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两分钟仇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两分钟仇恨(英语:Two Minutes Hate),是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中,大洋国的人民每日必须观看的一部短片。该短片描绘了国家主要敌人伊曼纽·高斯登及其追随者——兄弟会,并要求他们大声喊出对该敌人的仇恨,随后转而表达对老大哥的热爱。 [1](p. 750-751) 此短片透过精心塑造叛徒与敌人的形象,加强了人民对党及老大哥的忠诚,其效果与个人崇拜类似。

“两分钟憎恨”的政治目的在于让大洋国公民宣泄内心所感受到的存在之痛,与对政治上适时选定敌人(例如伊曼纽·高斯登及当时的敌对超级大国)的个人仇恨;借由将党员潜意识中的情感从针对党统治大洋国的不满,转移到虚构的外部敌人上,党得以将思想犯罪及其引发的颠覆行为降至最低。[2]

目的

[编辑]

在小说《一九八四》中,第一次“两分钟仇恨”展示了内党党员奥勃良的首次亮相,此举将他引入主角温斯顿·史密斯的故事,而温斯顿的情感则展现出党对大洋国社会进行心理操控与掌控的有效性:

“两分钟仇恨”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人们被迫扮演某种角色,而正相反,却是根本无法避免参与其中。不到三十秒,任何虚伪的掩饰都显得多余。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狂喜——混合著恐惧与报复之情,以及一股杀戮、折磨、用大锤砸碎人脸的欲望——似乎犹如电流般贯穿整个群体,使人不由自主地变成一个面容扭曲、尖叫不止的疯子。然而,人们所感受到的愤怒却只是一种抽象、无明确指向的情绪,就像喷火枪的火焰一样,可以随意地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3]

“两分钟仇恨”中所采用的洗脑手法结合了听觉与视觉提示,例如电幕中突然爆出“一阵可怕而摩擦般的尖啸,犹如某台失去润滑油运转的怪物机器”[1](p. 749) ,其目的是在心理上激起群众对伊曼纽·高斯登及当时大洋国敌国(东亚国欧亚国)的仇恨、恐惧与厌恶情绪。在于此期间,参与者不由自主地陷入愤怒,甚至向播放影片的电幕投掷物品(朱莉娅亦曾如此),即便个人对伊曼纽·高斯登毫无仇恨,也难免被周遭群众的情绪所感染。随着仇恨过程推进,伊曼纽·高斯登在影片中的形象逐渐变化为一只咩咩叫的羊脸,接着敌军士兵逼近观众,其中一名士兵挥舞冲锋枪冲来,其面孔又渐渐转变成老大哥的形象。[1](p. 751) 当这两分钟仇恨时段结束时,人们松了口气,随后不断歌颂老大哥并仪式性地齐声高喊“B-B . . . B-B . . . B-B . . . B-B.”,而为了延续这段激起极端情绪的过程,党甚至创造了长达一周的“仇恨周[1](p. 743)

实例和相似之处

[编辑]

俄罗斯国营电视台(如俄罗斯第一频道和RT电视台)对自由派和反对派的攻击,被形容为与“两分钟憎恨”类似。顿巴斯战争期间,俄罗斯电视台将乌克兰军队描绘成怪物。其中最知名的例子之一,是俄罗斯第一频道在2014年播出的一则虚假报道,声称乌克兰士兵将一名三岁儿童钉死在十字架上。 [4]

此外,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公共信息委员会”推动的宣传战,也曾被拿来与“两分钟憎恨”节目中的政治宣传相提并论。[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Orwell, George. Nineteen Eighty-Four (1949) in George Orwell (1980)
  2. ^ Nineteen Eighty-four, by George Orwell : chapter1.1. ebooks.adelaide.edu.au. [2017-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9) (英语). 
  3. ^ Nineteen Eighty-four, by George Orwell : chapter1.1. ebooks.adelaide.edu.au. [10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April 2017). 
  4. ^ Ennis, Stephen. How Russian TV uses psychology over Ukraine. BBC. 2015-02-04 [2015-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2). 
  5. ^ Kennedy, David M. Over Here: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American Society. OUP USA. 2004-09-16: 62 [2017-09-11]. ISBN 978-0-19-5173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