[31]厘米,宽约0.4-6厘米[32],厚约0.5-6厘米[31]或更粗[16],少数10厘米[31]。商品多切为不规则的块片或段,厚约1-4毫米;质地坚硬[31],气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31];传统经验则认为以根皮厚、味浓者为佳[26][31];本品载录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定为中药两面针的法定原植物来源种,主要透过薄层扫描法测定,规定药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两面针碱含量不得少于0.25%,以控制药材的质量[24]。
参考
[编辑]- ^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 & IUCN SSC Global Tree Specialist Group. Zanthoxylum nitidum.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 e.T145825034A145825036 [23 February 2023].
- ^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The Plant List.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3).
- ^ 3.0 3.1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兩面針. 中國自然標本館CFH NM 物种信息卡.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1824 雙面刺.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兩面針 Liangmainzhen.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 ^ 6.0 6.1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雙面刺. 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中國植物誌》. 第43(2)卷: 13页.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海南植物誌》 第3卷: 32页.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 ^ 9.0 9.1 9.2 雙面刺. 金門縣政府林務部.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李甯汉、刘启文. 《香港中草藥大全(I)》.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2014年8月: 444页. ISBN 978-962-07-3418-2.
- ^ 11.0 11.1 11.2 11.3 11.4 兩面針. 金門國家公園數位典藏網站.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 ^ 12.0 12.1 藥用暨園藝觀賞植物-雙面刺繁殖體系建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 兩面針. 香港植物標本室香港植物資料庫.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3).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西藏植物誌》 第3卷: 26页.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浙江植物誌》 第3卷: 425页.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 ^ 16.0 16.1 16.2 16.3 赵中振. 《香港中藥材圖鑑》.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2003年10月: 168页. ISBN 988-97448-1-3.
- ^ 17.0 17.1 17.2 17.3 王玉生、蔡岳文. 《南方藥用植物圖鑑》.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120页. ISBN 978-7-81036-859-9.
- ^ 18.0 18.1 18.2 18.3 王玉生、蔡岳文. 《南方藥用植物》.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1年4月: 132页. ISBN 978-7-5491-0180-1.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崖椒 (圖經) (PDF).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藥園導覽手冊47. [2017-07-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7-06).
- ^ 小時了了,大也不差-雙面刺. SOW荒野保護協會.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福建植物誌》 第2卷: 358页.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 ^ 雙面刺Zanthoxylum nitidum.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台北植物園.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 ^ 23.0 23.1 23.2 2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彩色圖集(1995年版)》.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6年11月: 217页. ISBN 962-04-1326-1.
- ^ 24.00 24.01 24.02 24.03 24.04 24.05 24.06 24.07 24.08 24.09 24.10 赵中振、萧培根. 《當代藥用植物典》 第 4冊. 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7年8月: 511-514页. ISBN 978-988-99226-3-4.
- ^ 保育專題:鳳蝶與芸香科植物之關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 ^ 26.0 26.1 26.2 26.3 赵中振. 《常用中藥材鑑別圖典 (修訂本)》. 万里机构. 2013年6月: 131页. ISBN 978-962-14-5220-7.
-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刘良、华碧春、周华. 《中醫臨床安全與合理用藥》. 万里机构. 2009年2月: 271页. ISBN 978-962-14-3893-5.
- ^ 兩面針.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中藥標本資料庫.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 ^ 29.0 29.1 29.2 29.3 陶隐夕. 《圖經神農本草經》.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8年8月: 494-495页. ISBN 978-7-5330-2529-8.
- ^ 雙面刺.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福山植物園.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兩面針 Liangmainzhen.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 ^ 32.0 32.1 32.2 兩面針 (PDF).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中醫藥事務部香港中藥材標準辦事處. [2017-07-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7-03).
外部链接
[编辑]- (中文)雙面刺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金门国家公园保育知识平台. [July 4,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9).
- (中文)雙面刺. 基隆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July 4,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 (中文)雙面刺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芸香科(Rutaceae). 台湾原生植物保育协会. [July 4,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 (中文)雙面刺. 台北植物园. [July 4, 2017].[失效链接]
- (中文)濕地植物 - 灌木及草本植物 兩面針. 香港湿地公园. [July 4,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8).
- (中文)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兩面針. 香港中文大学胡秀英植物标本馆. [July 4,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 两面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两面针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