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Xiaoting Lu/Destruction of ivory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6年4月,一堆象牙在肯尼亚被焚毁

象牙销毁是政府和保护组织用来阻止为获取偷猎大象以及镇压非法象牙贸易的一种手段。截至2016年,全球21个国家开展了通过燃烧或压碎手段来销毁象牙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超过263吨(58万磅)的象牙被销毁。肯尼亚在1989年举行了第一次销毁活动,在2016年达到了其规模最大的一次,共计焚烧了105吨(231000磅)象牙。


对销毁活动表示支持的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认为,这一方法促进了公众对大象的保护,并同时向偷猎者传达了一个信息:他们的做法是徒劳的。但批评者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会造成象牙因销毁而变得更稀缺的表象,从而进一步增加其在黑市的价值并导致更多的偷猎行为,而且这种做法的有效性不足以证明贫困国家的机会成本是合理的。

背景[编辑]

考古发现表明,人类使用象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0多年前。[1]至少从古典时期开始,象牙就已被出口到了欧洲,不过到了大航海时代非洲殖民时代,象牙的出口速度才加快。在其鼎盛时期,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兴起,每年有1000多石(6.4吨)的象牙出口到欧洲。[2] 在1875年到1900年间,仅英国谢菲尔德就进口了180石(1.1吨)象牙用于制作餐具手柄。[1] 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最大的象牙消费国,消费总额约占全球贸易的40%,此时香港是最大的象牙贸易中心。[2][3]


在非洲一些地区,捕猎象牙的行为导致大象数量大幅度减少。从1979年到1989年,非洲象的数量从130万头减少到60万头。象牙成为了一个价值十亿美元的市场,约80%的象牙来自非法捕杀。根据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报告, [2][3]截至2014年,每天约有96头非洲大象因象牙被杀。 [4]

1986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引入了一个控制系统,用于许可、登记、储存和监测象牙。然而不久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秘书处削弱了监管力度,使得偷猎的象牙可合法储存。例如,布隆迪和新加坡等没有野生大象的国家分别登记了89.5石(0.568吨)和297石(1.89吨)的走私象牙。正如环境调查局所揭示的那样,这种“控制系统”很容易被操纵,最终使象牙增值,走私者更肆无忌惮。[3][5] 1989年10月在日内瓦举行的CITES大会上,坦桑尼亚代表提议有效禁止国际象牙贸易。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禁令得以颁布,并于1990年1月生效。 [6]

这项禁令颁布后的10年内成果是显著的,大象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从1997年开始,该公约开始对一些国家破例,比如允许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等国出售数量有限的象牙,[為何?] 以及允许日本购买一定数量的象牙,只要这些国家公开保证会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管。从1998年到2011年,越来越多的国家破例,非法象牙贸易至少增加了两倍。[7]21世纪,大部分象牙流向了不断繁荣的亚洲市场,包括中国。尤其在中国,象牙被视为身份象征,有时被称为“白金”。[7][8][9] 2015年,中国官员表示,他们打算逐步停止参与象牙贸易。2016年发布了一份报告,在报告发布的前一年,象牙价格下跌了近一半。那一年年底,中国国务院宣布,打算在2017年3月底前停止与象牙相关的贸易活动。 [10][11]

历史和销毁活动[编辑]

肯尼亚的第一次焚烧[编辑]

1989年,来自著名的利基家族古人类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者理查德·利基,被任命为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他是当今肯尼亚野生动物协会的先驱。 [12] 1973年,大象狩猎就已被禁止,但象牙贸易仍然合法。[13] 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象牙价格不断上涨,偷猎大象行为已经非常普遍。 [14] 在1989年5月的一篇文章中, 《纽约时报》将肯尼亚的察沃国家公园描述为“一个大象墓地(堆满了白色象骨),而不是大象的栖息地”。 肯尼亚官员知道大象对狩猎旅游业的价值,因此主张在1989年10月的CITES会议上把大象列入公约的全球濒危物种名单。[15]

利基上任时协会已没收了12吨非法象牙,他被要求卖掉这些象牙,将资金用于保护工作。但利基没有照做,反而把所有的象牙都堆在一起,与肯尼亚总统莫伊(Daniel arap Moi)一起纵火焚烧。[16] 象牙不易燃烧,故意用火而不是其他方式来销毁象牙是因为他们希望这次销毁能为全球媒体带来强大的形象。为了使销毁更引人注目,利基与好莱坞特效专业人员合作,设计了一种使用喷气燃料和易燃胶水的创新烟火技术。[17][18]

大火燃烧了三天之后引起了国际新闻界的关注,足见这是一个成功的宣传噱头[19] 事实证明,这场焚烧在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中也很有影响力,不仅鼓励了其他组织以类似的方式处理他们的象牙库存,并一定程度上促成了CITES生成国际象牙贸易禁令。[20][21] 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局的保罗·乌多托称,这是一项“急切的措施,意在向全世界传递偷猎肯尼亚大象所造成的破坏。”[18]

自1989年以来,肯尼亚组织了三次象牙焚毁活动。第二次发生在两年后,也就是1991年,销毁了6.8吨象牙。[21][22] 2011年肯尼亚总统 姆瓦伊*齐贝吉 举行了第三次象牙销毁活动,销毁了另外5吨象牙。[23][24]

最大的焚毁活动[编辑]

2016年4月,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 观看105吨象牙燃烧

2016年4月30日,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Uhuru Kenyatta)在内罗毕国家公园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量的象牙焚毁。[25] 这堆象牙包括来自约8000头大象的105吨象牙和来自343头犀牛的1.35吨犀牛角。据估计,这些被销毁的违禁品,其黑市总价值1.5亿美元到2.2亿美元不等。[24][26] 这些象牙通过集装箱被运到现场,然后堆成高达10英尺(3.0米)、直径20英尺(6.1米)的塔楼,[23]这塔楼是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协会的人员花了10天时间建造完成的,[27] 柴堆中还藏有别国动物的皮毛。 销毁的象牙数量相当于全球库存的5%,[28][29] 加蓬总统阿里·邦戈·翁丁巴也出席了活动。

四大洲更为频繁的焚毁活动[编辑]

截至2016年,在全球21个国家高调的焚毁活动下,超过263吨(58万磅)的象牙被销毁。[28] 这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象保护倡议(EPI),该倡议旨在帮助各国焚烧象牙储备。[30] EPI是2014年由博茨瓦纳、乍得、埃塞俄比亚、加蓬和坦桑尼亚政府发起的。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赞比亚 :最早效仿肯尼亚的国家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赞比亚,在1992年分别销毁了12吨和9.5吨象牙。 [22]
  • 加蓬 :2012年焚烧了1985年以来没收的动物长牙和雕刻象牙,总计约4.8吨。 [31] [32]
  • 菲律宾 :2012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常设委员会指出菲律宾是象牙的主要消费国之一。2013年6月,菲律宾成为主消费国中第一个销毁象牙储备的国家。 [20] 当时负责协调销毁工作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部计划举行一次“仪式焚烧”,但是,环境方面对露天焚烧 的反对使他们最终采取了别的方式销毁了所有的象牙,共计5吨—先用压路机碾压,然后用起重机的吊斗重击,最后把剩下的部分送到焚化炉[4] [6] [33]
2013年11月被缴获的生象牙,后被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碾碎
  • 美国:2013年11月,美国使用工业碎石机粉碎了6吨堆积的象牙。尽管美国允许国内售卖象牙,但将象牙带进美国是违法的。[31][34][35] 美国销毁象牙的原因还与一项研究有关,研究发现,象牙贸易与国家安全威胁(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之间存在联系。 [36] 美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参与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反偷猎措施,主要是在非洲,美国外交官正积极与其他政府接触,通过销毁库存,打击象牙市场。[37] [38] 2015年6月,纽约时报广场又发生了一次象牙粉碎活动。[18]
  •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象牙消费国,至2014年占全球需求的70%。[39] 许多销毁过象牙的国家也是由于其位于非洲和中国之间的贸易路线上而积累了象牙库存。考虑到中国在市场上的消费地位,也就不难理解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在知道中国决定在2014年1月压碎6.1吨象牙时的庆祝心情了。[40]
  • 法国:法国是第一个销毁其缴获的3吨非法象牙的欧洲国家,2014年2月象牙与其他象牙制品一个接一个地送入粉碎机。[41]
  • 香港:2014年5月,香港开始系统化地计划在两年内销毁其28吨象牙储备。[4][42][43][44] 在宣布销毁的声明时,香港濒危物种咨询委员会主席黄锦星解释说,“以后任何没收的象牙都会定期处理”。[45] 虽然在香港,售卖象牙并未完全禁止,但这次销毁是意义重大的,不仅是因为这是迄今为止销毁的最大库存,而且也因为香港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象牙市场。[46][47]
2015年4月在刚果共和国布拉柴维尔焚烧象牙
  • 乍得:2014年销毁了1.1吨象牙。[22]
  • 比利时:2014年销毁了1.5吨象牙。
  • 埃塞俄比亚:自1980年代以来埃塞俄比亚大象数量减少了90%,这成果得益于官员们发布了一项国家象牙行动计划,以解决偷猎和象牙贩运问题。在其他战略中,还包括公开化销毁缴获的象牙。第一次销毁活动发生在2015年3月,在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野生动物保护局的6.1吨储备被烧毁。[31]
  • 刚果共和国:2015年销毁了4.7吨象牙。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015年销毁了11吨象牙。[48]
  • 莫桑比克:2015年销毁了2.4吨象牙和440磅犀牛角。
  • 斯里兰卡 :2016年1月,斯里兰卡成为第一个销毁象牙(2012年没收的1.5吨)的南亚国家,也是第一个就其在象牙贸易中的角色而正式道歉的国家。[49]
  • 意大利:2016年3月,意大利政府与大象行动联盟(Elephant Action League)合作,焚烧了一吨价值约360万英镑的象牙。 [50]
  • 越南 2016年11月12日,越南销毁了近2.2吨缴获的大象象牙和70公斤犀牛角。[51]



  1. ^ 1.0 1.1 Chaiklin, Martha (June 2010). "Ivory in World History – Early Modern Trade in Context". History Compass. 8 (6): 530–542. doi:10.1111/j.1478-0542.2010.00680.x.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chaiklin”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2. ^ 2.0 2.1 2.2 "Ivory Trade". Geographical. November 2006.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3 August 2011.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geographical”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3. ^ 3.0 3.1 3.2 Thornton, Allan; Currey, Dave (1991). To Save An Elephant. Doubleday. ISBN 978-0-385-40111-1.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tosave”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4. ^ 4.0 4.1 4.2 Dell'Amore, Christine (25 January 2014). "Hong Kong Announces World's Biggest Ivory Burn". National Geographic.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atgeo25january2014”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5. ^ "A System of Extinction – the African Elephant Disaster" (PDF).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 1989. ... Chris Huxley, from the Secretariat staff "registered" some 270 tonnes of poached ivory... 26 tonnes of ivory were flown from Burundi to Dubai...:6–8,42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system”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6. ^ 6.0 6.1 Andrade, Jeannette I. (16 June 2013). "DENR to crush seized elephant tusks, drops ceremonial burning".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inquirer”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7. ^ 7.0 7.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atlantic27january2014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8.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guardian11november2013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9.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cnn6january2014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0. ^ Warner, Gregory (30 April 2016). "Up In Flames: Kenya Burns More Than 100 Tons Of Ivory". Weekend Edition Sunday. National Public Radio.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pr”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1. ^ "China announces ban on ivory trade by end of 2017". BBC. 30 December 2016.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bbc30december2016”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2. ^ "'Kenya's wildlife – Predictions for the next decade' with Dr Richard Leakey". Royal African Society. Retrieved 5 November 2016.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ras”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3. ^ Boddington, Craig. "Africa's Elephant Explosion: The "ivory trail" is getting easier to follow". Sports Afield.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0 May 2016. Retrieved 5 May 2016.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sportsafield”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4. ^ Perlez, Jane (12 May 1989). "Kenya to Seek Ban on Trade of Ivory".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5 May 2016.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ytimes12may1989”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5. ^ Narula, Svati Kirsten (27 January 2014). "Crush and Burn: A History of the Global Crackdown on Ivoary". The Atlantic.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atlantic27january2014”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6. ^ Perlez, Jane (19 July 1989). "Kenya, in gesture, burns ivory tusks". The New York Times.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ytimes19july1989”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7. ^ Gallmann, Kuki (2012). "The Ivory Fire". I Dreamed of Africa. Penguin UK. pp. 311–312. ISBN 9780141966403. Retrieved 2 May 2016.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gallmann1991”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8. ^ 18.0 18.1 18.2 Zane, Damian (23 September 2015). "Ivory inferno: Does burning tusks destroy them?". BBC.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bbc23september2015”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9. ^ Simon Adler (7 September 2015). "The Rhino Hunter" (Podcast). Radiolab. Event occurs at 40:52-43:27.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radiolab”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20. ^ 20.0 20.1 Christy, Bryan (19 June 2013). "In Global First, Philippines to Destroy Its Ivory Stock". National Geographic.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atgeo19june2013”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21. ^ 21.0 21.1 "Tanzania's Ivory Stockpile". National Geographic. Retrieved 3 February 2016.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atgeotanzania”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22. ^ 22.0 22.1 22.2 Welch, Megan. "Crush and Burn: Destroying Illegal Ivory". WWF. Retrieved 3 February 2016.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wwf”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23. ^ 23.0 23.1 Zane, Damian (29 April 2016). "Kenya's ivory inferno: Does burning elephant tusks destroy them?". BBC News. Retrieved 30 April 2016.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bbc29april2016”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24. ^ 24.0 24.1 Duggan, Briana; Kriel, Robyn (29 April 2016). "Up in smoke: Kenya to torch millions of dollars worth of ivory". CNN. Retrieved 30 April 2016.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cnn29april2016”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25. ^ Reuters (30 April 2016). "Kenya Burns Largest Ever Ivory Stockpile". Fortune. Retrieved 1 May 2016.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fortune30april2016”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26. ^ Biggs, Duan (2016). "Elephant poaching: Track the impact of Kenya's ivory burn". Nature. 534 (7606): 179. doi:10.1038/534179a. PMID 27279202.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aturebiggs”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27. ^ Duggan, Briana; Kriel, Robyn; Cuevas, Mayra. "Historic ivory burn covers the sky in smoke and ash at Nairobi National Park". CNN. Retrieved 30 April 2016.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cnn30april2016”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28. ^ 28.0 28.1 Smith, Dominic (30 April 2016). "Kenya burns largest ever ivory stockpile to highlight elephants' fate". The Guardian. Retrieved 30 April 2016.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guardian30april2016”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29. ^ "Elephant summit: Kenya sets fire to huge ivory stockpile". BBC News. 30 April 2016. Retrieved 30 April 2016.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bbc30april2016”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30. ^ Dickson, Barnabas. Endangered Species Threatened Convention. 2000-01-01. ISBN 9781315071503. doi:10.4324/9781315071503. 
  31. ^ 31.0 31.1 31.2 Neme, Laurel (20 March 2015). "Ethiopia Burns Entire 6.1-Ton Ivory Stockpile". Voices: Saving Elephants.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atgeo20march2015”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32. ^ Dell'Amore, Christine (29 June 2012). "Massive Pile of Elephant Ivory Burned in Gabon—A First". National Geographic.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atgeo29june2012”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33. ^ Neme, Laurel (2 August 2013). "Destroying Elephant Ivory Stockpiles: No Easy Matter". Voices: Saving Elephants.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atgeo2august2013”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34. ^ Christy, Bryan. "Historic U.S. Ivory Crush a Call to Global Ac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atgeo16november2013”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35. ^ Christy, Bryan (12 November 2013). "Opinion: U.S. Ivory Crush Should Be Just a First Step". National Geographic.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atgeo12november2013”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36. ^ Goldenberg, Suzanne (12 December 2012). "Illegal wildlife trade 'threatening national security', says WWF". The Guardian.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guardian12december2012”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37. ^ Goldenberg, Suzanne (11 November 2013). "Ivory stockpile to be publicly destroyed as Obama seeks to end illegal trade". The Guardian.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guardian11november2013”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38.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guardian11november2013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9. ^ Brown, Sophie; Wang, Susan (6 January 2014). "China crushes tons of illegal ivory". CNN.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cnn6january2014”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40. ^ Vaughan, Adam (6 January 2014). "China crushes six tons of ivory". The Guardian.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guardian6january2014”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41. ^ Willsher, Kim (6 February 2014). "France destroys illegal ivory stocks". The Guardian.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guardian6february2014”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42. ^ Khullar, Arshiya (16 May 2014). "Hong Kong holds world's largest ivory burn". CNN.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cnn16may2014”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43. ^ Neme, Laurel (28 October 2015). "Hong Kong 'Open-Minded' to Banning its Ivory Trade". National Geographic.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atgeo28october2015”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44. ^ Doshi, Vidhi (23 January 2014). "Hong Kong to destroy 28 tonnes of ivory". Independent.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independent23january2014”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45. ^ Shin, Paul. "Speech by SEN at Destruction of Confiscated Ivory Launching Ceremony (English only)". Government Information Centr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shin”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46. ^ "Hong Kong burns ivory stockpile". The Guardian. AFP. 15 May 2014.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guardian15may2014”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47. ^ Hunt, Katie (24 January 2014). "Hong Kong to burn stockpile of contraband ivory". CNN.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cnn24january2014”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48. ^ Schreck, Adam (29 April 2015). "United Arab Emirates crushes tons of contraband ivory in message against elephant poaching". US News & World Report. Associated Press.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usnews29april2015”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49. ^ Neme, Laurel (25 January 2016). "One Country Will Destroy Its Ivory—and Pray for Elephants". National Geographic.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natgeo25january2016”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50. ^ Dunn, James (31 March 2016). "'Africa's white gold of Jihad': Italy crushes huge £3.6million haul of ivory with a steamroller after finding links between Somali terror group Al-Shabaab and the illegal elephant tusk poaching trade". Daily Mail.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dailymail31march2016”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51. ^ Hudson, Dale (13 November 2016). "Vietnam destroys mass rhino horns and elephant ivory". Reuters.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reuters13november2016”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africa8august2014”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africa17july2015”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britannica”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dailynation30april2016”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discover”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fws”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guardian13november2013”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guardian6february2014a”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guardian8december2015”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guardian13june2016”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independent25April2016”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newsweek1june2016”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nber”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reuters1june2016”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vice29may2016”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Category:野生生物走私]] [[Category:動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