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Saimmx/白宫上空的加百列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2月19日由August.C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2月17日由Kanshui0943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Gabriel Over the White House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格雷戈里·拉·卡瓦 |
监制 | 沃爾特·萬格 威廉·赫茲 |
剧本 | 凱里·威爾遜 Bertram Bloch |
原著 | Gabriel over the White House: A Novel of the Presidency 1933小說 T.F. Tweed作品 |
主演 | 沃爾特·休斯頓 凱倫·莫利 弗朗肖·托恩 |
配乐 | William Axt |
摄影 | Bert Glennon |
剪辑 | Basil Wrangell |
片长 | 86分鐘 |
产地 | 美國 |
语言 | 英語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米高梅 |
预算 | $232,400[1] |
《白宫上空的加百列》(英語:Gabriel Over the White House)是美国1933年前法典時期的政治幻想电影。其改编自托马斯·弗雷德里克·特维德的同年小说《莱因哈德:一九三零年代的通俗剧》(英語:Rinehard: A Melodrama of the Nineteen-Thirties)。製作群中並沒有說明原著是特维德,但片頭字幕有說明是「根据匿名小说《白宫上空的加百列》改编」。威廉·赫斯特為影片提供資金支持與創意指導。電影的導演是格雷戈里·拉·卡瓦、製作人是沃尔特·万格、編劇則是凯里·威尔逊。
電影主角是由沃尔特·休斯顿飾演和善但腐化的美国总统。故事中期,主角碰上車禍後幾經喪命,但受神灵感召後,決心重掌政府、實行改革。最後,他解決了失业、敲诈勒索等国家問題;直到死於心脏病前,還在為世界和平而奔走。除休斯顿以外,其他配角還有凯伦·莫利、弗朗肖·托恩、C·亨利·戈登、大卫·兰道。
劇情
[编辑]電影開始時,美国總統「贾德」哈蒙德("Judd" Hammond, 沃尔特·休斯顿饰)對新來的秘书哈雷「比克」比克曼指示("Beek" Beekman, 弗朗肖托恩饰),有兩個人能與他隨時見面:一是其小侄子吉米(Jimmie, 迪基摩尔饰)、二是其情妇兼比克助理,彭多拉「彭迪」莫洛伊("Pendie" Molloy, 凯伦莫利饰)。
接著,哈蒙德接受新聞記者會的採訪。有记者問哈蒙德是否打算與约翰·布朗森(大卫·兰道饰)会面,比克曼對不熟悉狀況的哈蒙德解釋,布朗森正率著一百万失業者,前往华盛顿參與游行。哈蒙德聽完,便流利地回應有關布朗森的問題,直到有位年轻记者(米莎·奥尔饰)談起美国民主的崩壞后,哈蒙德就变得含糊其辭、要求記者不要引用他的回答。之後,哈蒙德以亚伯拉罕·林肯签署《解放奴隸宣言》时的筆,签署在波多黎各修建下水道的法案。在广播中,布朗森滔滔不绝地演講,而哈蒙德则和小侄子一起玩。
之後,哈蒙德就發生車禍了。伊士曼醫師(塞缪尔·辛兹饰)在微風撩動窗簾、陽光灑满病床之時,宣告哈蒙德搶救無效。但哈蒙德堅持相信自己不會死。幾星期后,伊士曼對彭迪和比克坦承,本已昏迷的哈蒙德,現在已經恢復意識。然而,他卻完全變成另一個人:他靜靜地安坐、读书、思考,「如同憔悴的灰色幽灵般」。
幫派分子尼克·戴蒙德(C·亨利·戈登饰)试图威脅利誘布朗森,但後者没有接受。布朗森隨後遭其飛車射殺,但游行者依舊向前而行。哈蒙德隨後親臨巴爾的摩的抗議人潮,對布朗森的女兒艾丽丝·布朗森(简·帕克饰)稱讚她父亲是個烈士,認為他为了「不讓大家漸漸餓死、決心喚醒愚蠢懒惰的美国人、迫使政府采取行动」而牺牲,並承诺要建立施工隊(Army of Construction)以應對蕭條。彭迪和比克交頭接耳後,认为哈蒙德瘋了。
當晚,哈蒙德認不出他向国会发表演說的草稿。在傾聽著窗外光芒四射的聲音後,他自信地挺直身子而去。與此同時,彭迪和比克終於承認,車禍前後的哈蒙德判若兩人。彭迪藉此問比克:「如果上帝像他帮助但以理那样,派天使加百列去帮助哈蒙德總統,那会怎样?」
哈蒙德總統最後解散内阁、迫使国会休会;並宣稱自己是基于杰斐逊「为最多人谋取最大利益」的民主理念,實行独裁统治的独裁者。在宣佈废除禁酒令後,他公布了自己的政策,包含终止丧失抵押品赎回权(foreclosure)、制定国家银行法(National Banking Law)、援助5500萬農工、打击敲诈勒索等。
戴蒙德以炸弹袭击美国政府的第一間酒店、還扫射了白宫。本來要在白宫中對比克告白的彭迪,也在掃射中身受重伤。哈蒙德總統接著任命比克为新联邦警察局长。戴蒙德相信律师能替他逃過制裁,但这次审判是军事法庭审判。他因此難逃一死。
哈蒙德举行全球广播,展示新建的美国軍隊實力。改革後的軍隊,也节省了採買过时武器,而浪费的数十亿美元。哈蒙德在使用林肯的羽毛笔,签署《华盛顿公约》後倒下了。彭迪與哈蒙德单独在一起時,後者脸上的光线变化,令人想到林肯的形象。阴影隨著窗戶光線變化也消失了。彭迪明白哈蒙德永逝後掀开窗帘、與比克手挽手走出来,宣布总统死訊。在熄灯号的最后一个音符响起时,场外開始降半旗。
演員
[编辑]- 沃尔特·休斯顿飾演总统贾德森·哈蒙德
- 凯伦·莫利飾演Pendola “Pendie” Molloy
- 弗朗肖·托恩飾演Hartley “Beek” Beekman,总统秘书
- 亚瑟·拜伦飾演贾斯珀·布鲁克斯,国务卿
- 迪基·摩尔飾演Jimmy Vetter
- C·亨利·戈登飾演Nick Diamond
- 大卫·兰道飾演约翰·布朗森
- 塞缪尔·S·海因兹飾演伊士曼博士(艺名塞缪尔·海因兹)
- 威廉·波利飾演Borell
- 吉恩·帕克飾演爱丽丝·布朗森
- 克莱尔·杜布雷 (Claire Du Brey ) 飾演护士(藝名Claire DuBrey)
- 约翰·拉金飾演男仆塞巴斯蒂安(製作群未出現)
製作
[编辑]《白宫上空的加百列》於1932年2月开始製作, 並于1933年3月31日上映,片长85至87分钟。[2]1932年12月31日,《每日综艺》發表了其公映拷貝版影評, [3]其中敘述片长102分钟,代表院線版删减了17分钟。 [4]
沃尔特·休斯顿曾在传记电影《亚伯拉罕·林肯》中饰演林肯。該電影改編自斯蒂芬·文森特·贝内特所著的1929年普利策奖史诗《约翰·布朗的尸体》。休斯顿在年少林肯的场景中,為了讓自己看起来更年轻,而使用化妆品。雖然該場景頗有喜剧效果;評論對其演技依舊高度赞扬。[5]
Huston's performance in the film was highly praised, despite the cosmetics used to make him look younger in the scenes of Lincoln's youth had a comical effect.[6]
据特纳经典电影频道报道指出,近代的消息來源,證實路易·B·梅耶作为坚定的共和党人和赫伯特·胡佛的支持者,在拍摄前并没有看过剧本;而他也把电影上映日,延後到3月4日罗斯福总统的就职典礼之后。[6]
理查德·布罗迪在2013年的《紐約客》写道:「電影的劇情非比寻常,幕後制作也一如马修·伯恩斯坦(Matthew Bernstein)的传记筆下,給影片帶來助力的沃尔特·旺格製作人那般非比尋常。哈蒙德是位心懷目標的狂野之人,而新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也很喜欢他。伯恩斯坦則说自己並不引以稱奇,畢竟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部罗斯福式的电影。在总统就职典礼前两个月的1933年1月……旺格买下了英国托马斯·W·特威德(Thomas W. Tweed)一部未来主义幻想小说的改編權,隨後急忙投身电影制作:哈蒙德有些最华丽的政治言论,是創意總監赫斯特亲自撰寫的;1933年2月,旺格與赫斯特兩人,為了趕在就职典礼后前後上映,只拍摄了两个星期的電影。」[7]
布罗迪再度寫到:「旺格在威廉·赫斯特的制片公司支持下工作。赫斯特熱情支持罗斯福:後者获民主党提名,与前者有很大的关系、旺格本人也坚定地支持罗斯福;然而电影是由米高梅发行,老板路易斯·B·梅耶(Louis B. Mayer)是坚定的共和党支持者。梅耶對影片震驚不已,但没有阻止電影(在3月31日)发行。伯恩斯坦還講起的细节:当旺格找到制片人欧文·塔尔伯格、並谈起与梅耶在政治和制作理念的分歧时,塔尔伯格要旺格太在意梅耶;(塔尔伯格是位命运多舛的『神童』制片人,與梅耶共同管理制片廠。菲茨杰拉德的《最後的大亨》,其主角原型就是塔尔伯格本人。)相反,塔尔伯格要旺格好好應付更高層級、且更加嚴厲的海斯法典办公室:其要求製作方修改畫面、甚至重拍部份片段影片,使得影片最尖锐的政治讽刺部份遭到削弱。」[7]
布罗迪最後寫了:「格雷戈里·拉卡瓦导演正正是令电影如此震撼的理由:他是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好莱坞最杰出的导演……他實際上是位喜剧导演,但其幽默感却与黑暗而凄美的戏剧性交织在一起。他那令人震惊的复杂情绪,具有小说般的感性、又具有流畅而敏锐的视觉脆弱性……《加百列》的哈蒙德,形象并不若胡佛那種古板、与时代脱节的大人物;反而像是在爵士時代,所遺留的玩世不恭之人;或一如菲茨杰拉德筆下的角色,處於史坦貝克所處的時代那般。拉卡導演对休斯頓的指导,如万花筒般眼花缭乱;他们一同将樣版化的政治倡議者注入血肉,轉化為情感豐富、充滿驚喜的角色。哈蒙德的類神性(quasi-divine)表現出疏離的疯狂、不太盲目的憤怒;他冷靜而坦然地,看著自己在世界历史的宏伟中冉冉崛起——亦或更甚。他在廣播麥克風和世界領袖面前,發表了一段(由赫斯特撰寫的)狂野演說。儘管電影想傳達的主旨、以及奪權細節,看起来頗法西斯的;但演說所散發的乌托邦與戏剧性質都相當强,給未來查理·卓别林在《大独裁者》的高潮演说,抹上了厚重的伏筆。」[7]
电影历史学家芭芭拉·霍尔(Barbara Hall)寫道,尽管米高梅公司的内部摘要称剧本「极度反动和激进」,但电影公司老板路易斯·B·梅耶「直到参加加州格兰岱尔的预演时,才發現哈蒙德把美国弄成了獨裁政體。」伯恩斯坦反驳了这個说法,称尤其是在與通过审查人员交手時,梅耶尔一直都知道最新情况。然而,根据伯恩斯坦所写的旺格传记:「梅耶非常愤怒,对他的副手说,『把那幅画放回罐子里,带回工作室後锁起来!』(Put that picture back in its can, take it back to the studio, and lock it up!)」
評論
[编辑]1932年12月31日,《综艺》杂志刊登了電影的影評,将其描述为「把一堆政治鬼扯,出色地编成一部极可能大受欢迎的电影……是部巧妙的商业片……休斯顿逼真的演技,會把觀眾騙入夸张的情节中。」而托恩和莫利「扮演跑龙套的角色,却讓他們貌似主角。」[3]
1933年4月1日, 《纽约时报》的莫当特·霍尔评论電影:「是個有些奇怪、稍嫌荒诞、還頗灑狗血的故事。但无论如何,当时这个故事算相當有趣。它讲述了一個虚构的美国总统贾德森·哈蒙德……電影起初把他寫成粗心大意的党派政客,但后来寫成了认真负责的总统,並以林肯般的手法处理失业、犯罪與外债问题。」[8]
《新共和》評論电影是「半心半意地恳求法西斯主义。」[9]《国家》則称電影意在「令天真的美国电影观众,接受这个国家出現法西斯獨裁政策。」 [10]
國會圖書館1998年的系列电影《宗教与美国共和国的建立》的简介中,对这部电影的评论如下:
賈德·哈蒙德總統從抱持著黨派之見(party hack)的政客,在從車禍中奇蹟般地復原後,轉變為有行魄力的領導。好消息:他降低了失業率、使國家擺脫了大蕭條、打倒了國會與幫派、還帶來了世界和平。壞消息,他就是墨索里尼。正正是《白宫上空的加百列》混亂的意識形態,而給人歡喜。你可以把這部電影解讀為捍衛民主常識、辯護仁慈獨裁、期許新政、呼喚神權……抑或其他東西。這一切都端看你的觀點。[11]
杰夫·格林菲尔德在2018年的《政客》的文章中表示,《白宫上空的加百列》讓人理解「是什么诱使各国走上独裁之路、並對這些事情提出重要的见解……電影在出版业巨头赫斯特的资助下匆忙制作……打算對罗斯福总统发出明确的訊號,認為他可能需要用独裁权力解决大萧条危机。(这个想法得到了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 等权威人士、以及《纽约先驱论坛报》具影響力的社論專頁(influential editorial)所拥护。)」[12]
格林菲尔德补充道:「电影廣受罗斯福在內的大眾歡迎。罗斯福還告诉制片人『这电影会带来很多好处』。(炉边谈话、公共工程、银行改革等,都成为罗斯福『第一個100天』的政策。這绝非巧合。) 《白宫上空的加百列》叫好又叫座……获得了约20万美元的可观利润。但它最後淡出人们的视线,很大的原因是在希特勒、墨索里尼和史達林倒台后,『仁慈的独裁』似乎不再那么吸引人。」然而,格林菲尔德认为这部电影在今天仍具意义,并表示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以助我們理解了解自身所處的时代。[12]
理查德·布罗迪在2013年《紐約客》的文章中写道:「很難想像這種電影會在現代出現(但也許原著小說,以反烏托邦為基調所呈現的世界,還是可能出現);更難想像今日的自由主義會對這種電影感到期待。兩者的區別大概是權力的倫理、以面對大蕭條難以衡量的危機;而這部電影雖是幻想,卻頗有報導性(reportorial)。」[7]《新闻周刊》的乔纳森·奥尔特在2007年也同意,認為这部电影的目的是「让公众做好面对独裁的准备。」
《和服裡的女人: 好莱坞、审查制度和制作准则》(The Dame in The Kimono: Hollywood)一书的共同作者伦纳德・莱夫(Leonard Leff)評論電影:「经过大量剪辑的发行版,瀰漫着法西斯主义的气息。」[13][14]而電影則常被描述为「怪异的政治幻想」、「赞赏法西斯主义」。[15]
鄭立在2025年的《上報》評論了這個電影,認為觀眾會聯想起現代的很多事情。他提及電影在德國商業成功,並對此評論道:
美國其中一個最偉大的總統熱愛的電影,竟然也是納粹熱愛的電影。民主自由的兵工廠的國民們,曾經那麼的唾棄與鄙視民主政治,在日後惡果出來之後,大家就閉嘴,然後失憶了……對於戰後的人來說,這種令人尷尬的東西,最好就讓他隨時間消失……[16]
製作人沃尔特·旺格是「罗斯福的坚定支持者」,他在罗斯福就职两个月前的1933年1月,买下了这个故事。[17]经过两周的剧本准备,旺格获得了媒体巨头威廉·赫斯特的资金支援。 [18]
这部电影在英国上映,但并未取得商业成功。在英国版本中,皇家海軍新聞影片被剪輯進遊艇的場景,暗示電影中的英國與美國合作裁军。这部电影净利润為20.6万美元。[1]
参见
[编辑]註解
[编辑]- ^ 1.0 1.1 Bernstein 434
- ^ Gabriel over the White House (1933) – Original Print Info – TCM.com. Turner Classic Movies. [September 13, 2024] (英语).
- ^ 3.0 3.1 Gabriel Over the White House. Variety. 1933-01-01 [2025-02-18].
- ^ Gabriel over the White House (1933) – Notes – TCM.com. Turner Classic Movies. [September 13, 2024] (英语).
- ^ Abraham Lincoln. Turner Classic Movies. [September 13,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3195214).
- ^ Gabriel over the White House (1933) – Notes – TCM.com. Turner Classic Movies. [September 13, 2024] (英语).
- ^ 7.0 7.1 7.2 7.3 The Hollywood Movie Made for F.D.R.'s Inauguration. The New Yorker. January 21, 2013 [October 20, 2019]. ISSN 0028-792X (英语).
- ^ Hall, Mordaunt. Walter Huston as a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ho Proclaims Himself a Dictator..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1, 1933 [October 20, 2019]. ISSN 0362-4331 (美国英语).
- ^ Ron Briley, "The Sun Comes Out Tomorrow," in Young, Nancy Beck; Pederson, William D.; Daynes, Byron W. (编). 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political culture. Armonk, NY: M.E. Sharpe. 2001: 24 [August 22, 2010]. ISBN 0-7656-0620-8.
- ^ Birdwell, Michael E. Celluloid Soldiers: The Warner Bros. Campaign Against Nazism. New York: NYU Press. 2000: 15 [August 22, 2010]. ISBN 0-8147-9871-3.
- ^ Film Series – Religion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 | Exhibitions (Library of Congress). www.loc.gov. [October 20, 2019] (英语).
- ^ 12.0 12.1 Greenfield, Jeff. The Hollywood Hit Movie That Urged FDR to Become a Fascist. Politico. [October 20, 2019] (英语).
- ^ Leff, Leonard J.; Jerold Simmons. The dame in the kimono: hollywood, censorship, and the production code. Lexington: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1: 39 [August 21, 2010]. ISBN 0-8131-9011-8.
- ^ Hayward, Mike. The Dame In The Kimono: Hollywood, Censorship, And The Production Code. Variety. March 15, 2002 [October 20, 2019] (英语).
- ^ Schroeder, Alan. Celebrity-in-chief: how show business took over the White House
.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2004: 287 [August 21, 2010]. ISBN 0-8133-4137-X.
- ^ 鄭立. 當美國也變成法西斯主義時. 上報. [Febuary 17, 2025] (中文(臺灣)).
- ^ Brody, Richard. The Hollywood Movie Made for F.D.R.'s Inauguration. The New Yorker. January 21, 2013 [November 5, 2018].
- ^ Greenfield, Jeff. The Hollywood Hit Movie That Urged FDR to Become a Fascist. Politico. March 25, 2017.
The film, directed by Gregory La Cava, had been rushed into production with the financial help of publishing magnate William Randolph Hearst, and it was designed as a clear message to President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that he might need to embrace dictatorial powers to solve the crisi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参考資料
[编辑]- Alter, Jonathan. The Defining Moment: FDR's Hundred Days and the Triumph of Hop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07: 432. ISBN 978-0-7432-4601-9.
- Bernstein, Matthew. Walter Wanger, Hollywood Independent
.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488. ISBN 0-8166-3548-X.
- Clute, John; John Grant. The encyclopedia of fantasy. New York: Macmillan. 1999: 1079. ISBN 0-312-19869-8.
外部链接
[编辑]-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Saimmx/白宫上空的加百列》的资料(英文)
- TCM电影资料库上《Saimmx/白宫上空的加百列》的资料(英文)
- 美国电影学会目录上的《Saimmx/白宫上空的加百列》(英文)
- "The 34 best political movies ever made", Ann Hornaday, The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23, 2020), ranked #23
Template:Gregory La CavaTemplate:Walter Wanger Category:1930年代美国电影作品 Category:美国奇幻剧情片 Category:改编自英国小说的电影 Category:米高梅電影 Category: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背景電影 Category:美國黑白電影 Category:1933年电影作品