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不动明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不动明王
日本镰仓时代不动明王坐像
汉名
不动明王
  • 不动金刚明王
  • 不动使者
  • 不动如来使
  • 不动尊
  • 无动明王
  • 无动尊
  • 无动使者
梵名
  • अचल (Acala)
  • अचलनाथ (Acalanātha)
  • आर्याचलनाथ (Āryācalanātha)
  • अचलवज्र (Acalavajra)
  • चण्डरोषण (Caṇḍaroṣaṇa)
  • चण्डमहारोषण (Caṇḍamahāroṣaṇa)
  • महाचण्डरोषण (Mahācaṇḍaroṣaṇa)
藏名མི་གཡོ་བ་ (Miyowa)
日语
  • 不动明王 (Fudō Myōō)
  • 大日大圣不动明王 (Dainichi Daishō Fudō Myōō)
  • 不动尊 (Fudō-son)
  • 不动使者 (Fudō Shisha)
  • 不动如来使 (Fudō Nyoraishi)
  • 无动明王 Mudō Myōō)
  • 无动尊 (Mudō-son)
  • 圣无动尊 (Shō-Mudō-son)
  • お不动さん (O-Fudō-san)
  • お不动様 / お不动さま (O-Fudō-sama)
蒙古名Хөдөлшгүй (Khödölshgüi)
韩语부동명왕 (Budong Myeongwang)
越南语Bất Động Minh Vương
信息
信仰教派金刚乘大乘修验道
属性金刚、羂索、三钴剑
佛教主题
不动明王日本醍醐寺
成田山新胜寺

不动明王梵语अचलनाथ罗马化:acalanātha),亦称圣者无动圣无动尊不动尊无动尊,为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主尊、八大明王首座,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的教令轮身。在镇守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五大明王中,为镇守中央方位的明王,[注 1]也是著名的护法。有些小说中也采用不动明王这个名词。

概述

[编辑]

不动明王名称中的“不动”,是指慈悲心深广,本心本愿不变,“明”即为智慧光芒之意,“王”是指的德行深广,能导众生至无余涅槃,为众导首。不动明王其誓愿为“见我身者发菩提心,闻我名者断恶修善,闻我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2]

不动明王被视为毘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之音译名,为释迦牟尼佛报身)的忿怒相化身,打败过大自在天。相传大自在天认为自己是三千世界之主,故心存傲慢,不肯皈依佛祖,所以佛祖化身不动明王,前去降伏其心,不动明王用其足踏大自在天的首级,使其归顺,在诸明王之中不动明王也是最高尊者。[3]

形象

[编辑]

密教的明王像通常呈现多面多臂(拥有多个脸和双倍的手臂)的怪异形象,但不动明王则以一面二臂的形态为主。不动明王周身呈现青蓝色,右手持消除魔障的智慧三钴,左手拿缚住邪恶烦恼的金刚锁(羂索)。面容右眼仰视,左眼俯视。周身火焰。这些是不动明王的基本特征(在密教图像集中,有时也会描述多臂的不动明王像,如后述,日莲传承中感得了四臂不动明王,但立体造像相对较少见)。

一般都以愤怒的形象示人,降伏内心诸魔障。而不动明王有两臂、四臂、六臂多个形象,但大多以两臂形象示人。其动作形象的来源主要是由(大日如来)的忿怒形象而来,多做舞蹈相,立相[4]

不动明王虽然起源于印度,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然而在印度和中国,其造像的遗例非常稀少。在传入日本后,随着密教的流行,不动明王的造像也渐渐盛行。

佛教护法

[编辑]

不动明王是佛教八大护法之一。

佛教《大集经》记载,我们的东南西北有十二神兽镇守,此十二神兽即汉地十二生肖之起源。《法苑珠林》曰:“阎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兽,并是菩萨化导,人道初生,当菩萨住窟,即属此兽护持、得益,故汉地十二辰依此行也。”而不动明王对应的十二生肖中的鸡(对应其他地区的金翅鸟等),负责护佑、教化一方众生。所以在中国属鸡的人也佩戴“不动明王”法相作为守护神、本命佛。

宗教文化与影响

[编辑]

藏传佛教

[编辑]

不动明王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有相当高的声誉,不动明王与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一般,乃是藏民供奉的三尊主要佛像之一。

日本佛教

[编辑]

日本佛教东密信徒多半信奉不动明王,高野山是其道场。在江户时代幕府将军都城江户设置有五色不动明王,以祈求政权的和平稳固。此外,日本的三大不动明王佛画,高野山明王院的赤不动、大津三井寺的黄不动、京都青莲院的青不动,合称三不动

真言宗为首,日本佛教的各宗派包括天台宗禅宗日莲宗以及修验道广泛地被信仰。与大日如来、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徳明王金刚夜叉明王爱染明王等一同被奉祀。

台湾经历过日治时期,因此有奉祀不动明王的香火、尊像或寺庙,如:

台北法华寺亦有供奉不动明王

咒语与手印

[编辑]

真言

[编辑]

根本咒:

曩莫三漫跢嚩日啰(二合)𧹞阿慕伽曀呬婀钵啰(二合)底贺跢曀呬婀左攞际吒婀难跢迦(引)曩底瑟吒(二合下同)底瑟吒(二合同上)左(引)拏左(引)拏跢抳怛吒乌(二合)尾勒南(二合引)伽(引)哆也莽啰也佉(引)娜也萨跢单左茗婀拏满驮婀讫娘(二合引)矩噜婀娑荷驮曩(引)仡啰(二合)羯吒羯吒莽吒莽吒憾憾婀底么攞曀呬摩诃愚拏避洒拏捺吒捺吒婀尾舍(引)婀尾舍婀左攞制吒萨嚩怛啰(引)努跢𡃤迦际吒跢吒跢吒娜么娜么发吒(半音)发吒(吒半音)憾𤚥(引)


心咒:

𑖡𑖦𑖾 𑖭𑖦𑖡𑖿𑖝 𑖪𑖕𑖿𑖨𑖯 𑖡𑖯𑖽 𑖮𑖯𑖽 (梵语罗马转写:namaḥ samanta vajrā nāṃ hāṃ)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唐 善无畏 译 卷二 (大正藏 T18 No. 848 p0016 a23)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悍


火界咒:

𑖡𑖦𑖾 𑖭𑖨𑖿𑖪 𑖝𑖞𑖯𑖐𑖝𑖸 𑖥𑖿𑖧𑖾 𑖭𑖨𑖿𑖪 𑖦𑖲𑖏𑖸 𑖥𑖿𑖧𑖾 𑖭𑖨𑖿𑖪 𑖞𑖯 𑖝𑖿𑖨𑖘𑖿 𑖓𑖜𑖿𑖚 𑖦𑖮𑖯 𑖨𑖺𑖬𑖜 𑖏𑖽 𑖏𑖯𑖮𑖰 𑖏𑖯𑖮𑖰 𑖭𑖨𑖿𑖪 𑖪𑖰𑖑 𑖡𑖽 𑖮𑖳𑖽 𑖝𑖿𑖨𑖘𑖿 𑖮𑖯𑖽 𑖦𑖯𑖽 (梵语罗马转写: namaḥ sarva tathāgatebhyaḥ  sarva mukhebhyaḥ sarvathā  traṭ  caṇḍa  mahā roṣaṇa  khaṃ  khāhi khāhi sarva vighanaṃ  hūṃ  traṭ  hāṃmāṃ )
《金刚手光明灌顶经最胜立印圣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轨法品》 唐 不空 译 (大正藏 T21 No.1199 p0001 b14)
曩莫萨嚩怛佗(引)孽帝毘药(二合)萨嚩目契毘药萨嚩佗(引)怛啰(二合)吒(半音)赞拏摩诃(引)𡀔洒拏欠佉(引)呬佉(引)呬萨嚩尾觐南(二合引)吽怛啰(二合)吒(半音)憾(引)[牟*含](引)


慈救咒:

𑖡𑖦𑖾 𑖭𑖦𑖡𑖿𑖝 𑖪𑖕𑖿𑖨 𑖡𑖯𑖽 𑖓𑖜𑖿𑖚-𑖦𑖮𑖯 𑖨𑖺𑖬𑖜 𑖭𑖿𑖣𑖺𑖘𑖧 𑖮𑖳𑖽 𑖝𑖿𑖨𑖘𑖿 𑖮𑖯𑖽 𑖦𑖯𑖽 (梵语罗马转写: namaḥ samanta vajra nāṃ  caṇḍa mahā roṣaṇa  sphoṭaya  hūṃ  traṭak  hāṃ māṃ )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第二卷》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二合)赧(一)战拏摩诃[口*路]洒儜(上二)萨破(二合)吒也(三)[合*牛]怛啰(二合)迦(四)悍(引)漫(引)[5]


降魔咒:

𑖡𑖦𑖺 𑖭𑖰𑖟𑖿𑖠𑖰 𑖭𑖰𑖟𑖿𑖠𑖰 𑖭𑖲𑖭𑖰𑖟𑖿𑖠𑖰 𑖭𑖰𑖟𑖿𑖠𑖰 𑖑𑖨 𑖨𑖕𑖧 𑖎𑖲𑖧𑖡𑖿 𑖭𑖦 𑖦𑖭𑖿𑖩𑖰 𑖀𑖕𑖦 𑖭𑖰𑖟𑖿𑖠𑖰 𑖭𑖿𑖪𑖮 (梵语罗马转写:namo siddhi siddhi susiddhi siddhi ghara rajaya kuyan sama masli ajama siddhi svaha)

《佛说俱利伽罗大龙胜外道伏陀罗尼经》

曩谟悉底(二合)悉底(二合)苏悉底(下同)悉底伽罗罗耶俱琰参摩摩悉利(二合)阿阇么悉底娑婆呵

种子

[编辑]

不动明王的种子字是हां(hāṃ)或ह्म्मां(hmmāṃ)

手印

[编辑]
  • 不动根本印
  • 不动剑印

三昧耶形

[编辑]

三昧耶形是利剑(俱利伽罗剑)和羂索。

注释

[编辑]
  1. ^ 五大明王分别为:不动明王,中央镇守明王,大日如来化身;降三世明王,东方镇守明王,阿閦如来化身;军荼利明王,南方镇守明王,宝生如来化身; 大威德明王,西方镇守明王,阿弥陀佛化身;金刚夜叉明王,北方镇守明王,不空成就佛化身。[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仁王经》
  2. ^ 《佛学大辞典》
  3. ^ 《底哩三昧耶经》
  4. ^ 大日经疏卷五:“此尊坐盘石座,呈童子形。顶上有七髻,辫发垂于左肩,左眼细闭,下齿啮上唇,现忿怒相,背负猛火,右手持利剑,左手持罥索,作断烦恼之姿。”
  5. ^ T18n0848_002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第2卷 | CBETA 漢文大藏經. tripitaka.cbeta.org. [2025-04-28]. 

外部链接

[编辑]
佛教密宗五大明王
东方:降三世明王 | 西方:大威德明王 | 中央:不动明王 | 南方:军荼利明王 | 北方:金刚夜叉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